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的韩信,为啥想不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韩信是摧城拔寨的名帅,但又是眼光短浅的大臣。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这同韩信性格上的隐忍丶为人处世的的漫不经心,大有关系。

韩信少有大志,却又固步自封,不善变通,缺乏灵活和主动性。在市上遭一伙泼皮无赖欺辱,最后却采用了钻狗洞的"胯下之辱。"

在项羽丶刘邦手下,皆因孤独难耐而选择溜之大吉。不是萧何慧眼相中,萧何月下追韩信,说不定韩信从此与历史无缘了。

韩信忠于刘邦却又狮子大开口。不从谋士拥兵自雄,却连基本防患意识都不具有。进不与刘邦交心,相处融洽。退不会效张良低调丶引退。

三国姜维都懂得"屯兵戍边",远离朝政,避祸自保。韩信可能自恃劳苦功高,刘邦不会翻脸无情。可韩信居功自傲,而忘记了功勋是双刃剑,"功高震主"也会让君王惴惴不安。更别说社会复杂,身边的人丶部下任何不明智的言行,都会带来飞来横祸。更有心胸狭窄丶歹毒的吕后,随时随地取人性命。

糊里糊涂的韩信,只有在刀架上了脖子,最后一刻才清醒:狡兔死丶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已破,我自当死!“

垓下之战的韩信,为啥想不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韩信当然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他与刘邦定下三不杀之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只是他在项羽帐下不得重用,而投奔刘邦,从一个无名小卒,被封为大将军,一步登天。为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才一心忠于刘邦。

项羽曾派帐下武涉前往齐国离间自立,从韩信的回答就看出他对刘邦的忠心。

武涉面见韩信说:汉王是靠不住的,他现在重视你,是因为有项王在,你对他还用,现在楚、汉成败之间,关键在于你。你和项王曾经有过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国来与楚国联合,三家瓜分天下各立为王呢?现在放过这个良机,自下决心投靠汉王来进攻楚国,作为智者难道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武涉走后,帐下谋士蒯通也劝韩信自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乡利而倍义否!”

项羽离间韩信失败,不得已向刘邦提出和仪,签下历史上著名上“鸿沟协议”。然而协议刚签,张良和陈平就向刘邦建议,趁项羽疲劳之师,东返之机从背后袭击。

刘邦采纳,于是召集五路人马共计50多万人马于垓下交由韩信指挥。项羽兵败后,韩信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发动心理战,以一首楚歌,吹散江东十万子弟,而作为楚军老大的项羽也机会回到江东,完全有机会东山再起,然而项羽却是一根筋,最后选择自杀,一代英雄就此谢幕!

天下初定,刘邦大封群臣,四百年汉室由开始。韩信也从最先受封齐王改为楚王,最后在陈平的献计下,刘邦趁游梦之机又把楚王降为淮阴侯。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同。

吕后趁刘邦不在,让萧何召韩信进宫,韩信深知此去难逃一死,但感念萧何的知遇之恩,没有拒绝。进宫后被吕后关进长乐宫,以谋反之罪把韩信抓了起来。

刘邦曾给韩信许下三不杀之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吕后为不违背刘邦诺言,让宫女把韩信眼睛蒙上,用白布缠住韩信身体掉了起来离开地面,然后用竹签将韩信活活的捅死。

于垓下之战,韩信就想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他没有对楚军赶尽杀绝。而是采用四面楚歌吹散江东子弟,也是想放项羽回到江东,以此来制约刘邦,保全自己的性命。

无奈项羽宁愿自杀也不想返回江东。没有了项羽对刘邦的威胁,韩信的军事又过于厉害,刘邦只得除之而后安!

垓下之战的韩信,为啥想不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像韩信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但是人的缺点往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还是应该从韩信自带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他为什么宁死也不愿反抗。

出身低微

韩信年轻时喜欢背着剑到处游荡,秦汉时期,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士族才会用剑来彰显自己独特的社会地位,可见在韩信的内心,他是非常渴望能够出人头地,甚至出将入相。

正因如此,其他市井无赖看到韩信就像看到一根刺:大家都是社会底层混日子的普通老百姓,你韩信为什么老是背着个剑,感觉高人一等?并因此羞辱他,以此证明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可见韩信的出身实在低微,就算他的祖上曾经辉煌过,到了韩信这一代,基本已经没落地无以复加了,吃饭还得靠大妈施舍,也许他像张良一样遇到了一个世外高人传授兵法,也许家里曾经藏有一两部兵书,但是,如果不是天下大乱,他这辈子恐怕都难以展翅高飞。

知遇之恩

恰逢陈胜吴广掀起起义大潮,韩信认为项羽是当时的王中之王,因此,积极投靠项羽想要一展宏图,然而项羽这个人非常传统,他更看重家族名望,对于韩信这种起于市井的布衣,言不听计不从,给他一个亲兵的岗位已经是顶天了。

韩信十分失望,经国之才竟然无处施展,只能跳槽到刘邦阵营碰碰运气,结果,由于无人举荐,依然只是个管理粮草的后勤官员,连一显身手的机会都没有。

韩信再度失望,决定跑到其他诸侯那边试试运气,若不是萧何能够伯乐识马,韩信的余生估计就要在不断地跳槽中欢度了。事实上,刘邦能够启用韩信为大将军,并非他对韩信抱有多大的期望,而是不想失去萧何,不想让萧何失望。

但是韩信不这么看,无论如何,因为萧何举荐,刘邦任用,韩信从一介无名小卒,一夜之间跃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在那个看重家世的时代,此恩等同再造,百年难遇。

缺乏野心

韩信的出身塑造了他的性格,他最大的梦想是衣锦还乡,而不是坐拥天下。韩信是一个善良而纯粹的人,当梦想实现,他并没有惩罚那些曾经虐待过自己的市井无赖,对施舍饭食的大妈更是大加赏赐。

韩信年轻的时候没有朋友,没有家室,没有族人,他始终一个人默默地学习,默默地奋斗,即便成为大将军之后,他也没有笼络到多少心腹死党,某种意义上,依然孑然一身。

刘邦两次夺王,一次封侯,彻底斩断了韩信那微弱的根基,但是他依然不在乎,他觉得富贵已足,虽然偶尔发发牢骚,毕竟没有造反。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韩信的才华,冠绝天下,这对于已经一统宇内的刘家来说,正是最大的威胁,无论韩信是否要造反,他都不应该存在。

韩信不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吗?他肯定知道,但是他没想到刘邦下手这么快,吕后下手这么狠,萧何下手这么贱,他以自己的善良低估了皇权的毒辣。

一个对天下缺乏野心的人,即使知道皇帝想要杀他,他也不会想着取而代之,反而希望朝廷能够念他往日的功劳网开一面,这种性格弱点,谁也无法改变。

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的韩信,因为刘邦封王的许诺,感觉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于是使尽全力围攻项羽,正面对抗,汉军依然不是楚军的对手,纷纷败退,但是因为韩信调度有方,令行禁止,因此,军队有序败退,并未自乱阵脚,更没有撕开缺口,无论楚军杀多少人,依然被死死围困。

倘若此时的韩信能够网开一面,让项羽顺利撤回江东,但凡韩信以外的人前去征讨,没有人是项羽的对手,刘邦亲自去也没有用。而天下将依然四分五裂,有汉王,有霸王,有齐王,还会有其他很多王侯。只有养寇自重,像韩信这样的王侯才能活得四平八稳。

然而韩信不愿这样,他把齐王的名号看得太重了,甚至重于生命,不管结局如何,他只想要最耀眼的那一刻,即便过后粉身碎骨。韩信注定重蹈兔死狗烹的覆辙,无论后人如何惋惜。话说回来,如果当时韩信尚在,白马之围以及嫁女和亲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匈奴一族恐怕早就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一叶落而知秋,韩信的性格和才能,注定了他将会以悲剧收场,无人可以阻挡。

垓下之战的韩信,为啥想不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和“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是一对矛盾。为臣者,有什么样的命运不是自己决定的,是皇帝的抉择。我们不能反推,因为刘邦杀了韩信,就证明韩信错了。

韩信从一个底层的百姓,借助刘邦的平台,一跃成为威震天下的名将。这种心态就必须从一个准备成功的百姓角度考虑。

面对即将统一的时间点,韩信有几个选择。

一,割据一方。不帮刘邦打败项羽,自己统一。

这个想法是要赌自己是“青史留名”还是“遗臭万年”。反叛失败就是遗臭万年,成功了也是个卑鄙小人。左右都没好名声。

这对一个有政治思想,有志向的贵族来说是正常的。可惜韩信不是贵族,也没有那么大的志向。如果有志向,他早就组织起义或参加起义,必然上蹿下跳,积极参与。可他宁可选择胯下之辱等待机会,证明他并不是有积极的野心。

二、“义”。韩信是一个有义气的人,他能感念漂母的一饭之恩,就证明他不会反叛主子。

三、反叛的成功几率到底有多大。韩信要考虑,彭越,英布会怎么想。如果他们都反叛,那一切顺利。如果不反。就会有两种结果。

第一是大家听说韩信反叛,刘邦就和项羽真正达成协议,退兵。然后大家群起而攻韩信,(项羽最恨反叛的人,又没有军师,肯定不会帮韩信)。韩信必败!

第二是刘邦退回关中,等待机会。项羽和韩信一对一。韩信有可能赢,但没有把握。毕竟正面和项羽对敌,确实不好说。如果输了,韩信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那个纷乱的时期,做一个臣子顺应时代,建功立业是最好的选择。把命运交给主公是臣子最好的选择。

况且韩信死确实不是刘邦的问题。韩信在危难之际自己要“王”就已经把自己推上断头台了。后来赋闲在家,还卷入叛乱,韩信必死无疑。

在世上生存,一定要多看看自己有什么问题,不要总去指责对方!

垓下之战的韩信,为啥想不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世事无常!

马云也没想过他的阿里巴巴会做这么大!

同样,韩信也不会想到他会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名声赫赫的大将军!也不会想到未来会是这个结局!

亲兄弟姐妹为争家产打的头破血流,老死不相往来的有的是!

父子母女因某个矛盾不相往来也时有发生?

多年的好朋友也会因一句口角而再不相见……!

刘邦韩信又何足奇怪哉?

战争能让一个团队抱团、团结一致对外,但,当和平来临,人的思想就会懈怠:贪图享乐安逸、争名夺利、争权夺位……,任何朝代,包括今天的世界各国,都在发生着!

和平时代,人容易出幺蛾子!

而韩信与潇何不同,潇何知进退,而韩信居功自傲,看不起人!可以说韩信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韩信被封为楚王之后,不服从刘邦的指挥,刘邦的部将陈豨准备造反时,韩信暗中联系陈豨,密谋反叛。后韩信被告发。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刘邦也是人,刘邦也想大家一起团队起来共建汉朝,但还是有人想叛变造反!

刘邦不是傻子,韩信对他的威胁最大!

最终,为了汉室江山,韩信的命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正如三国里的开篇诗句所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垓下之战的韩信,为啥想不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愚忠太重,民族文化使然。臣下变心是背叛,千古骂名,帝王变心是雄才大略,千古传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