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是怎么死的?
郦食其真的是冤死,死时极惨。本来他为刘邦当说客,一口气说动齐王田广降服刘邦,直下70城,真的是口如巧簧,不战而胜。
可是韩信不信郦食其神有三寸不烂之舌,不等结果就出兵攻伐齐国。齐王田广因此嫁祸郦食其原来是缓兵之计,让韩信乘虚而入。
而韩信究竟是不明就里丶还是贪功据为己有,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但郦食其因此命丧油锅,韩信也是有一定责任。无论如何,本因等老郦归来之后,方可见机行事。
韩信军事上确是一把好手,但政治上欠缺太多,日后遭受吕后百竹穿心,也当于人际关系上一塌糊涂大有关系。
郦食其是怎么死的?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帝王,他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崭露头角,并最终在与西楚霸王项羽的较量中笑到了最后,成为了天下的新主人。
作为汉朝的建立者,刘邦的一生可谓十分传奇。他四十多岁起兵,数年时间便统一了天下,其自身知人善任的能力、令人羡慕的运气固然重要,但谋士、猛将的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的。
提到刘邦的谋士,或许大部分人想到的都会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坐镇后方、调度有方的萧何,或是以奇计著称的陈平等等。而郦食其这个名字,就不那么广为人知了。
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他曾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为刘邦拿下七十余座城池,可谓是功劳卓著。而且,因为性格直率、能言善辩,他也很受同样不拘小节的刘邦的喜爱。
不过,郦食其的结局却是被煮成肉汤,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周赧王四十七年(前268),郦食其出生在魏国境内的陈留县高阳乡,据《史记》记载:"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
尽管喜欢读书,有一些才学,但因为家庭贫困,郦食其从小就显得不合群,十分桀骜不驯,人们都称之为"狂生"。等到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数十位起义军将领曾路过郦食其所在的高阳。
不过,"郦生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
也就是说,郦食其听说这些将领都是追求苛刻的礼节而刚愎自用的人,便自己躲了起来不想被发现。后来,刘邦也率军路过高阳,而军中恰好有着郦食其的故人之子。
于是,当郦食其听说刘邦雄才大略,有着非凡志向时,才终于愿意出山,施展自己的才能。
见面后,郦食其讲述了自己关于争夺天下的谋略,而刘邦听罢,顿觉郦食其才能超群,便十分尊敬。后来,郦食其代表刘邦四处出使诸侯,还凭借口才兵不血刃拿下了戒备森严的武关,帮助刘邦率先进入咸阳。后来,刘邦受封汉王,在汉中、蜀地潜心发展,经历了一段蛰伏期后才终于东出,要与实力强劲的项羽争霸。
当时,刘邦、项羽之外,天下还有着许多诸侯,而刘邦若想尽快取得优势,位于项羽北方的齐国就成了必须攻取的目标。于是,郦食其担当重任,前往齐国游说。在齐国,郦食其面见了其君主田广。郦食其阐述了项羽背弃约定、杀害义帝,失去民心;而刘邦善待诸侯,有功必赏,深得民心等道理,而田广在听完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便同意了投靠刘邦,不过,很快喜事就成了丧事。
韩信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秦末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有过无数精彩表现,于是世人称之为"兵仙"。不过,兵仙也有着自己的情绪,他眼看自己辛苦领兵打仗,而郦食其仅靠一张嘴就收服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便恼羞成怒,率军攻打齐国。齐王田广一看,以为郦食其出尔反尔,便命他前去阻止韩信,并以烹杀威胁。
谁想,为人桀骜的郦食其吃软不吃硬,听到齐王的威胁之语,直接撂下一句"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这下子,齐王当然是没有再给他面子,史载:"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一代著名说客就这样被烹杀。
所谓烹杀,传说是纣王所发明,他曾将姬昌之子伯邑考烹杀制成肉羹,并命其亲口喝下。
后来,项羽也曾经用烹杀的方式处死刘邦帐下的周苛。郦食其被烹杀煮成肉羹,有着各方面的原因。
首先,便是韩信方面。同为刘邦帐下臣子,韩信因为嫉妒郦食其的功劳,便率军来攻,直接导致了郦食其被慌张、愤怒的齐王田广当作背叛者,于是施以了烹杀之刑。
其次,齐王田广也有责任。面对韩信的进攻,田广不去了解清楚情况,便认为郦食其出卖了他,而之前的劝降不过是缓兵之计。作为"合作伙伴",田广对郦食其缺乏信任,且面对棘手的局面,他采取的是逼迫郦食其前去阻拦韩信,而不是以礼相待,这就让郦食其感到十分不满,拒绝帮助他,后来他也只得仓皇领兵逃窜。
最后,郦食其本人的性格也导致了他被烹杀。面对田广的急迫要求,郦食其可以选择先做安抚,并且前去说服韩信,让两边都放下争端,共同为刘邦效力。
不过,郦食其却十分倔强,他吃软不吃硬,倘若有人求他,他才会出手相助,而若是像田广一样硬逼,那么他宁愿选择被杀。谁让有时候,狂士就是这么固执、孤傲,且清高。
郦食其是怎么死的?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
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
指挥楚汉如旋蓬。
不料韩信不听话,
十万大军下历城。
齐王火冒三千丈,
抓了酒徒付鼎烹。
这是主席1973年写的一首诗,前面半截引用了李白的《梁甫吟》,大致把郦食其的死勾画清楚了。
回头看看,刘邦手底下的谋士,大部分下场都还是不错的,唯有这个郦食其,惨遭烹杀--活活被煮死了,真的好惨。
从表象上看,郦食其是被齐王田广杀害的。如果细致的分析,让郦食其送命的,至少有三大因素:韩信的妒忌,田广的凶狠和郦食其的疏狂。郦食其之死,第一个祸根就是韩信。
韩信听信了谋士的鬼话,认为自己出生入死平定天下,郦食其这个糟老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搞定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怎么算都是自己吃亏。于是带兵夜袭齐国。可是在此之情,郦食其已经和齐王达成了君子协议,韩信的小人之举,把郦食其推到了火山口上架着烧烤。
郦食其之死,第二个原因是齐王的愤怒。齐王田广是已经被郦食其说服的人。之前郦食其就跟他讲:汉军一举平定三秦,燕赵魏国全部拿下,齐国再能耐也抵不过汉军的洪流,不如投降刘邦,享受荣华富贵。齐王这才放松警惕,整天跟郦食其老爷爷喝酒K歌,坐等汉高祖封赏。
可是现在韩信忽然在背后捅了自己一刀子,再看看自己这段时间整天跟着郦食其醉生梦死,齐王怎么想都觉得这是一个陷阱啊。
别说齐王,换做读者诸君,在这个形势下能不愤怒吗?我特么对你掏心掏肺,你拿我当傻根,这不是王八蛋吗。
于是齐王威胁郦食其:你要是能劝住汉军,老子就饶了你;你要是劝不住,老子水煮了你!
要求被拒之后,凶狠的齐王言出必行,真把老头子给烹了!
郦食其之死,第三个原因在他自己身上,太狂了!面对齐王的威胁,郦食其老头子犯了轴,临死还装了一把酷:
干大事不在乎这点儿小把戏,盛德不辞让,老子不会再帮你讲好话啦!
卒!
如果郦食其能够答应齐王的要求,劝说一下汉军韩信,未必就是一条必死之路。可是郦食其就是这么狂的一个人,从当初给人家当看门小吏的时候就是这么狂,见到刘邦的时候,自称高阳酒徒,吹胡子瞪眼,也是这么狂,这些都没给他带来实质性的伤害,有时候反而给他带来了名誉和升迁。
可是最后这一把,老头子玩滑脱了!因为他面对的是恼羞成怒的齐王。
这个世界上流传着两句话,一句是:性格即命运!一个是:男人一命二运三风水。
合起来正好解释了郦食其的人生轨迹,恃才傲物的性格让郦食其半生沉沦,直到刘邦慧眼识珠,老头子才有了夕阳红的绚丽;但是最后也是因为自己狂傲的性格,丧了命。命也?运也?
当然啦,韩信最后也没讨了好,这件事最后还是在刘邦心里面埋下了伏笔和警惕。所以刘邦最后重用了郦食其的子孙,却把韩信给做掉了。
世间得失,你能算得清么。
郦食其是怎么死的?
汉高帝刘邦本是一介流氓无赖,而他之所以能够发迹,进而建立起西汉王朝,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一大批谋臣良将的辅佐,而擅长辩论的大谋士郦食其便是其中的代表。郦食其很早便跟随刘邦,以使臣的身份游走于诸侯之间,为他争取盟友、瓦解对手做出极大贡献,堪称汉军中的头号说客。不过,郦食其偶尔也有“昏头”的时候,因为一项愚蠢的计策,差点害的刘邦死无葬身之地。
原来在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的第三个年头,此时双方在荥阳一带呈胶着的态势,无论哪一方都无法迅速地击溃对手,取得战争的胜利。刘邦固守荥阳城,并通过多条甬道跟外界交通,以输送军粮。而项羽为拿下荥阳,多次派兵侵夺、毁坏汉兵的甬道,渐渐地便让刘邦陷入缺粮的窘境。
楚汉战乱不息,而荥阳又遭遇围城、缺粮之忧,如何解决当前的困境,让刘邦很是苦恼。就在此时,郦食其为刘邦献上计策,请求他册封六国贵族为王,并称此计若能得以实施的话,那么原山东六国的贵族、百姓都会拥戴刘邦,并助其成就帝业。彼时,消灭项羽、统一天下,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郦食其的计策听上去似乎很高明,但只要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并愿意进行冷静思考的话,则很容易发现其中的诸多漏洞,以及实施该计策后的危险结果。然而此时刘邦已是心智大乱,哪里还顾得上仔细琢磨其中的危害性?所以他并没有多想,便答应了郦食其的建议。
但就在刘邦命人雕刻印章,准备大封六国贵族为王之际,得知消息的“谋圣”张良赶来劝阻,声称如果实施计策,天下豪杰必将各自返回到故国效力,再无人帮助刘邦消灭项羽。况且,项羽势力还很强盛,六国一旦恢复后,难保不会倒向他,刘邦又凭什么让他们再度臣服自己?
刘邦此时正在吃饭,当听完张良的分析后,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刘邦越想越怕,便赶紧吐出口中的饭,并大骂郦食其差点害得他死无葬身之地。随即,刘邦下令停止刻印,并设计逃出荥阳,随即又夺取大将韩信、张耳的军队,由此使得军势复振。而经此一事,郦食其的形象大损,许久都在同僚面前抬不起头来。
然而郦食其并不想就此谢幕,为了挽回形象,不断地寻找机会,以便向刘邦证明自己绝非庸才。这机会,终于让他在公元前204年底给“抓住”了。彼时,大将韩信已经俘虏西魏王魏豹,击灭赵、代两国,并成功地迫使燕国降服,随即准备攻打齐国。在这种情况下,郦食其便向刘邦提议,请求派自己出使齐国,以便劝说齐王田广投降,唯此可以不费一兵一卒便可收取山东73座城池。
刘邦虽然对郦食其仍然耿耿于怀,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命郦食其实施自己的计划。郦食其到达齐国后,首先为田广分析当下的时局,然后通过半是威胁半是笼络的计策,极力劝说他尽快投降刘邦,并大打包票说,只要田广向刘邦称臣,那么子孙后代将永远会在齐地做王。
田广此时已得知韩信陈兵边境的消息,如今又被郦食其一顿忽悠,果然便下定决心降汉,并命令撤去边界的守备。事后,田广一边向刘邦降表称臣,一边跟郦食其纵酒做乐,再不把防备韩信的进攻放在心上(“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见《史记·卷九十七》)。
韩信得知田广已决定降汉的消息后,本打算就此罢兵,但此时大谋士蒯通却赶过来劝阻他。蒯通宣称汉王并未正式下达停止攻齐的命令,如果韩信停止攻齐,那么他的功劳将被一介儒生抢走,还有何脸面再见汉王?所以为今之计,不如利用齐国的懈怠快速进兵,一定会大获全胜。
韩信认为蒯通所言有理,于是猛攻齐国,并迅速攻占其都城临淄,迫使田广率残众逃亡。田广逃亡前,误以为审食其出卖自己,便拒绝听信他的辩白,将其投入沸水中煮死。可怜郦食其作为一代旷世奇才,虽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降齐地73城,但因为“队友”韩信的出卖,最终落得被烹杀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烹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见《史记·卷九十二》。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郦食其是怎么死的?
被齐王田广给烹掉了。郦食其是刘邦的重要谋臣之一,为刘邦游说诸侯立下了不少功劳,历史上“高阳酒徒”的故事说的就是郦食其。
楚汉战争时,刘邦在荥阳和成皋地区与项羽对峙久持不下,适时韩信已经兵临齐国,于是郦食其建议刘邦据守敖仓,自己去游说齐国投降,刘邦答应了他。
郦食其到齐国后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田广,韩信听说后害怕功劳被郦食其抢了去,于是出兵打了齐国一个措手不及。齐王田广听说韩信已经打入齐境,认为是郦食其欺骗了他,于是下令将他给烹掉了。
郦食其是怎么死的?
郦食其西汉高祖刘邦谋土之一,才华出众、为刘邦多次献计献策,深受刘邦赏识和器重。也正因他优秀的才华,被同僚韩信嫉妒,最后竟在他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投降刘邦即使成功之时,韩信竟领兵来攻。致使齐王田广大怒,以为郦食其出尔反尔、反叛失信,结果齐王下令将他烹杀而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