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刘封之死,是咎由自取,冤不得别人。

做为刘备养子,在关羽身陷危难时,廖化哭诉求援。刘封没有立即出兵救援,反而听信孟达的话:"关羽反对刘封立储",故怀小人之心,见死不救,坐观关羽兵败身亡。

关羽是刘封二叔,更是蜀汉第一上将关二爷。刘封关键时候,不能挺身而出,为国解忧,是造成关羽孤立无援、身首分离的第一罪魁祸首,让刘备怎能置之不理,不予严究呢?

当时刘备就想严罚刘封,诸葛亮说先让其攻杀已降曹魏的孟达,或许将功赎罪,告慰关羽。(演义上是两虎相斗,必有一死)。结果孟达在曹援兵下大破刘封,刘封仅率少量亲兵逃回成都。

这下刘封罪上加罪,已知军法难容,只是只求一死,以赎前罪。

刘备挥手军法处置。稍后刘封亲兵哭诉刘封拒绝了孟达劝降书,誓与孟达决一死战。刘备闻之,潸然泪下。养子一场,今日挥泪斩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谁怨刘封害了关羽,这是刘备情同手足的君臣加兄弟的情谊,一生肝胆相照、生死相随,感情之深厚决不亚于养子。况且关羽之死、荆州之失,直接影响了诸葛亮"隆中对",也破坏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匡扶大计",这才是刘封咎由自取的重大原因。

关羽之死,刘备、张飞都哭得死去活来,诸葛亮也茫然若失,对蜀汉之打击之大是无法用语言形容。刘封终究是犯了见死不救之重罪,深深自责与悲痛,只求一死以报关二叔。刘备悲痛之极,给予军法处置,告慰关二弟之英魂,都是悲切使然。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听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那么刘封到底死得冤不冤呢?

刘封本是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时认的义子。当时刘备流荡半生,膝下仍无子嗣,觉得自己命中难有儿子了,就认了长沙罗侯寇氏的儿子寇封为养子,改名刘封,以做自己事业的继承人。但刘备不久就生了儿子刘禅,因为有了嫡子,刘封继承人的身份自然也就没希望了。但刘封心中可能依然还有一息希望在心中,因此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很是卖力。刘备入益州,指示诸葛亮入蜀援助,刘封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攻城拔寨,所战皆克,立下不少战功。因此刘备取得益州后,就封刘封为副军中郎将。刘备与曹操争多汉中,刘封也参与了汉中之战。刘备占领汉中后,派宜都太守孟达率军攻占了房陵郡,接着孟达挥军北上,攻打上庸郡。刘备暗中担心孟达难以取胜,就又派刘封从汉中顺沔水南下去统领孟达军,于是刘封与孟达合力逼降了上庸太守,占据了上庸三郡。因攻占上庸有功,刘备就加封刘封为副军将军,与孟达同守上庸三郡。

就在刘封、孟达攻取上庸三郡后,刘备在汉中称王了。令刘封最不淡定的是,刘禅被封为王太子,虽然被封副军将军的刘封,这时完全没有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刘封郁闷啊,养子怎么就不如嫡子了?孟达本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也看出了刘封的烦恼,又以劝慰的姿态,火上浇油。刘封更是气恼,偏偏孟达自从夺得了原上庸太守的鼓吹乐队,整天在街上耀武扬威,好不威严。刘封看着更烦恼啊,我不如刘禅,难道还没你孟达高贵吗?有我在,这鼓吹乐队哪轮得到你孟达享用啊!于是刘封就强从孟达手中把个乐队给夺去了,弄得孟达很是不满,暗中也极恼恨刘封。就在这时,关羽率荆州军北伐,开启了襄樊之战。但围襄樊,打援军,关羽很快就感到了军力不足。于是关羽就近连呼刘封、孟达领兵来援。关羽镇守荆州,拥有假节钺专征之任,附近州郡都得听从他的调遣。而且攻取襄樊,打通汉水与汉中联系的捷径,更能稳固上庸三郡。一旦荆州有失,上庸三郡就孤悬边外,更难坚守。听从关羽号令,救援襄樊,这是大局,关乎上庸安危。但刘封这时正在郁闷中,孟达挟恨,有意挑拨刘封不听关羽号令。于是刘封在孟达的挑嗦下,就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揺”为由,拒绝执行关羽号令。结果,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共同夹击下不久大败,荆州丢失,关羽父子被俘斩。孟达一看事情闹大了,知道刘备不会轻饶了自己,就投降了曹魏。在投降曹魏之前,孟达还不忘狠咬刘封一口,他发挥自己擅文的优势,临降前给刘备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都表明自己是受刘封的逼迫,不得已才投降的。而且呢,孟达投降后又给刘封写了一封信,离间刘封与刘备的父子之情,要刘封及早投降曹魏为好,不然是难有好下场的。曹魏人才济济,刘封这样的一勇之夫,就是到了曹魏,也难有什么前途。而刘封在蜀汉就不一样了,虽是刘备养子,其身份地位也是相当显贵的。孟达正是看透刘封不会降魏,却又故意写信劝降,让本恼火的刘备再起疑心,人为制造父子矛盾,这无疑就是把刘封往死里整。孟达投降曹魏后,就与曹魏大将夏侯尚、徐晃等率曹魏军前来攻打上庸城,上庸太守叛降曹魏,刘封守城不住,只好弃了三郡,败逃成都。

刘封的罪过很明显:连续抗命不助关羽,致荆州丢失,关羽父子被杀;侵凌孟达,夺其鼓吹,逼迫孟达降魏;败逃成都,丢失上庸三郡。从这三综罪看,综综都超过了马谡失街亭之罪,每项都够死罪了。但鉴于刘封的特殊身份,刘备尚有活命刘封之意。然而诸葛亮的一句“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的话,却让刘备猛醒,不得不忍痛割爱,对刘封痛下了杀手。要知道,刘备虽与刘封有父子之情,但一旦危及了以后刘备事业的成败、子孙的安定,刘备与刘封的父子之情也就随之无足轻重了。

那么刘封死得究竟冤还是不冤呢?可以这样说,刘封死得冤也不冤。说他死得不冤,刘封所犯的三综大罪,都够斩刑。他刚猛难御,孟达的鼓吹他敢夺,关羽的将令他敢违,以后刘备一旦不在,又有谁还能驾御得了他呢?诸葛亮的一句话,提醒了刘备,也促定了刘封的死刑。如果刘封没有犯以上三罪,就是诸葛亮说了那句话,刘备也是无理由赐死刘封的。说他死得冤,是他遇到了一个反复无常、不怀好意的小人孟达,正是在孟达的一力挑嗦下,刘封才让自己一步步陷入了必死的境地。因此,我们的一生能否平安、事业能否成功,也与自己所遇到的同事、对手有莫大的关系。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刘封他是咎由自取,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刘封是咎由自取,自取灭亡。狭隘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受小人挑唆,置大局于不顾,见死不救,使國之栋梁被害,疆土沦丧。國家遭到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刘封该杀。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这个刘封原来罗侯寇氏之子。是长沙刘氏的外甥。这个长沙刘氏估计也是汉室宗亲吧。刘备到荆州后,以未有继嗣,把刘封过继为儿子。刘备也是看中他有刘家血脉吧。刘备是公元200年到了的荆州,阿斗生于公元207年。说明刘备是在公元200年至公元206年这段时间过继的。古人非常重视后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些人没有儿子就会从从侄或者本宗后辈中选为过继。这样的情况今天也是存在的。公元211年刘封随刘备入蜀,当时二十多岁。说明刘备收养刘封时,年龄应该在十来岁。

刘封这人有武艺,勇气过人。公元214年刘备占据蜀地。刘备任命刘封封为副军中郎将。汉中之战时刘封也参与了。在跟曹操交战时,刘备派刘封率军挑战。曹操大骂:卖草鞋的,怎么叫了个假儿子来跟我交战。等我叫我儿子过来。公元219年五月曹操从汉中退军后,刘备派孟达和刘封一起攻汉中东部的上庸房陵西城等地。两人很快就打下来的。后来发生了两件事,这也是导致刘封的死。关羽围襄樊时要求两人派兵协助,两人以刚占领不可轻举妄动为借口,拒绝关羽的命令。其他们拒绝的理由也是成立的,必竟占据东三郡时间太短。一旦他们的人马去支援关羽,东三郡的本土豪强随时可能会叛变。等关羽兵败被杀,刘备对二人十分不满。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三国志刘封传》

这个事情还不怪刘封、孟达,我前面也讲了他们才打下汉中东部没有多久,实在没有力量去支援关羽。当时关羽正包围襄樊,所以讲他们不救关羽的逻辑是不成立。在关羽事件后不久刘封和孟达发生争吵,刘封又把孟达的仪仗乐队抢走了。孟达既恐惧自己所犯罪过,既没有响应关羽一事。又十分愤恨刘封,于是上表向刘备告辞,率领自己的部属投降魏国。

魏国派徐晃等人协助孟达攻打刘封,孟达给刘封写了劝降书:你跟汉中王只是陌生人而已,又不是亲生骨肉。自阿斗立为太子后,很多人都替你感的心寒。如果有人进谗言给汉中王,你就活不了。现在因为你离得远才暂时安全。刘封不听孟达的劝降。在内外夹击中刘封大败,占了汉中一半的西城上庸房陵等地归魏国了。

在刘封回到成都后,刘备责问:侵陵(孟)达,又不救羽。这个侵陵孟达就是欺负孟达一事。这个不救关羽就值得深思了,因为前面是讲不承羽命,就是没有支应关羽。这个不救羽,很可能是从关羽败退樊城和败走麦城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很有可能是刘封最早得到消息,但刘封选择坐视。这时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烈勇猛,刘备死后最终难以制服驾驭,于是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于是刘备赐刘封死,让他自尽。刘封叹息说:真悔恨没听从孟子度的劝说!刘备为他流泪。

我觉得刘封根本没有搞明白自己被杀的原因。如果刘封只是没有响应关羽这事,刘备也不会赐死他。刘封欺凌孟达以至丢失西城上庸房陵等地。这几个地人口有十多万,这对蜀汉是相当重要的。这是失地之罪,可以说是必死之罪。如果东三郡没有丢失,将来东征时也能策应主力。

我觉得刘封被赐死,首先是因为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刘封只是养子,而刘禅是亲生儿子。就是普通人家也会选择亲儿。至于孟达所说的自刘禅被立为王太子,有识之士寒心,那只是扯淡。刘封的刚烈勇猛,也就刘备能镇的住。要是刘备不在了,没什么人能镇的住。虽然刘封不是刘备亲生儿,但法统上也是儿子。是为了阿斗地位的稳固。万一将来刘备不在了,难保刘封脑子一热会做什么出格的事。

诸葛亮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三国志刘封传》

我认为刘封之死是昝由自取。不承羽命,刘备也不会杀他。但欺凌孟达,以至丢失汉中东部。这个可是大罪,也许刘备看在养子的身份,不会杀他。但是这个不救羽,这个是刘备所不能容忍。如果单不承羽命这一事,没有后面那些事情,即使有诸葛亮的谗言,刘备也不会杀刘封。诸葛亮所说的刘封刚猛,就说明刘封平时仗着是刘备的养子身份无法无天。不然也不会做出欺凌孟达一事。

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他是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

不是诸葛亮一句话要了刘封的命,是刘封“三刀”去了自己大半条命,最后被诸葛亮补刀。

关羽、刘备两人亲如兄弟,刘备令关羽督荆州,刘封却多次拒绝关羽发兵援助,致使荆州失地、关羽覆灭,此刘封砍向自己的第一刀。

孟达投靠刘备,刘备赏赐鼓吹仪仗,关羽败亡后,孟达投靠曹魏,这是御下不力给丢失三郡埋下危机,此砍向自己的第二刀。

刘备让刘封守东三郡(西城郡、上庸郡、房陵郡),却防守失败丢失三郡,导致刘备东出伐魏的道路被堵,此砍向自己的第三刀。

当然三刀下去,刘封并未达到必死的地步,但正如诸葛所说,难以制御,刘禅上位后是个危机,不如早除。

第一刀

关羽北伐时,擒于禁灭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除了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等投降外,还有一大群盗贼响应关羽,给曹魏带来极大震动。

为了加快攻陷樊城、襄阳,关羽下令刘封、孟达前往支援,但刘封以东三郡刚刚归附为由拒绝出兵。关羽交战中失利后,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虽然这刀看似致命,但实则没有。因为关羽无法命令刘封,刘备授予关羽督荆州事,镇守的荆州五郡中可不包括东三郡,关羽不知是出于对行政区域管辖的误解,还是对个人地位的自恃,下达了出兵命令。刘封面对关羽的命令确实可以不听从,因为行政归属上,他的地盘属于益州管辖。

所以,关羽之死,刘封有情理上的责任,但律法上揪不出毛病。刘备的反应也只是恨刘封,直到刘封兵败逃回成都前,一直没有下达任何处分。

第二刀

孟达和刘封是一同攻打东三郡的领兵将领,平定之后继续屯兵驻守。刘备明面上还是比较拉拢孟达,赏赐其鼓吹仪仗。但关羽败亡后,孟达比刘封心里通透,虽然刘备暂时没有理由处置两人,但终究是个不可忽视的暗雷。

作为墙头草的孟达投靠了曹魏,这其中还发生了刘封剥夺孟达鼓吹一事。为何夺鼓吹?要么两人之间有嫌隙矛盾,要么刘封借此事敲打孟达。小王认为属于后者,因为在攻下东三郡之前,两人之间并未有任何矛盾记录。关羽下令支援时,两人也一致拒绝,如果两人有矛盾,大几率会上演“你拒绝我同意”的戏码,可是并没有。

同时,孟达给刘封的劝降信中,言辞恳切没有忌恨之意,是从刘封的血缘亲疏角度出发进行力劝。可见没有被夺鼓吹,孟达依然会跑。那刘封只有是敲打孟达一种目的,因为孟达明白刘备迟早会因为关羽之死,找到两人泄恨,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提早逃跑。并将这个想法告知了刘封,想拉着刘封一起。

小王推测,刘封拒绝了此事,两人才发生了纷争、导致不和。刘封为了避免孟达有不臣想法,趁机夺其鼓吹以示警告,没想到孟达反意已决,也造成了先有矛盾后夺鼓吹、逼迫叛逃的假象。

第三刀

徐晃夏侯尚领兵攻打东三郡,孟达已走,申仪又叛,刘封大军被破、独木难支,逃回成都,申耽无奈之下,也投降了魏国,至此蜀国东出伐魏的道路被堵死。

此时,刘封陷于绝境,因为刘封与孟达两人不管什么出自什么原因,孟达确实叛逃,刘封也确实夺其鼓吹,在旁人看来就是欺凌孟达。刘备将此事归结于东三郡防守失利的重要因素。可刘封没法解释,难道说提前知道孟达要反叛,因为没有支援关羽?早知道为何不报、夺兵权囚禁?

当然,仅仅丢失城池,倒也可以原谅。比如廖立,五六年前,吕蒙暗袭荆南三郡,廖立弃城逃跑,刘备不仅没处罚,还给了巴郡太守一职。但刘封还有关羽一事,刘备此时再次提及。

新罪旧账并在一起,刘封已是命悬一线,如果有人说几句好话帮衬一下,刘封或许能逃跑死劫。

但诸葛亮补刀了,因为刘封没有大局观、对关羽都置之不理,难以制御是显而易见。特别是刘备以后亲儿子即位,这个养子可能会生事端,内部不稳不利政权更迭,不如借此除掉,才发生了诸葛亮劝说刘备杀刘封一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