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吗?

刘备要讨伐东吴,为关羽复仇,自然是要聚全国之力,号称七十万大军,荡平东吴。这同当年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号称八十三万大军如出一辙,先声夺人,气壮山河。

真实的情况是,蜀国地小人少,正规军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二十多万,还要防守北边抵御曹操。

但刘备和曹操一样,把后方参予粮草补给的后勤和民众,都可以凑数来威吓对方。

起初,刘备大军一路高歌猛进,过了江扎下营。东吴陆逊先是避其锋芒,待到扎营后大致了解了虚实,然后待机火烧连营,猇亭一战刘备损失惨重,险些冲不出重围。

孙权在战前一刻,更换指挥官,用年青无资历的陆逊,替代大都督吕蒙。刘备放松警惕,初期又进展顺利,滋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没有想到陆逊就是在刘备自以为稳操胜券下,搞一个偷袭火烧连营,打得刘备措手不及、全线溃退,伤亡惨重。

刘备报仇不及,反而折了张飞和全师,逃回白帝城时已急火攻心,人就病倒了。不久托孤于诸葛亮。

史家也有人说,刘备其实是以为关羽复仇为借口,真实意图就是想有生之年灭了东吴,将来好同曹操决一死战。梦碎了,他也感到将来一切都得靠诸葛了,才托孤之中,说出了刘阿斗如果扶不起,诸葛可以选择自己当家做主!

这样才让诸葛亮的"出师表"彰现了忠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鱼水亲,托孤出师君臣义!

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吗?

刘备亲率七十万大军为报兄弟之仇伐吴,是演义渲染的,真实的兵力只有五万人左右,包括少数蛮夷的万余兵力在内,而东吴的兵力和蜀汉的兵力旗鼓相当,规模约五万余人。

想当年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刚称帝不久,关羽、张飞两结义兄弟却先刘备而去,荣华富贵还没曾享受多久,刘备为报兄弟之仇,率倾国之兵伐吴,也在情理之中。

由于蜀军报仇心切,主动进攻东吴,一开始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东吴的现任都督是陆逊,此人英明果断,精通兵法谋略,为避其锋芒,诱敌深入,坚守不出半年有余,致使进攻的蜀军锐气大减,惰气已显,这时诸葛亮镇守成都,刘备身边缺少智谋之士,也缺乏能征善战的大将之才。

蜀军和东吴军队分别驻扎在长江两岸,分江对峙。陆逊通过观察分析两军军情,知道击破蜀军的时机已到。于是后退江岸二百里,放弃对自己不利的驻守地形,蜀军趁势追击,深入到吴地崇山峻岭安营扎寨,在等待和东吴开战的半年时间内,蜀军的军心已涣散,而且刘备不适合指挥大规模的战争,军事才能一般,且盲目乐观,把蜀军的战营连绵四百里扎在水溪边,这歼灭蜀军的良机被陆逊逮着了,他命人准备火把和茅草,在当时的下风口点燃的蜀军的营寨,大火借助风力,把连绵四百里的战营全烧了,蜀军损失惨重,刘备经此一役,几乎差点败光了蜀汉的家底,自已连命也丟在了征战的途中,可见感情用事,终将前功尽弃。蜀汉最先被灭国,与夷陵之战的惨败有直接关系。

  

  

  

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吗?

当时来讲魏、蜀、吴三国的实力以魏国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在公元219时蜀汉没有丢失荆州,其实力跟东吴相当,甚至稍强于东吴。夷陵之战时,刘备投入的兵应该在十万左右。东吴投入的机动兵力在五万左右。因为东吴还要抽出大量的兵力防御曹魏和杨州的蛮夷。荆州才刚刚占领,东吴也不可能信任他们,只能让他们镇守地方。

东吴在夷陵、猇亭前线集结的人马有五万。(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当时东吴还派步骘从交州率万人北上进驻益阳,防御武陵蛮夷。(孙)权遣吕岱代(步)骘,(步)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孙)权遂命(步)骘上益阳。诸葛瑾坐镇公安,人马不详。

在公元222年二月至闰六月刘备率大军跟陆逊在猇亭对峙。三国志记载(刘)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史书用了甚盛两字,说明刘备的人马远多于陆逊。当时刘备还派黄权率万人驻守江北防御魏国。蜀军从秭归至猇亭还连营七百里,立了数十屯。军队数目不详。刘备在跟陆逊对峙时,还能抽出人马把孙桓五千人包围于夷道,要包围五千人,怎么也得一万。所以说刘备的总兵力近十万左右。孙权在给曹魏的捷报中讲斩杀蜀军八万。在公元215年东吴攻打荆州,刘备都从成都率军五万支援关羽。夷陵之战是蜀国的命运之战,刘备不会带太少。

当时蜀军主力是集结在猇亭,一共有四十多营。公元222年闰六月陆逊用火攻大败蜀军。接着吴军一路追击,刘备一路败退。八月刘备收聚是败兵返回巫县,接着退回白帝城。也就是说当闰六月刘备败于猇亭,吴军追击长达两个月才追到巫县。说明蜀军即使败于猇亭,还是有一定的阻击力量。

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吗?

夷陵之战是三国初期非常关键的一场战役,最后是东吴防守反击成功,顺利击败刘备大军。不过因为演义的关系,很多朋友都误以为当时刘备派出了70万大军,而东吴只有20万军队,双方兵力从数字来看简直就是一场没有悬殊可言的战役。但最后陆逊却以少胜多,完成了这场奇迹之战。其实这对双方兵力数字的统计并不准确,刘备根本没有那么多士兵,双方交战时,实力是旗鼓相当的。那下面就来揭秘夷陵之战关于兵力的真相,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夷陵之战依然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实际上,夷陵之战根本不是以少胜多,在这场战役中,其实陆逊的兵力不比刘备少!

1、刘备共有多少兵力

首先,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夸大了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兵力。按照介绍,关羽被杀后,刘备兴兵讨伐东吴,总共调集了70多万大军。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吴前后累计投入20万大军。因此,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夷陵之战,可谓是一场总兵力接近百万人规模的大战。并且,在结果上,是陆逊以少胜多,击败了拥兵70多万的刘备。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将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提并论,也即一起归纳为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是,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夷陵之战却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即陆逊的兵力并不比刘备少。

对于夷陵之战,多数持不是“以弱制强”之战论者,所强调的一条重要依据,是《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中的“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的记载。

《三国志》注引《魏书》中记载:“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在夷陵之战前,孙权为了不两线作战,已经向曹操父子假意归降了。在此基础上,等到刘备兴兵讨伐东吴的时候,孙权上书给魏文帝曹丕,告诉他刘备率领4万兵马来进攻我了,言下之意,自然是希望曹丕可以支援东吴。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既然是向曹魏求援,孙权显然不会少报蜀汉大军的数量。换而言之,对于刘备一方来说,兵马应该不超过4万人,如果超过的话,孙权一定会如实甚至夸张蜀军的数量,以此促使曹魏支援东吴。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夷陵之战中,蜀汉一方除了益州调集的兵马,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人。

2、吴国兵力分析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东吴一方来说,《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由此,在夷陵之战中,陆逊麾下共有5万大军,这在兵力规模上,自然是不输刘备的。

更为关键的是,陆逊的5万大军,几乎是全数可以调动的,而就刘备来说,因为需要防备北面的曹魏,所以给黄权分出一定的兵力,这导致其实际能调动的兵力,反而还不如陆逊。夷陵之战前,黄权曾劝谏刘备应当坐镇后方,不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

3、双方其实势均力敌

最后,在夷陵之战中,正是因为和刘备兵分两路,所以,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对此,在笔者看来,这说明黄权率领的兵马,并没有和陆逊展开正面的较量。换而言之,在夷陵之战中,陆逊能够充分调动的兵马,是超过刘备一方。在此基础上,夷陵之战自然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更不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

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前,蜀汉总共只有益州全境和荆州三郡,而就东吴来说,不仅在荆州拥有数个郡,还拥有扬州、交州等地。而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失去了荆州三郡,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所以诸葛亮强调益州疲弊),东吴则几乎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郡县,从而拥有荆州、交州、扬州这三个州的疆域。从疆域领土和人口兵力上来看,夷陵之战爆发时,东吴的整体实力是要明显超过蜀汉的,当然,孙权之所以在一开始求和,主要还是因为担心曹魏趁机攻打自己,也即孙权真正害怕的是曹魏,而不是蜀汉。

当然,尽管陆逊的兵力不少于刘备,不过,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的高超指挥才能,还是不容忽视的。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方情况,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