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什么一直无解的问题?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分道扬镳。东方用方格字,西方用大小字母;东方用筷子吃米饭,西方用刀扠啃面包;东方从社稷人文,西方从教堂宗教。
为什么东方出现老子道教丶孔子儒教,而西方就是天主教丶伊斯兰教。
东西方直到今天,分化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又是一个东方大国独挑西方列强。这个古今之谜什么时候能合而为一,走向世界文明之大统呢?
有人说古时有两个天使,一个往东方带去了龙文化,一个往西方帶去了神文化。
龙文化统一了东方人的思想,以中土为基向四面八方扩散,故方块字丶国之脸。而神文化在西方漫游,以自由丶散漫丶神密感化了西方人,因而宗教战争连年不断,故密码文丶浓胡凹凸脸。
人类多样化,保证了古老时代有一支东方文明一脉相承传下来,沒有上古东方文明的支撑,也许人类散沙一盘,中途夭折。
而西方中世纪"文艺复兴",是从阿拉伯文明带着东方文明传入,最后带动了西方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诞生。
两者互相排斥,却又缺一不可。
直到今天,东方文明又汲取西方中的精华,仍然与西方文明并峙双辉。
人类这种东丶西方文明并存互倚的状况还要维持到相当长时间。为什么不会互相融合于一体,是天意丶还是大自然的最好安排:互相督促丶互相警示,可能是人类永远也不解不开的生存密码![震惊][震惊][what][what]
历史上有什么一直无解的问题?
不很清楚题主说得这个无解到底指得是一个啥东东,豹眼权且把它看作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但由于各种原因,后世失传,没有明确记载或者传承,因而导致成为千古之谜的问题。
如果题主是这个意思,那么,这样的事太多啦,无法逐一例举,仅从科技、医学、方术等方面简单说一下这个问题吧。
01
木牛流马
据《诸葛亮传》记载: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蜀汉刘禅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出兵祁山,以木牛运送军粮。粮尽退兵,魏国将领张郃追击,诸葛亮设置伏兵与之交战,将张郃射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出发,一生最后一次北伐,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五丈原,和司马懿在渭水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就在这次北伐中,因病去世。
诸葛亮苦于人力所限,就发明了木牛流马来运送粮草。这是诸葛亮传记中,对于木牛流马的记载,后世传说很多,但再也没有人把这个东西造出来,甚至能说明白的人也没有。随着诸葛亮的病逝,这些高科技也随之消亡,不说不是个天大的憾事。
诸葛亮把他的治国理念及军事韬略传承了下来,唯独没有把这个技术留给后人。
类似的情况,如传说墨翟制作的木鸢、张衡的地动仪等等,也差不多是这个情况。
02
医学及方术
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可谓是高大上,在古代却被列为贱业。神医华佗的传记,就列在《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与杜夔、朱建平、管辂等人共为一传。
不可否认,他们都是牛人,可谓传奇。
杜夔擅长音律,吹拉弹唱牛得很,可不是今天一些艺术家能够达到的高度;
朱建平善于相术,不仅善于测算人的寿命,就是马的寿命,也知道。传说中曹丕能活八十岁,但四十岁时就病亡。临死前,曹丕说,得了病,说:“建平说年寿八十,是日夜算在一起,我不久就会死的。”曹丕果然活了四十岁,这是传记明确记载的事。
朱建平看了许多人,都很灵验,但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中领军王肃六十二岁时,得了重病,医生都说看不好。但王肃说:“朱建平说我能活过七十岁,位列三公,如今没有实现,不必忧虑。”但王肃还是死啦,享年六十二岁。
管辂善易,更是神奇的不得了,稀奇古怪的事都清楚,这里就不多说啦,传记记载很多,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去看看,很好玩的。
评曰: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管辂之术筮,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昔史迁著扁鹊、仓公、日者之传,所以广异闻而表奇事也。
《方技传》最后,陈寿评述道:华佗的医术、杜夔的音乐、朱建平的相术、周宣的占梦术、管辂的卜筮术,的确是玄妙特殊,不同寻常的绝技。
过去,司马迁给扁鹊、仓公、日者作传记,以扩大他们的奇事异闻,在这里,陈寿也效仿司马迁的做法,为这些人作传,以记载他们的事。
信则有,不信则无。今天对于医学的认识,已经到了新的高度,但有些医术,还没有超越古人。至于相术、卜筮等事,即便是今天,还很有市场,许多人深信不疑。
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还是作为一种技艺,都应该认真研究,探求其真谛,为社会服务才是,不应该全部归结为迷信而视之为糟粕,全部摒弃。
03
这些很有价值的东西,之所以失传,在于文化制度的禁锢,这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产生了许多哲学思想流派,其中也包括科技成就,比如墨翟等的机械制造等技术。
我们的先人,其聪明才智绝不亚于任何一个民族。但由于后来封建社会思想的打压、禁锢,许多优秀的文化、科技,被限制了发展。
如果不是制度的限制,借助嫦娥奔月,我们的祖先恐怕早就能得上天啦。
遗憾的是,出了个圣人孔子。孔子在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之后,于是静下心来,编纂典籍,修订诗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古人奉为至典的四书五经,无不与孔子相关。
孔子的行为,一方面把大量的不符合他的伦理观念的东西,全部抛弃,导致了大量典籍的丢失。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孔子的话,很多典籍也可能永远丢失,不复存在。
有人甚至说,孔子对古典籍的修订,甚至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所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这里就不多说啦,有机会再探讨吧。
孔子的精髓在《易经》,《论语·述而篇》记载: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自己认为,所有的问题他都明白,就是《易经》没搞通,希望上天多给他几年的时间,把这门学问搞清楚。
孔子去世啦,几千年来,也没有人把《易经》说清楚。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修订了《春秋》,而且传授给弟子。他说:“后世会因为《春秋》这部著作知道我,也会因为这部著作而怪罪我。”
这说的是《左氏春秋》,可不咋地,后世就因为这个对其诟病很多。孔子的确是高人哦,能预知未来。
今天来看,孔子许多东西未必正确,但许多思想永远没有过时。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
等等等等,为何一定要把住孔子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不放,加以责难,而把一些很智慧的东西也一起丢弃呢?
对待孔子的态度,就是对待历史,对待科技及一切非正统思想的态度。是该好好反思这些问题的时候啦,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随意贬低,最该实事求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其中也包括科技,甚至被称为迷信的东西,也该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它。
只有以宽容、开放的态度,去对待这一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有什么一直无解的问题?
有些问题看似简单,但真的没有妥善解决的办法。比如古代王朝更替和继承人制度。
一、王朝更替
铁打的江山,流水的皇帝,夏商周秦汉隋唐宋明,附加元清两朝,每个开国君主总想着千秋万代。
比如嬴政,自称始皇帝,希望大秦二世、三世永远传承,结果二世而亡,其他王朝多是在二三百年之后,改朝换代,你方唱罢我登台。
怎么办,谁有办法可以解决王朝更替?
二、继承人制度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继承人也是重中之重,无论是立嫡还是立贤,都存在着缺陷,皇子们之间少不了竞争。
哪怕是已经确立继承人,其他皇子们也还在努力想办法上位,如果允许公主们也有继承权,……
清朝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唐朝玄武门之变、明朝靖难之役等,都是因为继承制度产生的争斗。
为了上位父子、兄弟之间相残,缺乏信任、没有安全感,生在皇家不如生在寻常百姓家,也许还有个安稳的日子!
历史上有什么一直无解的问题?
历史上有许多问题至今是个迷或者解释的不清楚。有的缺少文字记录,有的有记录后来毁于战火,我写了以下几个有趣的。
1 斧声烛影,金匮之盟是真存在吗
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赵匡胤暴卒一事众说纷纭,有传言称事发当夜赵匡胤和赵光义正在喝酒,后赵匡胤暴卒,太监宫女看见烛光摇曳,听见斧头落地之声,此说法被称为“斧声烛影”,斧声烛影,金匮之盟到底真实存在过吗,无法解释。
2 秦陵地宫水银到底有多少?
秦始皇陵中考古专家推测,汞储量可能多达上百吨,这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描述。秦始皇为何要在地宫注入大量水银,理由大抵有两个,一是杀死入侵盗墓贼,二是防止尸体腐烂。那么到底真的有多少水银?不得而知。
3 徐福是否真的到了日本?
为求长生不老,始皇帝派徐福带数千童男童女去蓬莱仙岛求长生不老药,最后到了日本,这是太史公《史记》记载,后来又有一名僧人在自己著作《义楚六贴》中记录一个从日本来的和尚,说有一个叫徐福的人带上千童男童女自东边而来,最后住在富士山(蓬莱山),这些人都称自己姓秦,徐福就是日本第一代天皇。说的有模有样,乍一看很真实,现在日本还有很多徐福庙。其实后来,中国专家发现《史记》中语焉不祥,甚至有些记录完全不存在,有人推测,当时信息不发达,太史公根据传闻记录也未可知。所以徐福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存在?无法知晓。
4 推背图真的能测未来?
中华预言书中,最为著名的奇书之一当推《推背图》,相传是唐朝贞观年间李淳风、袁天罡两位玄学家,天文学家对唐朝及后上千年重要事件的预测。全书共六十图像,以六十甲子和卦象分别命名。大才子金圣叹还批注过,因为它预言八九不离十,使各朝各代的封建统治者害怕,一直被列为禁书。那么《推背图》真的能预测未来吗?无人解释。
古今中外历史上未解之谜太多了,比如还有建文帝生死之谜,彭家木失踪之谜,空中花园之谜,狮身人面像之谜等等,我们应该努力多学习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用专业知识去解释这些文化现象,为世界文明发现做贡献。
历史上有什么一直无解的问题?
诚邀回答这个问题,在下孤灯寒门客,一个历史爱好者。历史上一直无解的问题谜团有很多,这里我就例举几个:比如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最后的去向、秦始皇生父到底是谁、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在哪、大明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生死去向等。接下来我将一一概述一下这些问题的谜团。
第一个,身为四大美女的传奇女性西施到底最后去了哪里,结局如何?
说起西施,大家都应该知道她的传奇经历和故事。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吴国在吴王夫差的统治下先是灭了越国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加上范蠡的谋划美人计用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当做间谍,最终越国反灭了吴国。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西施的去向就一直是个谜团,有的说是和范蠡一起远走高飞,隐居下来了;也有的说是西施被沉于太湖之中而亡等。到如今还未有任何历史确凿证据能够了解到这位传奇女性的后事如何。
第二个,关于秦始皇的生父究竟是谁的争论和谜团问题。
说到秦始皇,千古一帝,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的功绩和事迹流传千古,当然褒贬也不一。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始皇的亲身父亲到底是谁一直以来都在史学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一直也没有个明确的答案。一方认为秦始皇嬴政作为秦国的接班人,理应就是秦国的秦庄襄王之子;而另一方认为,经过一些史书和事迹来看,秦始皇也有很大的可能是秦国宰相吕不韦之子。加上司马迁在《史记》多篇也有不同的记载更加大了这两方的争论不休,一直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
第三个,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在什么地方?
成吉思汗是个非常牛的大神人物,他的时代可以说他就是世界的主角。这位传奇的帝王级人物曾率领他的蒙古铁骑征战于大半个欧亚大陆,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战神”的形象。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去世之后关于他的陵墓位置却是在史书上没有一个准确的记载。究其原因,据大元一些史书上得知,蒙古人的帝王陵寝建造是不同于中原汉文化的。他们的陵寝不是依山而建,而是修完地宫后上面用土填平,伪装成平地一样,上面不作任何事物标识。那么他们的后代子孙如何找到并祭拜呢?很简单,他们会在陵寝修建完毕后,牵来两头母子骆驼,一大一小,他们会在陵寝的地方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掉小骆驼,以后就会在母骆驼的带领下准确的找到这个地方。所以这中间如果出了问题或是改朝换代了,想要再找到陵寝的位置那可想而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成吉思汗的陵墓至今无法找寻。
第四个,大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究竟是生是死,踪迹何在?
大明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直接传位的继任者,朱允炆做了皇帝之后在身边大臣的建议下开始了削藩之政。这就触动了时为燕王朱棣的利益,于是在公元1399年-1402年发动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攻破了当时的大明国都-南京,这场叔侄之争也以叔叔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当朱棣进入南京的皇宫后却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眼前剩下的只有大火焚烧后的断壁残垣朱允炆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当了皇帝后也是多方打听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但最终也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准确的结局记载。有记载说朱允炆在城破后自焚而死;有记载说朱允炆根据朱元璋留下的锦囊剃发出家从皇宫密道逃之夭夭了;也有的说朱允炆在身边大臣安排下逃去了南洋等猜测。每个猜测说起来都是有理有据,但是却又经不起推敲验证。几百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虽但没有解决,反而在争论中愈发的扑朔迷离。
以上四个问题在历史当中,一直都是无解的问题。它们的答案早已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个中原因,我想只有当事人才有权利说出他的真相。最后,我也希望这些未解的谜团能够早日浮出水面,给予后世的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吧。
历史上有什么一直无解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曾留下一些“谜题”,其中有一些“谜题”在考古过程中露出了真相,也有一些“谜题”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一时的朝代,唐代的文治武功都足以名垂青史,作为唐朝最著名的两个女人,武则天和杨贵妃都给后世留下不解之谜。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以及杨贵妃的下落至今都没人能明确知晓。
宋朝最著名的不解之谜大概就是建国初期的“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按理说赵匡胤一介武夫,身体素质应该很好的,为何会在50岁就去世,宋太宗赵光义的上位一直被怀疑是“斧声烛影”中杀兄夺位,数年后赵光义赵普又搬出了“金匮之盟”来证明自己的皇位合法性,很多人认为赵光义是凭空伪造了这样一份盟约,但是近代又有不少历史学者是认同“金匮之盟”存在的,这样一来宋太祖的死以及宋太宗的即位更加扑朔迷离了。
元朝最著名的不解之谜应当就是历代皇帝的葬身地问题。元朝的皇帝实行很特殊的葬制,所以至今也没人明确知道他们的陵墓位于何处,历史学者只是提出几个可能的地方,但至今也没得到证实。
明朝著名的未解之谜有明末天启年间的那场大爆炸。天启年间北京王恭厂火药库一带发生了一起很离奇的爆炸,爆炸的威力非常大,因爆炸而伤亡的人数达到数万,而且许多伤亡者身上的衣服离奇的都不见了,附近一带的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甚至连府邸门前很重的石狮子也被吹飞,总之这是一场不寻常的爆炸。后世在研究这次爆炸时,试图以地震说、龙卷风说、火药爆炸说等说法来解释,但无一能完美解释的通,所以这场爆炸至今也是未解之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