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几个字证明你看过《三国演义》,你会说什么?

三国演义就是"三的传奇"!

东汉末,张角三兄弟造反了。

刘关张三兄弟起兵勤王了。

三英战吕布斩露头角了。

三顾茅庐隆中天下三分计。

赤壁大战孙刘结盟抗曹双打一。

曹操死后三国鼎立。

桃园三兄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司马懿父子三篡了魏。

三国归于晋。

昔有三家分晋,终有三国归晋,冥冥之中,三思而而行!

三国三高谁长?叹曹家建安三子诗风骚,评诸葛三家龙虎犬,赞吕蒙读书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笑人中吕布是三姓家奴…

历史上三的故事不少。

双桃杀三士,唐伯虎三笑点秋香,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四大名著都有三的精典故事。

三国演义更加丰富多彩。桃园三结义,陶谦三让徐州,刘备礼贤下士三请诸葛亮,曹操强势刀下三逼司马懿,诸葛亮三气周瑜,赤壁大战曹操三中连环计。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好笑。

三高路长,比拼的是智慧丶谋略,展现的是才华丶格局。

尤以三气周瑜最为神奇。周瑜欲借刀杀人:既生瑜,何生亮。诸葛笑立军令状玩的就是金壳脱身。一草船借箭,一借十万枝。二巧借东风,天灭曹公。三,赵云推舟,安然脱身。最后周瑜活活气死。

而曹操一代枭雄,竟在赤壁之战中连中三元连环计,一个比一个险恶。一中庞统连环计,将舟船全部铁链相连建立古代特大航空母舰,二中蒋干盗书取回特级情报铲除军中谍报网,阵前杀了水军都督,三又误中黄盖苦肉计丶诈降计。最后曹操遭受火攻而船又不能使唤,赤壁惨败自是板上钉钉了。[我想静静][我想静静][笑哭][笑哭]

如果用几个字证明你看过《三国演义》,你会说什么?

三二一,一二三!

如果用几个字证明你看过《三国演义》,你会说什么?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吾观其处事谨慎,旁边炊烟袅袅,城内定有埋伏,速撤!

如果用几个字证明你看过《三国演义》,你会说什么?

我来回答,刘备,字玄德,关羽字长生,后改云长。这些大家都知道

每次看到,关羽被孙权所杀,我就不想看了,在看到曹操去世,又不想看了,在看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那章叫秋风五丈原,看名字就觉得凄凉。

如果用几个字证明你看过《三国演义》,你会说什么?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如果用几个字证明你看过《三国演义》,你会说什么?

看过和研究过肯定是不一样的,下面我来给你分析分析:

今天不说太著名的人物,单表一个魏延,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描述中虽形象迥异,但结局是一样的,被仇人杨仪获得先机,以谋反罪杀之而后快。

《三国演义》里面写魏延是降将过来的,诸葛亮一开始判定其脑后有反骨,将来必生反心,所以处处压制魏延,以至于死后都留了一手儿,埋伏人暗中盯住魏延,待其有异动之时,一刀斩于马下。

小编认为,演义毕竟是演义,不能信以为真,所以《三国志》里面这么说:魏延第一不是降将出身,第二也没有谋反。不过是与杨仪二人政见不合,在撤退途中制作了点麻烦。作为部曲出身(类似刘备家奴),从刘备手下成长起来的将军,家人都在成都,他哪有谋反的基础?只是为义气用事付出了惨重代价,被披上了长有反骨的名声。

魏延是荆州义阳郡人,从小修习武艺,立志匡扶汉室。公元201年,闻名天下的英雄刘皇叔来到荆州,在新野招募军队,魏延带着满腔热血积极参加。很快,以勇猛无畏得到刘备的赏识。

211年,刘备图谋益州,年近三十的魏延渴望建功,带领部队跟随。后来刘备与刘璋互相攻伐,刘备在兵力上处于下风,多亏魏延和黄忠三战三捷,这才稳住局势。之后魏延每战必为先锋,刘璋军为之胆寒。

因战功赫赫,刘备亲封魏延为牙门将军。从此,魏延崭露头角,天下人渐渐知道,刘备麾下有一员奋勇小将,姓魏名延字文长!随后的益州之战,魏延更是奋勇争先,一路报捷,兵锋所指之处尽皆攻克。

《三国志》里面说的魏延是刘备的部曲,也就是说属于从刘备原生态部下成长起来的一员战将,并非辗转混迹其他诸侯,后投过来的降将。

所以刘备对魏延也是充分的认可,越过张飞把守护汉中的重任托付给魏延。魏延也没想到能得到刘备的如此信任,激动万分,他高举酒杯,豪气干云道:“若曹操带领天下人来攻汉中,我为主公挡住他!若曹操敢带十万之众攻汉中,我就替主公把他们吞掉!”这一番豪言壮语,连张飞也拍手叫好,表示赞赏!

刘备用人识人的智慧可比诸葛亮高明多了,当时魏延在军中的地位,绝对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只是诸葛亮不懂得赏识罢了!

魏延说话豪言壮语,办事也利落周全。他上任后,因地制宜,想出“实兵诸围”的防守策略。这种策略后来延续几十年,多次成功抵挡魏国的进攻。后来姜维擅自更改策略,结果两年后蜀汉就灭亡了。

由此可见,魏延之深谋远虑堪为大才,无论谋虑武功均不输张飞赵云。任职汉中期间,魏延的官职从牙门将军到镇远将军再到镇北将军,顺利完成了从无名小将到大将的蜕变。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魏延悲痛之余暗暗发誓,定要恢复汉室以慰先帝赏识之恩!很快机会到来,丞相诸葛亮决定北伐,但在先锋人选上,却放弃魏延选择了马谡。

但魏延的光芒终归难以遮挡,此后七年,诸葛亮先后五次讨伐魏国,都无功而返。魏延却一次次创造人生的高光时刻。阳溪一战,大破名将郭淮;木门一战,斩杀名将张郃;南围之战,大破司马懿,又缴获无数军资。

这要在刘备时代,堪比关羽来使用了,可惜诸葛不会用人啊!

此时尽管魏延战功赫赫,让魏将闻之色变,汉将为之叹服。他却一直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军中有个死对头,不知怎么就对他如此讨厌,每次相遇即冷嘲热讽,让人十分恶心。该人正是杨仪,二人见面就吵,吵得不可开交,魏延就拿刀在杨仪面前比划。杨仪是个文人,哪敢跟魏延斗狠,逼得大哭不止。

一来二去,两人水火不容,杨仪是诸葛亮的心腹,一边是大将,一边是亲信,诸葛亮也不好管理,只能让费祎居中调和。

时间来到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在嘱咐后事时,魏延未能相见。丞相已死,杨仪小人得势,于是打算借着这个机会,除掉魏延,他先派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想法。

魏延得知诸葛亮病逝,震惊之余更关心北伐事宜。当时蜀汉在五丈原屯田一年,眼看就要收获,盲目撤军就会导致前功尽弃。于是魏延道:“丞相虽死,但我魏延还在!不能因为一个人死而坏北伐大计,你们速速护送丞相回去,我领兵继续北伐。”

没想到,此举正好中了杨仪的下怀,杨仪在没有通知魏延的情况下,直接领军南撤。堂堂蜀汉第一名将,军中有行动竟然都忽略他,这让高傲的魏延如何忍受?顿时脑袋一热,魏延带着本部人马赶在杨仪前面烧毁了栈道,阻止大军南撤。

杨仪到底是谋士出身善于使用奸计,直接上表刘禅说魏延谋反,魏延气不过,也上表说杨仪谋反。但刘禅还是选择了信任杨仪,最终魏延在只身逃往成都的路上被杨仪派出的马岱追上斩杀。

其实魏延如果真的谋反,早就带兵投降曹魏去了,哪能会孤身返回成都?二人的争斗已经不可调和,刘禅必须要选择一个,只好放弃刺毛扎刺儿的魏延罢了!按道理,谋反之罪,在古代会诛连九族,但是魏延的家人并未受到牵连,说明刘禅当时也是无奈之举!

魏延的下场其实也是必然的,因为此时西蜀国中已经没有能人了,性情孤傲的魏延岂肯与一群庸庸碌碌之辈为伍。最主要的是与杨仪的争斗,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一代名将注定黯然落幕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