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能关门扳倒鳌拜,而汉献帝却无法关门杀掉曹操?

清朝的鳌拜和三国时期的曹操都是手握兵权、要挟天子。汉献帝和康熙帝都年幼,身边重臣不多,没有自己的军队。康熙为何能不担心杀掉鳌拜后,残余势力不会颠覆朝廷,那为什么汉献帝却不能关起门来杀掉曹操呢?

顺治太上皇出家,康熙八岁登基,全靠一个好奶奶。清王朝初期,天下结束了战争,民心思定。这个好奶奶可是才华不逊男儿的,当年就是她用美貌和柔情征服了洪承畴,帮助清王朝很快安定了天下。接着又指点康熙,安抚了鳌拜。

当康熙少年时翅膀硬了,用童子军诱杀了鳌拜,消除了一大隐患。康熙一帆风顺,开创了"康熙盛世",并延续到乾隆,史称"康乾盛世"。

而汉末经外戚专权丶太监乱宫,黄巾军造反,又经何进丶董卓等权臣擅权。朝廷一派黑暗。曹操打败对手后,入主汉宫,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怜汉献帝孤家寡人,没有好奶奶相帮啊。更雪上加霜,曹操把五个女儿送往汉献帝,除了双休日,日日夜夜被曹操宝贝女儿所霸占。如此,生命尚皆不保,还有余力杀曹吗!?

显然不能啊![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为什么康熙能关门扳倒鳌拜,而汉献帝却无法关门杀掉曹操?

鳌拜和曹操,全然不同。

鳌拜不是专擅朝政,他只是顾命四大臣之一,本来地位还最低。

遏必隆明哲保身,索尼年老多病,才显出鳌拜来。如今鳌拜跋扈一般以他杀苏克萨哈为例,似乎已经可以擅杀顾命大臣了,其实苏克萨哈是多尔衮旧部,索尼和遏必隆都看不顺他,所以不管。

所以鳌拜的势力,并没那么大,只是另两家不太控制他而已。遏必隆还罢了,索尼何等人物?索额图的爸爸,赫舍里皇后的爷爷。真当人索尼大法好不存在么?康熙发难时,八旗里真会为鳌拜卖命的,有没有二旗都难说。

汉献帝直接是曹操奉到许昌的。本来他逃离长安到洛阳时,群臣都要吃草根了。曹操迎到许都去的。天子这时就剩了名头的号召力和一干没兵权的旧臣了。

如果韩暹杨奉能入朝,或者刘备能在朝廷里站住脚,汉献帝还能动点心机。然而他连都城许昌都是被曹操定的,套路班子派系都是曹操的人,身边又没有上三旗的精兵和索尼大法好这样的顾名臣或者康亲王这样有旗下背景的王爷。

举个例子吧:

鳌拜是我爸指给我的四个仆人之一。四个仆人里有一个跟另外三个不对付,鳌拜把他揍了,另俩不管,鳌拜就有点横起来,我觉得不顺眼,就把鳌拜揍了——这还是有余地的。

曹操是我流浪在外头把我收养了的人,从保姆到仆人都是他的人。我身边就只有几个没钱的远房亲戚,我还想拍死曹操?

为什么康熙能关门扳倒鳌拜,而汉献帝却无法关门杀掉曹操?

鳌拜,与曹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形。

也因为这些战功,鳌拜步步高升,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也就从这个时候起,鳌拜从一员单纯的武将变成参议清廷大政的执政大臣。

顺治驾崩之际,遗诏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当时鳌拜在四辅政大臣中地位最低,可实际上很多事都是他说了算,为什么呢?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而苏克萨哈因曾是摄政王多尔衮旧属,人际关系很不好。

恰就是这个时候,康熙帝玄烨已然亲政,年轻皇帝自然会与跋扈权臣发生冲突,而对于康熙而言,鳌拜势大难以硬顶,在“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拦截章奏”,甚至在玄烨面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这就极大的伤害了康熙身为天子的自尊,也令皇帝亲征成为不可能。

于是在两年后,也就是康熙八年五月,玄烨利用“布库游戏”擒捉鳌拜,结束了清史上的“鳌拜辅政时期”。

从上述历史我们也可以发现,鳌拜的权势,完全不是曹操模式。

曹操模式是什么呢?那就是汉献帝当时已然完全丧失君主权威,他没有兵没有将没有权也没有钱甚至连吃饭都很困难,而曹操是有兵有将有钱有粮,在其他诸侯都拒绝接纳汉献帝之际,是曹操出手迎纳了落魄的天子。

所以,汉献帝的问题是一无所有,而康熙的问题仅仅是大权旁落而已。

这两个问题的差异,就在于:汉献帝其实已经失去了天下,而康熙只是比较年轻,大清国人依旧认他是皇帝,这一点其实也包括鳌拜在内,从后来看,鳌拜仅仅是自以为是管了多些而已,自然也多吃多占,但他不反皇帝更不反大清——自然,这一点是就当时而言,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鳌拜最终演变成一个曹操不是没有可能。相反,曹操模式之下,主动者是曹擦,汉献帝的朝廷,从宫廷(皇后是曹操的女儿)到朝廷(平时是曹操主政,曹操外出则由荀彧主政),御林军则由曹休率领,他要训练一帮小朋友对付曹操,呵呵,那就是个笑话了。

为什么康熙能关门扳倒鳌拜,而汉献帝却无法关门杀掉曹操?

时代不一样啊!这个很多人没有提到。

曹操是东汉末年人物,康熙是千年后的清朝。这中间发生了无数历史大事,使得整个中国的体制,文化,心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举几个例子,在东汉到隋朝,整个国家是天子+世家大族的模式。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要在后世就是李自成太平天国至少搞个政权。而黄巾起义很快被各地世家大族镇压了。出现的局面是各个世家大族群雄割据,比如袁绍,袁术,公孙瓒,陶谦,孙策等。袁家叫“四世三公”。那就是典型的世家大族。你在当年,不靠世家大族是难以做大的。刘备在徐州就遇见了糜竺的家族,娶糜夫人,就是找到了世家的支持。

所以就算你天子很厉害,你也要大量的世家大族支持你否则你是不能维系统治的。天子的权力能慑服都城周围就很好,远点的地方虽然名义上是你皇上的地方,但当地世族很有实力,还有武装的。而朝廷里的官员,绝大多数从世家大族上去的。

隋朝到唐朝,最大的改革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将世家大族本已经薄弱的实力进一步削弱。平民官员越来越多,世家大族为靠近统治中心进行科举,慢慢的脱离地方进入首都,名存实亡。最后高度强化了皇权的中心化集权统治。

到了宋朝还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宰相作为全体知识分子士大夫的领袖,是有办法和皇帝争辩一下的,类似于现在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明朝,统治者进一步强化了集权统治。到了明朝时,民间已经绝无和中央皇权抗衡的力量。皇权强到只是随意授权一个残疾的男人-太监,就能让这个太监牛逼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变成九千岁。什么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什么天下士大夫领袖的宰相,统统都是浮云,皇帝身边的太监要杀你,不用经过审判直接可以干掉。可见皇权已经到了极致。

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更像是议会共和制,八旗旗主都非常有权力,只是公推一个最有能力的首领比如努尔哈赤。入关后,它迅速的继承的是明朝那一套中央集权。皇上的权利迅速变大而八旗旗主权力受到了极大约束和打击。旗主们肯定不愿意,这才是康熙和鳌拜真正的矛盾。在康熙认为这是君王和权臣的矛盾,在鳌拜认为是镶蓝旗和正黄旗的矛盾,是平等的矛盾,而且我鳌拜功劳高,努尔哈赤还敬我三分,你们这些孙子辈的,还敢如何。

但他不明白,皇权在那个体系下面已经逐渐站稳了。这个时候就算皇帝直接下旨杀鳌拜,也不是没有可能成功,只是会麻烦一点,或者风险较大。一旦鳌拜死了,他手下的人不可能和皇权对抗。这实力对比太悬殊了。

好,汉献帝今天偷偷找了三个武林高手,在曹操进宫看自己时将曹操杀掉,然后曹操的儿子可能接任他的位置,然后把汉献帝拉出来剐了。即便是全胜时期的汉武大帝,也不敢乱杀乱搞世家大族的。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为什么康熙能关门扳倒鳌拜,而汉献帝却无法关门杀掉曹操?

汉献帝与康熙情况其实并不类似。汉献帝乃是被软禁的人,无权无兵无人无钱。康熙正好相反,别看鳌拜嚷嚷地凶,他的势力其实很小,他的权力来源于顺治。

汉献帝即使杀了曹操也会被杀,康熙杀了鳌拜则会众人皆跪。汉献帝在世时,几人将其视为皇帝?鳌拜在世时,又有几人不是看在鳌拜作为清朝权臣手中的权力!鳌拜手中的矛是皇太极给他的顾命大臣的名义。而曹操及其背后的其他势力则是刀剑!两者地位完全不同。表面相同,但实际本质截然相反!

康熙虽然年纪小,却是努尔哈赤绝对皇权时期、皇太极皇权独大(皇太极也属于皇权体系)、顺治皇帝有意打压满族贵族的势力之后,崛起的。而且,请注意,康熙时期有一批绝对死忠于他的官僚群体——汉臣。

皇太极、多尔衮、顺治三代皇帝为啥要大力扶持汉臣?其原因就在于:三位无论在位与否都属于掌权人,但他们并没有汉人的忠君思想,所以,皇权内部、皇权与满洲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非常残酷。皇权在此属于弱势,因此,三位皇帝拉拢汉臣。经过几十年的培育。

只要鳌拜一死,汉臣就自然首先拥护。其次,皇权本身的势力就可以让康熙从中找到杀死鳌拜的人,毕竟你不论两旗还是三旗的势力,本身找出几十个死忠于自己的人决然没有问题。当然,鳌拜也可以,但是他不敢!

因为什么?内外皇权势力、其他满族贵族势力、内外掌权的汉臣等会答应吗?他们之所以怕你,怕的不是你鳌拜的势力,而是皇太极顾命大臣的遗命。

汉献帝之前的东汉皇帝已经百年来被控制,就算东汉开国初,光武帝刘秀的权力较之西汉也是差不少,原因在于世族、外戚两股势力的缠斗。整个东汉,多数皇帝都受太监、外戚、权臣、所谓的忠臣四大类人相互把持,其权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到了桓灵二帝时期,太监权力骤然增大,自立汉献帝。曹操接手儿的时候,汉献帝周边经过百余年的分化,能有多少势力?他身边的人甚至是睡在他身边的人能有几个人跟他一心?

关门杀曹操需要几个条件:第一,需要有人敢杀,曹操势力遍布朝廷,而且儿子也有、亲信更多,你杀了曹操必然报仇,杀曹操的人必死,因此,谁会为了你这个没有兵没有钱的皇帝卖命?第二,终于皇帝的人能有几人?汉献帝身边耳目众多,且不仅仅是一两个派别的眼线,忠于你这个不可能再夺天下的皇帝还是忠于可以掌握天下或可以给予利益的人?

说个难听的话,就算汉献帝想毒死曹操,他能屏退、喝退跟踪他的太监、宫女吗?因此:

汉献帝的衰落是东汉皇权旁落百年的必然结果。死忠他的人要么在百年来被杀了,要么就是胆小、心思缜密之人,既要保存性命又要忠于汉献帝,可能吗?刘皇叔如何?照样一心三意。

为什么康熙能关门扳倒鳌拜,而汉献帝却无法关门杀掉曹操?

首先鳌拜和曹操的政治地位和手腕相差很多,鳌拜虽然在清廷的官位很高,但是政治号召力没有达到大权独揽,同时期还有其他三位托孤重臣,军事上也有其他皇室的亲王,贝勒制约,不能做到一呼百应。反观曹操,汉献帝完全就是他的傀儡,政治上已经到达顶点,朝廷中是姓曹不姓刘,几乎有实权的职位都是曹操的亲信,百官的罢免都是曹操说了算,甚至皇帝身边的太监和宫女,皇后,贵妃都是曹操安排的,汉献帝一举一动根本就是在监控之下。更重要的是在军事上,曹操掌握的军队都是他一手创建的,军事将领都是曹操的人,汉献帝的侍卫,禁军都是曹操嫡系,所以汉献帝根本就没有反抗曹操的资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