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已婚妇女会建立“希望丈夫早去世”网站呢?

听起来的确是很不可思议,但现实就是如此。

日本的确有个叫做“老公去死”的网站,而且在日本的主妇圈子里很受欢迎,网页的首页上就赫然写着“希望丈夫马上去死,每天都在期盼”。

这个网站,每天都有很多的主妇来留言,而内容几乎都是对于丈夫的控诉,比方说出轨、酗酒以及其他等等,妻子们将这里当成是一个宣泄情绪的场所。

在这个网站上,很多的日本妻子都在诉说着自己的痛苦经历。

有时候,如果要是有人在网站上发言,说自己的丈夫没了,那必然会引来很多的叫好声。

这两年,随着大量日本人在家隔离,由此引发的家庭问题越来越多,这个网站在日本也是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前来观看与留言的人更多。

日本之所以出现“希望丈夫早去世”这么骇人的网站,也是与日本的家庭结构情况,还有大量日本女子的处境艰难有关,她们有苦无处诉说,因此有了这片虚拟的地方。

众所周知,日本虽然近代以来高度西化,但是女子的地位仍旧远远低于男子,天皇之位还是不允许女子继承,甚至嫁给平民的皇室女子,还要放弃皇室身份。

而在日本的民间也是如此,男子是一家之主,日本已婚女子的生活重心,完全就是在家庭在丈夫在孩子,从早到晚要忙着收拾家务,照顾家庭。

若仅仅如此也就算了,关键日本家庭当中,时常发生丈夫欺凌妻子的事情。

对于日本的男人来说,妻子是可以呼来喝去随意使唤的,日本的主妇除了需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之外,还要忍受丈夫的无礼对待,长此以往,的确很难让人忍受。

偏偏在日本,整体环境对于女子并不友好,你以为日本女人出嫁以后要放弃姓氏,跟随丈夫的姓氏就算了?这其实只不过是一件小事。

在日本,法律与现实对于离婚设置了很多的障碍,因此离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就算是离婚了,长期与社会与工作脱节的女子,也很难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是非常难以赚钱立足的,所以很多的日本女子就算再不满,也只能够忍受着。

对于大量对婚姻生活不满,却又难以通过离婚摆脱这种现实的日本女子来说,她们只能够每天不断幻想着希望丈夫赶紧发生意外,离开这个世界,好让自己得到解脱。

有意思的是,日本对于离异并不友好,但是却对孀居女子非常优待。

举个例子来说,日本夫妻如果婚后购买了房产,需要借贷,万一丈夫发生意外去世,那么妻子可以不需要继续还贷,而直接获得财产。

不仅如此,丈夫中途发生意外去世的话,其生前工作单位的钱,也是由妻子继续领取,而他们的子女也会受到特殊关照,总体就是丈夫没了,但不影响生活,前提是只要没有再婚。

可能也正是因为日本的这种特殊的环境,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日本女子对于不满意的另一半的去世,非但不会有什么哀伤,反而还可能充满期待与盼望

为什么日本已婚妇女会建立“希望丈夫早去世”网站呢?

因为在日本,真的有很多已婚妇女是希望自己的丈夫早些去世的,这样他们可以生活得更好。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经常需要在很多国家进行派驻,时间从几个月到半年不等,在一起年前我就在日本待过5个月,所以对日本的一些风土民情还有一些社会现象比较了解,而其中很令我好奇的一点就是日本已婚妇女对待丈夫的态度。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日本的拟婚妇女应该是公顺温柔体贴的那种,像是丈夫一下班就会递过去刚换的衣服,准备好可口的饭菜,然后料理家务。当然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只不过在这种温顺现象的背后,也是有一些很黑暗的想法。

像是问题上提到的这种希望丈夫早些去世的网站,我在日本也是听说过的,而且还亲自去看过,确实是存在这么一个网站,网站上大部分都是已婚妇女吐槽自己的丈夫,有的吐槽自己的丈夫又胖又丑,各种事情都不积极,也有人吐槽希望自己的丈夫快点去世,他已经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和这样的压迫,也有的已婚妇女会说到,如果自己一个人生活,但是有多么的美好。

所以从这个网站上其实还可以看出,确实是有很多日本已婚女性希望自己的丈夫早些去世,其实我并不是很理解,因为在我的印象当中,日本男人要肩负承担养活一家人的重担,是要出去工作的,而日本的已婚妇女只需要在家里打扫家务照顾家庭也就够了,如果丈夫早些去世的话,那么这一家人岂不是断了收入来源,生活该怎么过呢。

后来我和日本的同事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在日本的时间比我更长,也接触过很多日本的女性,他告诉我这个现象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日本的家庭关系并不是像外来看的这样如此的美好和谐,很多日本的家庭主妇其实是处于一种被欺压的状态,所以夫妻关系并不是那么好。朋友给我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他问我是愿意工作一天呢还是愿意打扫家务一天,我仔细的想了想,最后还是选择了工作一天,因为只要曾经认真打扫过一天家务的人都会知道,打扫家务其实是要比上班累多了。

朋友接着对我说,而且日本的社会其实就是一种男尊女卑的状态,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高,因为毕竟是男人在赚钱养家,而且整个社会对于女性也并不友好,如果女性想要出去工作,大概率会是碰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日本的职场当中很少见到全职的女性,大部分女性出去的工作都是兼职,因为他们的主业就是在家里打扫家务照顾家庭,这其实也是剥夺了女性的一些权利,再加上日本大男子主义比较盛行,家暴的情况也比较多,所以其实很多日本的已婚妇女过得并不是那么开心。

日本男女一天对比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日本的已婚男性和女性一天的行程安排,丈夫一般早上6点多起床,然后就要洗漱吃早饭,而妻子呢大概就要5点起床开始准备早餐,有的甚至还要更早,因为在日本早饭是非常丰盛的一餐,吃的是非常不错的,因此准备起来也是非常繁琐的,如果要给自己的丈夫带便当的话那么可能就要起得更早了。丈夫吃完饭之后就去上班了,大概从这个时间一直到晚上7点下班,丈夫都处于一个上班的状态。当然中间午休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在工作期间也会有休息的时候。

我们再把目光返回到已婚妇女这边,从丈夫走之后他就要开始收拾,先把早餐打扫干净收拾完碗筷洗刷一下,要费不少时间,然后再把整个家庭打扫一遍从拖地扫地再到洗衣服全部要干一遍,这样基本上一中午的时间也就结束了,午餐时间已婚妇女一般就是随便自己吃一点,然后午休一小会儿。到了下午一般就是出门采购各种物品,包括晚饭的食材以及第2天的食材,因为日本吃饭讲究一个新鲜,所以一般都会多次去购买东西而减少冰箱里存储的东西,这样一来一回购买东西,下午的时间也就过得差不多了。

到了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大概是家庭主妇最为幸福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有自己的好朋友就可以叫过来一起聊聊天喝喝茶,如果没有的话就可以自己看看电视休闲一下。到了7点左右的时候给丈夫发一条信息,问他是否回家吃晚饭,大部分人是不会来吃的,也是妻子就只能自己随便吃一点儿,然后也不能出门,就在家里打发时间。

到了7点左右丈夫下班了,在日本男性当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下班之后大部分时间都要出去喝一杯的,而且喝的时间还挺晚,喝到晚上12点左右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这个时间段是属于男性的休闲时光,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等到男人喝完酒之后回到家里已经是凌晨了,这个时候无论妻子在干什么,都要起来伺候丈夫洗澡入睡,这样一天就结束了,可以看得出来日本已婚妇女的一天其实是非常单调和无聊的,而且并不轻松。

日本已婚妇女处境不好

所以我们就很容易能看出来,日本已婚妇女的处境其实并不是那么好的,首先他们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是要依靠男人外出挣钱养家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家里没有什么话语权,一切的事情都要听男人的,如果一不小心产生争执,像日本这种大男子主义比较盛行的地方,就很容易爆发语音或者是肢体的冲突,也就是所谓的家暴,所以大部分日本已婚女性是不愿意与丈夫争吵的,这也就造成了那种日本女性看起来比较温柔贤惠的形象。

另外就是日本已婚男性的出轨率其实是非常高的,因为男现在下班之后经常出去灯红酒绿,而且在日本是有合法的服务设施的,这也就意味着已婚的日本男性有很多机会去寻花问柳,而很多日本女性明知道自己的丈夫存在这种问题,但是却敢怒不敢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就造成了日本已婚夫妇之间其实是面和而心不合的情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已婚女性的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了,要知道人都是需要社会需求的,也就是所谓的交往,很多已婚妇女基本上一天都没有什么交流,自己待在家里,偶尔有小姐妹过来聊聊天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女性经常会感到抑郁,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在家里非常的孤独,他们也需要找人去陪伴,也需要相应的社交生活。

丈夫去世后好处多

当然了如果是单纯因为自己的处境不是那么好,并不会让很多已婚的日本女性特别希望自己的丈夫早点去世,毕竟还要指望他们赚钱养家,但是事实上如果日本已婚男性去世的话,对于他们的妻子刨去情感方面的因素,未必是一件坏事,好处其实挺多的。

首先日本是一个特别注重保险的国家,日本男性一般都购买着高额的人寿保险,所以当去世之后,按照相关的规定这一笔保险的款就会由妻子继承,这是一笔数目非常可观的资产,可以保证妻子在今后的一段日子里能够过上非常舒心的生活,除此之外呢,当丈夫去世之后丈夫的退休金以及相关的待遇都是会由妻子继承的,是不会消失的,这也就意味着尽管丈夫去世了,日本的已婚妇女还是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的,也不会断了收入来源,另外对于这种失去了丈夫的妇女,还有相当给力的政策保障,像是免税以及补贴,足够可以使这些日本妇女过上好日子。

当然除了金钱以外,最重要的是获得了自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年纪比较大的女性丈夫去世之后,就开始自己到处旅游,到处消费,活得十分潇洒,这其实就是一种报复性的消费,因为他们压抑的太久了,总是在为家庭付出,所以当他们自由下来之后,就可以干很多自己想干的事情,这可能也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之一了。

所以说像是日本这种希望丈夫早些去世的网站,虽然听起来非常骇人听闻,但是确实事实,所以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的东西,背后也很有可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