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之王——胰腺癌,为何就那么难治?
胰腺癌是近年来发病率上升非常快的一种消化道癌症,它分别居我国及美国常见癌症的第六位与第四位。与肝癌比较,它不但难于早期筛查发现,而且治疗非常困难,导致它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小于8%。因此,它也取代肝癌,成为了目前人们公认的癌中之王了。但为什么胰腺癌会那么难治呢?其实是有原因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没有疗效好的抗癌药是,导致胰腺癌难治最大的因素。胰腺癌细胞
不管是什么癌症,只要未到临终期,有疗效好的抗癌药,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的。比如我们年幼时,听到让人闻风丧胆的“白血病、淋巴瘤”,现在因为有了敏感的化疗药,晚期癌症也不让人觉得可怕。就是淋巴瘤中化疗不敏感的大B淋巴细胞瘤,因为现在有120万元一针根治的抗癌药,治愈也不是难事了。即使没有能够治愈的抗癌药,但如果抗癌药能够控制病情,患者一样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存时间,比如,众所周知胃肠间质瘤,因为有了格列卫等疗效非常好的靶向药,这类患者想获得长久生存也是有希望的。道理说起来,胰腺癌也不例外,但问题是目前胰腺癌还没有什么疗效好的抗癌药物,这就让晚期胰腺癌的治疗变得困难,甚至陷入不可能好转的局面。
其次,未能筛查发现早期胰腺癌,是导致胰腺癌难治的次要难题。胰腺癌
刚才也说过,晚期胰腺癌是因为没有好的抗癌药,而让人束手无策。但如果能够像肝癌、肺癌、肠癌能够通过癌症筛查早期发现,治愈也不是难事。比如早期肝癌,可以通过特异性肿瘤指标AFP加超声检查的癌症筛查手段发现。而胃癌可能通过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蛋白酶原1/2的显著降低等相关肿瘤指标异常来进行胃癌的分层筛查发现得胃癌的风险,然后再通过胃镜检查+活检来确诊早期胃癌。如肠癌可以通过粪便隐血免疫法来进行肠癌的早期筛查;还可以通过粪便中肠病变细胞DNA来确诊是否存在肠癌的可能。或者通过肠镜检查来确诊并定位肠癌病变部位。比如,肺癌可以通过低剂量薄层CT的筛查方法来发现早期肺癌。但胰腺癌则完全不存在这些可能,目前为止,还未能发现能够有助于早期发现胰腺癌的肿瘤指标,另外,胰腺癌要通过大剂量薄层CT增强扫描与三维重建才能定性与定位胰腺癌病灶,则大剂量的CT扫描本身就是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致癌因素之一。很显然,这使得目前胰腺癌的早期筛查难以得到落实,由此也导致了胰腺癌很难获得早期发现的可能。
最后,胰腺的特殊解剖位置与不可替代性,让胰腺癌的治疗困难重重。胰腺癌
在常见癌症器官中,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是目前临床上无法替代的。它和肝、肺一样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器官。但肝、肺可以通过移植治疗来取代的病变肝与肺,目前肝脏移植已成为治疗肝癌的一种常见手术方式,肺移植治疗肺癌的报道也日趋增多。而胃癌与大肠癌即使完全切除不移植,对人体生存影响也小,因此,虽然罕见有移植报道。但胰腺不同,如果完整切除胰腺,人体无法正常生存,而胰腺移植仍于临床探索阶段,也根本解决不了中晚期胰腺癌的治疗难题。因此,胰腺癌的也就变得难治了。
另外,从解剖特点上来说,胰腺位于第1-2腰椎体前方,并紧贴腹后壁。胰腺的前面有胃、结肠和网膜遮盖,后方有胆总管、肝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等重要结构,头尾双侧后方还有肾脏。其左边是脾脏,右端被十二指肠环抱。这种解剖特点,不仅让胰腺癌变时,临床上不容易早期发现它,而且手术治疗也让它成为腹部难度最高的手术,甚至由于胰腺癌扩散侵润邻近器官,而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癌症之王——胰腺癌,为何就那么难治?
癌症之王——胰腺癌,为何就那么难治?
第一、胰腺癌发现困难。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黄疸、消瘦、乏力以及一些消化道症状,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等。而这些症状与慢性胃病、胆囊炎及肝炎等病的症状差不多,缺乏特异性,所以当出现蛛丝马迹时,很难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二、胰腺癌的手术率低、手术难度大。很多胰腺癌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了,不好进行手术,手术时,肿瘤可能已经贴着大血管生长,所以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率高。
第三、胰腺癌发病隐匿、进展迅速。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也很难通过查血、B超以及CT发现,当发现时就已经是中晚期了,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胰腺癌,治愈率还是可以的。
第四、胰腺癌病人营养状况差,影响预后。肿瘤长在胰腺部位时,容易堵塞胆汁及胰液等消化液的输送管路,所以不仅病人吃得少没有胃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也会受到影响,病人会消瘦、营养不良,影响后续治疗。
胰腺癌能够成为“癌中之王”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去预防癌症。
癌症之王——胰腺癌,为何就那么难治?
癌症之王是——肝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