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巅峰一战却导致蜀汉走向衰败,关羽真的做错了么?

三国迷们都为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单骑寻故主而津津乐道。更有为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身首分离而扼腕长叹!

关羽巅峰即陨落,既是关云长一生乐极生悲的不幸写照,也是刘备、诸葛亮"隆中梦"的彻底破碎。

关羽丢了荆州,就是断了匡扶汉室的通关大道,也就不复光武中兴的春秋伟业。

刘备三顾茅庐,想请个军师,结束到处飘泊的游击队模样。而诸葛亮进呈见面礼就是著名"隆中队":将来立足汉川,北拒曹操,南和东吴。一将率军出荆州直扑魏都,一军从益州夹攻曹军,逐鹿中原,天下可定。

当时关羽和张飞都立在刘备左右,都听得清清楚楚。

但随着岁月流逝,关张两人并没有谨记隆中对,才造成日后两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备率军夺取益州,留下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不幸是凤雏遇难落凤坡,不得不将诸葛亮抽到益州,此时重任全落在关羽一人肩上。起初他北征曹魏,水淹七军,迫降于禁,力斩庞德,威震华夏,已经迫使曹操望风而逃,预备迁都以避锋芒。

可是关羽没有谨守诸葛亮"南和东吴"的战略,面对孙权抛来橄榄枝欲与关羽结亲家,却喝退来使,还抛下一句"虎女岂嫁犬子"的重言,让孙权气急交加、暴跳如雷,连一向主张结盟的鲁肃都无法劝阻,孙权关键时候不仅单方面撕毁盟约,而且转身私通曹操,约定夹击关羽。

关羽还蒙在鼓里,接受着吕蒙虚假的歌功颂德而沾沾自喜。待到后院起火、突遭冷箭,已然荆州不保。自后就一落千丈,将刘备一半基业荡尽无存。本来刘备基业快要超过东吴,荆州一失,就沦为最弱,更是将"隆中对"付之一炬,再难实现。

关羽孤傲,缺乏大局观,没有重视"南和东吴"所造成的风云突破,以及刘封、孟达等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和指挥,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败局。

关羽固负主要责任,但刘备集团自身各方面建设,包括团队协防、互相呼应、监管等还不完善,毕竟赤壁大捷后才开始真正步入轨道,诸葛亮等也毕竟没有过管理过大兵团和大州的现存经验。刘备整个集团最大资历就是刘皇叔及徒有其名的豫州牧,就是关羽的"汉寿亭侯"(还是曹操讨来的)。因此,漏洞百出,防不胜防,也是荆州得而复失的一大原因啊!

关羽巅峰一战却导致蜀汉走向衰败,关羽真的做错了么?

人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其实,第一,破坏了“联吴抗曹”方针,第二,违背了“隆中对”的战略,孤军北上,第三,未经蜀汉集团高层同意,人说刘封见死不救,没有“上峰”指示,刘封敢动吗?魏延倒是主动接应过马谡,结果列柳城也丢了。第四,平时不善待下属,危难时众叛亲离。第五,小看了江东集团。第六,老将出城,守城者谁?这个还真不知道。总之不是一方面原因。还有,水淹在战术上非常法,虽“胜”,然而徐晃大军一到,如何?

闲来无事,拿古人叨叨叨叨,其实咱真正了解多少呢?

关羽巅峰一战却导致蜀汉走向衰败,关羽真的做错了么?

历史的真相早已被时间尘封,我们现在看到的不过是前人的传说,真真假假难以明辨。胜者为王败者寇,下面的回答不是为了分析对错,只是说一点我个人的粗浅理解:

首先:三国分鼎之后,主要的战场一共是三个,分别是西面的汉中、中部荆襄以及东面的合肥,其中只有荆襄战场是魏蜀吴三国都能争夺地盘,争斗情形最复杂。

荆州九郡势力划分

东汉时天下共分为司隶、豫、青、兖 、徐、幽、冀、并、凉、荆、益、扬、交共十三个州,其中荆州是当时最大的几个州之一,领县上百(当时东汉总共置县不过千余),时人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西通益州),乃是天下之腹,因此魏、蜀、吴三家都将欲荆州划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在经历过赤壁之战和蜀吴之间的摩擦之后,到了关羽北伐时的荆州势力划分大致为:魏国占据北部的南阳、南乡、襄阳三郡及江夏郡北部,蜀国占据南阳、武陵、零陵三郡,吴国则占据长沙、桂阳二郡及江夏郡南部。

汉寿亭侯

作为蜀国的二号实权人物,关羽带兵占据江陵,对魏国和吴国都有不小的威胁,其中对吴国的威胁更大,因为江陵位于长江的上游,一旦出兵发吴,可以顺流直取建邺,而对于魏国来说,虽然江陵离许昌更近,但当时魏国已经将都城迁移到了冀州的邺城,许昌仅仅是汉献帝的居所,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其实这个情况也可以反过来说,关羽处于魏国和吴国的夹击状态之下,形势也最为严峻,一旦荆州有任何机会,两家都必定会闻风而动。

其次:现在我们都以刘备取得汉中作为三国分立的大约时间界线,这其实是以后人的角度去看当时的情形,而我认为当时的人并没有这种想法,从曹操迫降刘琮后迫不及待地南下江东、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周瑜鲁肃的二分天下就可以看出来,不管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也好,大家的目的都是奔着统一全国去的。

汉中和荆州的地理位置

从蜀国的既定战略来看,汉中和荆州是攻取全国的两大基地。当时,汉中之战从建安二十二年开始一直到建安二十四年五月结束,持续近两年之久,虽然蜀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损耗也非常巨大,且曹操提前将汉中百姓撤走,给刘备留下的也只是一个地盘而已,汉中的兵力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关羽麾下的荆州兵自刘备入川之后,基本上没有再经历过大战,已经休养数年,可谓是兵精粮足,关羽自信有足够的实力拿下荆襄之地。而从初期的战况来看,基本上也是如此。当时,曹仁、满宠被围在樊城,第一波援军被关羽迅速击败,主将于禁被俘,曹操只能将临时招募还未来得及训练的新兵交给徐晃带去增援,甚至将远在东部战区的张辽也派了过来,时人称其“威震华夏”。当时,魏国境内诸县纷纷起兵响应关羽,曹操甚至考虑将汉献帝迁出许昌以避其锋芒(刚才说许昌不是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曹操只需要将汉献帝换一个地方就可以了,并没有太大的政治影响),若非东吴吕蒙的白衣渡江,胜负许在未定之间。

关羽北伐形势示意图

个人认为,关羽北伐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关羽没有能及时地攻破襄阳和樊城,在前线获得一块根据地,从而导致被击败后只能撤回最开始的出发地江陵,而不能就地建立阻击阵地进行坚守。在曹仁数年的经营下,襄阳和樊城皆是固若金汤,短时间内攻破是很难的,因此关羽用一部分兵力围困,实施围点打援的策略并没有问题,问题是魏国的实力太过于强大,可以组织源源不断的援军,在魏国各路将领的顽强抵抗下,关羽的兵力相对较少,后来将留守江陵的兵力调出支援就是例证。

第二,蜀国江陵、公安的守将糜芳和傅士仁(历史记载其名为士仁)不战投降,让关羽彻底失去了立足之地,使战争形势在一瞬间攻守移位,处于两大强敌夹击的境地,导致军心涣散。对于糜芳和傅士仁这两个元老级人物的投降,很多人都说是因为关羽傲慢轻士,又因为失职要治他们的罪,被逼反叛的。但据《吴录》记载:“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从字面上看,糜芳失职导致城中失火,烧毁大量军械器具,这算是重罪了。但关羽只是责备糜芳,并没有重罚的记录,是糜芳自己内心害怕,才与东吴勾结的。至于是否还有其他未记录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关羽战败被俘

关羽巅峰一战却导致蜀汉走向衰败,关羽真的做错了么?

当然错了。

隆中对说得清清楚楚: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就是“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确实是北伐大略重要一环。但是诸葛亮从来没说荆州一路可以包打天下,北伐主力是而且只能是“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刘备军。关羽军在整体计划中属于偏师,或者作为吸引注意力的佯动部队,牵制曹军主力,为川中主力创造机会;或者按兵不动等待川中主力大举进攻关陇激战正酣时,瞅准空档对准曹操要害捅上一刀……

而实际情况是,尽管关羽发动战争一度声势浩大,但他在战争全程都没有得到刘备主力支援。并不是刘备有什么坏心眼,而是“臣妾做不到”——刘备虽然打败了曹操夺取汉中,但是“得其地儿不得其民”(绝大部分人口被曹操迁走了),因此无法以汉中为基地继续北进,甚至还要担心曹操反扑。这时候刘备希望关羽发动进攻吸引曹军,减轻自己的压力,并不指望取得多大战果。

然而由于初期战事顺利,让关羽冲昏了头脑,把一场牵制性作战打成了战略决战。于是乎力有未逮的关二哥杯具了……

说一千道一万,北伐主角不是关羽,强行给自己加戏不会有好下场。

关羽巅峰一战却导致蜀汉走向衰败,关羽真的做错了么?

关羽肯定做错了。他背离了联吴抗曹的大战略,只凭一股勇气,激怒了东吴,丢了荆州,自己身亡,以致刘备为了报仇又吃了败仗,使蜀汉元气大伤。关羽假如能与孙权联姻,再好言抚慰,结局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关羽巅峰一战却导致蜀汉走向衰败,关羽真的做错了么?

这不用想,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都错了。为了避免一些朋友认为“战败即错”,我也会聊到关羽在北伐过程中正确的地方。

既然有此一问,那咱们就假设他发动襄樊之战没问题,先说说作战过程中的问题:

错一:分兵围城。关羽兵力不过三万,却要围攻前后两座城,而且主攻更北面的樊城,导致一座都没有攻破,我想,关羽这么做,或许更多的是因为守樊城的是曹仁吧。当时应全力围攻襄阳,分兵于汉水南岸,若樊城支援,则半渡而击,待襄阳城破,再北渡汉水进攻樊城,步步为营。

错二:绕行襄阳。很多人都认为主攻樊城是正确的,因为吕常把守的襄阳,城坚不易破,如果拿下樊城,则襄阳就被孤立了。可问题是,襄阳不是荆南四郡,且从桓阶与曹操的对话来看,吕常并不是韩玄这样的荆州降将,绝不会因孤立而降,何况两城之间隔着汉水,正适合用兵。

退一步讲,即便攻陷了樊城,还是要回头打襄阳,那用什么来打?樊城直接暴露在曹兵面前,守不守呢?如果守,则无力攻襄阳,如果不守,那与一开始就全力攻襄阳有什么区别呢?

错三:羞辱于禁。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几乎所有曹魏将士都不相信他会投降,如果关羽能在这件事上做足文章,就像张飞对待严颜那样,投降者一定会更多,水淹七军之后,不是“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吗?那么威震华夏的关羽,或许会有更多的帮手。

错四:斩杀庞德。庞德是马超旧部,哥哥又在蜀汉为官,虽然庞德表示忠于曹魏,甚至带了棺材参战,可这与于禁情况类似,没有比羞辱或杀了他更糟糕的选择了。而且据《蜀记》记载,庞德的儿子庞会,在破蜀之后屠了关羽全家,这样的悲剧,如果换做张飞,恐怕是不会出现的。

错五:护送降兵。降兵三万,比自己的兵还多,即便没有尽降,也足够可怕了,可是,关羽却选择停止攻城,抽调兵力,并亲自护送降兵回江陵,这是最蠢的做法,哪怕效仿白起和曹操,一边将三万人坑杀,一边全力攻城,不给曹仁喘息的机会,那结果或许就不一样了。

错六:扬言罚将。荆州是瘟疫重灾区,又突然多了三万张嘴,那么负责运粮的糜芳和士仁,难免应对不及,可关羽却不考虑这些,反而扬言要重责二人。糜芳是关羽之下的掌权人,士仁是公安县的最高领导,他们都非常关键,既然起了杀心,就应及时换人,罚而重用,必然后患无穷。

错七:调离守军。吕蒙在时,关羽还留有精兵守城,但吕蒙一走,关羽就将兵力统统调往前线,糜芳和士仁苦劝,但关羽却拿着陆逊给他的一封“马屁信”,想当然地说陆逊无能,但凡有点脑子,都应该先去了解陆逊,看看他是否真的没勇气来攻。

错八:危而不退。当孙权联合曹操的密信,被曹操偷偷送给了关羽时,关羽选择了继续攻城,这等于放弃了最后一次全身而退的机会,因为曹操见信,必会增援;曹仁见信,更会坚守;孙权知事泄漏,更会抓紧进兵。关羽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可继续攻城,就是用撤退的时间去赌。

错九:分兵打援。当徐晃带新兵支援曹仁时,选择声东击西,秘密攻打四冢,可关羽却在围城的关键时刻,亲自率领步骑五千来战徐晃。可见,他一开始就为“名声”而去的,打败曹魏的知名上将,才是关羽的本意,所以才会弃吕常而战曹仁,所以才会弃樊城而战徐晃。

错十:盲目撤退。当大势已去时,关羽选择了南撤,他以为荆州还是他的,以为孙权会给他留活路,就像他曾犯下的所有错误一样,他以为的,并不是他以为的。如果在撤退之时,能当机立断,全力沿汉水西进,去房陵或上庸,与刘封和孟达会和,至少能逃得一命。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做对的地方,比如:

对一:利用天时。八月雨季,常使汉水暴涨成灾,关羽此时出兵,正是对天时地利,或者说对时机的精准把控,所以才能水淹七军。如果事情到这里,就算关羽选择撤兵,也是大功一件,三万人加于禁、庞德,意义不会比拿下汉中小多少。

对二:配合孙权。219年,孙权再攻合肥,关羽因此大胆出兵,这本是好事,但此次北伐,关羽并不是以“牵制”为目的,而是几乎倾尽全力,这样一来,好事也变成了坏事。试想,即便孙权真的有意进攻曹操,当得知关羽疯狂北伐时,还会与他一起干吗?关羽离许都,可比孙权近多了。

对三:求援上庸。出兵时,关羽曾向刘封和孟达求援,只是被二人以“上庸未稳”为由拒绝了,如果两相合兵,以后来的发展来看,至少樊城、襄阳二城是有望攻克的。

最后再说说他该不该起兵的问题吧。

很明显,即便有天时地利,也不该起兵北伐,因为汛期年年都有,可援军不是啊。所以,关羽又犯了三个错:

错一:不求刘备支援。刘备刚刚打完汉中之战,将士疲惫,这时候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长途跋涉,去支援关羽的,恐怕关羽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没有去成都求援,而是找了刘封和孟达。这也解释了另一个问题:关羽北伐,有没有得到刘备的许可?当然是没有的。

错二:无视曹魏内乱。在关羽起兵前后,曹魏集团内部先后发生了多起叛乱,如果说218年末,侯音的叛乱是自己没有赶上的,或者说怕孙权有不轨之心,没法配合刘备和侯音北伐,那么219年那起著名的“魏讽谋反”案,关羽是实打实的错过了。有人说这是“冤案”,但真的死了很多人。

错三:私自交恶孙权。既然刘备不能出兵,又没能赶在曹魏集团内部叛乱时抓住机会,那么即便关羽不以孙权为援,也不该树他为敌,自己专心一面都难,又去交恶东吴,致使腹背受敌,就算他能打下许都,到时面临着前后夹击,又该如何应对呢?

交恶孙权,包括当面拒婚、责骂孙权、纵兵劫粮等等,这里最具争议的是拒绝与孙权和亲,有人说,关羽忠于刘备,或怕刘备怀疑,才拒绝与孙权和亲,并责骂孙权及使者的。

问题是,关羽为什么不将此事告知刘备呢?一旦有此行为,一来可以稳住孙权,为自己争取时间,二来可以告诉刘备,自己不会私自与孙权交涉,所有信息都会公开,这难道不比自己做主强上太多吗?

综上所述,是关羽没有为大局着想,即便曾威震华夏,也是不该发动这次北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