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秦末汉初的顶级谋士,张良与陈平比较孰优孰劣?
张良和陈平,都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但张良是首席大军师,如果是参谋总长的话,陈平至多是个副参谋长。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是为报国破家亡之深仇大恨,投入到反秦队伍中来。他心中唯一愿望就是帮助刘邦,建立新的王朝。刘邦将他列入兴汉三杰之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陈平是游士出身,善于同各种人物打交道,刘邦看中他的多面手予以重用,将一些脏活、累活交给他。比如白登城之围,匈奴大军围困,要想突围几乎不可能。这时陈平发挥了他的才干,夜里闯入匈奴后的帐篷,先是重金贿赂,又是一番高论:"汉王没了,可汗将来获得天下无数美女,对后不一定是好事。而汉王存在,可以保证连年上贡得到无数财富"。竟让后动心,说动可汗网开一面,就此让刘邦死里逃生。
张良后来功成身退,陈平才成了刘邦主要谋士。而陈平后来在吕后擅权中左右逢源,又能保全刘氏,显示了高超手腕。吕后死后,陈平又能和王陵、周勃一起铲除吕党。难怪王陵说:"众人一直在忍辱负重,你却逍遥自在。"
陈平说"虚以周旋是我所长,才能更好保护刘氏一脉;铲除诸吕,安定社稷,是你们所长。大家各负其责,不负高祖之重托啊!"
同为秦末汉初的顶级谋士,张良与陈平比较孰优孰劣?
当然是张良了。刘邦登基后,第一次招来殿前会议,就说了,我之所以灭秦,打败项羽,是因为有了萧何,张良,韩信!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张良解鸿门宴之围,为刘邦断后。楚汉之争,张良出计谋给刘邦,有三王了灭项羽,于是有了鸿沟划界停战。没有三四个月,刘邦就联合了6各地诸侯围困项羽于垓下,使项羽大败后乌江自刎而亡!
陈平也是刘邦手下的人才,刘邦临死说,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陈平有几次出色的计谋,都与女人有关。显然与张良的战略运筹不能相比,而且张良再刘邦登基后,随即选择归隐山林,确实是有远见卓识的!
同为秦末汉初的顶级谋士,张良与陈平比较孰优孰劣?
引言:楚汉相争时期,汉军的军营里,刘邦看着一封竹简,牙齿却咬的咯吱咯吱直响,下面,一个小校正伏在地上瑟瑟发抖。“寡人在荥阳和项羽对峙危在旦夕,他韩信不想着赶紧来增援,居然问寡人要什么假齐王,他到底要干什么?寡人要灭。。。”刘邦正对着小校呵斥时,左右两人一下踩住刘邦的脚,刘邦忍着痛看着两人,瞬间明白了什么,转而改口道:“韩元帅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寡人怎么能只封他个假王呢?要封就封个真的王!回去告诉你家元帅,从今天起他就是齐王了!”那小校一听,连连叩头称谢,飞也似的退出军营,刘邦看着小校远去的背影,恨恨的说道:"韩信他太让我生气了,如果不是你们拦着我,我刚刚真想直接发兵灭了他!”
张良与陈平
这个故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信请封”的故事,而刚刚阻止刘邦发火的两人,便是他帐下最出色的两个谋士——张良和陈平。在刘邦灭秦平项一直到建立王朝的过程中,这两人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那么他们两个人孰优孰劣呢?
一·张良与陈平——刘邦集团的智囊双子星刘邦自沛县起兵伊始,手下武将集团更加亮眼,韩信,彭越,周勃,曹参都是当世鼎鼎有名的大将,但刘邦的文臣集团和武将集团相比却有些相形见绌。萧何主管后勤,出谋划策上没什么天赋,郦食其擅长辩术,且楚汉战争时出师未捷身先死,剩下的文臣中最为刘邦倚重的就是张良和陈平。这二位一个名列“汉初三杰”之一,另一个则是汉朝政坛的常青树,二人堪称刘邦麾下的智囊双子星,但这两位,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1.出身差距大:虽然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中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很多平民听得热血沸腾,但当时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贵族专制统治,这种思想不可能一下子从根上除去。张良家族是韩国的贵族,他的祖父和父亲曾长期担任韩国的丞相;而陈平出身平民,少年时穷困潦倒,靠着颜值委身入赘财主家以谋发展。两人的出身差距为他们后来所选择的道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周勃灌婴刚开始看不起陈平
2.个人素养不同:张良和陈平两人都是儒士,但张良除了儒士的身份外还是一位侠士,敢于只身博浪沙刺秦,又曾经救过项伯的性命,所以即使一贯讨厌儒生的刘邦对张良也是客客气气的尊称一声“子房先生”。陈平则不然,早在乡间就和自己的嫂子不清不楚,投入刘邦帐下又公然收受贿赂,搞得周勃灌婴都看不上他,向刘邦打小报告。要知道,周勃此前只是个吹鼓手,灌婴也只是个小贩,都看不起陈平,可想而知其他人对陈平的看法了。
3.领导看法不同:作为领袖的刘邦对手下的每一个人才都有着自己的定位,张良陈平也不例外,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说明刘邦内心是真的佩服张良,把他当作自己的第一谋臣;对陈平,我们从刘邦临终对吕后的托孤亦可见一斑:“陈平有智谋,但难以独挡一面。”事实也确实如刘邦所言,即使平定诸吕时陈平是总策划,但挑头的却是周勃。
刘邦对陈平和张良有自己的定位
二·张良的功绩——出色的大局观,超前的远谋张良是投奔刘邦最早的一批人才,早在刘邦起兵初期就追随在刘邦左右,而张良也没有让刘邦失望,凭借着张良出色的大局观和谋略,刘邦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获益良多。
1.灭秦途中,攻心为上刘邦受命怀王,开始了他西进咸阳的征途,但很快刘邦就碰上了第一块硬骨头——宛城,原本打算强攻的刘邦因为张良的从中调和放弃了强攻,接受了南阳太守的投降,兵不血刃拿下宛城,彼时秦朝各地早已人心惶惶,张良利用这一心理不仅避免了伤亡还大大加强了刘邦的实力,尝到甜头的刘邦对外宣布:“凡能以上万人马和一郡之地都靠自己的,便封其为侯。”这道命令一出,很多秦朝守军纷纷望风而降,为刘邦灭秦减轻了很大阻力。
2.鸿门宴舍身救主如果不是项伯念及旧情通知张良提前跑路,刘邦早已被项羽灭了,张良骨子里还是个侠士,所以在听说项羽准备对刘邦动手的消息后第一时间通知了刘邦,还拉上了项伯做内应,看似死局的鸿门宴因为张良的随机应变使刘邦成功化险为夷。
鸿门宴上张良舍命救下刘邦
3.下邑之谋,先见之明面对彭城之战的惨败,张良并没有对刘邦失去信心,而是在下邑为刘邦做出了未来规划,建设性的向刘邦提出重用韩信,彭越,英布三人,而当时彭越还是齐国的将军,英布更是项羽曾经最信任的大将,此时,张良就预见性的提出这一想法,结果也正如张良所预想的,这三人成为刘邦消灭项羽军事上最可靠的助力。
4.劝阻分封,保证团结荥阳之战刘邦被项羽打的一败再败,无奈之下刘邦昏了头,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想要分封六国贵族为王,借此凝聚力量,一旦这道命令下达刘邦内部将会四分五裂,张良力陈此举的八个不可行的理由,使刘邦收回了成命,保证了刘邦集团内部的团结。
5.选择首都,奠定大汉当刘邦最终消灭项羽之后,对首都的选择开始有了想法,虽然娄敬向刘邦提出了定都关中的想法,但刘邦此时犯了和当初项羽一样的毛病,想要衣锦还乡,对于娄敬的建议一直犹豫不决,张良及时的向刘邦提出建都关中的必要性,使刘邦最终下定决心将长安作为王朝的首都,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
张良无愧汉初三杰名号
纵观张良的功绩,他并不在意刘邦一时的失败,而是透过全局向刘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总是在刘邦昏头的时候及时点醒刘邦,成为刘邦的晨钟暮鼓,他的所作所为刘邦也全部看在眼里,建国后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三万户就是对他智慧的最大肯定。
三·陈平的功绩——阴谋诡谲,绵里藏针相比于张良的整体布局规划,陈平在刘邦面前所提的建议更多的针对某个人和事情,通俗点说就是陈平的办法更注重时效性而不在乎办法的性质,这样的建议往往拿不上台面,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陈平自己也有很深的认识:“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1.荥阳之战借箸代筹刘邦在荥阳战场和项羽对峙,但刘邦并不是项羽的对手,很快便被项羽切断粮道包围在了城中,值此生死存亡之际,陈平让纪信冒充刘邦,使刘邦得以顺利逃出荥阳城,东山再起,只是纪信却惨遭项羽杀害。
2.反间计害人不浅陈平最厉害的杀招是反间计,利用项羽的多疑少谋,陈平成功离间了项羽和手下大将钟离昧,亚父范增的关系,尤其是范增,他是项羽麾下最为倚靠的谋臣,却因为陈平的反间计被迫离开项羽,最终病逝在返回彭城的途中,随着范增的离世,项羽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
范增因为反间计而病逝
3.伪游云梦擒韩信汉朝建立后,刘邦开始着手收拾韩信,但苦于没有什么理由对付韩信,陈平建议刘邦以伪游云梦为借口,邀请诸侯王前往陈县,趁着韩信身边无人可用之时就势捉拿韩信。
4.白登之围美人计在刘邦做了皇帝之后,以宫经历了两次最危险的时刻,一次是平定英布时中了致命的箭伤,另一次就是在讨伐匈奴时中了冒顿单于的计策被困在山西白登山七昼夜,眼看几十万大军即将全军覆没,陈平贿赂匈奴皇后,以美人计对其威逼利诱,最终使刘邦得以逃出生天,并为日后汉匈和亲打下了基础。
陈平不像张良那样君子坦荡,他的计策偏重于实际效果,也更加不择手段,相比张良,陈平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因此关键时刻总有奇谋,但陈平却没什么深谋远虑,因此刘邦评价陈平“智谋有余,担当不足。”
陈平的计策多以阴谋为主
四·济世与谋身——张良与陈平的不同选择无论是张良的阳谋也好,陈平的阴谋也罢,好用就是好办法,所以刘邦对这两位谋士都非常信任,但是他们能提出这样的计策并不是特定,而是张良与陈平不同的选择。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祖辈世受韩国大恩,他无法接受故国被暴秦灭亡,所以在秦灭六国后他试图刺杀秦始皇,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他虽然跟随刘邦,但他也不曾忘记自己的故主韩国,他的梦想是拯救这个被秦国荼毒的世界,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以济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对个人荣辱看得就不那么重了。他认为刘邦是个可以辅助的豪杰,即使危险的鸿门宴张良也与刘邦共进退,彭城之战刘邦惨败,大批诸侯背叛刘邦,张良依然对刘邦不离不弃,建国后,刘邦给了张良最高奖励,张良却坚决不接受,并在此之后远离朝堂,因为对张良来说,他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再无所求。
张良最大的梦想是结束秦末的乱世
陈平出身平民,而且从小被人看不起,他没有张良那么宏大的志向,他的梦想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哪里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他的才能他就选择哪里。所以陈平最开始投奔魏咎,但是没有得到重用,陈平果断离开他选择项羽,项羽虽然重用了陈平,但陈平发现项羽并非明主,又果断跳槽到刘邦这里,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随后陈平最大的目标就是不断地往上爬,保住自己的位置,刘邦去世后,他通过放过樊哙成功加入吕后的阵营,吕后去世后,陈平又联合周勃推翻了诸吕,迎接代王刘恒为新皇帝,这一切的出发点与对错无关,只是为了保障陈平自身的利益,可惜最终他还是被装傻充愣的汉文帝刘恒耍了,玩了一辈子老鹰的陈平临了跌了个大跟头。
同为谋臣,张良与陈平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只不过张良的选择更高尚一些,而陈平则更自私些,不过自私也是人的本性,这也是今人对这他们比较时更偏向张良而非陈平的原因。
五·张良陈平——士阶层的进步与后退虽然张良和陈平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但他们各自的人生却也足够精彩,实质上,张良和陈平都有着同一身份——儒士。士这个阶层很特殊,他既是贵族中最末的一等,同时又是平民中最高的一等,这就让士族们夹在中间面临着选择,是前进成为贵族还是后退成为平民?张良和陈平的选择,代表着士阶层的进步与后退。
功成名就之后,张良没有贪图功名利禄,而是急流勇退,用余生求仙问道,不问政事,他没有选择让自己的仕途更进一步,这是张良的通明与豁达。官场是个大染缸,并非所有有能力的士人都适合这样一个场合,张良选择了后退,这是聪明的选择,后世田园诗派的陶渊明才华横溢却依然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仙李白文采斐然,却吟唱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远离官场,他们都是士们后退的代表人物,张良为他们做了典范。
张良和陈平代表的是士人的两种不同选择
陈平出身寒门,作为士人他和贵族并不沾边,他想摆脱自己平民的身份,成为贵族中的一员,所以他不停的往上爬,不停的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成功了,他历经高祖,惠帝,吕后,文帝四朝而不倒,是汉代的常青树,陈平给士人们尤其是出身寒族的士人们树立了榜样,对于有才华而又渴望摆脱自身困境的寒门士人,陈平的经历无疑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进步不代表一定好,退步也不代表一定差,这种选择的结果是人们对社会和自身的想法,李白选择了退步,却依然千古流传,司马懿,朱温之流不断向权力攀登,风评却并不怎么好,高处不胜寒,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对人生最好的感悟,也是张良和陈平所走的不同的路带给我们最好的启示。
结语:张良与陈平孰优孰劣,并不能片面武断的去决定,在各自的道路上,他们都是佼佼者,所不同的是,一个看上去高洁而人烟稀少,另一个低俗却熙熙攘攘。
同为秦末汉初的顶级谋士,张良与陈平比较孰优孰劣?
张良深谙黄老之术,通达事理,应胜人一筹。
同为秦末汉初的顶级谋士,张良与陈平比较孰优孰劣?
汉初刘邦阵营确实有好几位杰出的谋士,在当时,刘邦与项羽是反秦的两股最大的势力,而项羽是骁勇善战的将军,是楚汉战争中最耀眼的战神,可是,他却是一位不善于听取谋士建议的鲁莽统帅,他不善于用谋士,连他的亚父范增都被他给气跑了;而刘邦虽有点痞子无赖的风格,但他却极善于用文臣武将,特别是善于用足智多谋的谋士,刘邦身边有四位杰出的谋士,为刘邦出谋划策,策划了一个又一个的好方案,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妙策。在笔者看来,刘邦身边的谋士排第一的是张良,排第二的是陈平,排第三的陆贾,排第四的是郦食其。
陆贾对刘邦的辅助主要是在在外交和治国的方略方面,他为刘邦提出了一些很有实效的战略和外交上的策略;而郦食其少时嗜好饮酒,自称“高阳酒徒”,他是一个说客,像战国时的纵横家,他能言善辩,很能说服人,原本郦食靠他的说辞极有可能可以说服齐王,不动刀枪收复齐国的,但是,却因韩信的谋士蒯彻出了一个馊主意,激励贪功的韩信在郦食其进入齐营游说时乘机进攻齐国,使郦食其被认为是欺骗齐王,因而断送了性命。“高阳酒徒”被韩信坑了,死得很冤,不过,他临死时很潇洒。
刘邦的第一、第二谋士是张良和陈平,确实,这两位都是刘邦的顶级谋士,皆有超常的智慧和高深的谋略,但他们两位在用谋的风格上是不一样的,为刘邦出谋划策的服务方向也有所不同,而要比较这两位谋士的谋划风格和用谋的优劣以及他们的贡献,还得先看看他们使用谋略的实例后再来比较。
先说说张良,张良是汉朝最杰出的谋士,是汉初“三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可以说,如果刘邦不是虚心得采用他的计策和谋略,那么,刘邦是不可能平定各路诸侯,更不可能战败项羽。张良是帮助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最杰出的谋士。张良(剧照)
张良的祖父、父亲都曾在韩国为相,韩被秦灭后,为了报国仇家恨,张良曾买通刺客,谋划行刺秦始皇,刺杀行动失败后,张良逃到下邳,传说他在桥上遇到神秘智者黄石公,因而被授予谋略秘籍《太公兵法》。张良后来归附刘邦,跟随刘邦转战南北,成了刘邦的第一谋士。
第一,张良初期最重要的用谋实例是在鸿门宴上帮刘邦脱险。
刘邦占领咸阳后,底层小官吏出身的刘邦经不起豪华宫殿、美色宫女和大量珍宝异物的诱惑,不想再征战了,曾待在秦宫享乐,而张良和樊哙及时劝谏刘邦,汉军才退到霸上,得到秦民的拥护。当时项羽势力强,邀请刘邦赴鸿门宴,刘邦不敢去,而张良建议他去赴宴,先对项羽表示臣服,刘邦才答应。而张良利用他曾救过的项羽的叔叔项伯的便利,为刘邦说情,并在宴会上发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及时叫来樊哙陪舞,并请项伯出手相救,刘邦才得以从鸿门宴上逃离虎口。
第二,张良与萧何力劝刘邦接受汉王封号,建议烧毁古栈道,因而才有了后来的“暗度陈仓”。
刘邦先占领关中,但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自己统辖梁、楚九郡,对别的诸侯,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只是,项羽却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欺负刘邦,据不把先攻入关中的刘邦分封为关中王,却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地区,封他为汉王。为了遏制刘邦,项羽还将关中地盘分为三块,封给秦的三个降将,这让刘邦十分恼火,刘邦不想接受项羽的封赏,想领兵对着他干,此时,张良和萧何的极力劝阻,他们解释说,项羽强势,刘邦还不能与他硬拼,进入关中可以蓄势待发,项羽不会来攻,到时再谋图大业。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这才冷静下来,接受了建议,暂且忍耐,于是,刘邦接受汉王的封号。
有了汉王的封号,还必须有像样的地盘,未来才能崛起。张良又找项羽的叔叔项伯说事了,他把刘邦赠送给他的金金银财宝悉数转赠给项伯,让项伯去说服项羽,请求汉王能加封汉中地区,把秦岭以南的巴、蜀、汉中三郡之地都封给刘邦。张良的计划成功了,刘邦得到了三郡之地,建都于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
刘邦按计划率军进入汉中地区,张良向刘邦建议,烧毁入蜀的古栈道,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向项羽传达消息,表示再无东进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二是让汉军能防备来自东部的攻击,以便汉军能养精蓄锐,壮大自己,再发宏图。刘邦采用了张良的计策。这一计策,为刘邦巩固根据地和日后东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后来,刘邦养精蓄锐之后,羽毛丰满了,时机也来了,他用韩信妙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从古道进陈仓,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这就是史上很有名的张良“明烧栈道”,而韩信“暗度陈仓”,一文一武,以妙计助刘邦发展壮大。
张良画像
第三,张良及时阻止郦食其的封六国后裔的损招,避免刘邦陷入困境。
刘邦平定三秦之后,开始与项羽抢地盘,而在征战过程中,他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刘邦处于被动状态,此时,谋士郦食其提出建议,以复立六国后裔来牵制项羽,而张良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策略。张良仔细说明理由:一是以往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建立在完全可以掌控所封旧族后代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有不轨,必要时完全有能力灭了他们;二是现在大不一样,刘邦尚无能力掌控局势,楚军强大,六国后裔复立后,一旦恢复力量,便会屈服于楚,而不会向刘邦真心称臣;三是汉营武将们都非常辛苦地跟随刘邦四处征战,心里都想得到封地,而刘邦若是扶植六国后裔,却没有能让跟随自己征战的将军们获得封地,这等于毁了他们的念想,刘邦必然会众叛亲离。刘邦大吃一惊,立即采纳张良的建议,取消分封六国后裔的命令。
第四,劝刘邦接受韩信自立为齐王的请求,稳住汉军的第一大将。
当韩信平定齐国后,他给刘邦写信,以齐国形势多变为由,需立个王来治理,因而请求刘邦让他做代理齐王。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处境不妙,他看了韩信的信后破口大骂,说他困于荥阳,想韩信能来支援他,却没有想不到韩信攻下齐地却要自立为王了!
张良和陈平对当时的局势很清楚,如果刘邦拒绝了韩信的请求,让韩信脱离刘邦而在齐国自立,对汉军是沉重的打击,于是,他们赶忙提示刘邦,要警惕韩信离心而独立,刘邦心领神会,赶忙改口表示,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个代理王有什么意思?刘邦随即派张良带印信到了齐国,封韩信为齐王。张良此举为刘邦留住了韩信这汉营最杰出的大将,保证韩信所掌控的齐国归属刘邦,这对于刘邦战胜项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刘邦与张良(剧照)
第五,张良献“下邑之谋”,策反英布、封彭越、扩大韩信封地,使三位大将真心为刘邦献卖力。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个诸侯,汉军兵力大大加强,刘邦乘项羽率精锐部队攻打田荣之机,率汉军攻占了彭城。刘邦进入彭城后,沉溺于酒色,珍惜财宝,放松了防卫彭城的警惕性。
项羽于被动之时出绝招,亲率三万精兵,抄小路急救彭城,打败刘邦几十万汉军,刘邦惨败。此时,诸侯王们见项羽势大,原本归属刘邦的又转投于项羽,刘邦由胜转败,陷入了危机。此时,张良及时向刘邦献上了“下邑之谋”。
一是建议刘邦派人策反九江王英布。英布原是楚军阵营中的猛将,但素来与项羽不和,楚汉彭城之战时,项羽曾令英布率兵支援他,但英布却没有派主力支持项羽,项羽对英布多有怨恨,曾多次派使者去训斥英布。张良建议策反英布,于是,刘邦派说客随何出使淮南。随何向英布分析了楚汉双方对峙的基本形势,说明一旦楚王胜了,英布将不会有好结果,而淮南的力量又不足以抗衡项羽,而且,从趋势看,汉王必胜而楚王必败,他建议英布率兵支持汉王,以获得封王,保住淮南这一块富裕之地。英布接受了随何的建议,遂投靠了汉王,英布被刘邦封为淮南王,收复南方地区,支持刘邦。
二是建议封彭越为王,给封地,使彭越竭力为刘邦征战。彭越原本平定了梁地,战功赫赫,张良对刘邦说,当时因为魏豹的缘由,只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而魏豹后代,彭越心里一定是想称王的,而刘邦没有表示,假如刘邦能许诺汉军打败楚军之后,能睢阳以北至谷城之地划封给彭越,并封彭越为梁王,他一定能竭力支持刘邦,并领兵支援刘邦攻击楚军的。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果然,后来彭越领兵一路征战,领兵至垓下参加会战。
三是建议增加韩信的封地。张良建议将陈县以东至海边的地区都分封给齐王韩信。而且,建议齐王率兵支援刘邦之后,让韩信来负责指挥对付项羽的决战。在韩信看来,汉军将领中,只有韩信是可以托予军事大事的。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
“下邑之谋”充分利用英布与项羽的矛盾,促使英布投入汉军阵营,同时,厚赏和笼络悍将彭越和智将韩信,使他们全力支援刘邦,能及时领兵参加围攻楚军,而且,韩信还成了“垓下之战”中统领汉军攻击楚军的总指挥。可以说,张良的“下邑之谋”为刘邦在决战中战胜项羽创造了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六,张良先封赏刘邦最恨的雍齿,以安诸将之心。
汉六年正月,刘邦在大获全胜之后,开始实施封赏功臣良将的计划。而最先封赏的是包括张良在内的二十多位功臣,但其余的均未被受封。此时,臣下和将领们议论纷纷,为争功而争执着。此时,张良及时向刘邦建议,先封赏刘邦最恨的人,其他人就放心了。刘邦听从张良建议,封了刘邦最恨最讨厌的雍齿为什方侯。群臣连雍齿都被封侯了,于是,皆放心了。张良建议,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及时平息了矛盾,避免了因争执而发生的内乱。
第七,在汉皇室出现继位之争时,提示吕后为太子请来“商山四皓”,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 刘邦因宠爱戚夫人和感到太子刘盈软弱,想改立太子,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都没有法子改变刘邦的改立太子之意。吕后急忙求救于张良,张良感到事关重要,他也不赞成刘邦宁改立太子,因为天下初定,汉朝根基未稳,但他又不想直接介入夺嫡之争,于是,张良想出了一个妙计,以迂回之策帮助吕后和刘盈。他建议吕后和太子去请刘邦曾多次请不来的“商山四皓”入朝,辅佐太子。吕后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果然请来了商山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老者,伴随太子入朝,刘邦见“商山四皓”伴随在太子刘盈左右,知刘盈羽翼已丰,就不再提议立太子之事了。张良这一招,极可能是史上最聪明的介入宫廷继位的策略了。
上述的事例表明,张良确实是刘邦身边的第一谋士,为刘邦建立汉王朝提供了最杰出的谋略方面的支持,汉王朝的建立,离不开张良的智谋。
其次,说说刘邦的第二位谋士陈平的谋略。上述说到项羽不善于用谋士,其实,陈平原本也曾是项羽手下的谋士,可是,陈平在项羽账下时,长期得不到重视,因而他感到在楚营很难发挥他的才能,恰好,陈平在鸿门宴上遇到了刘邦,陈平在观察了刘邦之后,看出了刘邦将来必成大事业,便想着投入汉营。自那时起,陈平便开始“身在楚营,心在汉”。陈平成了刘邦的谋士。
陈平(剧照)
第一,陈平献计让范增离开了项羽,与张良合谋让刘邦摆脱项羽回到汉中。
项羽听范增之谋,一直把刘邦被困在咸阳,此时,张良筹划着让刘邦尽快回汉中,但有范增在,刘邦是走不了的。于是,张良暗中去找陈平,请陈平帮助刘邦脱身。
陈平献上了“调虎离山”之计,他让张良回去准备着,他有办法让范增离开楚营几日。于是,陈平向项羽建议,请项羽给楚怀王上个义帝的尊号,把楚怀王送到郴州去养老,省得楚怀王在咸阳项羽不方便独立号令天下。项羽很高兴,采纳建议。项羽告诉了范增让楚怀王去郴州的事,范增决定亲自去找楚怀王,劝其上义帝尊号。临行前,范增很警惕,再三请求项羽绝对不能放刘邦回汉中。
范增离开了项羽之后,陈平上奏项羽,称:天下刚定,重在节廉,如今诸侯们聚集咸阳,人马众多,军粮草负担极重,何不让诸侯们回国,以减少百姓的负担,如此才能让百姓感念霸王的恩德。项羽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令诸侯们限期离开。
不过,项羽没有忘记范增临走时的吩咐,所以他把刘邦依然留在咸阳。陈平暗中给张良暗送去消息,请他让刘邦向项羽提出回故乡沛县省亲的要求。张良依计而行,代表刘邦向项羽提出请求。项羽不太愿意放在刘邦,张良故意说:“霸王不能让刘邦回乡取家眷,否则,他或许会在沛县称王。不如派他带着残兵败将回汉中,再派人去沛县取他的家眷,以他的家眷做人质,让汉王规矩做人。”陈平立即配合,上奏说:“霸王既封刘邦为汉王,并已布告天下,臣民共知,如不让他上任,恐怕难以取信天下。”项羽经两人一说,同意让刘邦回汉中。刘邦自此摆脱了项羽的控制,在汉中蓄势待发。
第二,陈平使离间计,离间项羽与文臣武将的关系,使范增离开楚营,死在路上。
公元前203年,刘邦与项羽激战后被困于荥阳城,粮草难以为继,只好向项羽求和,项羽拒绝和解,刘邦陷入困境,忧虑万分。陈平向刘邦献上了离间计。他请刘邦拨出重金,派人潜入楚营,买通楚军将领,让他们去四处散布谣言,谣言是真是假,主要是说,项王的属下文武大臣中,就数范亚父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可是,他们却没有能裂土称王,他们正谋划着与汉王联手,准备合力对付项羽,平分项羽的领地。项羽听到了谣言,便开始怀疑钟离昧,对他不再信任,重大战事不再与他商议;对范增也开始警惕,不再像原来对他那么尊重了。
离间计初见成效,陈平又巧妙设局,陷害范增。有一次,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备了最华丽精致的餐具招待使者,使者被请至上座,陈平一再赞扬范增,关心范增的起居状况等,并故意在使者耳边轻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大惑不解,称他是霸王派来的,不知道亚父有什么吩咐。陈平装得大吃一惊,说以为是亚父派来的。说完,立即让人撤去上等酒席,安排使者住进了非常简陋的客房,摆上粗茶淡饭来招待使者。陈平很失望地走了。
项羽的使者感到受了羞辱,非常愤怒,他回到楚营之后,向项羽作了汇报,把在汉营遇到的事全都描绘给项羽听,霸王联想到之前的谣言,心里相信,范增已经暗中与刘邦联络了。自此,范增的所有关于军政大事的建议,项羽都一概不听,并对他非常傲慢,摆出敌视的样子。
不久,范增了解到了真相,知道项羽是多疑的人,他已经自此无法让项羽信任了,他决定离开项羽,他提出高老返乡之后,项羽立即准了。范增临行前,念及楚国的大业,他还留下信向项羽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和警告。范增离开后,越想越气,在艰难的路上,被气死了。
陈平的离间和陷害,把项羽的首席军师活活的害死了。
陈平画像
第三,陈平为刘邦献上出游云梦泽之计,帮刘邦擒韩信回京城。
刘邦于“垓下之战”歼灭了楚军,天下已无劲敌,他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使其留守封地楚国。不久,有人上书告发韩信私藏钟离眛,意图谋反。刘邦半信半疑,让诸将提建议,武将们主张发兵讨伐韩信,刘邦有些担心,此时张良已病退,只有陈平在,刘邦反复陈平,陈平才表示,有人告发韩信造反,别人知道吗?韩信自己知道吗?汉军中有谁能打得过韩信吗?刘邦皆作了否定的回答。陈平分析说,汉王的军队实力不如韩信统领的兵将,汉王手下的将领没有韩信能打,如果出兵讨伐韩信,胜负难料。刘邦立即醒悟,不敢出兵讨伐,急问对付韩信的计策。陈平说:“古时天子常至各地巡幸,召见各地诸侯。南方有一地称云梦泽,陛下以出游云梦泽为由,在陈州召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边境内,韩信知陛下出游至其领地,必然前来谒见。可乘机拿下,不必动用兵马,几个武士便可。”刘邦听后大喜,依计而行。刘邦出游的消息传至韩信处,韩信账下将领觉得事有蹊跷,建议韩信要么别去谒见刘邦,要么带兵将去。韩信不听,后来,果然在谒见刘邦时被埋伏的武士捆了,带到了京城,被贬为淮阴侯,留居京于城,韩信成了困兽。陈平的计策,让韩信缩手被擒,但却也能避免一场帝王与大将的战争,是功是过确实很难说清。
第三,张良与陈平相比较首先,张良进入汉营比较早,早建大功;陈平到汉营比较晚,当晚期也立了大功,在计谋的贡献上该是是不分高低的。但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一生立志于恢复韩国,并在最后获得了成功,让韩王信承继了韩王,只是,后来刘邦立朝之后清除异姓王,韩王信也落了个悲惨下场。陈平先投魏国又投项羽,后来才到刘邦帐下,虽说是各为其主,但陈平被传有过“盗嫂受金”的记录,被非议较张良要多一些。
其次,刘邦对张良与陈平的关系也是很有意思的,他一方面很信任张良,对他赞扬有加,也算是言听计从,可是,他又经常把陈平带在身边,一旦遇到困境,总是一再向陈平讨计策,可见,对陈平也很看中。对于张良,刘邦是大信任,而对于陈平,刘邦是密切问计。倚重的方式有所不同。
再次,张良在使用谋略方面,偏重于战略上的、方向性的,属于谋略的“道”的方面,有远见,但却比较务虚,缺少可操作性,需要再进一步细化;而陈平的计谋则偏重于战术性的,具体性的,方便操作,属于谋略的“术”方面的,立即能用,对于刘邦来说是很实用的,拿来就可以用,能很快取得用谋的实际效果。
还有,张良使用谋略更注重周密分析,从大局出发去考虑问题,心理所想更宽远一些,所以,他偏重于用“阳谋”,看起来是比较堂正地在用计;而陈平使用谋略往往是抓住了人的弱点,设套、陷害、引诱、贿赂等,多是以“阴谋”来达到目的的。如果说张良是谋略家,那么,陈平更像是阴谋家。
最后,张良在刘邦在剪除异姓王之后,就比很少地参与谋划了,到最后是激烈勇退,归隐山林,与赤松子云游天下去了;而陈平自始至终一直为刘邦和吕后出谋划策,他善于钻营,在吕雉掌权时官至右丞相,而在吕后去世后又与周勃联手,平灭了诸吕布。相对来说,人们对张良的印象更好,特别是淡泊名利之人,更喜欢张良而讨厌陈平。因而,后世也对张良的评价比陈平要好得多。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被认为是“汉初三杰”,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极高,所以,在刘邦的印象中,似乎对张良的谋略也是更欣赏的,可见张良不愧是刘邦第一谋士。
同为秦末汉初的顶级谋士,张良与陈平比较孰优孰劣?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前言:老板娘和媳妇同属女流,历史上靠裙带关系的人很多,例如杨国忠等辈皆死于非命。但是陈平却游刃有余,收获了婚姻和事业的成功。从这一点来看,张良就逊色多了!
从天而降俏媳妇公元前两百年的某日,在阳武的户牍的某村落,锣鼓喧天和摩肩接踵的社戏在举行。到处都是好吃好玩的摊子,忽然只见村里祠堂在分祭肉。和以往主持分肉的老者不同,此次是初出茅庐的陈平。一把明晃晃的菜刀上下飞舞,众人领着均匀平等的肉回到了家。
如果将时针往回拨七八年,那陈平的邋遢形象,绝对会让各位读者大跌眼镜。少年时的陈平喜欢读书,其生活来源全靠兄嫂接济。当时家里有贫瘠的薄田30亩,兄嫂二人是春播秋收。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吃懒做的臭名,让嫂子不堪重负,最后和兄长离婚。
——女人缘极好的陈平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自古以来形成的习俗。虽说陈平学富五车,时常把名士驳得理屈词穷。可架不住婚姻的本质,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于是乎富贵人家不肯嫁,家徒四壁陈平瞧不起。这年同村的老人病逝,因陈平熟悉丧礼,于是临危受命主持祭奠。在丧礼现场,有个叫张负的富翁,通过仔细观察陈平的待人接物,隐隐感觉到眼前人,他日肯定会衣锦还乡。恰巧这时自己的女儿,因一连克死五位丈夫,媒婆都不愿为她说亲。
最后张负说服其子张仲,把孙女嫁给了无家无业的陈平。婚姻的另一种作用,就是能让玩心大的男子,收拾行囊建功立业。幸运的是陈平,就是这样的人物。
逢迎老板娘平安再英明的人一旦步入古稀之年,危机感弥漫胸口,尤其担心身边的人会暗害自己。汉高祖七年就出了类似的事件,当时项羽的悍将英布,在帮助刘邦建立西汉后,裂土封王为九江王。有句话叫共患难容易,同富贵那是书生言。为了使性格柔弱的刘盈,能顺利接掌西汉帝国的权杖,韩信、彭越、卢绾等六个异姓王,纷纷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
——由屠狗晋级为将军的樊哙
这年刽子手的大刀指向了英布,没曾想戎马半辈子的刘邦,在平定英布的叛乱中心窝中箭,遥想上次中箭还是在鸿沟为项羽所射。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回到长安还没睡个囫囵觉,同乡铁哥们卢绾亦扯旗造反,同时还勾结匈奴为祸西汉的北疆。
小人是任何时代都有的群体,顺风顺水时他们无法兴风作浪,局势骤然紧张是他们活跃的高峰期。原本按照刘邦的设想,由舞阳侯樊哙领兵作战,在任命诏书即将盖印时,有人诬告樊哙在图谋不轨,大意是刘邦不幸殡天,他就会率兵屠杀戚夫人和刘如意。听闻此言的刘邦火冒三丈,当即命令陈平和周勃迅速,前往代地的平叛前线处决樊哙。
——临朝称制第一人的吕雉
头脑灵活的陈平审时度势后,对随行的周勃道:“刘邦的身体是江河日下,日后当家的肯定是吕雉。然而樊哙不仅是刘邦的老乡加功臣,更是吕雉妹妹吕须的丈夫。”为了保住家小的生命,我们最好是用囚车将樊哙带回长安,交给刘邦亲自发落才是上策。果不其然还未至长安,刘邦已驾崩吕须已进谗言。
所幸的是陈平未雨绸缪,及时将刘邦阵前处决的命令拿给吕雉看,并且掏心掏肺说自己并不想处死樊哙,其忠心可昭日月天地为证。最后陈平化险为夷,还被加封为郎中令,转门教授刘盈四书五经。因此在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陈平皆是因选对女人而硕果累累。
——END——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