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孔融小时候尊长让梨,也算是孔儒之后,知书达礼,被选为24孝子之列。

孔家文化上有重大传承,但在乱世武略上还是稍逊风骚。

孔融作为北海太守,也进入18家诸侯同盟军,手下大将武安国也曾挑战吕布,不十合被砍断一手腕。

当曹操围攻徐州时,陶谦向孔融求救,孔融派人请刘皇叔驰援。刘备也感动,孔融有匡扶汉室之心。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孔融和荀彧等人忠汉者屈就曹操之下,也是满腹牢骚。曹操都变着法子一一铲除。

孔融终究是一个学者型,面对着曹操逼人太甚,也束手无策,还不如刘备借兵出走。最后竟活活等死,还牵累全家。孔融的小儿子都能看得明明白白,有人劝他快点逃跑,他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和杨修等一样,忠于汉室,不满曹操擅权,却又无力阻止。停留在不满、愤怒的状态下。不能像刘备那样既寄人篱下,委曲求全;又居安思危,伺机而动,挣脱樊篱,拥兵自雄。其结局,就难免一死,还牵联一家上下,做个冤死鬼!

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孔融让梨可谓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表现了小孔融谦让的优秀品质,许多家长会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小孩子听,是中国宝宝品格养成的启蒙老师。其实长大后的孔融很有成就,他把聪明变成了文学家、诗人,还是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字文举祖籍曲阜,出生名门,他是孔子大圣人第20代子孙。孔融小时候特别聪明,在北海一带享有盛名。10岁那年,孔融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河南尹李元礼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如果不是社会名流,是没有资格去拜会他的。

小孔融才不管那么多,他去拜会李元礼,他到了李府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去通报一下”。李元礼接见了孔融,一看是个小孩子感到很奇怪。就问孔融“我和你是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说来话长,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咱们可是货真价实的世交啊”。

小孔融语惊四座,都感到很惊叹。其中有一个中大夫不屑一顾,说道“小时了了,大必未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聪明。小恐龙反驳道“我想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小孔融把它怼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可见孔融小时候很聪明,还很伶牙俐齿,这也为他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孔融小时候表现出谦让、聪明的优秀品质。不仅如此,成年后的孔融有一个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儒家终极理想。

董卓专政以后,孔融极其不配合董卓的残暴施政理念。由于孔融的社会地位与威望很高,董卓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当时青州北海一带黄巾军席卷暴虐,董卓使了个坏心眼,索性任命孔融为北海国国相,想借刀杀人。

果不其然,黄巾军很厉害,把孔融打得落花流水。孔融把残余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兴办学校开儒学,对待人民礼遇有加,大有一番作为。处在乱世之中,后来军阀袁谭打的孔融全军覆没,孔融投奔了曹操。

与其说投奔了曹操,不如说投奔了汉献帝。当时曹操迎来了汉献帝,孔融对于曹操的这种行为大加赞赏,认为曹操是汉家天下的股肱之臣。有孔融的六言诗为证

郭李分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可孔融看错人了,曹操可是一个大奸雄,不久就暴露出权臣的一面,迎接汉献帝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势力而已。汉献帝是一个傀儡,孔融是无法完成他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想。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孔融心里的不痛快,都来自曹操。对待曹操孔融的谦让变成了傲慢,伶牙俐齿变成了嘲讽挖苦。有一次孔融推荐了一个狂人祢衡,这个祢衡简直就是一个神经病,狂的离谱。祢衡口无遮拦,可是喷子的鼻祖,有一次当着曹操的面脱得精光,换衣击鼓。曹操几次三番受到祢衡的侮辱,因为是孔融推荐的,所以对孔融也很烦。

压死孔融的稻草,是他的伶牙俐齿一直对曹操唱反调,总之曹操干什么孔融都反对。曹操打袁绍,曹操征乌桓,曹操发布戒酒令,就连曹丕娶甄姬等都加以讥笑讽刺,这些曹操都能忍。

直到赤壁之战前,曹操必须稳定自己的后方。对于那些不安定分子的言论,他采纳了零容忍的态度。栽赃陷害,用大不孝的罪名杀害了孔融。

说白了孔融就是忠于汉朝才招来了杀身之祸。他身上有仁义礼智信的特质,但是总也完不成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想。他不满曹操专权,敢对这个黑暗的世界说不。但是请记住,孔融是成功的,他是一个诗人与文学家。

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谢谢邀请!

生逢乱世的孔融小时神童。长大后仍自问博学多才,才会纸上谈兵。有句话说:文人提笔安天下,武将骑马驰边疆。正是事事他都要辩证到底,所以才被曹操不满遭杀身之祸。

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在三国时代,孔融是一个很有名的人,除了传说中的让梨故事,还有很多事情,足以令大家敬佩。孔融,字文举,山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父亲孔宙,曾为泰山都尉,有一个哥哥叫孔褒。孔文举很小的时候就是个神童,十岁之时随父亲进入京城洛阳。在当时,洛阳的著名名士河南尹李膺经常闭门谢客,并且扬言,不是当今的名士大儒,休想进我李家的大门。才十岁的孔融很不服气,就只身去拜访。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前去京师拜访当时的名士李膺。名士可不是随便见的,孔融直接对李膺的门人说自己与李膺是世交,要求见李膺。当门人将孔融带到李膺面前时,李膺询问他祖上是否是世交。孔融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我们的祖先孔子和老子可是好友啊!在场的人无不觉得小孔融很机智。这个故事还没有完,太中大夫陈来晚了,旁人就把孔融机智的表现告诉了他。不以为然的陈韪却认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听了,立马回击说“按你这么说,你小时候也一定很聪明了”,巧妙地讽刺了陈炜。

孔融的聪明,现在叫高智商。用现代管理学理论分析,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智商的作用只占百分之二十,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情商部分,这后一块占了百分之八十。那么走在仕途上的孔融,就恰恰是一个智商高情商低的人。

孔融不会与上司相处。最初他在司徒杨赐府上做属员。河南尹何进要晋升为大将军,杨赐派孔融拿着自己的帖子去拜见何进,以示祝贺。可能当时溜须拜贺何进的人比较多,门人没能立即给孔融通报,孔融便一气之下从门人手里夺回贴子,返还杨赐府,事儿办砸了,赌气自责几句,竟扬长而去。就这样随便炒了上司的鱿鱼。

后来孔融为曹操卖命,却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甚至连曹操都不放在眼里,认为曹操无论在学识还是能力上都比不上自己。当别人提出想法时,孔融总能想出各种理由反驳,还自以为自己考虑全面,能从他人看不到的角度想问题,久而久之别人都觉得他是故意在抬杠,很是招人厌。而且孔融喜欢在家里大摆筵席招待文人墨客,引起了曹操的怀疑。恰好此时有人诬告孔融,曹操借此机会将孔融及其家人全部杀害了。孔融如此自命不凡的人,最后却连个给他收尸的都没有,实在是可悲。

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孔融 长大了 凡人都看不起 。由其看不起曹操 。被曹操杀了全家

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

长大后的孔融也做了一系列奇葩的事情,都看似高尚,实则荒诞。当然最后也因为他们不低调惹来了杀身之祸。

一门之争

孔融哥哥孔褒的朋友张俭被追捕躲在了孔家,后来事发,孔褒被牵连。孔融地哭着喊着要跑去顶罪,结果导致孔褒被杀,孔融身名大振。正常方法,应该私下去疏通,搭救哥哥。孔融却来了个,大义灭亲,踩着哥哥的命,壮自己的声誉。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

孔融的父亲孔宙死了,孔融据说哭到站不起来,孝顺之心人尽皆知。谁知,一次炒作还不够,父亲死了没多久,又发表了离经叛道的言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说什么,父亲对于子女,没有恩情,子女只不过是父母激情之时,情欲的产物。还说子女对于母亲也一样,就是如同物体从瓶子里拿出来一样。

现在听起来,也有点不堪入耳。孔融还真是为了炒作自己高明,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过他后来的行为也是这位的,袁绍军队围困青州的时候,他把妻儿丢下自己跑了,以至于妻儿殉难。

讲曹丕八卦,吐槽曹操,惹祸身死

不得不说,孔融为了出名,也是个碰瓷的高手,而且可着曹操碰。不仅公事上与曹操对着干,显示自己的不同意见。还时不是写文章讽刺曹操。甚至对人家家人人身攻击。说曹丕娶了袁熙的遗孀甄洛,堪比武王就把妲己赐给周公,还说儿子如此,老子又能好到哪去。

曹操实在不堪其扰,收集了孔融的,狂妄自大、不忠不孝的证据,置孔融于死地而后快。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一点影子都没有了,更多的只有沽名钓誉,恶意炒作,最终也害了自己和家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