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宋国本是弹丸小国,宋襄公因何崛起?
春秋五霸第一霸齐桓公九会诸侯中,宋襄公是坚定不移地支持齐桓公的铁杆追随者。在齐桓公病重时,特委托宋襄公:"大哥怕不行了,二弟将来多给吾儿多帮助。"
齐桓公的委托,让宋襄公感动不已:这不是暗示我将来做了霸王,多帮助齐国吗?
宋襄公就召集了许多小国,传达了老霸王遗愿,决心继承齐桓公未竟事业"尊周王而攘四夷。"
宋襄公祖先是商纣王叔父微子,因服软态度较好,被周武王分封为宋国公,将殷商残存的王族安顿在宋国。此时,宋襄公认为是东山再起好机会,就乘机塑造二霸形象,当为周天子一人之下,众诸侯万人之上。
宋襄公在平定齐国公子之争中,一时声名鹊起。又先后多次率多个小国部队打败了不服之国,一时威风凛凛,做了短暂霸王。但也遭到了许多大国的抵制。
一次会盟中,宋襄公将新兴大国楚国排除在外,楚国为了争霸,先是出动了精锐特工小分队,在他国会盟中挟使了宋襄公,逼他承认楚国的合法地位,让宋襄公威望一落千丈。
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没有抓住机会半渡而击楚国,反而愚蠢地退后,让楚军顺利地渡江,并在决战中打败宋军,宋襄王也遭受重伤,不久死去。
宋襄公只是短暂地做了春秋覇王。而关于春秋五霸的排名中,还有许多版本,都将宋襄公排除在了春秋五霸之外。一是没有得到一些大国的支持,二是泓水之战打得太低能。总之配不上春秋霸王之名。
因此,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中最有争议的人物,能否板上钉钉,等待史学家一锤定音。
春秋时宋国本是弹丸小国,宋襄公因何崛起?
宋国西周分封的众多诸侯国中较为有名的一个,而宋国最有名的国君可能就是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虽然许多人认为宋襄公名不副实,但我们不能否认历史上有这种说法。那么宋襄公和他的宋国是如何崛起,又为什么会膨胀到在春秋的历史舞台上与楚国争霸呢?
高贵的宋国西周时期,周天子推行分封制,将宗室子弟、伐纣功臣和古代先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共同管辖和治理伐商之后获得的大片领土,同时这些诸侯国也必须拱卫周王室。
但是这些诸侯也是有三流九等的,他们被周天子分封为诸侯的同时还被赐予爵位,按照《礼记·王制》的记载,当时的诸侯按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那么我们从刚才提到的宋襄公就可以看出,宋国是一个公爵诸侯国,也就是天子之下最高等级的诸侯国。甚至非常强大非常有名的晋国也只是候国,那可是周成王的亲弟弟。还有鲁国,周公的儿子伯禽的封国,那也是候国;甚至周武王的三弟和五弟管叔和蔡叔的封国也只是候国,六弟曹叔的封国甚至都是伯爵诸侯国。
- 为什么不是西周王室的宋国能有如此高的爵位呢?这就和宋国特殊的出身有关了,西周初年开始分封时有一批特殊的受封诸侯,那就是古代先王的后代。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尊贵的就是“三恪二王”,“三恪”分别是黄帝、尧、舜三位古代先王的后代所封的诸侯国;“二王”就是夏朝和商朝的后代受封的诸侯国。而宋国就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受封而建的诸侯国,所以宋国的爵位很高。
在西周时代宗法登基制度严格的时代,这就代表着尊贵的身份和地位,虽然春秋时期已经礼崩乐坏,但是宋襄公生活的时代毕竟还是春秋初期,所以这个公爵身份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因此高贵的爵位使得宋襄公和他的宋国不自主的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宋国很弱吗?其实宋国应该可以算春秋时期的二流国家,因为无论从人口、土地和政治影响力来说宋国都不能算很弱,当然比晋、楚、齐、秦这些强国那是肯定比不上,但是和其他一些诸侯国比起来那是肯定要强大不少,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来看,宋国的国土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的韩国那么大,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从上面所配的春秋初期的地图也可以看出宋国比当时中原大地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国要大一些。而且宋国的地处中原,人口稠密的地方,土地也比较肥沃。
由于宋国的地理位置不错,加上商人善于经商的传统,宋国在西周到春秋初年都是商贸繁荣的诸侯国,《史记》中记载宋国的商丘(国都)、陶丘和彭城都是当时的商业大都会。经贸的繁荣比如为宋国带来不少财富,因此宋国的经济实力也可以想见。
由此可知,宋国并非不堪一击的小国,从国土面积、人口、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来说都可以算是春秋的二流国家,具备一定的实力。即使战国初期宋国被灭亡前夕,宋国甚至还能在亡国之君的带领下,先后击败齐、楚、魏三大强国,从这三大强国手里夺取了一些土地和城邑,一度被称为“劲宋”。
是什么使宋襄公心态膨胀图谋霸权?宋襄公上演的争霸闹剧当然有其本人心态膨胀,利令智昏等原因,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那么有没有其他因素使得宋襄公心态膨胀,对自身实力和春秋诸国的国际形势产生了严重误判呢?个人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宋襄公执政前期国力的确有所上升:宋襄公上台后,任用庶兄目夷为相、贤臣公孙固为司马,内修国政,仁义治国,国力有较大的提升。国力的提升使得宋襄公产生了一定的错觉,但这种提升还不足以弥补宋与齐、楚在国力上的差距。
宋襄公在齐桓公称霸时期的历次“国际外交活动”使宋襄公高估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和国际声望。宋襄公一上台就积极参加了齐桓公组织的葵丘会盟,此后无论是大会小会,宋襄公都积极参加,从未缺席。他的这种主动、加上宋国的爵位高贵,使得齐桓公让他在这些会盟活动中承担重要角色,甚至是仅次于齐桓公自己的角色。而且齐桓公还在会盟活动时委托宋襄公扶持自己的太子顺利接班。这些事情都使得宋襄公产生了自己是齐桓公霸主地位法定继承人的错觉。
齐桓公死后,五个儿子为了国君之位爆发了血腥内乱,一时间齐国内部打的不可开交。齐桓公生前所立的太子公子昭只得跑到宋国寻求援助。宋襄公乘机向各诸侯国发出号召,一起出兵保护公子昭回国即位。虽然诸侯们不太给面子,只来了三个小国,但是宋襄公还是平息了齐国的内乱,成功帮助公子昭回国即位。这件事使得宋襄公不仅立了威(毕竟宋国带着三个小国就武力击败了霸主齐国的诸公子联军),而且立了信(成功完成了前霸主齐桓公的委托)。一时间在各诸侯的声望有所上升。使的宋襄公产生了称霸的念头。
齐晋秦三大国无心中原争霸。宋襄公图谋称霸的时期,正好齐晋秦三大国都无暇顾及或无心争霸。齐国因为齐桓公死后的内乱,导致国力下降,而且新君齐孝公刚刚登基根基不稳,因此不愿参与争霸。而秦晋两国则刚刚大打了一仗,晋国国君都被秦国俘虏了,虽然随后晋惠公被放回国内,但是此时正焦头烂额,无力参与中原争霸。秦国则因地处西陲,对于中原霸权还不是很感兴趣,解决了晋国之后,正好用兵西戎,扩张地盘。因此宋襄公错误的认为只要搞定了楚国就能称霸中原,而且他还错误的认为楚国爵位低微,会与自己合作并支持自己称霸。
春秋时宋国本是弹丸小国,宋襄公因何崛起?
春秋时期是诸侯争霸的时代。这些争霸的诸侯中,以“春秋五霸”最为有名。也就是说,这“五霸”是所有争霸诸侯中的佼佼者。但是这“五霸”中,宋襄公却是一个非常例外的情况,他国家弱小,力量单薄,却也过了一把称霸瘾。而且还被史书堂而皇之地列入“五霸”的行列。
那么,势单力薄的宋襄公,为什么竟然也敢称霸呢?谁给他的自信呢?
(宋襄公剧照)
我认为,宋襄公之所以敢称霸,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继承了齐桓公衣钵。齐桓公在葵丘之会上,曾委托宋襄公帮他照顾太子昭。这一点,被宋襄公理解成继承齐桓公衣钵的意思。因此,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自然认为自己就是齐桓公选定的盟主接班人。
二、摆平了齐桓公家事。齐桓公病重后,几个儿子争夺国君之位,大打出手。结果齐桓公被活活饿死。就算死了,也没人顾得上埋他,还在乱打。
后来,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宋襄公当即发出号召,要求大家跟随他去平定齐国之乱。虽然最后实际上只有卫国、曹国、邾国这三个小国派了些兵马来。不过宋襄公好歹摆平了齐国的内乱,扶立公子昭为国君。
正因为霸主齐桓公的家事都是宋襄公摆平的,宋襄公当然觉得,他应该像齐桓公一样,当新的霸主了。
(仁义之师,图取取意)
三、具有了霸主的品质。宋襄公觉得,他已经具备了霸主的品质,所以可以称霸了。他具有了什么样的霸主品质呢?两个字:“仁义”。
宋襄公是嫡次子,但是,当年他爹要传位给他的时候,他却反复谦让,要把国君之位让给庶长子(也就是他的庶兄)目夷。目夷反复推辞,甚至逃到卫国躲避,他才勉强继承国君之位。不过,继承国君之位后,他立刻就目夷请回来,让他担任国相。这一件事,让宋襄公“仁义”的名声,在国际上传得很响。
另外,宋襄公带着几个小国摆平了齐桓公家事的事情,也让他“仁义”的名声,再一次传响。
当年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打的口号是“尊王攘夷”,这“尊王攘夷”四个字,按照宋襄公的理解,可以精简成“仁义”两个字。只要有“仁义”,就可以获得天下诸侯的认可,就有称霸的资本。所以宋襄公做起了称霸的事情。
(尊王攘夷)
四、获得了诸侯国信任。大约一开始的时候,宋襄公还没想过自己可以称霸。当他号召天下诸侯和他一起,前往齐国,平定齐桓公儿子们的乱战,最终有卫国、曹国、邾国参与进来的时候。尽管这三个国家是小国,但是宋襄公却认为,这是他自己有号召力的表现。
其实,我认为,宋襄公当时是有些自作多情了。卫国、曹国、邾国之所以来参加,主要是看在齐桓公的面子上。是齐桓公家里发生了事,他们才来帮忙。如果不是齐桓公,是他宋襄公,可能一个跟来的国家都没有。
正是这一系列的错觉,宋襄公开始了称霸行动。
可惜,宋襄公一开始称霸,就是一个笑话。楚国、齐国这样的大国,根本不理睬他。宋襄公见那些大国不理睬他,也不敢做什么,只能拿那些小国开刀。比如,扣押了滕国国君滕宣公;比如,把鄫国国君抓起来,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比如,发兵攻打曹国。等等。
宋襄公这么闹,那些大国们看不下去了,楚国决定要好好地教训一下他。于是利用一次会盟的机会,把他抓了起来。后来在别国的调停下,才放了他。
但是他依然不吸取教训,还继续干称霸的事情。又举兵攻打不听话的郑国。郑国其实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那时候虽然已经衰微,但好歹影响力在那里。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怒了,觉得必须好好给宋襄公一点颜色看。于是率大军攻打宋国。
后来就发生了著名的“泓水之战”。而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竟然把“仁义”用到了战场上,要等楚国渡过河,摆好阵型,才和楚国开战。结果他原本就是小国,作战又这么迂腐,一下就被楚成王打得大败,自己也落得个受伤身死的命运。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
春秋时宋国本是弹丸小国,宋襄公因何崛起?
春秋时期的宋国是周公旦消灭武庚和三监叛乱后才建立的国家,国主是微子启,以商丘(今天河南商丘)为国都,主要是殷商后人。国土包括现在的河南东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大概有十万平方公里,宋国多平原,属于中等的封国。
宋襄公因何崛起?殷商以商立国,这帮人很会做生意,先辈们还建立了商朝,经商的传统没有丢。宋国平原广阔,粮食物产自然多,加之商业传统,建立了几大商业中心,除了国都商丘外,建立了陶丘(今天山东定陶),这是陶瓷等的集散地,本土也产陶瓷;在江苏北部建彭城,积累了不少财富,一时风生水起。(宋襄公剧照)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邀请宋襄公参加葵丘会盟,在这次会议期间,齐桓公知道宋襄公仁义,就拜托他照顾自己的太子昭,后来的齐孝公。
齐桓公病重之时,居然没人给饭吃,活活饿死。他的五个儿子互相攻伐,争夺王位,那有空管自己老爸下葬的事,死后几十天没下葬,尸体腐烂蛆虫爬的到处都是。
齐国太子昭跑来找宋襄公帮忙,宋襄公号召其他诸侯国出兵帮助太子昭,其他大国家根本不鸟宋襄公,只有几个小国答应帮忙,宋襄公和齐国国内势力里应外合帮助太子昭继承了齐桓公的位置,也没有打仗,只是军队稍微走了一下流程。宋襄公的个人声望经过拥立齐孝公达到顶峰,在诸侯中也就是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
“仁义”宋襄公图霸如何失败?齐桓公死后,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自以为名震诸侯,开始自己的争霸之路。宋襄公对宋国周边的小国下手,诸如滕国、鄫国、曹国等,胁迫他们追随宋国。其他国家也看出宋襄公的图谋,很快楚国、齐国、陈国、蔡国、郑国结成同盟,对抗宋襄公的同盟,势力差距太大了。(愚蠢的仁义,导致宋襄公失败)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地会盟诸侯,这时的大国主要是楚国和齐国,宋襄公自以为有恩于齐国,根本不把齐孝公放在眼里,不和楚国、齐国国君商量就定下了下次会盟的地点,惹得楚王和齐王很不高兴,弹丸之国的宋国居然想当盟主。
宋襄公的哥哥劝谏他会盟时要带一些兵马护身,宋襄公认为信任为重,不用担心。结果在会盟时楚成王和宋襄公争霸主地位,吵了起来,楚成王早就埋伏好了了部队,把宋襄公抓回了楚国,第二年才在鲁僖公的协调下回国。
归来的宋襄公气愤难平,开始对楚国的盟友郑国出兵泄愤,又是一个小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直接出兵攻打宋国,双方在泓水对峙,楚军在北岸,宋军在南岸。楚军人多势众,当着宋军的面就开始渡河,没把宋军放在眼里。宋襄公的哥哥进谏,趁楚军半渡而击之,宋襄公说“我们是仁义之师,岂能做不仁义的事情”;楚军渡河后开始布阵,他的哥哥再次劝谏趁楚军阵营布置好之前进攻,宋襄公坚持要等楚军列好阵再进攻,结果被楚军打的大败,宋襄公被射伤了大腿。
宋国的老百姓都埋怨宋襄公,这个国君是不是傻子,结果宋襄公不到一年就病死了。
这让我突然想起另外一个悲剧人物,孔子的弟子子路,此人武功不错,与人激烈战斗时还不忘整理自己的衣冠,结果可想而知,被人剁成了肉酱,把人都教育傻了。(子路剧照)
子路和宋襄公有的一拼!春秋时宋国本是弹丸小国,宋襄公因何崛起?
宋襄公(商纣王后代)拉低了春秋五霸的整体水平。他之所以膨胀是因为他在齐桓公死后帮助齐国平了内乱。
齐桓公晚年用易牙,竖刁,雍巫,开方等奸臣,导致齐国内乱。(那些奸臣封锁消息改了齐桓公遗昭杀退群臣立公子无亏为齐君)齐桓公儿子世子昭逃奔宋国,请求帮助。(齐桓公曾经把世子昭托付给宋襄公)。宋襄公觉得自己立名的机会来了,要是帮齐国这个大国平乱,那他就可以继承齐桓公霸业了。最终宋襄公和齐国内部忠臣联合灭了雍巫,竖刁,迎公子昭继位。
这下宋襄公就开始膨胀了,觉得自己了不起。想代替齐桓公号召诸侯当盟主。大国他肯定请不来,于是约滕,曹,邾,鄫来会盟。当时南边的楚国比较强大,还抢走了盟友,于是宋襄公准备要楚成王来。宋襄公庶弟跟他说,楚王不是什么好人,会盟是带兵防备。宋襄公他想学齐桓公仁义,坚决不做准备。后来楚王果真有埋伏,把宋襄公狠狠的收拾了一顿。盟主之位就成了楚成王了。后来楚王放了宋襄公。
再后来宋襄公干了一件名“名垂千古”的大事。跟楚国打仗时,宋公手下公孙固告诉他要趁楚渡河一半时攻击。宋襄公要行仁义,不许。接着他还要等楚国士兵排好阵仗再打。泓水之战楚国大胜,宋襄公受伤(后来的死跟这伤也有关)。我们先别急着喷宋襄公,他得病的那几天仿佛长大了,懂了很多。可惜没过多久就死了。
春秋时宋国本是弹丸小国,宋襄公因何崛起?
春秋时代的宋国可不算不上弹丸小国。宋国在周朝初期被奉为公爵,晋齐都是侯爵。经历了三十四位君主,享国八百二十九年,可以说经历整个周朝(比东周灭亡早30多年)。由于宋襄公与楚国的泓水之战使的不了解的人以为宋国一直弱国呢。宋国处于中原腹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墨子庄子都是宋国人,哪怕孔子祖籍也算是宋国的。跟不用说宋景公灭曹国,战国时期的宋康王更是打败过齐楚魏三大强国,不过最后还是被三国联手灭掉了。
宋襄公是个十成的君子,而不是后世的君主。周朝以礼仪治国,而宋襄公更是礼仪君子。春秋时代,礼乐还没有完全崩坏,更没有到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无所不用其极的时候。那个时候讲究贵族之风。打个仗都得下战书,约好地方排好兵之后双方才开打。宋襄公一直都是按照周礼来行事的。
齐桓公称霸之后在蔡丘之盟上拜托宋襄公照顾齐太子昭,宋襄公答应了。齐桓公死后,齐国诸子挣位,只有宋襄公帮助了齐太子,最后太子昭成功当上齐侯,是为齐孝公。在宋襄公还是太子的时候,他更是希望祈求他的父亲把太子之位让个庶兄目夷,只是因为目夷比他仁义。至于宋襄公与楚国的泓水之战,宋襄公完全秉持着仁义之心,想与楚国堂堂正正的一战,可惜宋襄公的仁义放错了位置。
宋襄公是不是霸主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只是生错了时代,一个纯粹的君子,放到现代就是一个傻子,但是如果都是这样的傻子,我们的纷争是不是就会少些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