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五霸的晋国最终灭亡了?
公元前475年,是周元王元年,这一年是春秋战国分界线。也是中国奴隶制时代结束,进入封建制时代的标志。
中国社会诸侯春秋争霸的战争已近尾声,各国内部之间倾轧的斗争上升成为了社会主要矛盾,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日益的式微,形成了卿大夫之间为瓜分、兼并,展开了激烈厮杀。
特别是晋国,犹为明显。十多家卿大夫混战中,最后留下了韩、魏、赵、智、范、中行六家强宗,号为"六卿"。
到前458年,范、中行2卿翻船,仅剩4卿。
智伯胁迫韩、魏攻打赵襄子。赵襄子谋士张孟谈献策:"韩、魏与智伯有矛盾,可以取离间计分化韩、魏,三家联合共击智伯,平分智氏土地"。
张孟谈出使韩,魏,告二卿,韩魏赵三家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将来会被智伯一一分而杀之。今三家盟,将来韩魏被智伯所夺取土地,尽返韩魏;而智伯土地三家平分。
韩、魏听从张孟谈建议,三家联军夹击智伯,是为"晋阳之战"。最后斩杀智伯于山西凿台。然后乘胜追击,将智氏家族尽相杀戳。为三家分晋打下结实基础。
韩、魏、赵分晋后,与秦、燕、楚、齐等一起开始了天下大兼并时代,华夏就进入了第一个大动荡、大兼并的战国时代,并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直到秦始皇扫六合、大一统止。
为什么春秋五霸的晋国最终灭亡了?
在春秋时代,晋国长期霸占“霸主”的宝座。
晋国的强大得益于独特的政治制度,国家权力并不掌握在君主手中,而是在几大家族手中,即所谓的“六卿制”。而晋国的灭亡,也是源于这种权柄不在君主而在卿家的政治制度。
到了春秋晚期时,执掌权柄的六卿分别是知氏、赵氏、韩氏、魏氏、中行氏、范氏,六大家族轮流作庄。这种灵活且富有竞争性的制度确保了晋国的政治活力与领袖的才能,在历代晋国元帅或执政中,几乎没有谁是庸才。不过这种制度却难以称得上尽善至美,它的负作用是各大家族间相互倾轧与血腥内斗,每积蓄一定时间便有一次大爆发,每次爆发势必有一个或数个大家族从权力舞台上消失。
公元前497年,晋国陷入大分裂的危机,六卿中的中行氏与范氏两大家族与其余四大家族矛盾激化,终于爆发内战。晋国的内战很快演变为中原的大战,试图摆脱晋国控制的齐国、郑国、卫国等联手支持叛乱的中行氏、范氏武装集团,干涉晋国内政。在存亡危急时刻,赵鞅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挫败叛军与齐、郑、卫等诸国联军,捍卫了军事大国的荣誉并挽救了国家的命运。
内战改变了晋国的政治模式,“六卿制”由于中行氏与范氏的叛乱而被“四卿制”所取代,此时的晋国权力集中到了赵、知、韩、魏四氏手中,其中又以赵、知二氏最为强大。在执政十几年后,赵鞅渐渐老去,权力的轮盘要转向哪呢?谁是下一任的执政呢?知氏家族的知瑶便是不二的人选。
知瑶是个厉害的角色,在他执政期间,知氏家族的势力大大膨胀,跃居其他三大家族之上。在野心的驱使下,知瑶强迫三大家族割地,遭到赵无恤的断然拒绝。知瑶联合魏/韩二氏,发动对赵氏的进攻。经历三年围攻战后,几乎陷入绝境的赵氏居然奇迹般地翻盘。原因是魏氏与韩氏反水,与赵氏联手做掉了知瑶。
知氏的覆灭意味着三家的崛起。
赵、韩、魏三家瓜分了知氏庞大的土地与财富,其中捞得最多的是赵无恤,他比韩、魏两氏多分到十余座城邑。这也难怪,在颠覆知氏的战争中,赵氏出力最多,牺牲也最大。至此,晋国的政治局面再度发生重大变化,从“四卿制”变为“三卿制”,而这三卿拥有全国绝大多数的土地。
与以往“六卿制”或“四卿制”不同,“三卿制”中的赵、韩、魏实际上相互独立,各家管各家的事,互不插手或干涉,事实上已经是三个互不归属的政权。至于晋国的公室政府,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了,晋国君主完全沦为三卿控制下的傀儡。
三个崭新的诸侯国即将破茧而出。这是一次大兑变!在旧的政治体系里,特别是中原诸侯国,君臣权力倒悬,君主遭到贵族的压制而不断被边缘化。当这些贵族的权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原先的臣子摇身一变而为君王,原先的君主却只能夹着尾巴俯首称臣。
“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经成形。
三家都怀揣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不仅对外攻城略地,对内也不断蚕食晋国公室的地盘,软弱无力的晋敬公根本无力阻止城邑一个接一个地落入三家之手。到公元前433年,新上台的晋幽公尴尬地发现自己剩下绛与曲沃两个城邑,其余地盘完全都归属三家。这位可怜的君主放下了尊严,扔掉了颜面,选择了一种现实主义的作法,他不仅没有任何权力号令三家,反而朝于三家之君,沦为赵、韩、魏的保护对象,被当作活化石供奉起来。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魏斯就是魏文侯,韩虔就是韩景侯,赵籍就是赵烈侯。
对魏、赵、韩三氏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从卿大夫一跃而成诸侯。他们终于与晋国划清了界线,不再是晋国的一部分,而是崭新的国家。当然,晋国还存在了一段时间,只是它再也不是那个曾令对手胆战心惊的国家,而是沦为不起眼、只有几处破屋遮风避雨的穷诸侯了。曾经雄震天下的晋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沉了,在低声下气半个世纪后,于公元前349年最终走向灭亡。
为什么春秋五霸的晋国最终灭亡了?
晋国早期发展比较混乱,源于公室内部的权力争夺,著名的小宗代大宗事件造成几十年的混乱。到了晋献公即位以后,为了消除宗室之争的隐患将旁系氏族全部屠杀。献公后期的骊姬之乱,使得内部斗争更加残酷知道晋文公即位政局才稳定,但公室力量很危弱,导致的后果就是权利分散到卿士的手中。文公及以后的几任国君无论是个人能力和辅佐卿士的贤良,发展出来了六卿执政制度,再加上春秋早期“士为知己者死”等忠君的思想维持了晋国百年的霸业。晋国由长期六卿执政发展王室权利逐渐减少,卿士之间斗争越来越残酷,到了春秋后期由六卿变成了四卿,最终韩赵魏联合灭亡智氏变成三家。晋侯实力越来越小最终被取代
为什么春秋五霸的晋国最终灭亡了?
是什么使强大的晋国三分韩、赵、魏?根本原因是晋国宗族势力的孱弱;六卿制其实不是问题,问题是六卿由谁来做,怎样制衡。
为何晋国的宗族势力如此衰落?源于晋献公时期惧于宗族势力对君权的威胁而对宗族的大肆诛杀,以及晋献公薨后,为争夺君位晋国宗族的内耗;
宗族势力凋敝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外姓势力掌握晋国政务,六卿把持权柄;
六卿掌权的后果是什么?各自为政,互相倾轧,君权旁落,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春秋结束,战国开始,一个超级大国,变成三个小国,秦国成为超级大国。
如果晋国没有分裂会是什么局面?面对统一强大的晋国,秦国想兵出函谷关而不能,战国争雄,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权力,讲究制衡之术。
皇室宗族之间有竞争,甚至兵戎相见。但是,皇室宗族之间也有依靠,唇亡齿寒。
唐太宗雷霆手段,也不能独治天下;
雍正帝杀伐果决,也还要依仗兄弟。
古代的帝王对皇子都注重历史教育,这个道理他们非常明白。竞争,手段,杀伐,权谋都可以有,但不能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
显然,很长时间没,晋献公及其继任者,缺乏对这方面的认识。
为什么春秋五霸的晋国最终灭亡了?
春秋时期晋国可以说是在整个春秋历史上最强的诸侯国,称霸诸侯一百多年,为什么这么强大的晋国最后还是失败了
晋国和周王室是同宗,乃是姬姓诸侯。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开始崛起,史书记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成为北方的霸主。之后晋文公即位,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称霸中原。不过在晋文公去世后,晋国的霸业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和齐国完全不一样。晋文公去世后,他的后人继续自己的霸业。
晋文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也就是晋襄公。晋襄公一生主要功劳有五个方面,一是北伐狄人,二是南略楚国,三是东征卫国,四是西征秦国,五是重组六卿。晋襄公在位期间秦国是秦穆公在位,秦国刚刚崛起,秦国和晋国多次爆发大战,结果秦国以战败而告终,不得已秦穆公才将攻伐的对象对准了西戎。而晋襄公也继续继承自己父亲的霸业。
晋襄公之后把晋国推向霸主地位的是晋景公。晋景公在位期间楚国的楚庄王在位,要知道楚庄王也是春去秋霸之一。不过在公元前583年晋景公派兵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 ,使楚国霸业结束,至此晋国依旧是中原霸主,其他诸侯还是以晋国为尊。
最后一个是晋悼公。晋悼公在位期间,他的文治武功引领晋国再次走向全盛,铸造军国霸权,挟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最终得以再次称霸中原。当时晋国镇齐、慑秦、疲楚,天下不能与之争衡,没有一个大国敢于和晋国对抗。
我们看一下晋国上面的四个君主,都是称霸一时的霸主。晋文公继承齐桓公的霸权。晋襄公打败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晋景公打败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晋悼公打败所有大国。真正按实力算的话晋国这几个君主绝对都是春秋霸主。而晋国的实力也绝对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可是就算是如此为什么晋国最后还是失败呢了?
政治祸源
1. 晋献公时期,晋献公为巩固统治,对大宗赶尽杀绝,为三家分晋埋下了隐患
晋献公为了加强自身统治权,晋献公八年把晋国大量的公子给杀掉,公族这一支势力衰弱,导致异姓子弟便开始崛起。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赵魏韩三家的先祖先后在晋国担任重要职位,三家分晋的祸根正是由这时候种下隐患。
2晋文公即位时设置六卿制,王权受限制,臣子权利大幅度提升。
晋文公即位时,追随他流亡的那些大臣,就组成了一个世袭的贵族统治集团(六卿制),这个统治集团曾为晋国建立长期霸权。但他们的后裔不能像祖先们那样和睦相处,百余年排挤倾轧的结果,只剩下六个大的家族:范家、中行家、荀家、韩家、赵家、魏家。六大家族共同掌握权力,成为鲁国三桓政治的复制品,晋国国君跟鲁国国君一样,地位越降越低。
3六卿到四世再到三族,君弱臣强的局面无法更改
晋文公登位后,为了酬答众位功臣的多年拥戴之情,而对他们大加封赏并予以重用!而且在晋文公之后的晋国国君们仍然是依赖这些功臣或功臣之后们辅助执政。天长日久就造成了这些臣子的做大难制。最后晋国由“六卿执政”演变成了荀氏、赵氏、韩氏、魏氏这四卿把持国政。而他们之间则继续为了权力而争斗!
荀赵韩魏这四卿,几乎把晋国的土地瓜分殆尽了!晋国公室只剩下了曲沃城及都城等几块屈指可数的地盘!最终又爆发了荀氏联合韩魏伐赵的战斗,战斗的结局是赵氏说服了韩魏两家反攻荀氏,实现了战局大逆转!荀氏覆灭后,韩魏赵三家趁机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土地。其自立之势己经昭然若揭了。最后在时机成熟之后,三家废黜了名义上的晋国国君,暗中给周天子赠送了很多大礼,并给周天子上表,要求封自己为诸候,这时候的周天子已经很落魄,唯一能做的就是谁给他送礼,他就册封谁,就算晋国以前跟自己是同族,他现在也没有能力去管了,在三族大量礼物的加持下,三族就名正言顺的瓜分了晋国。
虽然看似晋国有百多年称霸诸侯的风光岁月,可是内在的斗争和矛盾也是特别的严重,主弱臣强之下被取代也是必然之事,所以姬姓统治的晋国也自然的沦为了历史前进的阶梯。
为什么春秋五霸的晋国最终灭亡了?
一、残杀同宗子弟,公族尽失羽翼
由于曲沃代翼之事的发生,到了晋献公继位时大肆杀害公族,虽然确保了自己的权力稳固,但也使公族势力大减。
那个时候官职是世卿世禄,公族子弟大量被杀,公族就失去了稳固的庇护,地方士大夫家族就会趁机崛起,侵夺公族的权势,自周武王分封诸侯以来都是以同姓子弟稳定天下,晋献公无疑是自断羽翼。
二、六卿制度的确立,卿族的不断壮大。
晋文公继位后确立了六卿制使晋国称霸百年,但六卿制度在晋文公、晋悼公这等明君的带领下能够一致对外,但当他们去世后,六卿就会陷入内斗。
说白了六卿制度在明君手中就是一柄对外的利剑,在庸君的手中六卿就会相互内斗,并不断侵犯国君的权力,到了晋国后期智氏、赵氏、魏氏等卿族掌握的土地、军队已经超过了国君,晋国灭亡也就再所难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