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只要出征就坐他那辆又慢又烂的木车?
历史上诸葛亮还是好木匠,曾经专门研究《鲁班经》。他创作了木牛流马,至今人们还仿冒不成。他发明了古代冲锋枪(连弩),至今人们犹赞叹。他亲手做的四轮豪华丞相包车做为野外指挥的坐骑,半自动。一把鹅毛扇,轻轻摇一摇,指挥若定。世上有无数马将军丶马文豪,却只有一个车丞相诸葛亮。鹤立鸡群,独一无二。原来诸葛先生是车王,是法拉里的原始股。
诸葛亮为什么只要出征就坐他那辆又慢又烂的木车?
若问《三国演义》里面,谁的出场方式最拽?
一定非诸葛亮莫属了!
一把羽扇,一顶纶巾,一缕长髯,还有一辆四轮车,飘然而出,神仙级的出场方式。
诸葛亮为何喜欢坐四轮车呢?
有人说,诸葛亮乃一介文人,手无缚鸡之力,没学会骑马!
然而,《三国志》记载: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长坂坡之战,曹操五千虎豹骑,如海啸一般冲溃了刘备十万军民,刘备抛妻弃子,玩命地逃窜,诸葛亮、张飞、赵云也各自骑马逃窜,如丧家之犬一般。
试想,假如当时诸葛亮坐四轮车可咋整?估计推小车的士兵早吓跑了,诸葛亮往后一瞅,妈呀!后面一个人没有了,都逃了,只有诸葛亮孤单单一人端坐车上!
诸葛亮大喊一声:“妈呀!备哥,等等我!”,抬起两条腿,撒丫子往前跑,可追兵越来越近,诸葛亮心里那个后悔呀,早知道不装那啥了。
“诸葛村夫,快站住!”
眼看曹军要追上诸葛亮了,就在千钧一发之时,诸葛亮一下子吓醒了,妈呀!原来是个梦!诸葛亮摸了摸脑门,满头满脸的汗!
所以说,跟着刘备干,第一要务是要学会骑马,因为刘备是常败将军,屡战屡败,要是不会骑马,估计活不过一集!
张飞、关羽、赵云无一不是骑马高手,这是为什么呢?
都是练出来的,跟着刘备干,不仅要会打仗,更要会逃命!
所以说,诸葛亮喜欢坐四轮车,并不是因为不会骑马,而是有别的什么原因?会是什么呢?
我觉得他是模仿偶像的!
诸葛亮偶像是谁?管仲?乐毅?
这俩都不是,诸葛亮经常吹牛,说自己才能胜过管仲,力压乐毅。如果管仲、乐毅是诸葛亮的偶像,他一定不会这么说的,他会这样说:
“管仲、乐毅是哥梦寐以求想成为的人,是可望不可即的偶像!”
诸葛亮的偶像另有其人,他便是孙膑!
孙膑是战国著名军事家,师从鬼谷子,和庞涓是同门师兄弟。
后来,庞涓出来找工作,在魏国混好了之后,孙膑去投奔他了,庞涓担心孙膑抢他的饭碗,就挖了孙膑的膝盖,使得孙膑成了废人一个。
再后来,孙膑被人搭救,逃到了齐国,成了齐国的军师,最终杀了庞涓,击败了魏国。
孙膑残废了,不能行走,不能骑马,所以外出打仗,只能坐着四轮车。
诸葛亮读了《史记》之后,觉得孙膑坐四轮车特别拽,于是也学着孙膑,让刘备特意定制了一款四轮驱动全景天窗豪华版四轮车,超级带劲,超级拉风!
诸葛亮为什么只要出征就坐他那辆又慢又烂的木车?
个人认为罗贯中是受到宋元两代的演绎影响,为了保留一部分诸葛亮的道家神仙特点,给他全程安排上了四轮车。
《演义》的木轮车在《三国志》中并未见诸葛亮木轮车的记载,而《三国演义》则有。
比如虚构的骂死王朗那个桥段中,大家印象比较深。王朗骑马上前,大叫:“请对阵主将答话!”,蜀军关兴、张苞分左右而出,立于两边,然后中央一辆四轮车,孔明端坐车中,纶巾羽扇,素衣皂绦,飘然而出,好一派仙风道骨啊!
《演义》中最早见诸葛四轮车应该是和吴国争夺荆南四郡的时候,诸葛亮坐着四轮车引兵取零陵,碰上三国无双战将之一的刑道荣,设计活捉了这名神将,当然这些都是虚构。
随后,入川、北伐就比较多了,就连最后魏国偷渡阴平时,蜀国诸葛瞻把四轮车刻木头雕像又用了一次。再经过电视剧的广为流传,基本给人印象诸葛亮就是坐在类似轮椅的木轮车上出行打仗。
说明《演义》里的诸葛亮并不是一打仗非要坐木轮车,只是木轮车基本成了他出征的一个重要特点。
有人在此可能会提到网上流传的,南北朝《世说新语》这书中记载,诸葛亮坐在素舆上,指挥若定,和司马懿对阵的情况。其实这是今人卢弻写的《三国志集解》中提到了一段,而且也不是《世说新语》里的,原著中并无此段记录,只有记载诸葛亮和司马对渭而陈,没提到“素舆”一词,这是出自晋朝裴启《裴子语林》里的。个人推测诸葛后期北伐阶段有用车,但具体原因不知晓。
宋元的演绎为什么有这个特点,出现的猜测也颇多:致敬先辈偶像被挖双膑的孙膑;后来得了类风湿关节炎不能骑马;为了稳住军心,因为四轮车不好逃跑;气定神闲,显示胸有成竹、一切尽在掌握等等。
看了他们说的理由,小王觉得不是很贴切,个人觉得还是跟罗贯中受到宋元两代的演绎影响有关。本来诸葛亮偶尔用车,被安排全程用车。
上图是元朝兴建的五丈原诸葛亮庙雕像,看到什么没?八卦道服,这是不是有点道教的色彩。
再看京剧《借东风》是不是也八卦图?虽说相传诸葛亮创八阵图,但卦象还是易学的范畴,说明诸葛亮的身上有被赋予道家的色彩。
特别是从宋朝时期开始,诸葛亮由一名丞相、名将,向道家神仙方向转变了。
宋朝的《三国志平话》中,介绍诸葛亮时,就说他本来就是一个神仙,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这不是后来天师张角的特点吗?平定南蛮时,蛮王又称诸葛亮“诸葛非人也,乃天神也”。
里面还提到苏轼曾写的诗《诸葛武侯画像赞》,“密如神鬼,疾若风雷。。。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形容其计谋如神鬼一般,究竟是人是神是仙?不知道,只知道是真正符合卧龙这个号。再加上起坛借东风、把印提剑压将星,基本开始超出人的范围了。
到了元朝,诸葛亮更加传奇化。
《诸葛亮博望烧屯》这部剧目,与《三国演义》的桥段有差别。
上来就是借徐庶的口,说南阳邓州卧龙冈有一仙长,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仙长不是人啊。
为什么不是人?
像这样的还不少,从上图元杂剧描写的画面看,诸葛亮从宋朝的超脱入仙,到元朝后俨然开始成神,这些应该与当时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汉人沦为四等人,希望能够参与政治、实现抱负。而诸葛亮这个人物正好成了一种寄托,不少这个阶段立的庙宇,也把诸葛亮当成道士、神仙来祭拜。
罗贯中的改写到了明朝,罗贯中虽然极力想减轻神仙的色彩,让诸葛亮回归到常人范畴,让《演义》尽量贴近历史,但是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星续命等等的虚构,都让诸葛亮的形象“智多而似妖”,还是神鬼莫测一般。
而四轮车这个恰巧也属于道家的特点,四轮车如果以文言文来说,应该属于“辇”的范围内,“辇”去掉轮子又和“轿舆”差不多。
既然是神,必然要有交通工具,明清阶段用轿舆供神巡行比较常见。也就是车辇轿舆这些在明朝之际,沾上了道教神仙的色彩。
而诸葛亮本为丞相王侯,帝王贵胄出行用的辇车似乎更贴切一些。并且“辇”去掉轮子和“轿舆”差不多,所以小王认为,罗贯中知道诸葛亮后期有用过车,于是给诸葛全程安排上四轮车,既符合事实,也能暗合道家神仙的身份。毕竟料敌先机、算无遗策、推演续命等等只有神仙才能办到。
另外,神仙要是骑马多没排面?不过这个四轮车怎么拐弯爬坡呢?压着后面把诸葛亮翘起来拐弯,然后人下来,抬着车爬上坡后再坐上去?画面略美、不敢想象。
诸葛亮为什么只要出征就坐他那辆又慢又烂的木车?
我觉得诸葛亮坐他那个独一无二的车上战场,一方面源于自信,进可攻退可守,给蜀汉军士一种胜券在握的感觉,坐在那里羽扇纶巾,指挥若定,可以带给将士们一种稳定军心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文人的心态和境界,和那些骑着马的武夫军汉不同,诸葛亮属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物。
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
诸葛亮为什么只要出征就坐他那辆又慢又烂的木车?
这的确是读者不解的问题。身体好好的军事指挥官为什么不骑马呢?其实诸葛亮是会骑马的啊!《三国志》记载,平日生活中,诸葛亮也有骑马代步的习惯。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每次征战,在战场上,乘坐着木制四轮车轮椅,右手拿着扇子在那里督战。这的确是不可思议的事。
诸葛亮
我们细读《三国演义》,会发现诸葛亮乘车督战是有目的的,是带兵打仗的一种心理战。对敌人是震慑,对己方官兵是稳住阵脚。这些都与诸葛亮的自信有关,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乘坐的木制四轮车是有历史渊源的。史册中记载,木制四轮车是“素车”。《左传》记录:“素车”就是“葬车”。这一说法等同于棺椁。那么,“素车临阵”就是抬棺出征的意思了。很明显这是在表决心,鼓士气。对于“素车”一说,诸葛亮不可能不知晓。
通过以上分析,诸葛亮为什么只要出征就乘坐那辆木制四轮车轮椅呢?笔者认为,大体应该是:
一是表明自信。在军事历史上,从来没见过任何将帅不骑马,而乘坐着一辆木制四轮车在战场上指挥。就凭这一点就能看出诸葛亮的自信,这种自信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二是鼓足士气。在战场上,木制四轮车肯定不如战马灵活。木制四轮车是行走,而战马是奔跑。诸葛亮这样做,是在暗示属下士兵,就算失败,自己也是跑不掉的,官兵们还怕什么?用这种冒险的不顾自己生命安危的手段,鼓舞士兵冲锋陷阵,攻营拔寨。
诸葛亮
三是现场督阵。作为一名指挥官,必须亲临战场,否则,怎么督战与指挥战斗?在战场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只要指挥官在,就能临场发挥解决实际问题,监督和指挥战斗,这样能起到军心稳定作用,能打硬仗,打胜仗!
四是赏罚分明。诸葛亮乘坐着“素车”临阵战场是有意而为之。以此来表明军令如山倒,赏罚分明等含义。这小小的“素车”,一次次地承载着诸葛亮深入虎穴,临阵考察士兵的功过,为以后奖罚做出准确的裁定。这样去做,哪个士兵还敢违抗军令呢?
五是展示风采。诸葛亮是位很有天赋和个性的军事指挥家,自己要展现自己,在战场上是个很好的机会。诸葛亮右手拿扇,坐在轮椅上,这可真是个具有个性化的人物了。至今,读者对诸葛亮印象最深的,就是坐在轮椅上右手拿扇的姿势。
诸葛亮乘坐的木制四轮车轮椅
总之,诸葛亮出征坐木制四轮车轮椅,其意义还是很广泛的,示意了许多说不完的话题,需要我们今天很好地研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轮椅问题,而是诸葛亮的世界观、军事观和个性化问题,是很值得史学者们认真地去研究。诸葛亮为什么只要出征就坐他那辆又慢又烂的木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经典诗词赤壁怀古,其中的羽扇纶巾其实最早是说周瑜的。羽扇纶巾——这种形象飘飘然有神仙姿态啊。罗贯中仰刘贬曹,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形象,装扮必须异于常人(大家知道,古人认为“神仙”是万能的,人杰都以神仙转世来认可),为了小说情节需要,所以把周瑜的羽扇纶巾形象给予了诸葛亮,但羽扇纶巾是有高修养的文人雅客装扮,而马是武将们的最爱,文人骑马是不是多了一丝肃杀之气而少了文人的雅量,所以又给丞相配备了一部木轮车,这样就更突出了诸葛丞相的大雅之度。
我想现实诸葛亮坐骑应该是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