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不是真的?

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不容怀疑,木牛流马的确是存在的,但是《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神乎其神的描述却不完全可信。

《三国演义》对木牛流马的描述: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①方腹曲头:身体程方形,头部程曲形。 木牛流马的主要用途是运输粮食,因此,“方腹”就是承载粮食物资的容器,头部更像是装饰,或者是能够控制方向的机关。

②一脚四足:木牛流马有四条腿,每条腿上都有一只脚。 为什么是“脚”而不是蹄呢?

因为“脚面”的抓地面积比“牛蹄”更大,不易倒塌,符合力学原理。

③头入领中:“领”就是脖子,木牛流马的头缩在脖子中。 木牛流马还有脖子???我认为脖子就是方形的身体,所为“头入领中”,表示了“头”和“身体”几乎是无缝相连的。④“垂着牛舌”:木牛流马的舌头垂直向下。 牛舌很可能是一个止动装置,就像是自行车的保险叉一样。

⑤载多而行少:装的多,但跑的慢。

⑥宜可大用不可小使:适合大批量的物资运输,如果仅仅运送几担粮食没必要使用。

⑦特行者数十里:满载货物之后,大约能够行驶数十里路。

⑧转者牛足:牛足可以转动,这个“转动”应该是指牛足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向而进行“变向”运动,就像自行车的车轮可以向左右摇晃变换方向。

⑨覆者为牛背:牛背上有个盖子。

⑩曲者为牛肋:有类似“肋骨”的条状物体对牛腹进行保护。

11、牛仰双辕:木牛流马在呈站立状时,是一个头部比尾部高的状态。

“双辕”是指马车前左右两边架马的两根直木,在我看来,木牛流马身上的“双辕”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像是两根推车用的杆子——“车把”。

12、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六尺差不多1.45m,古代的尺比较小,一尺约600px。 也就是说,木牛流马前后四足各向前迈一步(四足各迈一步一共四步)的距离是1.45米,如果说迈出四步的时间大约在1秒左右,那么木牛流马每分钟行驶87m,每小时行驶5220m。

13、载一岁粮:“岁”是一个时间单位代表365天,并不是一个重量单位,在这里的“一岁粮”,指的应该是365斤粮食。 但是三国文化专家郭清华老师说“一岁粮”指的是600斤粮食,至于他怎么得出来的结果,我就不知道了。

14、人不大劳:说明木牛流马是需要人来操纵的,并不是一个全自动的机械。 以上便是我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所解读出的木牛流马的大致情况。

我不敢确定木牛流马是什么东西,因为武侯的智慧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够轻易揣测的,所以我把锅,交给专家们来背……

历史学家李约瑟老先生认为,木牛流马其实就是有一个牛头作为装饰的独轮车。

《中国通史简编》的作者范文澜老先生也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有四只脚作为支撑的人力独轮车,。

它的独到之处在于,木牛流马的每只脚上都有一个能够转向的小轮子,使其在平地上能够更加快去的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也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是不是对木牛流马有些失望?三国时期的运输车都是两轮驱动的,而诸葛亮能够制造出“大轮负责驱动,四个小轮负责支撑和辅助移动”的木牛流马,已经是超越时代的进步了。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不是真的?

《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确实是木牛流马这种“神奇”交通工具的发明者。

“(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除,以流马运.........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木牛流马的产生,是诸葛亮在北伐时,需从蜀地向北边汉中运送大量军粮,但要通过艰辛的秦岭,一般畜挽车根本不能通行,于是他设计了“木牛流马”运送军粮以解决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木流牛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输工具?有没有《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么“神奇”?

南北朝时裴松之给“诸葛亮传”作注时对诸葛亮作“木牛流马”引用了一段接近500字文字,这段文字主要说木牛、流马的外形构造,包括形状和大小尺寸,精确到几寸几分,木牛在结构有些部件被比喻成牛身体的哪个部分,而流马说是“形制如象”,而至于木牛、流马是用什么动力使之运行,这段文字中并没有明确提到。

但是除了人力外不可能有其他作为动力,蜀道的艰险使得牲畜驮车不能行,而当时又不可能先进到借助风力和水力。

研究“木牛流马”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木牛流马”其实就是独轮车,但是具体细节,它与我们印象中的独轮车有何不同,这个还不好下判断。

而根据这段文字,我们知道,木牛和流马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工具,流马是一种独推的小车,而木牛是另一种有前辕的小车。木牛流马是汉代独轮手推车的两种改进设计,通过改进使人的负重有所减轻。

其中木牛是一种轮子稍小一些的独轮手推车,载重大,前由人拉、后由人推,运行较慢;所以在裴松之的注解中说这种车是“群行”。而相较于木牛,流马载重小,轮子稍微大一些,由一个人推,运行速度较快。

而诸葛亮之所以把这两种交通工具称之为“木牛流马”,是根据它们的载重量大小和运行速度的特点来形象比喻的:木牛行动较笨而慢,但是载重量相对较大,像牛;流马虽然载重量不大,但是行动敏捷,像马。

而之所以“木牛流马”之所以被传得神乎其神,乃至于都吹成“自动化运输工具”,很有可能跟200多年后祖冲之传记中的一条记载有关。

《南齐书•祖冲之传》中记载说:祖冲之“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运行,不牢人力。”

这条简单的记载说得比较玄奇,这种造物“不因风水”、“不劳人力”,好像是装了什么“发动机”能够起到动力作用,把它发动起来就能自己运行,但"施机运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却就没有任何论述展开了。

如果真存在自动化这么高的运输工具,早就迅速普及大规模生产和运用了,简直媲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诸葛亮只要稍微再发散下思维,把这种动力机器运用到军事武器、生产工具上,蜀汉国力可能都翻上几番,凭借这种垄断技术,怕是早就灭掉曹魏和东吴,统一天下了吧。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不是真的?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否真的有?

按照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种活灵活现的、具体的细节上都相符的这种木牛流马肯定是没有!前两年很多的聪明人、发明家,大家集合在一块儿,发挥集体的智慧、用上了一些现代的材料去仿造木牛流马;按照《三国演义》描述的那个细节来仿制;做出来的也不伦不类。外观有些相似,但是比较描述中的,功能功用达不到;至少达不到三国演义描述的那个效果。《三国演义》看过去时间很久啦;记不很准了:里边描述的木牛流马它不是每一件木牛流马,需要一个操作的人,那样可以理解为现在的独轮车。可以是:结构更完善,运输能力更强,更好使用的独轮车之类。它是一个驭手驱赶着一群。我记得里面的描述是像赶着真牛真马的牲口群一样的感觉。那个东西是不需要草料,不需要能量的,就能够随着人的意志驱使去运东西,再按照现在的科学道理,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呀!

中国是一个盛产神话的国度,我们的民族在这方面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不必要太当真了!古代文字描述的许多东西都是听听就好,不要相信!问题在于像《封神演义》、《西游记》这样的作品,人们知道他是神话,都是戏说;所以没有人相信里面的东西。问题在于那些写实的作品,里边99%都是令人信服的,都是可以实有其事,实有其物的。但是它会夹杂一点儿浪漫的虚幻的神话的东西,让人猝不及防。拿不准是在写实、还是在写想像、虚幻?就不好处理了。比如说《水浒传》当中的梁山好汉神行太保戴宗,绑上什么“法码”在腿上,带起来以后疾步如飞,日行千里。明显地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放在这基本写实的作品里边,就让人觉得很难受,不知道该相信还是不相信,很难处理和对待。

三国演义里描绘的木牛流马也是这种东西。考据它的实用功能,与其对应的一些发明,比如说,独轮车有的。其发挥的作用基本上能像描写的木牛流马的那种作用、相似的功能。但是你如果照着它的细节去复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不是真的?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当不是空口无凭之物。

首先,诸葛亮多次挥师北伐,而秦岭是其进军关中的最大障碍,一般人想要穿过这个天下大阻都不容易,何况兵马未动,粮草要先行。从客观需求来说,确实需要这样一个运送粮食等后勤物资的运输工具。

其次,不管是正史《三国志》还是之后的《三国志注》引用的《诸葛亮集》,都有对木牛流马的记载,尤其是后者,详细记载了木牛流马的做法。

“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

说明这个木牛,是有轮子的,类似现在的独轮车。

可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就是说这个木牛,可以运一个人一年吃的粮食,日行二十里,人不用太累。

秦岭褒斜栈道

要知道,人不用太累,是相比之前费力的挑担模式,而并非后人所神化诸葛亮而认为的木牛流马是全自动的。怎么可能是全自动的呢?想想就知道不可能。

关于木牛的造型,可参考下图。

这种小巧灵活的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还是很好用的,相对以前的运输方式,大有进步。

综上可知,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以运送军粮,这个说法是没问题的。但是木牛流马并非后世传言的那么神奇。就是相对来说比较省劲点的类似独轮车的运输工具。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不是真的?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应当是真实存在的。

所谓木牛,就是利用杠杆原理的机械装置,在车上装满粮食,四个车柱子可以弯曲向前运动。

所谓流马,就是船型的车子,车轮子在船的两侧,平时在陆地上用人推着前进,船中可以装粮食,遇到河流时,由于车子底部是密闭的,所以可以在水中前进。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不是真的?

“木牛流马”在史书上多有记载,并且后人祖冲之曾经仿制过此物,所以并不是传说,也不是说仿制不出来。

众所周知,诸葛亮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更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如孔明灯、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孔明锁等等,甚至有人说馒头都是他发明的,今天我们来讲讲他其中一个发明——木牛流马。

关于“木牛流马”,《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多有提到,如“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又如“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在《三国志.后主传》中也曾记载“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木牛流马有更详细的描述,就不一一细说了,他同时对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做了做详细的描述,是被认为是最接近木牛流马真相封制作方法。

现代人按照罗贯中小说中描述的制作方法曾做过,但最后做出来居然发现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板车加上方形箱子,并没有特别奇异之处。也许这大概是罗贯中他老人家自己在写小说时自己杜撰的。

难道真的就是普通的四轮车和独轮车吗?

祖冲之则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技艺高超的自动机械,“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按照祖冲之说来,他把木牛流马改进后造出的机器更是神奇,只可惜,也没留下任何草图或者实物,所以一直以来人们怀疑木牛流马的真实性。

宋朝时,宋人高承在《事物纪事》中写道“木牛即今小车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近代史学家范文澜、郭沫若等皆认同“木牛是独轮车,流马是四轮车”。后来现代史学家又认为,木牛流马应该是一种安装在四轮车上的齿轮组传动的绞盘索道系统,在四川有同时代的这类系统还在使用,而且存在机扩。

那么,如此简单的系统为何一直没有仿制出来?

其实,祖冲之已经仿制过,他所处时代与三国时期接近,估计当时还能得到设计图,甚至是实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战火的侵袭,我国古老文献损毁无数,没有具体的参照物,仿制的难度可想而知。

幸好的是,随着近几年对木牛流马研究的深入,民间有接近于祖冲之描述的“不劳人力”模型仿照,但还是无法达到“运四百斤行二十里”的水平。

所以说,木牛流马的存在毋庸置疑,只不过我们缺了最原始的构造方法,所以一直无法完全仿制出,随着史料的完善,我想终有一天木牛流马的秘密会大白于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