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次出茅庐而不是第四次第五次?

罗贯中偏爱三,简直爱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就是要创造三的演义,有人说本应还有个辽东的公孙康的燕国,硬是不叫"四国大战",而偏要成跷脚麻将。

罗贯中首先别出心裁地种植了个桃园三结义,将桃花运盖了下去,因此才有了:"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的惊世之言。

罗贯中还创造了四大美女之一貂蝉,来了个董卓丶吕布丶貂蝉的三角恋爱,硬是把"马中赤兔丶人中吕布"骂成三姓家奴。

这还不够,让桃园三兄弟三英战吕布,将吕布从猛虎打成了三脚猫。

这还是不够,就要让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是画龙点睛,少一点单调,多一点烦琐。就是再突出"隆中三分天下计”。

有了诸葛亮,就要显示诸葛亮三兄弟"龙虎犬",分别在三国出将入相。

罗贯中本着维汉正统观,就要塑造刘备三让徐州的谦谦君子,而后担负抗曹大任。就要展现诸葛"三气周瑜"的智慧。

最后就是三国归于晋,大一统皇帝司马炎也不得不由衷叹服诸葛亮的忠义。

概括起来,就是三顾茅庐带来的精彩,人们击节三叹啊!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次出茅庐而不是第四次第五次?

《周易》中有言:"王三赐命″,讲的是将要被委以重任之仕要经过委任者多次诚恳请求才可出山,另也体现出了被委任者的谦虚态度。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次出茅庐而不是第四次第五次?

古人说得好:事不再三。三思而后行。如果通过三次还没有考虑好,说明你这个人的智商不够高。刘备也就不会再去请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次出茅庐而不是第四次第五次?

三思而后行、再三叮嘱、三心二意、三言两语等等等等………三顾茅庐!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

裴松之说的非常清楚👍:刘备在知道诸葛的体量后遂以上等的贵客之礼待诸葛。那么数次的到诸葛亮的家中去讨教(咨臣以当世之事)就应该习以为常了……

“三”:本义是数目的名称,是二和四之间的整数,又表示序数第三,由此又引申表示多次或多数。

那么!四顾茅庐、五顾茅庐、甚至6、7、8、9…顾茅庐,都是有可能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次出茅庐而不是第四次第五次?

前两次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希望引起曹操,孙权或刘表的注意,发现这些知名企业不搭理他,所以第三次只好答应刘备共同创业了…曹操宁肯用计把徐庶骗去,也不理诸葛亮。孙权重用诸葛瑾也不理诸葛亮。住在刘表的辖地内,刘表都不理这条卧龙…没办法不能再熬了,跟着刘备混混看吧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次出茅庐而不是第四次第五次?

事不过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