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每次都被嘲笑,还每次都要去?
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什么都好奇,少见才会多怪。生活中熟视无睹了,偶遇才会相爱。
当一个人长期做临时工,有一天你让他去试做长工的实习期,他一定会埋头苦干为了转正做正式工。
有的人生在福山不知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
而有的人在艰苦地远行,诗与远方遥不可及。当突然闯进了桃花源,被眼前一切美景看得如痴如醉时,一切都会感觉好新鲜。
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就是平民百姓走进了故宫皇家园林,一草一木都是龙飞凤舞。从人间到天堂,当个老顽童丶大傻瓜丶做牛做马也乐意!
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每次都被嘲笑,还每次都要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刘姥姥是曹雪芹先生精心安排的一面镜子,既用来照贾府,又用来照读者。
根据脂批提示,刘姥姥一共进过三次荣国府,每次进的目的都不同,身份也不同,其心理状态自然也不同。但正是这三次不同性质的进荣国府,让我们看到刘姥姥身上闪耀着的智慧,以及通过她映照出的贾府中人。
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含羞忍耻打秋风,照出了周瑞妇、王熙凤、贾蓉三个人的品格打秋风是一种让人看不起的行为,书中写作“打抽丰”,辞典是这样解释的:“向富有的人抽取小利,或借故向人求取财物。”这种行为之所以被人看不起,因为属于不劳而获。
刘姥姥进荣国府打秋风,属于无奈之举,家里实在穷得无法过冬了,女婿王狗儿只会在家里耍酒疯发穷气。活人不应该被尿憋死,于是刘姥姥提出去荣国府碰碰运气。凭着与荣国府女主人王夫人的旧交情,也许能够度过眼下的难关。
刘姥姥也知道这是不光彩的行为,但就像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越是有胸襟和气魄的人,越是能屈能伸,这才是大英雄的本色。
作者曹雪芹先生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来开启对贾府的描述,重点写了三个人物。
- 不忘旧恩的周瑞妇
王夫人的陪房周瑞曾受过王狗儿父亲的人情,因此,刘姥姥此次进荣国府,准备通过周瑞这条门路。恰好周瑞不在家,刘姥姥便找上了周瑞的妻子。
周瑞妇不忘旧恩,不但把刘姥姥带到了王熙凤面前,而且充分利用自己的职权,帮助刘姥姥成功得到了足够全家人过一年的二十两银子。苟富贵,毋相忘,周瑞妇用行动诠释了这一优秀品质。
- 志得意满的王熙凤
尽管提前做好了心理建设,刘姥姥还是被王熙凤的威风八面给震住了。此时的王熙凤,正处在志得意满的阶段:夫妻恩爱、管家进行得顺风顺水,受长辈倚重。
面对刘姥姥这个来历不明的乡村老妪,她摆足了架子。最后还是因为碍于王夫人的面子,用二十两银子打发了刘姥姥。
- 表里不一的贾蓉
贾府由宁荣两府组成,刘姥姥进的是荣国府,作者巧妙地通过贾蓉掀开宁府的冰山一角,让用心的读者从中发现宁府的特性。
对于刘姥姥来说,贾蓉的突然到来,增加了她打秋风的压力。对于读者来说,却是看到了一个表里不一的宁府继承人。这个有着芙蓉般丰美外表的少年,在王熙凤面前,却是个比刘姥姥还能放下身段、更会讨好的人。
结语:一进荣国府的刘姥姥,含羞忍耻打秋风,以负面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她就像一面镜子,在映照出周瑞妇、王熙凤、贾蓉三个书中人物的同时,也在映照读者,映照读者对她这种行为的评价。如她一样能屈能伸者,自然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她的无奈与勇敢,从而对她加以赞赏。如果是如王熙凤一样的势利者,就会对刘姥姥的此次打秋风行为加以贬斥。
二进荣国府,刘姥姥装疯卖傻,照出了王熙凤、王夫人、林黛玉三人的品性二进荣国府时的刘姥姥,和一进荣国府时的心态完全不同。这一次,她是满载着丰收的喜悦来报恩的,把自家地里头茬收的瓜果,送给贾府的太太小姐们尝鲜。礼轻仁义重,这一车瓜果,代表着刘姥姥全家的感恩之心。
然而,原本简单的报恩之举,因贾母想找个“积古”的人说说话,就演变成了一出大戏。在王熙凤和鸳鸯的导演下,刘姥姥成为了绝对主角,用装疯卖傻,带给了荣府女眷们很多欢乐。
刘姥姥的这出大戏,也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了王熙凤、林黛玉、王夫人的品性。
- 心生敬意的王熙凤
王熙凤是第二次和刘姥姥打交道,和上一次不同的是,她不再高高在上,因为这次她是以贾府孙媳妇的身份来面对刘姥姥。在贾母面前,王熙凤的形象是想尽办法哄老太太开心的人。这一次,刘姥姥的存在,让她发现了新方式,于是和鸳鸯商议,以逗弄刘姥姥的方式逗老太太开心。
然而,令王熙凤想不到的是,刘姥姥是个智者,不但看穿了她的心思,而且露痕迹地配合她演好了这出戏。这让王熙凤油然而生敬意,并产生了亲人般的情感,请她为自己多病的女儿取名。
- 敏感小性的林黛玉
刘姥姥的装疯卖傻,刺痛了林黛玉,这是大家都想不到的。
为什么会刺痛林黛玉?因为刘姥姥和她一样,都是外来客。林黛玉本来就敏感,这个共同点,让她很快就把刘姥姥和自己联想到一起,但她又想努力撇开这一点,于是用她的博学,两次对刘姥姥加以讽刺。一次形容刘姥姥的手舞足蹈是牛舞,还有一次是用“母蝗虫”来形容刘姥姥在宴席上的表现。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用一句直接的话,来表达对刘姥姥的厌恶:“她是哪门子的姥姥。”
- 怜贫恤老的王夫人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打秋风,就是冲着王夫人来的,因为听说王夫人“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那一次,王夫人没有接见刘姥姥。这一次,她亲眼目睹了刘姥姥各种装疯卖傻的行为,心生怜悯,给了刘姥姥一百两银子,并托话给她:“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结语: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收获了很多意外。既有精神上的收获,也有物质上的收获。作者在她身上,赋予了“好人有好报”的思想。刘姥姥是报恩而来,却意外收获更多。同时,作者通过刘姥姥这面镜子,映照出了以王熙凤、林黛玉、王夫人为代表的贾府众人,同时也在映照读者。映照读者对刘姥姥装疯卖傻的看法,是像林黛玉一样讽刺?还是像王夫人一样怜悯?或者像王熙凤一样看出了刘姥姥的智慧?
三进荣国府,刘姥姥大义报恩,映照出了“狠舅奸兄”及贾府亲友的冷漠无情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文字,我们看不到,只能根据脂批的提示以及80回文字里的草蛇灰线来分析。
因为王夫人说过“再别求亲靠友”,刘姥姥应该不会再主动进荣国府了,因为再来就有“求亲靠友”之嫌。但是,三进荣国府,是刘姥姥不得不进,因为贾府遭了难,一直心存感恩的刘姥姥无法视而不见,于是匆匆赶来,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当听说由她取名的巧姐“流落烟花巷”,便不顾一切将她救了出来。
她的这一行为,像镜子一样,映照了卖掉巧姐的“狠舅奸兄”,以及往常和贾府来往甚密的亲友,“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刘姥姥这个只与贾府打过两次交道的人,却是比贾府的骨肉亲人更有情义之人。
这一次,没有人再嘲笑讽刺刘姥姥,贾府中人对着她哭,读者也会为她流泪,为她的大义而感动流泪。
结语: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总被嘲笑却依然要去?因为她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是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被人嘲笑并不可怕,只要能像刘姥姥一样,知道自己并没有做丢人现眼的事,即使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时间会证明一切!
人生难免进入低谷,低头求人并不可耻,被人嘲笑也不必自卑,曹雪芹先生用刘姥姥为我们树立了一面镜子,一面照见人心也照见我们自己的镜子。
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每次都被嘲笑,还每次都要去?
穷不要脸,要脸面不服从,没法活,打工者听从老板安排,甚至屡次遭辞退,屡次低三下四出去打苦工呢。现在不是有专家高级知识分子,还有部分城内人骂农民工,和老农民吗?有些人包括他爹娘都瞧不起。还能瞧上远親的刘姥姥吗?有点远親戚才能进入大观園,没親戚还进不去呢。
别小看刘老姥姥,是作者继,老道人,宝玉,老兵,之后安排的最后一个。骂国戚骂的最深的一个角。后来她家的男人娶了,荣国府家最小,而且唯一的后代做媳妇。不明说也懂了吧。老祖宗这名叫的,凤玉钗人,加上小闺女妞都骂遍了,书也尽了。戏也收埸了。
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每次都被嘲笑,还每次都要去?
是生活的艰辛,让她不得不承受被富人嘲弄的屈辱,每次去大观园,目的无非是哪怕被嘲笑,也要为改变家庭的贫困现状,放下自尊,堆起笑脸,心甘情愿地扮演小丑的角色。
人生的天空,阴晴也许就在一瞬间!
民间有句话说得好:“笑话人,不如人”,当象征着财富与地位的“大观园”灰飞烟灭的时候,曾经笑话刘姥姥的富人,下场还不如一个昔日被他(她)们嘲笑的刘姥姥,这样的结局,是用‘造物弄人’能够简单解释的吗?
不要嘲笑那些暂时陷入生活困境的人,因为人世间本就没有扎根几代的富裕,否则,一旦出现变故,你也可能变成昔日的刘姥姥!
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每次都被嘲笑,还每次都要去?
刘姥姥,一个乡野的贫寒村妇,早年守寡,只有一个女儿嫁给了王狗儿,这个王狗儿祖上曾做过小小的京官,早年还有些家产,到了狗儿这一辈也挥霍的差不多了,狗儿和媳妇并一双儿女务农过活,刘姥姥因家中无人,又因外孙无人照顾,才搬来与女儿女婿同住。
她与贾府其实并无瓜葛,只因女婿的祖父曾与王夫人的父亲一同做过官,因攀附王家的权势,因为同姓王,便连了宗,认做本家。到了狗儿一辈,也不大常走动了,因此并无太多来往。
刘姥姥在书中同贾府有过三次交集,这三次打交道在不同的时期,也分别有着不同的目的
初进贾府——因家道艰难,向贾府讨点银子过生活,属于“打抽丰”的性质女婿狗儿家老辈的还有些积蓄,到了狗儿这一辈只知吃喝享乐,把家业也都败坏尽了。狗儿又有些惫懒,从小吃喝惯了,如今穷了下来,仍改不了旧时的毛病,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又瞎生气。
刘姥姥见女儿不仅是受穷还要受女婿这些闲气,自然心里不好过。便给女婿想了条出路
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如今怀王府升了边任,只怕这二姑太太还认得咱们。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上,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
但是女婿是爱面子的,不肯去低声下气的求人,这个差事便落到了刘姥姥的头上。于是,年近古稀的刘姥姥带着全家人过活的指望来到贾府。
远在京城的贾府,钟鸣鼎食的簪缨人家,世代受皇恩泽被,还有一位在宫里当娘娘的大小姐,何等荣耀?
刘姥姥厚着脸皮求到了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门上,周瑞家的因与狗儿还有些来往,便带着刘姥姥来见王熙凤。凤姐是千金之躯的大家小姐,自是看不起这个穷得掉渣的村妇。
在与凤姐见面的过程中,凤姐是满满的不屑,但终究是王夫人交待过的事情,而且又要端着大户人家的架子,因此,根本谈不上嘲笑,更准确的说是居高临下,不屑一顾的态度。
虽然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但是王熙凤还是听了王夫人的吩咐,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另外一吊钱坐车。此处众说纷纭,说是凤姐善心大发,或者说是王夫人吩咐凤姐不敢不从。
私以为,二十两银子在刘姥姥家里是一年的开销,在贾府是不过是丫头们做衣服的用度,最多不过一顿螃蟹宴的花费。这样一对比,凤姐拿出这二十两银子甚至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她是不放在眼里的。对于刘姥姥这样”打抽丰“的穷亲戚,施舍一点不过是求快点打发了,不愿多费唇舌罢了。
刘姥姥一进贾府是无奈之举,是抱着硬着头皮撞大运的心态去的,贫困的生活已经让她顾不上许多的面子与尊严。但无疑,她成功了,因为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才引出二进贾府。
二进贾府——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怀着感恩的心态来看望王熙凤刘姥姥是纯朴的,她知道二十两银子不过是贾府的九牛一毛,不值一提,但是在她这里却是天大的恩惠,帮着一家人渡过了艰难的日子。因此,在庄稼丰收后,她带着自家地里产的新鲜果蔬再一次来到贾府,此次目的也很明确——报恩。
没有了初次进府的拘谨与忍耻,更是绝口不再提及求取施舍之事,因为二十两银子的恩情足以让她感念终生,怎么还能再得寸进尺呢?那不是庄家人的做派。
谁承想此番进贾府却得了贾母的喜欢,留她多住了几日,这几日间将大观园逛了个遍,贾府精致的吃食也尽数享用了一番。
凤姐惯会察言观色,她见贾母如此高兴,免不了更兴出许多节目来助兴。刘姥姥因来自村野,自是不知道其中的规矩的,凤姐吩咐什么便做什么,被凤姐戏耍的团团转,直逗得众人捧腹大笑,贾母更是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刘姥姥却并不因此恼怒,反而积极配合着,任众人取笑。
她是诚心实意来感谢贾家的,而用自己的粗鄙能博众人一笑不也是一种报答吗?
刘姥姥不是”玻璃心“的娇小姐,她身上的智慧是多年的穷苦生活磨练出来的,她知道这些深居简出的小姐太太们或许缺少的正是这种欢乐,而自己不过是略做一回“傻子”又如何?
刘姥姥这次的贾府之行不仅享受到了美食美景,临走时更是得了许多好处,单是王夫人便给了一百两银子,这些足以让她置地买田,其余的衣裳吃食等也都是上等的,是平常庄户人家花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这是刘姥姥意料之外的收获。
两次进贾府都是在贾府鼎盛时期,贾府都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者,刘姥姥是被人瞧不上的那个穷亲戚。
三进贾府——大厦将倾,为救巧姐不遗余力刘姥姥这个穷亲戚不再来贾府“打抽丰”,她凭着贾府的资助也过上了不愁吃喝的生活。本来已经是可以就此打住了。
但是刘姥姥确实有情有义,她在贾府大难临头之际,再一次的来到了贾府。
这一次贾府已经不是昔日的繁华昌盛之地,全家上下发配的发配,下狱的下狱,已经是破败不堪的罪臣之家。
刘姥姥只是一介农妇,不能挽回什么,但她听说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被人卖入了烟花巷,她决心倾家荡产也要救回巧姐。
她几经辗转打听到巧姐的下落,不惜变卖家当,将巧姐赎了出来。
此时的贾府已给不了刘姥姥什么金银细软,她也不会因此得到任何回报,但是刘姥姥却仍然这样做了。
这与贾府那些整日里满口仁义道德,行事上却肮脏龌龊之辈是个鲜明的对比。
“受人赏识者替人分忧,受人恩惠者解人危难。”刘姥姥不会知道这句话,但却真正的达到了这个境界。
刘姥姥三进贾府的过程便是受恩——报恩、受恩——报恩的过程,她是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的智慧老人家。(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每次都被嘲笑,还每次都要去?
戏说红楼,绝对原创。
刘姥姥的三进大观园,像极了我等下层百姓的生活历程。
贫苦的生活那有尊严!看看那些生活在贫困线的人们。为了抢救病危的亲人,为了孩子能考上大学,放下尊严,去争取那唯一的机会。当我处于穷困潦倒之时,当我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之际,少跟我谈理想,抱负,情操,面子。活下去就是我唯一的渴望。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为了家庭,我这张脸还值几个钱?
底层的众生最善良,最懂的知恩图报就是我们这些人,我们没有在社会的大潮中泯灭良知,没有被唯利是图的环境给熏晕。我们还是那个面世未深,初心不改的那个拥有人之初的本善良。
最最关键的时候,在那些风云人物落魄时,我们会伸出我们并不强壮的手臂,用我们那天性的慈悲去拉他们一下,问候他们一声。
请现在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们,善待我们这群善良淳朴的人们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