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刘邦生前,将开国三大功臣韩信丶彭越丶英布等异姓王都一一清除后,已经没有异姓王了,都是清一色的皇家刘姓王。
而刘邦临终时却强性规定了"非刘氏不得称王"的遗嘱,显然是酒翁之意不在酒。刘邦隐约看到了吕雉的强势,担忧吕氏家族在其身后争权夺利,敲响了警钟,并委托众老臣安刘氏天下。
果然,吕雉在刘邦死后,就首先将刘邦爱妃戚夫人砍手砍足丟入笼里,供人戏笑,还杀了其子刘如意。朝廷上下警卫部队都由吕氏把控。
众老臣坚持"非刘氏不得称王",才阻止了吕雉进一步的野心,否则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就不是武则天了。也许提早了一千多年了。
在吕雉病中之际,王陵丶陈平等和周勃商议,先下手为强,派兵拿下了众吕氏,防止吕氏用武力控制朝廷,避免了国家分裂,保证了国家统一。
刘邦一介亭长,能得天下,殊为不易,深谋远虑地提出"非刘氏不能称王,否者天下共击之"。显示了先见之明。而众老臣忠于汉室,关键时候出手镇压了阴谋要变天的吕氏家族,这才保证了子孙后代平稳过渡,最后才有了两汉四年百的辉煌业绩。也让大汉民族丶汉文化都变成了伟大历史的标签!
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公元前一九六年冬十月,高祖亲率大军十余万剿灭九江王英布而回,途经沛县故里,荣归家乡份外感凯,当地府县发小乡亲齐聚格外亲近,置牛酒,煮牛羊,喝美酒一连十二天亦绵绵不绝,意犹未尽。见其宗亲刘鼻威武高大有气力,乃封为王,言再过五十年东南有祸事,可是汝呼?刘鼻大惊失色拜地表忠心,愿忠于皇室甘倒涂地永不言叛。高祖因击英布而中流矢,充忙回京。乡里老孺齐一二十少年以乐相送,高祖泪流满面。依依不舍而归,,,回京后吕后言巳处置了淮阴侯韩信,和彭越,令高祖不甚忧伤,稍有亦喜。今异姓王多以命归黄泉,突有外报韩王信图谋不轨意反匈奴,高祖令樊哙领兵十万前去镇压。约有过月余高祖自知不久于人世,乃留遗命,吕后慌恐问高祖?今萧何以老,其后谁可当,言曹参,曹参后谁可当言陈平,王陵可为左右相。问其后呢?高祖言未可知也,然周勃厚重少文忠贞不二,安刘氏者必周勃,可命为太尉执掌乾坤全国兵马。有杀白马而立誓,诏吿文武大臣,非刘姓不可王,非有功不封侯。众文武心领神会誓死而尊皇令。然不久吕后为张显威风和吕氏势力,意立诸吕为王,文武大臣多又危词,右相王陵仗义执言非刘姓不可王,非有功不封侯乃先皇遗诏岂可轻言封王。吕后老脸通红,颜面尽失,乃问陈平可否。陈平老奸巨猾圆滑智多,知若据绝必不自保,言今太后称制,封吕氏为王也未偿不可。文武大臣惧惊,于是大封吕产,吕禄,等众子侄为王,形成了吕氏架构。然陈平老陈谋国终于周勃众文武力挽狂澜维护了大汉帝国,果如高祖言有过五十年因诸侯王日益作大,为虎作伥,维法乱记。给脸上头,终成尾大不掉之势。大臣曹错献了削藩令推恩以逐渐弱之,爆发了刘氏宗亲祸国殃民的七国之乱,
由此可见同门同宗血浓于水的嫡亲血脉,也敢不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臣武将,制度才是大气磅礴气呑山河的千秋伟业。
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谢谢邀请!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封王”?因为刘邦担心被封的王侯会取代刘氏子孙的皇权。在古代,王可以称帝,侯可以称王。不给异姓封王,异姓就不易篡夺皇权了。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封了八个异姓王,这也是出于无奈,是为了借用他们的力量击败项羽的。天下平定了,感觉到这些王侯,威胁到刘氏的皇权。淮南王英布造反,梁王彭越造反,刘邦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平定了叛乱。在除掉韩信、英布、彭越后,又对其他诸王清洗,最后只有长沙王吴芮得以善终。这些事例,给了刘邦许多教训。还有,吕雉比刘邦小十来岁,她一定会死在刘邦的后面,一但刘邦死去。吕后掌权,一定给吕氏封王,因此,为了防止皇权到异姓人手里,为了防止吕氏宗族夺取子孙皇权,所以刘邦在生前,召集大臣,杀了一匹白马,把马血滴入每个人的酒中,然后说:“今日朕与诸位杀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刘邦这样做,异姓就没有资格为王了,只有刘姓才能封王,皇权不许到了外姓手里。可是刘邦死后,吕后就给吕氏宗族封王了,破了规矩,刘姓王封多了,酿成了“七国之乱”,也是有弊病的。
别管怎样, 刘邦的这个规矩,作为祖宗家法,后世有不少皇帝遵守,所起的作用是不小的。
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刘邦在“楚汉战争”时,为了笼络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激励将士用命嬴得战争胜利,采取了“裂土封王”的策略。韩信、黥布等多人被封为王,因获封为王的众人非与刘邦同姓,史称为“异姓王”。
刘邦在攻灭项羽建立汉朝后,多位“异姓王”谋反或涉嫌谋反而被刘邦剪除。由此,刘邦认为异姓封王权势过大极易反叛,所以大封自己的子侄为王,因是刘姓皇族自应维护朝廷、拱卫中央。
也加之,在刘邦晚年皇后吕稚和吕氏子弟权势越来越大,刘邦也担心自己死后吕氏篡位。所以,刘邦召集众臣,杀白马盟誓:只有刘姓皇族子弟可以封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但刘邦死后,吕稚马上破坏了“白马之盟"大封吕氏子弟为王。吕后死后,忠于刘邦的众臣剿灭了谋反的“诸吕”。后来,刘邦所封的刘姓诸王也为自保和争夺皇位,爆发了“七国之乱”。
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引言: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此时正处于西汉初期,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颤巍巍的走向高台,眼前,是一批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伙计们,有萧何,有陈平,还有曹参周勃等人。看着台下的众人,老人吩咐侍从道:“开始吧!”随即一匹白马在众人面前被杀,马血被分到每个人手中,老人用手指蘸了蘸碗中的血,涂到嘴边,以示庄重,台下大臣们也纷纷效仿。老人随即说道:“今日,朕与诸位在此杀白马以盟誓,自此之后,非刘氏不得称王!没有功劳的人不得封侯!否则天下将共同讨伐他!”言罢,群臣跪拜,口中称“诺”,老人见状,嘴角微微上扬,满意的笑了。
汉高祖刘邦剧照
这个老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的开创者——汉高祖刘邦!而刚刚进行的那个仪式,后世称之为“白马之盟”。白马之盟的核心即“非刘姓不得封王”,而在此之前,中国已经进行了八百多年的异姓王分封制度,为何刘邦在年逾花甲之际要与众臣进行盟誓,规定“非刘姓不得封王”呢?
一.擅于总结——封王的初衷刘邦一生,总共活了六十二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出生到四十八岁的混迹社会底层时期,四十八到五十五岁的争夺天下时期,五十五岁到六十二岁的坐天下时期。而这三个时期中,对刘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第二个时期,三年灭秦,四年平项,艰苦卓绝,在此前,这两个对手的实力都远胜于刘邦,却最终都输给了刘邦。所以,功成名就的刘邦开始总结教训。
1.秦朝失败的原因刘邦早期做过秦朝的底层公务员,深知秦朝的制度,所以,在他来看,秦王朝失败的原因,除了苛政猛于虎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没有进行分封制度。
秦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天下分为三十六和郡,由国家统一管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中央集权的提高。但是,当天下出现叛乱时,地方官员很快处于瘫痪状态,而且因为没有分封诸侯王,没有一个地方势力帮助秦朝反抗,从而导致秦朝灭亡。因此,刘邦看来,单纯施行郡县制并不可取。
秦朝的郡县制示意图
项羽是刘邦灭秦后的第二个敌人,而项羽的失败,除了他自身的残暴和刚愎自用外,大肆进行异姓诸侯王的分封也是他失败的一大因素。
在秦朝灭亡之后,项羽主持了分封大会,把天下分给了各个诸侯,但由于项羽分封不均,而且在封王的时候没有封一个自己的亲族(唯一一个关系好的英布最后还掉过头来打项羽),所以封完没几天,齐国的田荣,代国的赵歇,燕国的臧荼还有他刘邦先后起来反对项羽,天下再度陷入纷乱。所以,单纯进行异姓王的分封也不行。
刘邦总结了秦与项羽失败的原因,那么,既不能单纯的施行郡县制,也不能大肆分封异姓诸侯王,所以,刘邦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采取郡国并行制度,同时,为了国家安全起见,把诸侯国的国君全部换成刘姓人。
二.效果不错——刘邦的实验虽然刘邦有了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念头,但毕竟这是历史上头一回,没有前例可援,刘邦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也非常谨慎小心,为了保险起见,刘邦搞了一个局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这一设想是否靠谱。
首先,刘邦把韩信从楚王的位子上拿了下来,同时,把楚国的土地一分为二,淮河以西的土地给了弟弟刘交,淮河以东的土地给了荆王刘贾,希望通过这两个亲人的治理,为后来的刘姓封王打下基础。
楚王刘交画像
结果非常让刘邦满意,楚王刘交在任上做的非常好,在楚王任上,刘交重用儒生穆生,申公等人,大力传扬儒家经典,同时又培养家学,让自己的子嗣学习《诗经》,从此家学也成为中国家族传承的一大传统。因为这些功绩,刘交把楚国治理的井井有条,而另一位荆王刘贾做的也不错。
通过刘交与刘贾两个人的实验,刘邦感到自己老刘家还是有不少人才的,而且把诸侯国治理的非常好,给中央政府省了很多麻烦,这次的成功,也让刘邦为就来施行“非刘姓而不王”提高了很大信心。
三.刘姓封王——好处多多对于刘邦来说,刘姓封王是件好处非常多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着自己的弊端,而封刘姓诸侯王这件事在刘邦看来好处非常多,所以他选择执行。
1.压制异姓诸侯王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笼络人才封了不少的异姓诸侯王,很多时候刘邦在分封时是极不情愿的,比如韩信封齐王和彭越封梁王等。
如今天下平定了,为了削弱压制这些诸侯王的势力,刘邦把自己的亲族全部安排在异姓诸侯王的封地上,比如把韩信的楚国交给刘交和刘贾,把彭越的梁王交给儿子刘恢,把英布的淮南王交给儿子刘长等,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削弱异姓诸侯王的实力,扩大刘姓王族的势力。
汉初异姓诸侯王分布图
2.稳定天下
经过了数百年的战乱,汉朝初年国家人口锐减,城市化发展非常缓慢,除了个别大城市以外,很多地方都是乡村或者荒无人烟,而刘邦自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心力去管理这广阔的土地。但是,放任这些土地自己发展又容易形成地方势力,不利于国家统一。
因此,刘邦进行刘姓封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子嗣亲人们派到各个政府无暇顾及的地区,让他们来进行统治,这样天下就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叛乱的问题。
3.巩固政权刘邦的妻子吕雉是一个女强人,在刘邦去世后大肆屠杀刘姓诸侯王,分封吕氏外戚,但自始至终吕雉都不敢取代刘姓皇帝,因为吕后虽然杀了很多刘姓皇族,但地方上刘姓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
朱虚侯刘章剧照
并且,在吕后去世后,中央的陈平周勃之所以能够平定诸吕之乱,很大程度是是依靠了刘姓皇族的帮助,朱虚侯刘章杀死了相国吕产,帮助周勃获取了兵权,齐王刘襄在外举兵,牵制了吕氏的实力,使这次行动获得成功,皇权再度回归刘姓家族手中。
4.招揽人才刘邦自己深知,取天下在于用人才,所以他对群臣说自己打仗不如韩信,智谋不如张良,后勤供给不如萧何,但自己可以取得天下关键就在于自己会用人才。但人才很多时候会像韩信一样被埋没,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挖取人才,所以,分封刘姓诸侯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他们去招揽人才。
《淮南子》成书
而这一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淮南王刘安在位期间喜欢学习战国四公子招揽宾客。他一生做过两件好事,一个是发明了豆腐,另一个就是撰写了《淮南子》。而《淮南子》的写作成功就在于刘安所招揽的那些人才,为了纪念那些人才,刘安把这些门客中最出色的八个人称为“淮南八骏”或“淮南八公”,今天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就是纪念这一事迹而命名的,《淮南子》的问世也为今人研究古代文学地理等诸多方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四.封王也不同——刘邦的私心与预见不过,虽说刘邦决定了“非刘姓而不王”,但毕竟人数众多,很难一碗水端平,在进行分封同姓诸侯王时,刘邦也难免有所私心。同时,刘邦也有自己的顾虑,而这些,都让他在封王时产生了差异。
1.刘邦的私心刘邦有三个兄弟,还有八个儿子,人一多了刘邦难免有些偏见与私心。
因为刘邦的私心,刘邦的大儿子刘肥是他的私生子,因此即使年龄最大也没法继承他的位置,为了补偿刘肥,刘邦把诸侯国里地盘最大的齐国给了他,而且规定所有会说齐国话的老百姓都归刘邦管。同样是亲戚,刘邦大哥的儿子就一直没封,因为当年刘邦落魄时经常去大哥家蹭饭,受到大嫂的侮辱,记仇的刘邦在发达之后一直忘不了这事,一直到自己父亲刘太公专门找他,才封了自己这个侄子刘信为侯,还给了个特别讽刺的称谓“羹颉侯”。
蹭饭失败让刘邦怀恨在心
2.刘邦的预见刘邦进行封王时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外戚问题,刘邦起家除了萧何等人的帮助外,吕氏一族在他刚起事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刘邦在坐拥天下后吕氏家族也开始封侯拜相,实力非常大。
刘邦在世时就已经非常感受到吕氏一族的威胁,在自己宠妃戚夫人与吕后争太子一事中展现的尤为明显。所以,刘邦为了压制吕后一族,也为了自己爱子刘如意的安全,让他做了赵王,还把最值得信赖的重臣周昌安排给刘如意做丞相,希望以此来可以护得爱子周全。
五.非刘姓而不王——意义深远擅于总结和学习是刘邦的一大优点,但刘邦毕竟文化水平不高,想问题时总也不太全面,对于秦和项羽的失败刘邦虽然进行了分析,但并不全面,而且总结错了。他把秦与项羽的失败片面的归咎于分封的不完善,错误的总结下所进行的决定,往往也是错误的!
因此,刘邦的这一制度给汉朝的后世之君留下了大麻烦,文帝时期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造反;汉景帝时期引发了更厉害的七国之乱,差点灭了国;汉武帝时期也爆发了淮南王和衡山王的叛乱。一直到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大幅度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才使得困扰汉朝半个多世纪的诸侯国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汉武帝的“推恩令”彻底解决了刘邦的错误
但是,刘邦的这一决定对后世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自汉朝以后,历朝历代进行封王时都选择同姓亲族进行分封,以期可以巩固政权,但因种种原因,这些同姓诸侯王间也爆发了诸如西晋“八王之乱”,明朝“宁王叛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
结语: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为了汉朝的江山,刘邦选择“非刘姓而不王”本无可厚非,却忽视了他的影响力与弊端。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所以,我们在做任何决定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然很有可能会把事情搞砸,以史为镜,方能明得失!
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不管是从商朝开始实行的分封制,还是秦朝开始实行的郡县制,我们不能片面的来评价这些制度的优劣,处在不同的时代,总会产生符合时代背景需求的事物。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画像
刘邦灭了秦朝后,为何没有照搬秦朝的郡县制,而是重新把已经废除的分封制又搞了回来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秦朝开始推行郡县制后,的确实现了中央集权,但是问题在社会不稳定时,地方爆发民变后,朝廷委派到地方的官吏,在没有地方势力的支持下,朝廷的军事力量也较为薄弱时,地方政府很快就会崩溃。
过去分封制地方的诸侯王在面对民变时,威胁到的是他们自身的利益,加上诸侯王几乎都在某一个地区长久维持统治,和地方势力的联系也会非常紧密,对民变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而刘邦参与了秦末的农民起义,他对郡县制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深刻认识的,所以在汉朝建立之初,并不适合推行郡县制。
秦末农民起义
刘邦选择推行分封制,不管是商朝,还是周朝,又或者是楚汉之争时期的楚国,在分封的时候,都分封了异姓诸侯,那么为什么刘邦要搞一个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还是和刘邦的经历有联系,我们都知道刘邦在楚汉之争时,靠着手下大将,谋士们,最后才击败了项羽。
大汉建立之后,有句话叫做论功行赏,所以刘邦不管乐意不乐意,只能按照惯例封赏大臣们。但是刘邦还在记得,当初项羽也分封过异姓诸侯,结果英布,申阳最后都背叛了项羽,所以对于刘邦而言,这些异姓的诸侯王是靠不住的,还是得同姓的这些兄弟们,自己人才靠得住。
汉初分封国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刘邦在建国后,先是分封自己的同姓兄弟们为诸侯王,削弱制衡异姓王的实力,之后又找机会逐渐铲除异姓王,将分封给异姓王的土地分小,分封给自己的同姓兄弟们,不久又搞出了白马之盟,规定了分封的规则,以盟约的形势限制了分封异姓王,这对巩固刘姓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像刘邦这样不分封异姓王,实际上也一样存在着问题,在西周才建立的时候,武王分封天下,分封的大多数人都是姬姓,但是分封就会有领土意识,时间久了即便是同姓王之间一样也会出现征伐,汉景帝时期,爆发的七国之乱,参与叛乱的不就全是刘姓宗室的诸侯王吗?
七国之乱
所以刘邦考虑的不分封异姓王,结合刘邦的经历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往西汉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不分封异姓王,只分封同姓王也一样存在着问题,而政治制度则是在一次次试错中逐渐发展完善的。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