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司马家族却可以?
曹操是前三国最成功的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手握北方半壁江山,连归降而来的南匈奴分为八部,大多已改汉姓。兵强马壮,威震天下。
但曹操大意失赤壁,一战尽墨,元气大伤。汉中又得而复失,折了大将夏侯渊。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害得曹操差点迁都逃亡。
赤壁大败,是曹操一生的滑铁卢,他没有更上一层楼,永远定格在"一代枭雄"上,至死只有半壁江山。
究其原因,曹操放虎归山,放跑了刘备,是酿成了功亏一篑的最大原因。曹操曾经想重用刘关张三兄弟,为刘备封取了"刘皇叔"名义和豫州牧,恩结关羽还封了"汉寿亭侯"。默许了张飞娶夏侯渊之女。青梅煮酒论英雄,更是高看刘备和自己是天下双雄。
在刘备韬光养晦的日子,曹操轻易答应了刘备欲出兵征伐袁术的请求,发兵三千让他出征。刘备仿佛出笼的猛虎,杀了二个将领拥兵自雄,到了徐州又和曹操杀父之仇陶谦联合,陶谦更是三让徐州。就这样,刘备军事集团的崛起,预示着曹操将遇到平生最难缠的对手,曾经的"天下双雄"将兵戎相向,一步步阻止曹操天下一统的步伐,直至停止不前。
曹操已经做到了极致,釜底抽薪抽走了徐庶,但徐庶无奈归曹营,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计。
而刘备因祸得福,得到了更大军师诸葛亮和庞统丶法正,直接给曹操带来了"火烧赤壁"`"汉中败退"丶"水淹三军"等一系列重创。自那以后,曹橾就已心头憔悴,心灰意冷,雄风不再,一年之后就一命呜呼了。
反观司马懿父子,在中三国时代,已剪除曹爽,灭绝夏侯氏,将魏皇玩弄于股掌之中。
在诸葛亮在时,司马懿尽量避其锋芒,不求决一胜负,只要牢牢掌握兵权,做魏国太上皇就Ok了。
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后,司马昭完全控制了魏国,然后才图谋蜀汉,派出了钟会丶邓艾两路大军,主动围攻姜维。
邓艾阴平关偷袭得手,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刘禅怕死举白旗投降。司马昭吞并蜀汉。
待到时机成熟,晋武帝司马炎南渡长江,攻灭东吴。三国归于晋。
曹氏骄狂未全功,司马阴沉克强虏。
长恨诸葛助皇叔,三笑阿斗不思蜀。
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司马家族却可以?
那是因為你认为弑曹之后代是正确的,恰好司马家族做到了。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那是因为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劲敌诸葛村夫还活着,军事才能不能匹敌诸葛亮,他又如何能如愿以尝呢。
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司马家族却可以?
窃以为:曹魏基业已定,司马氏巧取豪夺耳!况蜀二代刘禅与吴末帝绝非守成之主,且三国纷争日久,天下人心思一,故司马氏可乘势利便灭蜀吴而一天下。
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司马家族却可以?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少人在探讨。
能否统一三国应该看大势走向,得人心者得天下,是否天时地利人和,当然也存在一些偶然因素及人为因素。
有一种观念认为曹操、刘备、孙权等不代表士族大家,司马家族代表士族大家,士族大家势力强大,最终获胜统一了三国。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曹操用人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培养出韩信那样优秀将领,常常亲自征战。有人甚至认为像张辽领兵能以少胜多大败孙权,而曹操带兵和孙权交战就取不到显赫战绩,将领们跟随曹操受到束缚,反而发挥不好。
曹操没有统一三国关键是赤壁之战遭到惨败。曹操南征本来希望很大,由于曹操骄傲轻敌,官兵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再加上刘备、孙权、周瑜、鲁肃、诸葛亮等都是优秀人才,曹操是遇到真正强劲对手,所以赤壁之战失败,也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
曹操实际遇到情况很复杂,甚至超过了刘邦、朱元璋等遇到的复杂情况,在各方势力相差不大情况下是很难统一的。
三国鼎立形成后,随着发展,曹魏国力明显比东吴、蜀汉强大,当时北方黄河流域经济比江南经济发达。曹丕、曹叡等寿命不长,这为司马懿篡权提供条件。
司马家族能够统一三国,是靠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人的努力,而司马家族又是长期,非常有影响的世家大族,有许多支持者;司马家族代魏建晋,也是依靠曹魏一些基础统一全国的。
司马懿遇到对手曹爽很平庸,司马昭灭蜀汉是赶上后主刘禅才能一般,司马炎能够灭东吴是赶上吴主孙皓残暴不仁,失掉民心。
司马家族掌权时候,蜀汉、东吴没有特别优秀人才,姜维是有志向,但是遇到了真正对手邓艾。
司马家族能够统一三国也含走运之处,当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候,曹爽府上的人如果放箭射杀司马懿局势就可能改写。
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司马家族却可以?
蓄力已久的士族
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司马家族却可以?
曹操的能力与司马懿相比,司马懿明显不如曹操。故曹操在时,司马懿一直做缩头乌龟。直到曹操死去,他才逐渐露出头角来,至高平陵事件,则全显出峥嵘。
曹操未能统一三国,主要因为对手太强大。东吴的孙权、鲁肃、周瑜等,蜀汉的刘备、诸葛亮,五虎上将等,都是一时的顶级的英雄豪杰。有这些人在,所以曹操未竟统一之业。但他实实在在为统一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他的子孙后代如他一样英武强悍,那么,是会完成统一事业的。
司马氏能完成统一事业,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后期三国式微。
曹魏集团,曹睿死后,由幼子曹芳继位,庸人曹爽执掌军政大权,这给司马氏篡权创造了条件。
蜀汉集团,诸葛亮死后,刘禅昏庸无能,宦官用事,政权分散,给了曹魏以攻伐之机。
东吴方面,孙皓荒淫昏暴,人心离散,国事日消,最终为晋吞并。
主观原因是司马懿子孙三代都十分杰出,而且目标明确,一以贯之。
曹操死后,追随他的那一班能臣武将也相继逝去,司马懿逐渐成为曹魏集团的柱石级人物。他象个救火队长一样,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军功日隆,威望日高,人心人才逐渐为其所拥有,在适当的时期,以极高的胆略和魄力,背水一战,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司马昭比之其父,可以说青出于篮而胜于蓝,一直把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即知人又善于用人,灭蜀之战打得多么漂亮,而灭蜀之后旋即将有野心的邓艾钟会二人置之死地,又是多么高明。斯人如此,难怪其能成就大业。
至于司马炎,在立晋灭吴的整个时期,也堪称是一代英明之主。他能善待汉献帝、蜀后主、吴孙皓,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在以上所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中,主观原因是主要的。尽管客观上已为统一预伏了条件,但如果司马氏祖孙三代不都如此优秀,一代一代接力而行,那么,也是不能完成统一事业的。
司马氏的晋朝后来搞得很糟糕,致使司马氏的名声很不好。但其在创立晋朝的过程中的积极的卓有成效的作为,还是应予肯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