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说法,没有袁隆平中国人就会挨饿,人们的粮食安全真就靠某个人吗?你怎么看?
农业上有袁隆平,为国家杂交优化品种丶增产优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中国人口众多,十六亿张嘴,单靠袁老专家一人是远远不够的。况且战备储粮又是国家未雨绸缪的头等大事。因此,国家每年要花巨资进口粮食。
粮食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广积粮才能确保国家永远不断粮。手中有米,心中不慌。才能预防天灾人祸丶战火突开,才能让百姓安心生活丶安居乐业。
我们尊敬袁隆平和无数科学家,为国计民生呕心沥血。但我们更要眼光放远丶深谋远虑。不能满足于自产自销丶自给自足,战略上永远要再多储备丶再多丰富,才能够保证国泰民安。
有个说法,没有袁隆平中国人就会挨饿,人们的粮食安全真就靠某个人吗?你怎么看?
我不认同,没有老农民中国人才挨锇,袁隆平使水稻高产,然而粮价才提不上去,提不上去不就坑了农民吗?再一个现在粮食高产主要因素是化肥,有了化肥才使得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种子因素我认为不大。个人观点,你们怎么看。
有个说法,没有袁隆平中国人就会挨饿,人们的粮食安全真就靠某个人吗?你怎么看?
真正解决中国人民吃饱饭的人是毛主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提高水稻产量是有很大贡献的!但是不能说中国人是因为有了袁隆平才不挨饿的!
回顾新中国以来的历史,我们知道党中央,毛主席一直在致力解决几千年来吃不饱饭这个天下最大的事情,首先通过土改让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58年毛主席还亲自总结了土,水,肥,密,保,工,管的农业发展《八字宪法》,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轰轰烈烈的开展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修建了八万四千多座水库等一系列大小工程,增强了旱涝保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了”水利是农业命脉”的关键!
“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我国仅63年当年就向日本欧州购买了30万吨化肥,七三年毛主席周总理决定引进了十三套大型化肥生产线和成套设备,以后全国县县都办起了化肥厂,据统计数字,1950年全国化肥使用量从1.5万吨到1980年达到999.3万吨,化肥的大量使用,使粮食产量也不断增加,从1949年为11318万吨,到8O年达到32056万吨,翻了三倍,此时的人口也从五亿增加到9.37亿,增加近一倍,人均粮食达到了300斤以上,比50年增加了三倍。七六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全国的推广使用,使粮食增长获得再一步提高!到八十年代全国己有足夠粮食储备,结束了凭票供应的历史。所以水利,化肥和种子是粮食提高的关键三要素!也是国家长期努力的结果!除了水稻外,这个时期我国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也研制出了多个新品种,产量也有很大提高,随着农药的普遍使用有效减少病虫害,加上实行科学种田等因素的合成,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已达到470斤,超过国际400斤的标准,中国最终实现真正的粮食自给!
袁隆平为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作了重大贡献也是不能否定的!
有个说法,没有袁隆平中国人就会挨饿,人们的粮食安全真就靠某个人吗?你怎么看?
以前没有袁隆平什么事,到七十年代中期,我国宣布粮食已基本完成自给自足。
后来几十年热捧袁隆平,但现在的粮食进口每年已过亿吨。有种说法,袁隆平养活了十四亿中国人,假如这每年超过一亿吨的进口粮是袁隆平自费掏的钱,那也不能算是袁养活了十四亿人,因为我国粮食本已自给自足,老百姓吃粮如果不是自种也是自己花钱买的。现在发生的那个每年一亿吨最多也只能算是袁隆平做粮贸生意。而袁的各个公司种植的主水稻,很难让以面食为主食的大批北方人承认自己是被袁隆平在养活。
袁隆平现在推广的转基因水稻比传统水稻产量高,还可不生虫,但对于水稻供应不能忽视还有大批荒废的耕地,吃稻米的南方人如果按传统耕种不大量弃耕,也不至于回到自给自足之前的粮食短缺。
国人的粮食安全统统归功于某一个人,并且不切实际地无限夸大神化,以至于到了一个人养活十四亿人的地步,此属宇宙奇观,似乎大家以前都是靠吃自来水活下来的。
附加说明,现在很多人为了健康安全排斥袁隆平各公司推广的水稻,选择购买传统稻米,其中是非曲直,留与科学去作最终判定。
有个说法,没有袁隆平中国人就会挨饿,人们的粮食安全真就靠某个人吗?你怎么看?
現在中國要趕快培養農藝師,别再瞎嚷嚷了。真實問題是對農業的忽視與買辦操作所耽誤。中國不需很多的美化,需要的是實事求是的解決問題!盡快告別官僚式的言論,出台全國的農業與土地整改方案!
有个说法,没有袁隆平中国人就会挨饿,人们的粮食安全真就靠某个人吗?你怎么看?
中国只有袁隆平,而没有邓主席开创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好政策,中国人民同样饿肚皮!当今社会人人丰衣足食,就是第一有了邓主席开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好政策;第二是有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士袁隆平带领团队研发了产量高的杂交水稻的结果,任何否认一方都是不能实现中国人民人人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