为什么感觉肿瘤的转移灶都是重要器官?

肿瘤到了晚期发生转移后治愈率生存率大幅下降,只要不转移手术切除原发灶预后都很好,一旦转移大部分都是转到重要器官脑,肺,肝,骨……,转移灶数量多手术难以清除,理论全身各部位都可以被转移啊,血液淋巴液循环全身啊,难道肿瘤有智慧?从未听过转移到手指脚趾。

有网友对肿瘤的转移灶都是重要器官,感到很奇怪?作为专业人员,对网友提出的这个有趣问题,我进行了认真思考,发现癌转移至重要脏器,是癌细胞趋利避害,寻找理想生存环境的本能自然选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癌细胞有就近转移的特。

比如结直肠癌,它的转移就有非常典型的就近原则,淋巴转移是肠周淋巴结最多见,血行转移首发重要脏器是肝,其次是肺。

而它的局部浸润转移与种植转移也是越近肿瘤的组织、脏器,越早受到危害。这种肠癌的就近转移特征,几乎是所有癌症的共性。放在肝癌上,它的首发转移重要脏器除肝本身外,其次的重要脏器就是肺了。肺癌的常见远处转移是脑。

二、血运丰富的器官,癌细胞容易定植转移。

癌细胞转移到其他部位,要生存发展起来,有必备的条件是必须血运丰富,这样就有机会不断将癌细胞从癌症部位送入要转移的部位,来的癌细胞量足够多时,总会有癌细胞停留并定植发展起来。

另外,血运丰富的脏器,意味着有人体更多的营养物质输送过来,众所周知,癌细胞又营养物质的摄入的能力与需要的量,是远超正常细胞的。而重要脏器是人体血运最丰富的器官。因此,它也为癌细胞的正常定植转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还有就是血运丰富脏器越接近癌变器官,癌细胞能够转移的数量最多,距离最短,成功定植转移的机会也就越大了。

三、全身周围脏器组织,不适应转移癌细胞生长。

𠂇家都会感到奇怪,为啥手指、脚趾与体表皮肤与小肠不容易成为癌远处转移的部位?

人体出血后,在失血性休克危及了患者生命时,往往会出现全身周围组织循环血管收缩,以保证重要脏器组织细胞供血来维持生命,这时包括四肢与小肠等全身周围组织都会因血管收缩而出现组织缺血缺氧情况。

由于自然界复杂的环境变化,以及各种难以意料的突发事件,类似出血而造成人体周围组织缺血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事情。由此造成人体周围器官组织极端的内环境,对营养物质有强大需求的转移癌细胞是难以生存下来。反而,人体重要脏器,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为保证人体生存本能,都相对会𠕇充足的营养供应,这也为转移癌细胞提供了生存基础。

为什么感觉肿瘤的转移灶都是重要器官?

恶性肿瘤的转移往往是终末期的典型表现,但是也有一些肿瘤早期就会发生迅速转移,转移器官和组织会出现与原发灶相同的病理变化,影响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不同的肿瘤转移各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制定治疗计划是“精准治疗”的一个方面。为什么肿瘤转移会主要攻击重要器官呢?这与肿瘤转移的途径有关。

1.直接转移——也就是肿瘤组织通过增多病变细胞数量、增加体积等方法,直接侵犯周围正常组织。比如早期宫颈癌的直接转移,就是直接侵犯阴道、子宫、邻近组织,不断扩大病变灶。又比如肺癌的直接转移,就是通过不断增大体积、增加细胞数量,从肺叶侵犯肺门的进展。对于这类肿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接受手术清除原发灶以及被直接侵犯的组织,减少损害。

肿瘤的直接转移,除非原发灶就是在重要器官,比如肝癌、脑膜瘤、肾癌等,否则对远距离的重要器官是没有太大影响的。所以,一旦查出肿瘤,不要自暴自弃,一定要经过评估,确诊第几期,转移程度,肿瘤大小等情况,争取早日手术治疗。

2.淋巴转移——肿瘤组织侵犯淋巴系统,主要经过淋巴结这类管道发生远处转移。作为一些肿瘤的主要转移方式,这类转移需要扩大手术范围,清除可疑的淋巴结,减少复发可能。比如乳腺癌、甲状腺癌、鼻咽癌等都主要经过淋巴转移,这类肿瘤或癌症因为周围密集淋巴管道,所以发生淋巴转移较早较迅速。清除这类肿瘤的时候,一定要清扫淋巴结,否则就是遗留祸害。

(乳腺癌淋巴转移——腋下、锁骨下、胸大小肌、两乳之间、对侧乳房)

比如乳腺癌,不少转移腋下、胸大小肌之间、两乳之间等淋巴组织,需要扩大手术范围,一并切除转移淋巴结,才能最大可能减少复发。又比如甲状腺癌,一定要查询颈部周围和锁骨上窝可疑的转移淋巴结,否则很容易术后复发。但有的时候,转移淋巴并不会在手术中被发现,因为它们实在肉眼难以鉴别或看到。这就要看医生的技术水平了。

淋巴转移是部分肿瘤的首要转移方式。胃癌的肝转移就主要通过淋巴转移,因为二者由丰富的淋巴系统紧密联系。大肠癌也会经淋巴迅速转移到肝及其他内脏。这类肿瘤手术清扫淋巴结会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3.血运转移——通过血液循环发生转移,这种转移是多数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也是发生远处转移、转移到重要脏器的常见途径。这主要取决于肿瘤组织与血液循环系统的关系。肿瘤组织生长迅速,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应,它们会选择血供比较丰富的区域攀爬生长,而且不少肿瘤细胞分泌促血管生长的物质,促进肿瘤内部生长新的血管,这样就能源源不断获得新鲜营养,就像寄生作用一样。

(胰腺癌细胞分泌物质促进血管生长示意图)

在突破血管壁以后,脱落的肿瘤细胞会进入血管,跟着血液循环全身到处游走,定植到合适的组织,继续破坏组织。比如肺癌,一旦肺部小血管被肿瘤组织破坏,成千上万的肿瘤细胞就进入血液循环,随着心脏泵出,将它们送入各个区域,脑组织、肝组织、肾组织、肺部、骨髓等等,因为这些组织是最需要养分的器官,血运最丰富,肿瘤细胞定居这些器官的概率最大。

可不要以为我们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失灵的,它们在控制肿瘤的转移始终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肿瘤发生初期,免疫细胞察觉到病变,会包围肿瘤细胞,诱导它们回归正途(这项研究获得诺贝尔奖),或者直接清除它们。在其他器官开始定植的肿瘤细胞,一开始也会受到该器官免疫细胞的攻击,但是肿瘤细胞以多取胜,或者破坏力太强,导致该组织最终被肿瘤细胞“破城”。

(免疫细胞攻击癌细胞模拟图)

4.种植转移——掉到哪里就在哪里搞破坏,这类肿瘤就是随机分子。比如胃癌细胞突破胃壁以后,掉落在腹腔内,就在腹腔内随机选择种植区域,比如肝、肠、脾等组织,其中胃黏液癌肿瘤细胞侵犯双侧卵巢,形成的转移瘤叫做Krukenberg瘤。还有靠近表面的肝癌细胞掉落,也会在腹腔内其他组织形成转移灶,这种少见。

(胃癌模型)

对于像通过血运转移的肿瘤,主要是肿瘤周围血液供应丰富,或者这类肿瘤侵犯能力较强,经过血液循环迅速遍及全身重要器官。比如骨髓瘤、肝癌、肺癌等,主要经过血液循环发生远处种植。在面对这类肿瘤的时候,要早发现、早治疗,配合放疗化疗手段,积极控制原发灶和转移灶。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转给身边需要的人!获得更多健康知识,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和悟空问答“倩Sur”

为什么感觉肿瘤的转移灶都是重要器官?

癌症,与良性疾病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会向周围浸润、向远处转移!肿瘤发生浸润、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虽然现在还不完全清楚怎么回事,但已经知道肿瘤新生血管在其增长、癌细胞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开发了相应的药物抑制肿瘤发展。

01

恶性肿瘤结构紊乱,癌细胞之间粘连极其松散,很容易从原发灶脱落、游离,而游离的癌细胞怎么能向远方逃逸呢?

肿瘤是不受机体调控、增殖很快的组织,几何倍数样增长,周围“浸润”式获取的营养就远远不够了,怎么办?它就自生许多新的血管来,增加血流、补给营养。同时,这些新生的血管也为癌细胞逃跑提供了便利。

按理说,癌细胞进入血液、体循环后就有可能在任一部位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但事实却不是这么回事。

02

临床实践当中观察到,肝、肺、骨、脑、肾上腺是许多癌细胞都容易转移的部位,但心脏、脾脏、肾脏、胰腺等却很少有癌细胞转移;骨容易转移的部位也不一样,比如脊椎骨、骨盆多见,而手、脚等部位的骨骼并不常见;还有同种癌症,比如肺腺癌容易骨、脑、肝转移,而肺鳞癌却少远处转移,转移也“择林而栖”?为什么?

癌细胞转移的现象是被发现了,但具体机制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有人认为易转移的部位血流丰富,但脾脏、肾脏等脏器的血流也很丰富。还有人认为易转移部位机械性“卡”住癌细胞,比如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这种理论未被否认。

19世纪80年代、距今140年前就有学者为癌细胞远处转移提出“种子-土壤”理论,目前仍被大多数人接受。假设癌细胞是颗种子,只有在对的地方才可能生根发芽,转移灶与原发灶所处的“”微环境应该接近,相似相融的原理。

虽然现在人们还完全揭不开癌细胞为什么易于转移某些部位,但在临床当中也总结了不同癌种容易转移的部位,以便于我们监测、治疗。我是@刘永毅医生 ,感谢您的阅读!

为什么感觉肿瘤的转移灶都是重要器官?

确实,你说的很对,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肿瘤远处转移后,一般治疗效果就不好了。为什么肿瘤容易转移到肝,肺和脑这些重要的器官。

首先你要明白一个道理,肿瘤细胞远处转移,一般是通过血液循环引起的。简单点说,就是肿瘤细胞进入血液中,随着血液的循环进入不同的组织。

其次,人体中血液循环最丰富的器官就是肝,肺和脑。

肝脏接受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双重血液供应。肝脏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肝脏的血容量相当于人体总量的14%。成人肝每分钟血流量有1500-2000ml。

肺的血液供应也非常丰富,全身的血液都要经过肺循环交换氧气。

最后是大脑,大脑也是人体血液供应最丰富的器官之一。脑的重量占体重的2%-3%,但其所需要的血流量则占心输出量的15%-20%。

可以看出来,肝肺脑都是血流量很丰富的三个器官,肿瘤细胞随着血液循环,容易进入血供丰富的器官,所以容易在这些地方种植。

欢迎留言讨论,更多医学科普,请关注我的头条号。

为什么感觉肿瘤的转移灶都是重要器官?

人体没有不重要的器官,只是人们还没有理解其作用。

打个比喻,皮肤;它的作用目前好象还没人说得清楚。

为什么感觉肿瘤的转移灶都是重要器官?

恶性肿瘤最大的特点就是扩散和转移,是危及生命的最大因素。肿瘤的转移都有一定的器官特异性,每种恶性肿瘤转移的器官都不一样,但是每种都有转移的一定的选择性,叫做肿瘤转移靶器官。比如常见的肿瘤,胃癌的好发转移部位肝脏、肺脏、远处淋巴结及腹腔转移,女性患者容易出现卵巢转移,因其特殊性,专门命名为krukenberg瘤(即库肯勃瘤)。胃癌转移到卵巢不仅转移方式的是比较少见的种植转移,而且krukenberg瘤本身就很特殊,恶性程度高,是由于胃癌、特别是胃粘液癌细胞浸润至胃浆膜表面时,经过种植性转移(目前研究发现不限于这种)这种扩散方式,种植于双侧卵巢形成的转移性腺癌。 Krukenberg瘤好发于生育期妇女,年龄一般比原发卵巢癌为轻,以31~40岁的年龄组为最高,此期卵巢功能旺盛血运丰富适宜转移瘤生长。

比如结肠癌的好发转移部位,最常见是肝脏(占50%)、其次是肺脏、骨、脑、腹腔转移等。肺癌的好发转移器官:淋巴结转移、骨转移、颅内转移、肝转移等。乳腺癌的肺转移、骨转移、脑转移;肾癌的骨转移等等。都有一定的好发转移部位。

恶性肿瘤转移的部位如题所问,一般都是肝脏、肺脏、脑、骨、胸腹腔等脏器,很少有心脏、肌肉及四肢的转移。那么关于肿瘤转移的器官特异性一直是重点的研究领域,也提出了不是的学说或观点,目前流行最广及认同最多学说就是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

该学说认为从原发肿瘤脱落的癌细胞(种子,有的研究认为是肿瘤干细胞,具有转移能力及潜力、并且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潜能的肿瘤细胞)通过各种机制转移到靶器官(土壤,即是器官微环境,为种子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种子与土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够形成肿瘤的转移。转移瘤的形成,首先是转移的癌细胞即种子是具有转移能力的癌细胞,局部很强的运动能力,才可以在细胞外基质中运动,最终与上皮细胞间发生上皮间质化,转移到循环系统中。转移瘤能够到达靶器官,并且在新的环境生长,还要求新的土壤即微环境要有适合种子生长的条件,研究指出,在肿瘤细胞到达转移器官之前,肿瘤细胞通过释放外泌体,使靶器官做好接收癌细胞的准备,形成转移灶,这样在癌细胞到达靶器官后才可粘附、定植、生长。每种器官的微环境不一样,有的适合转移的癌细胞生长发育,有的不适合,这样,即使有癌细胞到达,也无法粘附生长,也就不能形成转移瘤。这就是癌症转移器官的选择特性。

目前世界上很多肿瘤学家在研究肿瘤的微环境,希望通过感染微环境的成分,阻止癌细胞的转移,有希望但是因为肿瘤的转移机制很负责,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