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作为老大的称呼,为什么只在三国里听到?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宣扬汉室正统观的历史演义。他塑造了刘备一个仁义之君,诸葛亮丶关羽等一批忠义之臣。为了突出君君臣臣之上下等级森严,做为属下对上的敬称“主公",亦等于近代称呼"大帅"一样,显得虔诚和忠心耿耿。旧时,一个山头丶一个帮派,都是讲究忠义。而吕布明明是天下武艺最强的,偏偏屡次上演背信弃义丶叛卖主子的逆行,而受人垢言,落得个"三姓家奴"的骂名。因此,很少见吕布称呼"主公"的场面,被人收卖也以"义父子"称呼,所作所为,却又与义风马牛不相及。反观诸葛亮,一经受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就以刘备为"主公",因此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深知诸葛忠义。

“主公”作为老大的称呼,为什么只在三国里听到?

时代不一样,称呼也不一样。比如以前:郎君,当家的,汉子,对象,爱人,老公等,都不是一个时代的称呼。

“主公”作为老大的称呼,为什么只在三国里听到?

"主公"一词在三国时期流行,实际在正史里也无从考证,只不过是罗贯中先生写《三国演义》偏爱此词而已,就如同施耐庵先生写《水浒传》一样,搞出一个时髦词"洒家"来一样都是别开生面博人眼球

“主公”作为老大的称呼,为什么只在三国里听到?

《说岳全传》里面有!

“主公”作为老大的称呼,为什么只在三国里听到?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刘备、曹操、孙权、董卓等人的下属都称呼他们为“主公”,那么为什么会用“主公”而不是其他词语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主公这个词。

我身边有不少小伙伴甚至于将这个词和“皇帝”“君王”“陛下”这些词等同起来,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

百度百科对主公的解释是: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仆役对其主人的称呼;宾客对男主人的尊称。

网络配图

三国时期,虽然军阀割据,拥兵自重,无一方诸侯称帝(除了袁术这个二百五),显然第一个释义是不适合三国的。

第二个释义说是宾主关系,显然也是不合适的,要是部下都把“主公”们当宾馆,不顺心了就走,那恐怕主公们每天都不用干其他事儿了,每天就去人才市场招聘吧。

我更偏重的是第三种释义“仆役对其主人的称呼“。

为什么呢?

古人一向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理想,当他寻得自己认可的领导,就将自己完全视为其私人财产,放弃了自己的独立人格。

我们再把这词语再拆开来看。

网络配图

“主”字在古代和“柱”字是通用的,是“稳定,支持”之意。像“君主”一词中的“主”就是鼎定支撑国家的人的意思。

“公”字在古代是一个尊称男子的敬辞。比如三国中还经常出现的“明公”一词,就是英明聪明的男子。

所以,“主”字表现的这个男子的地位、能力和作用,“公”字表现的是部下对上级的尊重。

正史《三国志》中有一段话:或谓诸葛亮曰 “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在蜀国太过于横行霸道,将军应该像主公举报他,抑制抑制他的威风。)

这就是主公一词最早的出处,据统计《三国志》一共出现这个词语14次。

你可能会好奇,一本书中出现一个词语14次没什么好奇怪的啊?

网络配图

这就得益于《三国演义》了,书中一共出现“主公“一词264次,前前后后有25个人被称为”主公“!

其实主公一词就和现代人称呼自己的上级为“英明的领导“”尊敬的老板““伟大的领袖”,电视剧中“上神”“尊上”“吾主”差不多的赞美词句,只不过古代人更加的含蓄罢了。

“主公”作为老大的称呼,为什么只在三国里听到?

主公一词在三国专指刘备,其他人不用这个称呼。

三国之后逐渐成为割据军阀的僚属对军阀的称呼,又或者权臣篡位只是僚属对权臣的称呼。

之后这种称呼变得常见起来。

《三国演义》是明朝人所写,采用的是明朝的称呼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