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刘邦统一了天下,坐在了大一统皇帝的宝座,没人与他相争了,还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他篡秦呢?

曹丕篡汉,汉人不服,除了北方外,还有刘备丶孙权两大军事集团与他鼎足而立,曹丕能不背负篡汉的骂名?

刘邦是在秦末大动乱中脱颖而出,与项羽楚汉相争,秦朝早已不复存在。刘邦最后是战胜了西楚霸王才实现大一统。

曹丕完全如曹操一样,本是汉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逼汉帝禅让,天下各方才群情激愤。最后还要被司马氏依样画葫芦,就可理解了。

中国历史分久必合丶合久必分。刘邦是大一统皇帝,天下咸服,万人仰慕。而曹丕是逼宫自立的军阀集团,割据一方,就如曹操自己所说的那样,把自己放在烤炉上烘烤了。曹操当年不逼宫,就欲像周文王那样,让后人做周武王那样去统一天下。可曹丕没有周武王的雄才大略,相反却是一个窝里斗的角色,差点七步就要了曹植命的割据者。

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篡位的定义是指臣子用各种手段夺取君王的帝位,如果以这个为标准来说的话,其实曹丕和刘邦都算是篡位,因为曹丕是汉臣,刘邦也是秦臣,曹丕利用他父亲曹操打下的基业,威逼汉献帝禅让帝位给自己,这就是篡位。

同样的道理,刘邦作为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这是标准的秦吏,虽然地位低,官职小,但仍然算秦吏,然后刘邦利用整个天下反秦起义战争,第一个攻入秦都咸阳灭亡了秦朝,然后再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了项羽,最终夺取了天下,这同样是篡位。

刘邦

所以,从篡位的定义来说,刘邦与曹丕都是由臣子夺取了君主的帝位,这就叫篡位,但是,从实际意义上看的话,刘邦与曹丕其实不叫篡位,因为他们夺取天下的方式不是利用了臣子的权力、地位和身份去夺取的,而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

先说刘邦,刘邦虽然是秦朝的下层低级小吏,甚至连个官也算不上,自从陈胜与吴广开启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后,刘邦也扯起了一支队伍开始反秦,在起初,刘邦只是千千万万支反秦武将中极为普通的一支,但是,刘邦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在一路向西攻打秦朝都城的战争中,一路收编人才,一路攻打城池,网罗了张良、萧何、韩信这样杰出人才,然后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第一个打进关中,逼近咸阳,逼降了秦王子婴,灭亡了秦朝。

刘邦称帝

刘邦在整个七年战争史上,没有一天利用了秦吏的身份地位来获得权力,来威逼秦朝君主让位,而是靠着创业方式的战争打出来的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刘邦是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得到的天下,是他自己创业打出的,与秦朝没有关系,所以从实际意义上,不能说刘邦篡秦。

再说曹丕,曹丕是继承了曹操的地位和所有的一切,比如北方九州的地盘,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和几百座城池,这些资源都是曹操经过几十年的战争而打下来的,整个天下没有一块土地是属于汉朝,没有一个子民是属于汉室的,都是曹操打下来的,这叫创业,而不是篡位。

曹操打天下

曹操的起步不是利用汉臣的身份地位,而是利用了自己的家产、宗族与支持他的人金钱相助,曹操是在陈留起兵的,依靠自己家的钱财和当地豪族卫兹的支持,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 ,然后利用这五千人开始打天下。

曹操在青州打败黄巾军,收编了几十万黄巾军和他们近百万的家属,曹操在下邳打败了吕布,收编了吕布的军队,曹操收降了张绣和贾诩,曹操打败了刘备,还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北方强大的敌人袁绍,再利用几年的时间统一了整个河北,之后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最终做到了坐拥天下十三州之九,但这一切,都是曹操自掏腰包创业所得到的,而不是依靠汉朝的官职地位身份得来的。

曹操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打来的,与汉献帝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有没有汉献帝在,曹操都会打下来,然后曹操把自己打下的一切留给儿子曹丕继承,这是天经地义,至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那不过只是个流程而已,因为汉献帝只是活着,而汉朝早就死去了,所以曹丕不算篡位。

曹操称王

那么什么方式才算篡位呢?

王莽这种方式就算篡位。王莽是汉臣,之后一步一步在朝廷做到高位,并拥有汉臣所能获得的最高权力,然后王莽利用自己汉朝权臣的身份,通过一系列的暗箱操作,夺取了西汉孤儿寡母的江山,这就叫篡位,因为王莽本质上是当着汉臣,却做着背叛君主的勾当,这才叫篡位。

那么古人为何非常怨恨篡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实际上儒家思想就成为汉朝的治国思想与基本道德素质,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三纲五常,其中的三纲的第一条就是:君为臣纲。意思就是说国君是臣子的准则,也就是说臣子要无条件服从国君,如果臣子夺取了国君的帝位,这叫什么?这叫谋逆,这叫叛逆,是人人可以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

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

同时,儒家的五常分别是:仁、义、礼、智、信。代表着儒家的道德素质,仁是要爱护每个人的意思,义是要承担必要的责任,礼是道德的约束,智是智谋的意思,信是诚信的意思,五常代表了两汉基本的道德规范,相当于现在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一样,是整个社会除法律之外的道德约束,规定了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

而臣子夺取君主的帝位,不仅违背了三 纲,也就是违背了当时的法律,而且还违背五常,也就是违背了当时的道德约束,这简单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当时就是反人类的行为,皇帝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而且君权是天授的,不能人人能通过权臣地位以阴谋手段就能夺取帝位的,这在当时不被信任与支持。

曹丕称帝

从这些当时的法律与道德来说,刘邦与曹丕其实都不算篡位,因为刘邦是自己创业打出来的天下,而曹丕是继承他父亲曹操打出来的江山,曹操却又是像刘邦一样自己创业打出来的天下,所以都不存在篡位的说法。

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曹丕篡汉是比较文明的,通过“禅让”制度,汉献帝刘协退位,曹丕当上了皇帝。不像刘裕、朱温当皇帝,对前朝皇帝、皇族进行杀戮。

说曹丕篡汉有一定原因。毕竟曹操到去世也是汉臣,曹丕也是汉臣。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曹操位置。由于东吴偷袭荆州,杀掉关羽,刘备和孙权联盟破裂,关系闹僵了。曹魏集团控制东汉朝廷,曹魏集团都支持曹丕。在这时情况下,曹丕当了皇帝,建立魏政权,追封曹操为魏武帝。

两汉国祚四百零五年,汉献帝刘协本人没有什么劣迹,曹丕是汉臣,在名义上的东汉朝廷内部终结了汉朝,建立魏朝。所以说曹丕篡汉了。

曹丕篡汉和王莽、杨坚、赵匡胤等篡权有一定不同,曹魏控制的区域是曹操一步步积累打下来的。而历史上许多篡权是靠外戚、权臣地位直接搞军事政变等方式夺取人家江山的。

曹丕这样夺权方式也遭到许多人指责。当时刘备等一些人说曹丕杀了汉献帝自立。奴隶出生的皇帝石勒瞧不起曹操、司马懿。说曹孟德、司马仲达欺负人家孤儿寡母;遇到光武帝并驾齐驱,鹿死谁手不一定;遇到刘邦,愿意听从刘邦指挥。

没人说刘邦篡秦有一定原因:

由于秦朝暴政,民不聊生,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被秦消灭的六国也掀起了复国运动。按照楚怀王约定,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秦朝灭亡。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然后刘邦和项羽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进行了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刘邦是在推翻秦朝基础上建立汉朝。曹丕是在东汉朝廷体制框架下结束东汉朝廷而建立魏朝。所以说曹丕篡汉,没人说刘邦篡汉。

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在我们的历史认知中,曹操曹丕父子是灭亡东汉建立魏国,属于“篡”汉,算得上是贬义,而刘邦建立汉朝,却被称颂是“灭秦”建立汉朝,差距为何这么大。

为何曹操、曹丕斧子是“篡”,而刘邦不是呢?

篡的释义原本指臣子夺取皇位,现指用阴谋夺取地位或权力

曹丕的篡位名副其实

曹操本家出自夏侯氏,后来过继给东汉宦官曹腾之下,改为曹氏,而后东汉的官宦世家,也就是曹家是作为东汉的臣子起家,无论是东汉末年,时局如何混乱,当时曹操父子都是汉臣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尽管曹操生前获封为魏王,也是汉朝天子之下的魏王,汉丞相也是汉臣。

汉献帝被迫禅位给曹丕

按照周朝以来的上下尊卑之分,作为臣子逼迫君主将皇帝之位禅让,这就是“篡”。也就是拿着汉朝的工资,却将汉朝老板的位子给抢去了,这就是“篡”。

刘邦确实实打实的灭秦而非篡秦

一、刘邦的公务员身份不足以让他“篡”

而刘邦却截然不同,刘邦虽然当过秦朝的底层公务员“泗水亭长”,但是这个“泗水亭长”可以说是秦朝最低级的公务员,甚至只能算是吏员,而不能算是官员,这显然不足以让刘邦篡得秦朝的江山,而后来因为押送到咸阳民工多半逃亡,刘邦一激动泗水亭长也不干了,还辞掉了自己的公务员身份,只身带着小弟们潜入芒砀山去做山贼了。

刘邦仅仅是秦朝底层公务员

二、刘邦是真刀真枪的灭秦,而非阴谋诡计的“篡”

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昔日的老长官,沛县的县长也心思活泛,想要在秦末大乱中分一杯羹,与是他联络已经有上千人马的刘邦计划一起起事,然而中途又反悔了,可是刘邦已经率军来到沛县城下,最终在刘邦的威吓之下,沛县城内的居民反水,干掉了沛县令,与刘邦一起真正的扯旗造反了。

而后刘邦在经历了雍齿的背叛后,投奔了气势如虹的项梁,后来在傀儡后楚怀王手下,巨鹿之前,刘邦受命西进进攻关中,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困难之路,战国时代关东诸国多次西向伐秦都遭到惨痛的失败,而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陈胜曾派出周文组织声势浩大的伐秦军队,结果也被秦军章邯击败,也就是此前,没有人能够西向伐秦成功过。

刘邦兵临城下,末代秦王子婴投降

但实际上刘邦也是幸运的,因为关中此时空虚,秦军的主力全部都在河北巨鹿附近与项羽各路联军会战,而刘邦又充满智慧绕到关中南面的武关,最终破关进入关中,而且此时奉上神助攻的秦国内乱,先是赵高弑杀秦二世胡亥,接着公子子婴又杀死赵高,而刘邦兵临咸阳城下的时候,本身已经兵力空虚的秦国,经历了严重的内耗之后,面对着刘邦大军只能开城投降。

三、灭秦后刘邦没有称王称帝,更谈不上“篡”

而刘邦进城后,虽然立即到秦朝皇宫内狠狠的享受了一把帝王的待遇,美酒、美食、美人一样没落,甚至刘邦想要派兵守住函谷关,堵住项羽前进的道路,而独占关中,但是刘邦并没有称王、更没有称帝。

刘邦的汉王是项羽分封而来

刘邦的汉王身份,是项羽入关后,项羽以诸侯长的霸王身份,对诸侯分封时,分封刘邦在汉中,成为汉王。而绝非自封

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东汉与秦朝灭亡的最后一瞬间。

先说东汉王朝,公元220年,华歆率领文武官员联名上书,逼迫汉献帝禅位。

此时汉献帝根本没得选,于是主动让位,曹丕“三让”之后正式称帝。

再说秦朝。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三世子婴自缚而降,宣告秦朝覆灭。

看起来曹丕和刘邦是直接导致汉、秦两朝灭亡的始作俑者,但为什么曹丕篡汉是实,而刘邦不是呢?

一、曹丕恢复禅让制,带坏后世风气

自商以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历经一千二百年后其合法性早已根深蒂固。

但曹丕以臣子身份代君而重启禅让制,打破了千余年约定俗成的建国路径,其震撼性和影响力在当时不言而喻。可笑又可悲的是,以禅让制建国的曹魏集团不过四十多年,司马炎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代曹奂而建立了西晋。也是应了那句老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曹丕篡汉,司马篡魏,二者异曲同工,几毫无分别。

二、曹丕的对头不答应

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起,虽四处征伐统一北方,但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地方政权根本不认可曹操作为汉相的政治地位,作为中山靖王之后和汉献帝亲自确认的皇叔,自其接受“衣带诏”后便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征伐曹操,并通过不断地宣传将曹操成功定义成为了“汉贼”。

所以曹丕称帝不久,刘备立即称帝并以“汉”为国号继续北伐事业,直接坐实曹丕篡汉的实质。

当时尴尬的是江东孙权。他有心称帝却苦无借口,他既不愿意承认魏国的合法性和蜀汉正统性,但同时因为荆州之事又必须面对蜀汉政权的征伐,所以孙权只能暂时接受魏国的统治,加九锡,被曹丕赐封为吴王,以制衡蜀汉。不过曹丕称帝九年后,孙权以“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为由正式称帝,一句“皇帝位虚”否定了曹魏政权。

三、亡秦非刘邦一人耳

刘邦虽也在秦时任亭长一职,但其官位几乎处于末流,与曹丕魏王的身份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几乎是无足轻重,与其说他是秦朝臣子,还不如叫公务员更为贴切。

同时,真正击败秦朝的并非刘邦,而是巨鹿之战降服章邯的项羽,其一举击败秦朝最后的有生力量,导致秦三世再无抵抗之力。而刘邦彼时的实力根本不足以于项羽争锋,所以刘邦根本谈不上“篡”秦。此其二也。

再者,刘邦虽然抓了秦三世,但并未想过害其性命。子婴实是被进入咸阳的项羽杀死。当刘邦被封汉王后,最终在垓下击败项羽,那时候秦朝早已消亡,就更谈不上篡秦了。

(创作不易,请诸位轻点“关注”,谢谢您呐!!)

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导言

曹丕和刘邦是明显的两种夺权模式,怎么可能都算篡呢?古代人对于篡字之敏感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能称之为篡肯定是要符合所有的要件才行。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看看什么叫做篡,以此标准,看看刘邦为何不算篡秦。

篡之本义

《方言》一书中对于篡的定义是:凡取物而逆谓之篡

篡字的本义非法夺取。原指臣子夺取皇位,现指用阴谋夺取地位或权力。

那么很清楚,篡位者必须是臣子。这里第一个篡取皇位的是王莽。因为他符合汉臣的定义,最终建立的是“新”朝。

既然篡是用来指臣子的,那么刘邦算秦朝的臣子吗?按照伦理来说确实是的。可是真正推翻秦朝政权的并不是刘邦为首的起义军。而是挂着楚怀王名义的义军。这样刘邦的角色就不再是秦臣,而是楚臣。那么两个相对的政治军事实体的较量就不再是篡,最多是“夺”。

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对于刘邦不是篡秦已经有了明确的定论。那么曹丕呢?

曹丕篡汉

曹丕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篡汉。理由有三

1.曹丕的官职。

曹丕在曹操死后继任了汉丞相和魏王之职。接着才是汉献帝的禅让该国号为魏,完成最后一块拼图。而此之前他实打实的是汉朝臣子医院,虽然也可以说是魏臣。这就符合了以下犯上的篡位之说。

2.改国号

原来的国号是汉,后来改成了魏,这和王莽是一样的。继任王莽算篡,那么曹丕也是篡,这个标准需要一致。那么孙权算什么?孙权是向魏称臣,名义上魏的臣子而后自立称王。这有点背叛的是魏而不是汉,所以在名节上比曹丕要好一些。

3.汉献帝降格为陈留王。

汉皇并没有被杀掉而是被圈禁起来在曹丕看来没有理由杀掉前朝的皇帝,因为没有人会借着他的旗号来匡扶汉室。即使是刘备也不会说为汉献帝报仇。既然如此何不卖个人情圈禁在那边?狭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干活的也就顺手了。

刘邦推翻的是楚而不是秦

刘邦最先进入咸阳,击败秦国这是事实。但是此时的刘邦并不是独立的武装部队,而是挂靠这楚王的名义下的大军。按理是楚国大将刘邦攻入咸阳完成了灭秦大任。而实际上是秦楚之战。所以灭秦的是楚而不是汉。

而之后五年时间的楚汉之争,这就是正规意义上的争霸和夺权。刘邦要推翻的是西楚,也不是秦。这些不言自明的道理相比大家都知道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