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是司马懿统一了中原,中国拜祭的却是诸葛亮?
不是司马懿统一天下,是其孙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统一天下,三国归于晋。有人说是宿命,春秋有三国分于晋。
那为什么中国要拜祭诸葛亮,还得首先感谢司马炎。他看到蜀汉百姓非常自觉自愿拜祭诸葛亮,为他焚香拜堂。更看到诸葛亮,贵为一国权相,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赞赏其忠良,因此就专门花费建立豪华型武侯祠,认天下人来祭拜和发扬诸葛精神。
司马炎主观上是鼓励人们学习和仿效诸葛亮,为其晋王朝做忠臣良将;客观上为中国历史树立了一代大忠臣的丰碑,让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跃然青史,尽绽芳菲。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第一个被奉为忠义贤相的楷模,在五胡乱华十六国南北朝之后,唐朝更是将诸葛亮排进十大武宗之一,与姜太公丶张良等大一统贤人并驾齐驱,武侯祠堂香火千年不衰。
敬爱的周总理曾特意到武侯祠,站在诸葛牌位前沉思许久。
华夏历史造就了诸葛亮,诸葛亮为华夏历史增添了华彩,诸葛亮的丰碑永垂不朽!
为什么明明是司马懿统一了中原,中国拜祭的却是诸葛亮?
准确的说是司马懿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司马氏通过三代人努力统一了中国并取得了天下。中国人崇尚尊重先贤的传统习惯和心理并不是以成败来论英雄,注重的是人格魅力。诸葛亮就是以人格魅力从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超尘脱俗,脱颖而出,成为世人膜拜尊崇的偶像的。司马氏虽然是得到了天下,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一个昏庸,堕落的时代,给中原人民带来的是动荡不安,山河割离的战乱局面。人们对司马氏的两晋王朝并无好感,所以司马氏虽统一了中原,建立了国家,但却在感情上并没得到人们的认可。
为什么明明是司马懿统一了中原,中国拜祭的却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忠臣的模范、智慧的化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司马懿,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者,孙子开创的西晋王朝,带来的是八王之乱和五胡入华,后面的子孙跟傻子差不多。
比忠诚:诸葛亮赢!比才能:诸葛亮赢!比功业:诸葛亮一把烂牌独撑蜀汉大局,司马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恢复不了汉唐荣光。
后来的历代皇帝,肯定希望大臣像诸葛亮一样,没人希望大臣像司马懿一样。所以,诸葛亮成了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典型!
为什么明明是司马懿统一了中原,中国拜祭的却是诸葛亮?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公元263年,司马昭指挥钟会、邓艾灭蜀汉。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全国。司马懿和儿子孙子三代人努力统一了全国。
不以成败论英雄,输赢在于强弱,千古追求的是义和理。诸葛亮能够流芳千古在于忠君爱国爱民,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清正廉洁,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发挥表率作用,无论大节小节等做的都不错,是古今完人,历代人们效仿学习的榜样。
杜甫称赞:诸葛大名垂宇宙。苏东坡称赞:三代下一人。陆游写诗称赞:千古谁堪伯仲间。
司马懿是事业成功者,有些做法釆用的是阴谋诡计,不值得提倡。从道德品质等方面来看,司马懿不如诸葛亮,所以,中国拜祭的是诸葛亮。
为什么明明是司马懿统一了中原,中国拜祭的却是诸葛亮?
很简单。中华文化更看重“德”,“忠”。而“才”永远在“德”和“忠”之后。
首先,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能人,才华横溢。这点两人无需一定分个高下。
但是在德行和忠诚方面,诸葛亮毫无疑问是千古楷模。
论实权,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利远大于司马懿在曹魏的权利。多年的大权在握并没有让诸葛亮和诸葛家族嚣张跋扈,反而让诸葛亮把北伐曹魏,统一刘汉的目标时刻放在心里,最后蜀汉灭亡,诸葛家族也随着蜀汉一起共存亡了。
反观司马懿和司马家族,虽说也有时局所迫的现实,但毕竟司马家族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的扩大势力,架空曹魏皇室。最后用多年培养的势力一举拿下曹爽,掌握了曹魏大权。
关羽为什么在死后越来越受推崇,是因为他的武力吗?论武力,关二爷怎么也算不上第一(当然,基本能力必须有,不能一点没有),但是他在后世的地位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将领,甚至中华五千年以来的独一份存在。凭的什么?就是他的“忠义”。这和诸葛亮一样,恰恰是中国人心中最看重的。
除了民间对于忠诚的推崇,统治者也需要树立忠诚的楷模来巩固统治,诸葛亮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能力超群,大权在握依然忠心耿耿。而司马懿作为臣子架空皇权,是永不值得提倡的。再加上司马后世的晋朝又是特别窝囊的大一统朝代,导致了五胡乱华。更加重了后世对司马家族极差的印象。
所以,后世评价两人,诸葛亮的声望越来越高,司马懿作为和诸葛亮同时代的对手,声望远远不及诸葛亮也就不奇怪了。
为什么明明是司马懿统一了中原,中国拜祭的却是诸葛亮?
先谈谈司马懿。以后世晋朝的千古忠孝之人李密的《陈情表》里也只能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愣是不敢提“忠”字。而由司马懿全盘指挥决定司马家族命运的高平陵之变取胜后,他竟然诛灭了魏太祖曹操旁支的曹氏亲贵-曹爽的全族。至此性质已经完全变化了。如果说高平陵这件事是政治斗争的自保,那么敢挥出屠刀对曹氏亲贵,那就宣告了司马氏篡权的野心已经完全显露出来。他在削弱在位实权皇帝家族的统治力,这是绝对的赤裸裸的叛逆。反观曹操虽然专权,也是基于汉室已经被架空,或者说“皇帝”只不过是一张牌,谁捏着都一样。但是对刘氏亲贵还能以礼相待,更不会痛打落水狗再挥刀相向。这点只能说:曹操只是爱权,他对董承、伏完的这群人的手段只是保住政治地位的专政手段。而不是司马家有着核心目的“篡位”的目标。曹操很爱惜羽毛,是个嘴里大吼着“并让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但实际上是个特别爱面子、爱身后名的人。曹操生逢乱世,得天下是靠自身打拼,东汉末年有实力者拥天下无可厚非。而司马懿被两次托孤,尽得皇家信任,却大行篡逆之事。这也是为何司马懿的评价比曹操更不堪。
回顾前汉末年王莽的那种“禅让”制度的创立,让封建政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权臣实力派,只要呼声够高、实力够强,仿佛都可以做皇帝。自此的三皇五帝神圣事才算骗了多少无涯过客!出身草根的权臣也开始光明正大的觊觎这个“天下独尊”的位置。手下的人也敢学贾充一般开始蹭蹭地“劝进”了。
相比刘寄奴这样敢直接赐死前朝皇帝的人,司马家倒是自己开了先河,曹髦死在成济的戟下,曹灵运作为曹家后人向司马德文读了逼宫诏书,而后司马德文又死在刘裕的白绫下。当然也算是给高平陵的曹家人报了仇了。而宋王刘裕是西汉楚元王的后人,跟中山靖王的后人所建的蜀汉又有那么些许联系。冤冤相报,总是会了。
古代第一道德是忠,忠孝两难全也依然是成全忠。忠的大义缺失,是司马懿作为封建时代人物的最大人格缺失。换言之诸葛亮,“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光复汉室是他的一生追求,蜀汉虽偏安一隅,但在诸葛亮执掌政权的时代却毫不苟且,诸葛亮死后,子孙战死绵竹,可谓满门忠烈。而司马懿的子孙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欺辱幼主,弑君犯上,这样的行为都是跟中国传统道德完全不相符的,甚至是大逆不道。司马懿跟诸葛亮这样的光伟正的忠义两全的人,大概是算得上腐萤比之皓月了。不管是谁,在读《三国志》、《后汉书》、《晋书》时,统治者不想让子孙后代遇上司马懿、读书人不齿司马懿家族的作为、民间贩夫走卒听三国演义也会觉得司马家族是奸佞小人。而诸葛亮从草庐走出、到白帝城托孤,再到六出祁山、他在《出师表》上说到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是让人清清楚楚地看得到的。那种为了理想而奋斗终身的态度更是为中国道德所欣赏的。
可以说中国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中国的公理大道是人心书写的。
五丈原那盏灯灭了,可丞相这样的人永远可以活在书里,人心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