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在真实历史中武功排第几?

罗成在真实历史中虚无缥缈,有人说是隋唐罗士信的原型,但查无实据。

假如在真实历史中有罗成,应在隋唐第一号人物李元霸之后,都是空手道超人。

隋唐演义中,他和秦琼是表兄弟,秦琼可是为朋友不怕两肋插刀之硬汉,是与尉迟恭并称为李世民手下的哼哈二将。

那罗成的武艺自可与秦琼不分伯仲间。秦琼和罗成在相互切磋中武艺长进飞快,但两人恰恰同时保留了家传绝技,相传罗成就恰恰死于被保留的部分,也是殊为可惜,连秦琼扼腕长叹。

有了李元霸,就有了罗成,活在虚拟的隋唐英雄谱中。

质疑了李元霸,李世民只有李玄霸之弟,早年就夭折了;还有齐王弟李元吉,被尉迟恭射杀了。两弟合成元霸,也不一定比李世民强。

但只要怀疑了李元霸,也就怀疑了罗成。空对空的高手,只有在云上碰撞了。

罗成在真实历史中武功排第几?

罗成,是隋唐系列小说(《说唐》、《隋唐演义》)中人物,排第七条好汉,罗艺之子,与秦琼是表兄弟,精通枪法,因皮肤白皙面容俊俏但却不苟言笑,有绰号“冷面寒枪俏罗成”。罗成归唐后为大唐力擒王世充、窦建德、高谈圣、朱灿、孟海公五大反王可谓是战功赫赫。罗成死于征伐刘黑闼反唐之乱,受到李元吉陷害而死。

罗成的原型是罗士信,他也是一位武功高强的人物,与来护儿、尚师徒、辛文礼合成"四猛",并位列四猛之首。使用的武器是一把镔铁枪。

罗士信曾经跟随张须陀征讨王薄,刚开战不久起义军阵式还未布好,罗士信就驰马到达敌阵,于万军之中取人首级,吓得起义军大惊失色,心惊胆战,张须陀也趁机帅兵攻打,起义军大败而溃。

后来又追随张须陀征讨左孝友、卢明月,和秦叔宝奇袭卢明月大营。张须陀死后罗士信加入瓦岗寨追随李密,618年攻打王世充被俘,因不满和邴元真同等待遇,且自己的骏马被王世充夺走送给侄子王道询,于是又投靠了李唐。

620年,罗士信追随李世民征伐王世充,他将王世充的太子王玄应刺死于马下,后又夺取了千金堡。622年他代替王君廓守洺州,刘黑闼袭击,失败被捕,不屈被杀,并不是李元吉所构陷。

总的来说罗成和罗士信的事迹差不多,武艺上也难分伯仲。不过都是早逝,罗士信享年20(一说24)岁,罗成也只有20出头。

罗成在真实历史中武功排第几?

罗成隋唐演义排第七位

罗成在真实历史中武功排第几?

  在《隋唐演义》里面给好汉们进行了武功排名,前七名依次是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罗成。罗成能排到第七名也是厉害,但要是放到真实的历史中,他的排名恐怕要变成零了。

  因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罗成这个人!也没有原型。

  罗成是否有原型

  有人说罗成的原型是隋末名将罗士信,因为这个罗士信跟小说里的罗成一样勇猛,战功颇多,也同样的是二十多岁就英年早逝了,而且还是降唐后为李唐战死沙场的。但是呢似乎持这种观点的人忘记了,褚人获老先生的小说里本来就有罗士信啊,难道是复制了一遍?

  而且小说里罗成是占着幽州地盘的军阀头子罗艺的亲生儿子,跟秦琼还是表兄弟关系。但历史中的罗士信跟他们没有任何亲戚关系,完全沾不上边啊。就算罗士信跟秦琼之间有什么交情,史书里也没有记载,两个人如何搭上关系的也很值得深思。

  再说了,历史中罗士信的死因是主动替别人守城,而且还是李世民的安排的,根本也不是李建成、李元吉陷害的。这点也跟罗成被李建成、李元吉陷害沾不上边。

  所以我认为作者根本没想过把罗士信当作罗成的原型,而是为了小说创作的需求,“凭空”创造出了罗成这一号人物。

  虚构出来的罗成在小说中的作用

  读过《隋唐演义》的朋友都应该能感觉出来,褚人获老先生在小说的前期用了很大的笔墨来写瓦岗英雄们,尤其是程咬金、秦琼、单雄信、王伯当等好汉。其中秦琼是绝对的主角,甚至不输后面的秦王李世民。

  为了写好秦琼,增加故事性,褚人获老先生可谓是绞尽脑汁。先是改了秦琼的出身,由隋朝将领改为低级捕快;然后又设计让其落魄一番,跟后来的瓦岗英雄们一一互动,为日后聚义瓦岗寨埋下伏笔。期间又觉得秦琼的戏份不够,又安排了幽州的军阀头子罗艺成为秦琼的姑父,让秦琼在幽州磨练了一番。

  也就是在幽州磨练期间,罗成作为罗艺的儿子出场了,与秦琼互相交换了武艺。在这里你是不是看出了点端倪,秦琼的故事线走的随剧情升级成长的一种套路。在幽州之前故事,秦琼是在升级身份地位;幽州这里就开始升级武力值了,罗成起的正是NPC等作用,帮助秦琼完成一次升级蜕变。

  在之后罗成的英雄事迹除了勇猛与耍帅,就没其他特别的事情了。一直到北方的刘黑闼入侵,罗成被李建成、李元吉陷害死于敌手,才完成了悲剧英雄的收尾。这里罗成的作用,就是为了体现李建成、李元吉的奸诈与歹毒,来反衬李世民阵营的正义性。除了感人与愤恨不平,就没其他的了。

  所以总体来说,我认为罗成的形象其实是很单薄的,只是一个工具人的作用。前期是给秦琼做工具人,后期是给李世民做工具人,仅此而已

  罗成必须英年早逝且战死沙场的原因

  前面说了罗成的死是为了突出李建成、李元吉的奸诈与歹毒且反衬李世民阵营的正义性这两个原因,但在这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影响到了罗成的结局,跟他的父亲罗艺有关。

  真实历史中的罗艺,不仅在隋末是幽州的军阀头子,投机取巧占地为王。在唐朝建立后又加入唐朝阵营,跟李建成交好,介入东宫集团与秦王府集团的皇权斗争。也就是说罗艺后来成了李建成的亲信,站在李世民的对立面!

  可惜的是玄武门之变发生了,罗艺知道自己会被清算,索性就在李世民继位第一年(贞观元年)起兵造反,最终兵败被部下所杀。

  如果是放在真实历史中,要是有罗成这么一号人,那就尴尬了。宝贝儿子罗成被颇具实力的老子罗艺站队的主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陷害致死,这罗艺是脑袋被门挤了还站在李建成阵营?而且还处处跟罗成站队的主子秦王李世民做对?

  这说不通!

  所以《隋唐演义》小说虚构出来的罗成存在着极大的BUG,李建成、李元吉要拉拢罗艺,肯定不会害死罗成,巴不得他活得好好的,并且会极力拉拢。但小说又很明确表示,罗成是坚定地站在李世民这边的,跟他的父亲罗艺是相反的,这可怎么办?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推断出,本来褚人获老先生没打算写死罗成。但写到刘黑闼入侵的时候,褚人获老先生突然发现了罗艺与罗成政治对立的BUG,好像又很难圆回来。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不能让罗成活到玄武门之变之后,索性让他早点死吧,嫁祸给李建成、李元吉,完成工具人的使命。

  虽然这样仍然存在BUG,但管他三七二十一呢,一般的读者肯定是发现不了的,糊弄糊弄一下得了。

  所以我说,罗成这号人在真实历史中是没有原型的。正因为不存在,只是小说中虚构出来的工具人角色,在真实历史中的武力排名当然为零啊。

  

罗成在真实历史中武功排第几?

罗成在真实的历史上是没有的,而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

要是按真实的历史上来说,罗成的原型是罗士信,罗士信十几岁就和秦琼一起跟着张须陀领军作战,比秦琼还猛的存在,可以算的上隋末唐初第一武将,应该说那时的单挑王一般的人物。

因为作战勇猛,冲刺在前,身先士卒,杨广听说了后,让画师画了两张画像,一个是张须陀,而另一个就是罗士信,这两张画像的含金量可是比凌烟阁牛犇多了,因为杨广手里就只有这两张画像,这比李世民的凌烟阁的画像含金量可高多了呢!

罗士信投降李唐后,你知道李渊是怎么对待罗士信的吗?那可是把罗士信当宝贝一样供着啊!罗士信这么年轻只要半路不夭折,那成长空间,顶顶的绝世猛将啊!

619年(武德二年),罗士信投了李唐就封为了陕州道行军总管,从瓦岗过来的人就他一过来给的待遇最高。

他到了李唐的第三年,王世充投降,洛阳平定,罗士信因功被封为绛州总管、剡国公。这可是实打实的国公爵位啊,20岁左右的小伙子有前途啊!

不过可惜的是英年早逝,罗士信守城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被捉誓死不降被杀,才仅仅22岁!他的死也不知道是不是李世民的原因,反正李世民没有支援,按李世民逼宫喋血玄武门的做法,也有可能是李世民招揽没成功,想法子借力打力把罗士信给害了!史书记载那几天大雪无法行军,李世民支援不及时~

本人觉得罗成的原型罗士信的武艺!在唐初绝对是顶级猛将,看他从投了李唐以后,因功封为国公,那他的武艺绝对是一流往上的顶级猛将!至于排第几那没法衡量啊,死的早武艺正在成长过程,巅峰期还没来呢!在隋唐演义上罗成只是第七条好汉,原型更厉害啊!

仅供参考哈!

罗成在真实历史中武功排第几?

罗成:是《隋唐演义》、《兴唐传》等旧武侠小说根据民间传说虚构的人物,北平王罗艺之子,秦琼的表弟。历史上没有这个人。罗艺有子,但正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李世民即位不久,罗艺举兵谋反失败,估计其亲属亦被屠灭全族。一般认为,罗成的原形是仅二十几岁便牺牲的初唐名将罗士信。在隋唐十八杰中列第七,十六杰列第八,在《隋唐演义》和,《说唐》中都是第七条好汉。性格特点“阴、险、毒、辣、狠”,使得一手“稳,准,狠”的绝枪,当时人称冷面寒枪美少年!

评书版中罗成为隋唐 “十三杰四猛四绝”中十三杰之七

十三杰四猛四绝:

十三杰:1.李元霸、2.宇文成都、3.裴元庆、4.雄阔海、5.伍云召、6.伍天锡、7.罗成、8.杨林、9.魏文通、10.秦用、11.尚师徒、12.梁师泰、13.秦琼/尉迟恭

四猛:1.罗士信、2.来护儿、3.新文礼、4.尚师徒

四绝:1.罗松、2.丁彦平、3.程咬金、4.王伯当

小说

少保罗成,又叫罗神枪、冷面寒枪(玉面银枪)俏罗成,罗成罗公然胯下一匹西方小白龙,掌中五钩神飞亮银枪! 从没打过败仗,人称“常胜将军”;头戴亮银白虎盔,身披素银甲,外罩素罗袍,面如敷粉,也就在十六七岁光景。

生得眉清同秀,齿白唇红,面如团粉,智勇双全,人面如敷粉,目若朗星,牙排碎玉,唇似丹朱,生就的苗条身材,头顶束发金冠,身披大红绣金团龙袍,腰扎金带,足登虎头靴。

亮银白虎盔 (三岔亮银帅字盔)

银盔银甲(素银甲、亮银铠大叶亮银云片甲)

兵器: 五钩神飞亮银枪 蟠龙银锏

坐骑:超山越影闪电白龙驹 (西方小白龙)

绝技: 回马枪

枪法:五虎断魂枪

深深喜欢罗成的人,大多因为《兴唐传》。虽说这是个说书本子,有些故事情节、结构略有些不甚严密的地方,时有牵强和落俗,但是幽默诙谐的口头化的表达令人喜闻乐见。尤其是《兴唐传》里对罗成的塑造,太丰盈也太复杂,令大家竟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爱着,迷着,为魅力折服着。

《兴唐传》中罗成初出是在第八回。那时他还是个孩子。杜差为了让恩人秦琼免去杀威棒,请求罗成向父亲罗艺求情,可平日和杜差很好的罗成听完他的仔细叙述后,却一口拒绝,也不再往下问。通常人们评论这里第一次显示出罗家家法森严,以致于罗成对父亲恐惧如此。但这个细节就已经令我吃了一惊。通常小孩子都心活面软易冲动的,可罗成却少年老成不为所动,显然不是那种愣小子,也不是滥好人,已经显得与众不同了。方出场,独特的性格就被撕开一角。

真正的天才往往不是一本正经的人,他总会趣味十足。当他和丁彦平对阵的时候,化妆打扮成黑脸红胡须。书中写到罗成的声音原本是甜润好听的,这会儿憋了个顸嗓子,喊道:“你呀问呀我呀,我呀乃呀是呀,程呀咬哪银哇!”丁彦平一听,说,“你们哥儿们个个都是好牙口啊,你们再有兄弟是不是得叫咬钢,咬铁呀?” ——化妆打扮一番,还用这么个嗓子,自称是程咬金的弟弟,叫程咬银,真敢干哪,让人完全笑趴。而他大大地把丁彦平耍了一番,破完阵回家,拦上丁彦平一解释,还把丁彦平的一肚子火气给消了。外交天才!要是去做说客什么的也很有优势呢。然后,那教他闭气功的游龙僧背地里五字评价罗成:“阴、险、毒、辣、狠。” 这时罗成还没拉大旗彻底反隋,后来叫父亲先别得罪隋朝,万一秦琼程咬金他们成不了气候,“两头留一手”,心思缜密可见!——一个“冷面寒枪”的俏美少年,同时擅长兵法破阵,擅长外交沟通,是不是太完美了呢。完美得又略带一点邪邪,酷毙啦。

阴、险、毒、辣、狠。”要是只是之前那点孩子气的谎言,可担不起这五个字。直到铜旗阵一节,这些字眼才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就知道他会做卧底,担当这个似明似暗攸关复杂的危险角色,这才是“阴”而“险”的本色,暗毁铜旗阵,在出其不意中制胜。真想提个细节,就是罗成刚见杨义臣时用闭气功装病,并且现编了瞎话,说自己“身子骨本来不好,我妈疼我,又给我娶了五房媳妇,就更差事啦……”,这时候,罗成应该长大点了,爱耍人好惹事的孩子气还是一点未脱,竟然随口编出这个,太敢说也太能编了!(莫非在罗艺面前天天进行撒谎练习,水平越来越高了?)但他的“惹是生非”却总是高明地把握分寸,有型而又从不会延误正事惹火烧身,太酷了。罗成对铜旗阵的娴熟又一次让我惊叹这个美少年的文韬武略以及那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无论是阵形,抑或世事,千变万化,在人们眼里犹如看不清的险恶浑水,而在他的浅笑中却永远清澈明白,可以被他轻而易举地操纵。

逼死义父杨义臣,包括后面杀五王的情节,也许你会说“这是出于各为其主,不能说他狠此举确实是狠了。除却事情本身,连他在做的过程中也不失狠毒。在他杀杨全忠的时候,用枪钩把肠子肚子拉出腹外,然后在马上摇晃脑袋说“看你还敢不敢和罗小爷瞪眼”——这一幕在罗成杀敌的时候经常上演,太血腥了。后来书里也有明文,通过罗成同父异母的哥哥罗春瞧不上他,觉得他“心意狠毒”。罗成的“狠”是理性,逼死杨义臣、诛杀五王,他对待敌人,无疑是该杀就杀坚定决绝毫无情面的。在罗成杀李世民的舅舅,反王窦建德的时候,李世民说:“你不杀他,是人情;杀他,是本分。”——本分!残酷,但却惊人的理智。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心理,我不知道他的心是如何瞬间战胜那么多尖锐的矛盾和犹豫,果断决绝地对敌,无论他是义父还是谁,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干脆利落,决不留情和拖泥带水。无论做何事都依照心意和原则,不为人情所左右,“但使愿无违”,于是永远没有背叛和后悔。——然而,与此同时他又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狠冷血无情人,对待亲人,对待朋友如秦琼程咬金,他能心灵相通肝胆相照,并且不惜一切不遗余力地帮助。天地间竟能有这样坚冷而又炽烈的灵魂,铁血如此,人们只能折服。

在扬州会上,罗成依然大放光彩,银盔银甲的美少年,五钩神飞枪与闪电白龙驹,尽显英姿。那匹训练有素的闪电白龙驹只需要摆弄枪杆就能指挥自如,不需手沾缰绳,令人称奇。不禁遐想,那一手“稳,准,狠”的绝枪,无须如临大敌地作战,只等敌人出实招,不能再变换了,方才轻易一抬手,拨弄枪杆,便一举制胜,笑容不改。那一听名字便知华丽而残酷的绝招“梅花七蕊”,阴狠却又如此绝美,正如罗成其人。

接下来再写到罗成,就是“玉玺换萧妃”的事情了——西魏王李密好色轻国,用传国玉玺换美貌的萧妃,一听到这消息,罗成竟是反应最激烈的一个,怒气冲冲地去争辩。大家都劝罗成,李密玉玺换萧妃使大家丧心离志,心里就跟他分了,硬去争辩倒落个没趣,可罗成还是不依不饶。我刚开始觉得这里实在是写歪了,罗成最是心明机巧的人,他处事沉着镇定,那些冲动易怒“哇呀呀的毛腾劲”是被他嘲笑的,现在怎么会犯这个傻呢,人家都懂得放心里,只有他竟然脸红脖子粗地去挑明来争辩,太不符合他的性格了。——可是再想想,就发现,罗成的阴险狠毒都是对敌而言,对挚友,对理想,对辅从明君的理想和追求,他向来出生入死不惜一切。对君主重色轻国这种大节问题,在罗成心中太重,所以他才会不惜冲撞大家也要去讲明,像变了个人似的如此冲动。热血堪敬!

萧妃

有时觉得罗成很虚伪,很“圆”,善于演戏,善于欺骗,欺骗父母,欺骗丁彦平,欺骗单雄信,花言巧语舌如鼓簧,虽然目的不一定非常邪恶,但惯用此伎俩总给人不厚道的感觉,太精明玲珑和玩弄人心了。可有时,我又觉得罗成非常实在,很“方”,像初出场时杜差求他,没有十足把握的帮忙,不胡乱承揽下来。在战场上也是该杀就杀,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不在乎背上辣手之名,反正按原则办事,铁面无私不“通融”。很多人认为罗成背弃洛阳,欺骗单雄信,是最不义和最难以接受的情节。——但,他早已和秦琼他们一样投了唐,明着在洛阳王那里,暗地里自始至终都是起着卧底接应的作用。到了时机成熟就归唐。至于他欺骗单雄信的那些话和举动,都是为了让洛阳王和单雄信信任他,他在洛阳才能不被怀疑,他的“卧底”才能成功做下去,帮助大唐。——不惜遭受兄弟的猜疑乃至天下人的误会,甘愿承担这些看似不忠的行为,正是为了忠于大唐!罗成,太伟大,太忠心,太令人敬佩了!

到底,这个超拔不凡的冷面寒枪美少年会有个怎样的结局?他作为潼关大帅,治军严格,对士兵和百姓都非常好,人们交口称赞。刘黑闼苏定方攻潼关,潼关告急时,被派来援助的殷齐二王好酒色,被罗成严厉地教训——即使后来他已经和殷齐二王坦诚解释过,这件事看似过去了,可殷齐二王还是怀恨在心。罗成的结局竟然是,和被殷齐二王陷害,最终孤军奋战,在淤泥河被万箭穿心而死。竟然会有如此惨烈和冤屈的结局!不是被敌人打败,而是死于陷害。因为英雄无敌的罗成他不会被打败的,只有陷害。而罗成,即使遭受如此陷害和冤屈,依然忠于大唐,不肯投降杀父仇敌苏定方。最后,他劝兵士离开,逃命去,自求生路,投降亦可,他匹马单枪纵死乱军之中也心甘情愿。——他杀敌时冷血干脆,但却不漠视生命。——罗成和三国时期的马超,有人曾做过仔细的比较,非常相似,然而这一点却是不同,马超在历城进行的是残酷的屠杀,而罗成不会。罗成,到底是阴狠,还是善良?二者兼有。它们矛盾地结合着,交错着,构成独特的性格,像个令人敬畏而迷恋的谜。

他对大唐的绝对忠诚使敌人既佩服又痛恨,壮烈死去。最后的最后,在淤泥河中,他冷笑着,扔了五钩神飞枪,弃了闪电白龙驹,解了狮盔兽带,从容镇定而凛然不可侵犯地说,“常言道,贫而不可移其志,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惧……没有不死之人,没有不败之家,没有不败之国……”——这几句话悲壮坚决得令我心中一震——罗成,何去何从?北平府的小王爷,大隋朝的燕山公,家世显赫的少保千岁,本可前程似锦,没有人欺压他,没有事情逼迫他,他只是为了朋友,然而更主要的是为了理想,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追求,为天下苍生重振乾坤,另立明主,轰轰烈烈的大丈夫之志,不枉此生!在理想面前,所谓的前程,甚至生命,都一一退让,他毅然选择了起义,用生命选择这不可预知的危险和结果,动机如此纯粹,仅此而已,无怨无悔!我被这强烈的,对理想的追求深深震撼了。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