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暴露诸葛亮软肋,发动北伐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蜀汉?

诸葛亮生逢两汉四百年末之乱世,社会在急剧动荡,匡扶汉刘和动摇汉刘之间的社会矛盾到了炽热化的生死存亡之对决。从小抱着效管乐"尊周礼而攘四夷"的诸葛亮,肩负匡扶汉室使命,做着最顽强的努力,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先生司马徽以"善相人"著称,在向刘备推荐"卧龙凤雏,两者得一,可得天下"之后,独自仰天长叹:"孔明虽得其主,可惜未得其时!"

诸葛孔明才学优异不容置疑,否则26岁决不可能被刘备委任"桃园军校"主任,三顾茅庐路上,关张两人都有过疑问,三英战吕布的英雄豪杰还需要初出茅庐的青年人相助?

刘备说"得孔明如鱼得水"。毫不疑问,诸葛"隆中对"就是对刘备的最大见面礼,在这个对对胡的战略运筹下,让刘备打赢了赤壁大战和汉中大战,顺势夺下益州。一切尽在掌握中。

但随后二件大事,彻底打破了一马平川的节奏,让"隆中对"遇到了重大考验。

第一件,凤骓落马落凤坡,刘备不得已抽掉卧龙入川,留下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身首分离。

第二件,刘备和张飞急于为关羽复仇,张飞暴死战前,刘备夷陵之战惨败而回。不久,白帝城托孤后而气绝。

诸葛亮在安居平五路后,首先稳定后方,然后派邓芝赴东吴重修和约。然后精兵简政,训练出一支野战部队,一切正常后,才上"出师表(前)",表达了北伐曹魏、誓复汉室的雄心壮志。

满朝皆惊,甚至东吴也表示不解,地小人寡的蜀汉,敢向地大人众的曹魏发起主动进攻,不过是以攻为守、虚张声势吧?连曹魏都不当一回事。

结果,诸葛亮一连六出祁山(三国志五出祁山),真的向曹魏发起了进攻。虽然小有斩获,最大的收获就是收降了天水守将姜维。这是诸葛亮匡扶汉室、出师北伐的一大亮点,姜维日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九伐中原。

诸葛亮在世,蜀汉能左右逢源,东联孙权,北伐曹魏,佔据着三国政治军事外交制高点,诸葛亮功不可没,卓而不群,这是无人堪与比肩的谋略、才华和胆魄。同时也彰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良相的高风亮节。

这也是为什么司马炎三国归于晋后,首先赞叹蜀相诸葛亮、并树起华夏史上第一相的真实原因和历史价值之所在。

小小蜀汉,敢于五伐、九伐,不在于穷兵黩武,而在于统一华夏的赤子之心。任何一个为华夏大一统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志士仁人,都将被后人刻骨铭记。

诸葛亮的"出师表",被史家列为古代第一"忠义表",名垂千古,与日月齐辉!

刘备死后暴露诸葛亮软肋,发动北伐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蜀汉?

刘备死后,诸葛亮可谓大权在握。发动北伐当然是为了蜀汉,若为自已何不篡权夺位,足见诸葛亮对蜀汉是真心的。同時也充分证明中国古代人君臣间的关系,臣遵君始终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犹如清代名臣曾国潘具有推翻满清皇朝之势力,也具有時机,更有能力,然而他就没有走上这一步。正因如此,许多后人都认为曾囯潘没有走上这一步是他终身之遗憾,而实事则是他真实的为臣之道,也是做人德。

诸葛亮连年北伐而导致蜀汉财政赤字,民不聊生,可谓诸葛亮对主子真心,求胜心切。诸葛亮聪明一世,不曾想却输在过于聪明,过于自信而毁了蜀汉之基业。

刘备死后暴露诸葛亮软肋,发动北伐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蜀汉?

发动北伐两方面的原因都有,事先发动北伐,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也是为了匡复汉室,至于北伐没有成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只要人做到了,能不能成功?那就看天了,再次北伐,也有私心,如果北伐成功了,他的声誉就很高,刘备没有做到的事,他做到了,对他的历史地位也是一个很好的评价

刘备死后暴露诸葛亮软肋,发动北伐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蜀汉?

诸葛亮从没有一己私利

刘备死后暴露诸葛亮软肋,发动北伐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蜀汉?

公元223年4月刘备去世,由儿子刘禅继位。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立丞相府署,让诸葛亮自选僚属,全权处理国事。不久,又让诸葛亮兼任益州牧。朝中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一人裁决。建兴元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蜀汉政权大小事都由诸葛亮负责。

但是这时的蜀汉,已经是烂的不能再烂了。失荆州、失汉中东部、夷陵之败,蜀汉府库一空,损失精锐将士人才无法计量。个人大概统计了一下这段时间投降、战死有名字记录的文武达三十多人。这些都是刘备数十年间收集的四方人才,不是益州一州之地能有。武器、粮草没有了能再造再种,人没有了,即使等小孩长大也得二十年后。可是才能、经验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特别是军队,东征的将士很多都参加了赤壁之战、夺蜀之战、汉中之战,可以说是久经战阵。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诸葛亮)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沖主,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公(诸葛亮)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蜀汉经过数年的休整恢复了一定元气。但这时并不是北伐的最好时机。诸葛亮隆中对讲得很清楚,北伐的时机是“天下有变”,然后“两路进军北伐。”现在天下无变,荆州已失。所以说诸葛亮北伐并非是他的本意。谁占据益州这个地方,上可以称王,再差点也能称霸。但要是凭险而不主动进攻,那迟早会灭亡。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

诸葛亮北伐一直打的是陇右而非关中,无论隆中对还是出师表都是讲要打关中。所以说这也不是诸葛亮本意。就连曹魏一时都没搞明白诸葛亮为何打陇右没有打关中。魏书: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因为诸葛亮非常清楚以蜀汉的实力是不能灭魏,所以是以攻为守。而(诸葛亮)公谋之数年,奋起一朝,岂其不审于此哉?果畏其危也,则何如无出而免于疲民邪?夫公固有全局于胸中,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复也。其出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守焉耳。正如当初曹丕询问众臣刘备会不会东征。大家都说不会,因为蜀只是一小国,加上关羽身死,不会东征。刘晔却认为会:蜀虽狭弱,而(刘)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

蜀汉人陈寿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意思是说诸葛亮考虑到将来自已不在后,就没有人能率领蜀汉北伐对抗曹魏,所以才北伐耀武扬威。魏国人袁准认为小国考虑的是重创敌人以保存国家。大国考虑的是,既使胜利,力量也用尽了。所以成功之后,也会警戒恐惧。诸葛亮知道小国弱民难以久存。袁子: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东吴张俨认为诸葛亮完全能依靠重险之固自保。原因在于历来成就王业都是靠征战,靠让位而来的,只有舜、禹而已。现在蜀魏是敌战之国,天无二日,曹魏迟早要灭蜀。在曹操刘备时,曹强刘弱,但刘备还是进攻汉中。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

诸葛亮、蒋琬、费祎执政时都是非常注重国防,就算魏国不来打,也是做好准备。他们都是常年坐镇汉中、涪城、汉寿(葭萌)等地。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诸葛亮)、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皆镇汉中。(涪城)于蜀为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军(蒋琬)镇之。(葭萌)蜀亦大将军(费祎)镇之。涪城类似于汉中的战略地位。涪县之北就是阴平郡。葭萌城(原来属于广汉郡)东接巴西,南接广汉,西接阴平,北接汉中。阴平是蜀汉东北重要葭萌关、白水关、江油关屏障。

诸葛亮北伐一直想夺下陇右,并没有打关中。因为诸葛亮知道曹魏太强,只能尽量咬下陇右,这样蜀汉就能攻守兼备。秦、陇者,非长安之要地,乃西蜀之门户也。天水、南安、安定,地险而民疆,诚收之以为外蔽,则武都、阴平在怀抱之中,魏不能越剑阁以收蜀之北,复不能绕阶、文以捣蜀之西,则蜀可巩固以存,而待时以进,公之定算在此矣。公没蜀衰,魏果由阴平以袭汉,夫乃知公之定算,名为攻而实为守计也。

诸葛亮一旦拿下陇右,既能威胁关中又能拱卫蜀汉。最重要的是陇右有粮,特别是祁山。这也是诸葛亮老打祁山的原因。因为蜀汉的硬伤是粮草供应不上。诸葛亮的策略是攻战陇右四郡,进而切断陇道,切断凉州跟曹魏的联系。这样凉州八郡将不战而降,加上陇右四郡,蜀汉就能夺得十二个郡。凉州、陇右一直是不服魏国统治,多次起兵反叛。一旦诸葛亮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进可攻,退可守。

因为蜀地进入秦川的路主要有东西两条路,东边是剑阁,西边则是阴平。(也就是说秦川进入蜀地主要道路有这两条)剑阁之防御,是显而宜见的,阴平之道,因为太过偏僻而往往忽略。所以出兵出其制胜的人,往往以对手忽略而从陕西通过阴平道。这也是为何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要拿下阴平、武都。阴平设广武督、武都设建威督。盖自蜀入秦之道,东则剑阁,西则阴平,剑阁之防,显而易知,阴平之道,僻而易忽。故出奇制胜者,往往托足于此焉详陕西阶州阴平道。

公元263年八月魏国集结十八万人伐蜀。在此之前,姜维看到钟会在关中训练军队,认为是准备伐蜀。姜维马上向刘禅上书请求派廖化张翼加强阴平桥和阳安关防守。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刘禅听黄皓的,黄皓听巫师的。不仅没派人去还压下姜维的上书。蜀汉上下都不知,也并没有进行战时动员。(黄)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等到魏军真的大举伐蜀才匆忙派人去。咎在刘禅和黄皓,不能怪在姜维身上。而邓艾偷袭阴平直趋涪城。魏国已经伐蜀,刘禅等人还认为魏国打不进来。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邓)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刘禅只好派诸葛瞻统军前去抵御邓艾。诸葛瞻根本没有打过仗,难道真的没人能用了吗?诸葛瞻不听黄崇建议速进据险而守不要让邓艾进入平原。让邓艾深入,以致全军覆没。咎在诸葛瞻,姜维焉能两济?在魏国伐蜀时南中霍弋请求带兵入成都勤王,刘禅居然以备敌既定不许。这是什么逻辑?当时刘禅曾调驻守永安的阎宇率军西还勤王,但是后面史书没有任何记录。如果调罗宪率军西还,也许早到了,也许邓艾有来无回。因为阎宇是黄皓亲信,而罗宪则是给黄皓贬到永安。

这时成都虽然面临邓艾的进攻,成都是坚城尚可背城一战。而钟会给姜维堵在剑阁,粮草将尽已准备退军。(钟)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刘禅面缚出降,以致蜀汉灭亡。这也不是姜维的错。当刘禅投降命令传到姜维军中时,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诸葛亮在《将苑》写道:夫国之大务,莫先於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踰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於幕,鱼游於鼎,亡不俟夕矣!意思是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国防。在这个问题上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国家灭亡。所以一旦国家危难之时,君臣应齐心协力,废寝忘食,共同谋划,选择有能力的人担当重任。如果平安稳定的时侯没有去想可能会出现的危险,不然当敌人来时不知道害怕,这就好像燕子把巢修在帐幕,鱼在鼎中游,很快就会死亡。刘禅的所为就如诸葛亮所说的一样。

刘备死后暴露诸葛亮软肋,发动北伐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蜀汉?

刘备死后,魏国高官(包括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集体写信给诸葛亮,大意是“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岂不美哉?”

好了,如果诸葛亮为保住名禄爵位,何必北伐,直接投了魏国岂不美哉?

如果诸葛亮为更进一步,觊觎帝位,他在蜀汉威望无以复加,何必离开中枢北伐来增加变数,把持朝政、培养亲信它不香吗?

一个为国操劳到五十多岁就与世长辞的人,一个死后除了点桑树和薄田外无余财的人,一个为报知遇之恩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去质疑他为国还是为己,是不是太不讲良心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