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萧何哪个更聪明?
兴汉三杰,都是优秀的开国大功臣。从张良和萧何个人对比上,张良显然在谋略上和大局观上稍胜一筹,而萧何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上,更游刃有余。双方各有擅长,总体上难分伯仲。
张良做为刘邦首席大谋士,在楚汉之争中为刘邦筹谋划策,立下不世之功。但在取得天下后,张良以追随先生之名云游四方。张良是韩国贵族出身,当初凭一腔热血报仇血恨加入反秦浪潮。如今功已成,名已就,就选择急流勇退,不失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全身而退。
萧何是全力帮助刘邦从亭长而变成义军大首领的心腹大臣,自然是想出将入相享受荣华富贵。
从情如兄弟转化成君臣关系,萧何游玩的萧洒,收放自如。他为了让刘邦放下对他的戒备之心,也干了几件侵占他人地皮、抢占别人的良田、欺负邻里的恶行,让人告状告到了刘邦处。
刘邦接报,笑的肚皮都笑痛了:贵为一国之相,竟还和小老百姓小卒争抢鸡毛蒜皮,一点无大象风度。虽然为民做主,将萧何打入大牢面壁反省。但很快地又官复原职。刘邦还是对他信任有加。刘邦临死,吕后问身后之事,萧何还是刘邦最中意的相国,无人能出其右。
张良刺秦皇开始,继而为汉王出谋划策,立下卓越功勋,干得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功成身退,不愿纠缠在人际关系上,自是学会老庄逍遥游。
萧何拥戴刘邦起,就是梦想着有朝一日出将入相、享尽荣华富贵。他能在刘邦身前身后都担负朝庭第一大臣之重任,当是左右逢源、能屈能伸、进退自如的不倒翁,甚至害了亲手树立的兵圣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留下一些令人不齿的口实。这一点,张良就显得高风亮节了。
张良和萧何哪个更聪明?
汉初三杰的张良和萧何,谁是仁者?谁是智者?究竟孰高孰低?
众所周知,张良、萧何、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被汉高祖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三杰中,萧何年龄最长,张良次之,韩信最小。
张良,生于公元前250年,卒于公元前186年,享年64岁。
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卒于公元前193年,享年64岁。
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卒于公元前196年,享年35岁。
抛开被后人奉为 兵仙、战神 的韩信,我们单来说说 作为开国功臣,但得以善终的两位牛人:张良和萧何。
张良,战国时韩国贵族后裔,韩国被灭后,张良刺杀秦始皇嬴政,未果潜逃,拜师黄石公,学《太公兵法》。秦末战乱时,聚众归顺刘邦,并成为其“智囊”。鸿门宴时协助刘邦脱身,楚汉战争中协助刘邦夺得天下,之后帮助吕后扶持刘盈荣登太子。汉初分封,被封为留侯。后功成身退辞官归隐,晚年跟随太虚真人赤松子云游四方,成为道家知名代表人物。去世后,谥:文成侯。
萧何,刘邦老乡,曾任秦朝时沛县县吏,后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刘邦攻克咸阳后,萧何接收了律令图书等典籍,从而掌握了天下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汉朝的建立起到重大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掌管后勤,确保了战争的胜利。后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去世后辅佐汉惠帝。萧何也喜好黄老之术,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去世后,谥:文终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张良 当属于仁者,其一生以“刺秦复仇”为使命,灭秦后,其理想也实现了,于是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张良不谋权位,不逐名利。这一举动也正契合了古之君主功成后,对于功臣心生的芥蒂。从而避免了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的悲剧。
司马迁对张良赞誉有加:“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就连轻易不肯赞誉他人的大文学家苏轼也曾挥毫写下著名的《留侯论》,文中赞扬张良的品德:“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对比仁者的张良,萧何当属智者。其一生行于朝堂,曾被刘邦三次怀疑,但萧何均能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而幸免于难。因为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封侯拜相后,并没有被战争的胜利和仕途的顺利冲昏头脑,而且能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做到处变不惊、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萧何在处理韩信的问题上,被后人所诟病。萧何作为韩信的知己,深知韩信不会谋反,却为避嫌保身,而选择与吕后一同设圈套谋害韩信。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萧何,那便是:智有余而仁不足!】
古人常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张良 “功成”后,归隐山林,保证了自己的“名就”,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而流芳百世!
萧何“功成”后,选择继续“建功”,并通过谨慎的言行,保存富贵的同时,成为万事名臣表率,同样也实现了流芳百世。
张良和萧何哪个更聪明?
谢谢邀请!我认为:张良更胜一筹,特别是在鸿门宴上,他的谋略救了刘邦。汉朝建立后,他自愿归隐山林…
张良和萧何哪个更聪明?
两人所擅长的领域不一样,张良擅长谋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刘邦在战场上出谋划策;萧何擅长治理国家,抚恤百姓。提供后勤保障。两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顶尖人才,不能说谁更聪明。
先看看张良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都做了什么事,刘邦率军攻破武关后,秦王子婴继位后杀了赵高,刘邦军听到这个消息,群情激愤,要强攻峣关,当时刘邦仅有两万人马,而峣关守军有五万人。强攻肯定是昏了头,张良献计让刘邦遍插旌旗作为疑兵,让峣关守军觉得到处都是刘邦军队,然后派郦食其带上钱财贿赂秦军守将,张良判断秦军守将是个贪财的人,果然峣关守军答应献关投降,和刘邦军队联合进攻咸阳,刘邦大喜过望,张良确给他泼了冷水,他认为峣关秦将虽然要降,但守军未必服气,要发现刘邦仅有两万人马就会造反,到时候后不堪设想,建议刘邦趁其松懈发动进攻,刘邦采用了张良建议,大败了秦军,首先进入咸阳。
进入咸阳后,刘邦志得意满,想过安逸的生活,又是张良劝刘邦认清形势,要夺取天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劝刘邦和三秦父老约法三章,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收获了关中民心,为刘邦经营关中打下了良好基础。
鸿门宴上,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让刘邦和项伯联姻,利用项伯使刘邦脱离了危险。楚汉之争的最后决战,张良告诫刘邦,必须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才能彻底打败项羽,让刘邦给韩信,彭越封地,换来了韩信等大军齐到垓下包围项羽,统一了天下。
张良一直在刘邦身边为刘邦出谋划策,是一个出色的谋臣,天下既定,张良不留恋权位,提前退隐,得以善终显示了张良的高智商,可见张良是个聪明人。萧何在治国方面确实有天赋,刘邦军队占领咸阳,萧何做得第一件事就是直奔丞相府,他对那些金银财宝不感兴趣,萧何要找的是秦国所有的地图,书籍档案等材料,他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不是金银财宝能比的。要治理天下这些东西比金银财宝的价值要高千万倍,可见萧何在治国上的大智慧。
萧何获取了秦国全国的资料档案,使他对秦国各地的情况都很了解,刘邦被封汉王,封地是蜀郡,巴郡,汉中。所有人都认为那是个贫瘠荒凉之地,包括项羽的谋士范增也是这样认为的,刘邦手下人都对去这样的封地存有怨言,想要找项羽理论。但萧何根据自己对秦地理的了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刘邦的封地是不错的,事实证明刘邦依托此地走上了夺取天下的道路。
楚汉战争打了四年,萧何一直为刘邦治理后方,满足了刘邦前线兵员粮草装备等需求,使刘邦越打越强,刘邦也给予了萧何很高的评价: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建立汉朝后,刘邦封萧何第一功臣,当了大汉丞相。萧何还识人才,他虽然不懂军事,但为刘邦发现并推荐了韩信这样的军事人才。
萧何当丞相时候为汉朝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把汉朝治理的井井有条,萧何死后,继任丞相曹参完全按萧何的规章制度行事,有萧规曹随的美谈,也证明萧何治国方面是大才。
萧何在韩信死后,知道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自己功劳很大,又得到老百姓拥护,刘邦对自己肯定不放心,于是他故意抢夺老百姓的田产,自污名声,当老百姓向刘邦控诉丞相萧何时,刘邦确很高兴,萧何也得以保全了自己,说明萧何也是一个智者。
综上所述,张良长于谋划,萧何善于治国,两人各有所长,但都是聪明人,没有哪个更聪明之说。
张良和萧何哪个更聪明?
张良与萧何皆是刘邦身边的重要文臣,两人对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都有杰出的贡献。张良与韩信、萧何并称为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张良在劝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以保存实力,他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张良凭借其奇妙的策略,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帮助吕后之子刘盈稳住皇太子之位等,晚年能激流勇退,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其高超的智谋使他成为刘邦的第一谋士,也使他成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谋略家之一。刘邦评价张良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剧照)
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萧何是辅佐沛公刘邦起义的早期班底之一。在刘邦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着非常重要的档案、户口本等,对于刘邦建立汉朝时制订律法、政策起重要作用;在楚汉之争中,萧何管钱粮,留守后方,管好后勤,对于刘邦战胜项羽在后勤保障方面贡献是最大的;汉朝建立朝时,他协助刘邦制订各种律法和政策,立朝之后,他协助刘邦清除异姓王,并担任相国,推行休养生息的策略,名列功臣第一位,史称“萧相国”;刘邦死后,萧何还辅佐汉惠帝。
萧何(剧照)
萧何与张良虽都是刘邦身边的重要文臣,在协助刘邦方面,其辅佐方式和重点是不一样的,张良善于用奇谋,而萧何善于用策略。张良用计的特点是出奇制胜,比较大胆,敢剑走偏锋,多是将智谋用在关键性的角逐方面,所以其智谋常常能起到绝妙的效果;而萧何在使用策略方面比较求稳,有长远眼光,能将策略用在实处,多是将策略用在治政、管理和后勤方面,因而他所用的策略常常追求长期效果。张良擅长于设奇谋,出险招,用奇计,出奇制胜,而萧何善于治政和管理,重视策略长效,求用谋得稳妥有效,处事谨慎,能妥协顺从。张良和萧何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但就其智谋方面比较,张良似乎更胜一筹,张良以智谋取胜,而萧何以策略见长。
具体看,张良是刘邦身边的首席谋士,张良用智谋辅佐刘邦,在楚汉战争和汉朝立朝过程中,张良做了一些很能表现他的超常智谋的大事。
第一,当刘邦占领了咸阳,见到豪华宫殿、美貌宫女和大量珍宝之后,想长住秦宫,享受快乐,张良比较清醒,知道刘邦还不是享乐的时候,因而他与樊哙等一起,极力劝谏刘邦不能留在秦宫,才使刘邦退到了霸上,得到了秦民的拥护,因而使刘邦避免了因贪图享乐而陷入被项羽等击败的危险。
第二,刘邦与项羽在大败了秦朝旧势力之后,当时项羽的军事力量比刘邦更强,项羽设鸿门宴,张良冷静分析形势,极力建议刘邦暂时臣服于项羽,委曲求全,出席鸿门宴。同时,张良及时贿赂和利用项羽的叔叔项伯,借助于张良曾救过项伯的有利条件,让项伯为刘邦说情,减少项羽对刘邦的敌意。而且,在鸿门宴上,当项庄舞剑欲加害刘邦时,正是张良所贿赂的项伯及时出手相救,刘邦才得以逃离虎口。所以,在鸿门宴上,是张良的计谋和公关活动救了刘邦。
刘邦与张良(剧照)
第三,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但是,项羽却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没有将先攻入关中的刘邦分封为关中王,反而将他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地区,封他为汉王。而且,项羽把关中地盘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在这关键时刻,正是张良和萧何一再劝阻,刘邦才决定暂且忍耐,接受项羽对给刘邦的”汉王“封赏。之后,张良设计,将刘邦赠给他的金金银财宝悉数转赠给项伯,让项伯说服项羽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因而,刘邦才得以拥有了秦岭以南的巴、蜀、汉中三郡之地,并建都于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这使刘邦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第四,刘邦大军进入汉中后,张良建议刘邦将入蜀的栈道全部烧毁,以对外表示再无东进之意,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来自东部的攻击。而且,为汉军养精蓄锐创造有利时间,等待时机,再展宏图。张良烧栈道奇计很有欺瞒作用,迷惑项羽,避开锋芒,为刘邦巩固根据地和日后东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后来,刘邦才得以在养精蓄锐之后用大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奇计,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从故道突袭,击败章邯、马欣和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第五,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刘邦为摆脱困境,欲复立六国的后裔来牵制项羽,正是张良看到了此计的危险性,及时劝谏。张良认为,以往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而如今刘邦无力掌控局势,楚军强大,六国后裔必屈服于楚,而不会臣服刘邦。此外,跟随刘邦四处征战的将领都想得封地,若刘邦复封六国后裔,等于打击了跟随刘邦征战的将领,军心必散,将众叛亲离。张良及时劝谏,才使销毁分封六国后裔的命令,避免了一场大劫难。
第六,韩信平定齐国后,给刘邦写信,借口说齐国形势多变,需要有个王来治理,他请求刘邦让他做代理齐王。刘邦当时正被围在荥阳,看了信后大骂,责骂韩信不助他,反而想自立为王。张良和陈平深知关键时刻韩信的重要作用,他们极力劝刘邦满足韩信的要求,以避免韩信脱离刘邦自立为王。刘邦在张良等的劝谏下,才悟到了韩信举足轻重的作用,随即改口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代理王呢!”张良带着印信到了齐国,满足了韩信做齐王的心愿,稳住了汉军的第一大将,让齐国留在刘邦阵营。
第七,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个诸侯,得兵56万,并趁项羽攻打田荣之机占领了占彭城,刘邦进城后,恶习复发,沉溺于财宝、美女、酒宴中,这让项羽有了时间反扑,项羽亲率三万精兵,急救彭城,汉军数十万大军挡不住项羽的进攻,被项羽精兵击败,各诸侯王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危机时刻,张良献上了“下邑之谋”,建议刘邦充分利用对项羽不满的九江王英布和西楚大将彭越,此两位猛将素来与项羽有矛盾,彭城之战时,项羽令英布相助,英布却按兵不动;项羽分封诸侯时,彭越却没有受封,项羽对英布怨恨,而彭越对项羽不满,都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刘邦能用好英布、彭越和韩信,破楚指日可待。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策反英布,联盟彭越,并委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抄楚军。张良充分利用敌方矛盾,化敌为友,造成了围攻项羽的军事联盟,这是相当精明的策略。
第八,立朝初,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而其余未被受封的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争功不休。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建议先封赏刘邦最恨的人,以让其他人放心。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封了刘邦最讨厌的雍齿为什方侯,还催促丞相、御史们赶快定功行封。群臣见状,皆大欢喜,认为像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大家就放心了。张良建议,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并及时平息了矛盾,这是非常好的协调策略。
第九,汉王朝出现立储之争,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可能有异心,想改立太子,废吕后的儿子、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国储。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均未能改变刘邦的想法,吕后无计可施,急忙求救于张良。张良感到改立太子之事,事关重大,汉王朝统治根基未稳,最好能顺其现状他倾向于维护现在的太子之位,但他不能直接干涉,因为对于大臣来说,这非常危险,但从大局考虑,他还是帮了吕后。张良巧妙地使出迂回策略。他知道刘邦曾多次请很有名望的“商山四皓”出山入朝为官,但均被“四皓”拒绝,建议太子躬身请来这四位高人,以巩固太子之位。果然,商山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老人伴随太子出入宫廷,刘邦感到,他自己请不动的“商山四皓”,现在却跟随太子左右,知道太子羽翼已丰,翅膀亦硬,就不再提议另立太子一事了。张良这一奇招,既帮了吕后、太子,又没有直接介入夺位之争,堪称是史上最巧妙地介入宫廷继位的高明策略。
萧何对刘邦的智谋赋助与张良不一样,主要体现在治政策略和管理谋略等方面。
第一,沛城起事时,萧何便和曹参等就竭力推举刘邦为首领,并在县衙大堂举行了仪式,誓师起事,并按战国旧制,称刘邦为“沛公”。刘邦率起义兵将抵达关中时,萧何身为丞督,便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刘邦率大军兵临咸阳,秦王子婴设计杀了奸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起义大军开进咸阳城。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急忙往秦丞相御史府,令士兵包围府邸,选可靠之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进行清查,分类登记造册,全部收好藏好。萧何对这些图书档案的收藏意义重大,使刘邦能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能有了解得很清楚,为以后制订政策和法令找到了非常可靠的依据,对于建立有效的政治制度和制作完善的管理措施起了重要作用。萧何的这一举动足见他具有深远的谋略。
萧何与刘邦(剧照)
第二,“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是楚汉征战时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但是,韩信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重用,于是,他就投到刘邦麾下。但在起初,刘邦只让他当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非常失望。但有一次萧何与韩信接触之后,却发现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大才,于是,他多次推荐韩信,请刘邦重要韩信,但是,刘邦对韩信却一直不重视。
韩信见久在汉营仍不受重用,一气之下离开了汉营。萧何得知后,立即放下手中正在办的公务,亲自策马去追韩信,因为萧何来不及请示,有人便向刘邦报告说萧何也跑了。刘邦大惊,感到若是萧何真跑了,就没有人能为他出谋划策了。萧何一路追赶韩信,终于追上了,萧何问韩信为什么跑了,韩信不好意思说,因为此前萧何一直为他向刘邦请求重用。此时,滕公夏侯婴也追来了,两人一起劝韩信回营,韩信这才与萧何、夏侯婴回到刘邦阵营。
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去见刘邦,刘邦责问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表示,他不是跑了,而是去追跑的人。刘邦说,已经跑了不少人,干吗要萧何亲自去追呢?萧何表示,他追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将领。他对刘邦强调,若是想离开汉中,就非重要韩信不可。刘邦一听,表示愿意拜韩信为大将军。萧何表示,刘邦平时不重视礼仪,但拜大将军非儿戏,必须设一大坛,选择好日子,汉王需-沐浴更衣,亲自戒斋,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这才能让众将听从大将军的指挥。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择了吉日,带领文武百官,亲自登坛拜韩信为大将军,授予印剑,令众将听从韩信指挥。萧何慧眼识才,月下追韩信,并能说服刘邦登坛拜将,这表明萧何很有眼光和韬略。
第三,楚汉战争时,萧何是刘邦最信任并干得最出色的“后勤部长”。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采用张良、韩信所献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挥师东进,而让萧何留在汉中,管理后方根据地,收取税赋,供应军粮。萧何留守关中,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一是对百姓施以恩惠,稳定民心,减免租税,鼓励百姓耕种,报请刘邦批准,赐给百姓爵位;三是开放秦朝原本的皇家苑囿园地,让进入园地耕作,扩大耕地面积;四是颁布实施新法,重新建立汉的统治秩序;五是推行“三老”地方管理政策。萧何让百姓自行推举年龄在50岁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命他们为“三老”,每乡一人;再选各乡里的“三老”为县“三老”,辅佐县令,教化和管理民众。萧何的一系列政策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保障了前线的军粮需要。汉军之所以能最终大败强大的楚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萧何坐镇关中,能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食和兵力,刘邦能在最后逼得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这与萧何的非常出色的后勤保障是分不开的。
刘邦曾说:“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在立朝时,刘邦论功行赏,萧何位列首功,被封为酂侯,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
张良和萧何哪个更聪明?
张良和萧何是刘邦的左膀右臂,论聪明,乃先天资质之范畴,与智慧这后天修为相左而又密不可分。先是张良的资质聪慧占上风,后来萧何通过后天经世历练而后来者居上,情商慢慢地填补先天聪明不足(较张良而言),最终可以从官爵与善终上可知分晓,张良通过逃离官场而善终升天。所以说呀:刘邦称帝前张良在聪明概念略占上风;称帝后萧何略聪明一些!!【但非绝对,尤虎狮斗般盖棺定论,只可说一般情况下而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