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孟获,七擒七纵让多少兵卒死于交战,还干出火烧藤甲军这种损阴德的事?

孙子兵云:不战而胜,上上之谋。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平定孟获之乱,采用了马谡"攻心为上丶攻人为下;攻兵为上丶攻城为下“的"攻心战术“,七擒七纵,最后让孟获输得服服贴贴,五体投地的臣服于蜀汉政权。从此边域安定,消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可以专顾北伐中原了。

诸葛亮解决边疆民族矛盾,并不一味用武力镇压,而是用怀柔的安抚与用兵相结合,最后达到和平解决的目的。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民族团结,安定边域,统战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孟获,七擒七纵让多少兵卒死于交战,还干出火烧藤甲军这种损阴德的事?

这就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努力着。但是后方不宁,如何能安心北伐呢?想要国家稳定,没有后顾之忧,诸葛亮必须彻底平息南方叛乱。出兵前,参军马谡给的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深得诸葛亮之心。

南蛮地处南方,远离中土。文化,风俗习惯都有着极大的差异,百姓对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从不感冒,时常发生叛乱。向来是打不过就投降,你走了我接着反叛。南蛮地区地势险峻,沼泽遍地,自古就为烟瘴之地,平叛大军很容易水土不服,造成极大的死伤。而且他们又非常善于打“游击战”,平叛大军不病死,也会因为后勤接济不上被他们拖死。

这样的战争,对于中原统治者来说是噩梦般的存在。而孟获是南方部落的最高首领,在民众心中有极高的威望。如果能彻底收服孟获,那么南方山区将不是祸患,而是自己最稳定的后方。但是孟获性情粗野,怎么可能会那么容易归心呢?

于是诸葛亮就来了个“七擒七纵”,用自己最大的诚意,彻底感动了孟获。从此以后孟获再没有生过异心。并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关系安抚了许多不稳定因素,诸葛亮得以安心北伐,再无后顾之忧。

“七擒七纵”看似己方损失较大,但如果当时立刻杀了孟获,只会激怒其余部众更加强烈的反抗蜀国的统治,那将是一场无休止的拉锯战,以蜀国那薄弱的家底是根本不能承受之痛。诸葛亮出色的政治手段,收获了极大的成果。不得不说诸葛亮“高,实在是高!”

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孟获,七擒七纵让多少兵卒死于交战,还干出火烧藤甲军这种损阴德的事?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广为流传的篇章。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渡泸水(金沙江),前往南方平乱。

孟获不但打仗勇猛,而且在南方中部地区各族中很有威望,于是诸葛亮就决心把孟获争取过来。

也就有了这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诸葛亮善用计谋,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人多势众,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军的埋伏。

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随即就被活捉了。孟获被押到大营,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绑,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也不勉强,陪着他一起骑着马在军营外兜了一圈,看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又对孟获说:“你看我军人马如何?”孟获傲慢地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今天承蒙您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

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咱们来个约定,如果我能再抓到你,你就归顺蜀国,怎么样?”孟获不以为然地答应了。

孟获被释以后,回到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但是他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被活捉了。诸葛亮劝降,见孟获还是不服,又放了他。像这样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共将孟获捉了七次。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再放。

孟获却不愿意走了。

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此重新归蜀汉控制。

诸葛亮七擒孟获,要的就是整个孟获部族的彻底臣服。根据战争规则,诸葛亮把孟获抓住杀了又有什么不可以,但是为什么要七擒孟获?为什么抓住还要放掉?

  • 严格来讲这不是个人行为,是国家行为,七擒孟获是国家行为,所以这感化的不仅是孟获,而是孟获代表的部族。

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在传统的社会中成为一个所谓的天朝上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成为一个四方朝贡的地方。

以上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孟获,七擒七纵让多少兵卒死于交战,还干出火烧藤甲军这种损阴德的事?

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只是战术上的高明,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响当当的战略大家。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不是简单将其杀掉,这其实是战略层面的问题。

①诸葛亮是名副其实点战略家。

《隆中对》一文,阐述了诸葛亮辅佐刘备的整体战略规划,即基于三个方面的条件,通过努力,达成“夺取天下、复兴汉室”这一终极目标。

诸葛亮综合研判了当时各方面的势态,结合对局势的发展预测,从有利于刘备的角度,做出了三个基本条件,即:第一是联合孙权势力,对抗曹魏势力;第二是占据荆州作为根据地,向西川方向扩展疆土;第三是抓住“天下有变”的时机,趁机崛起。

诸葛亮加盟刘备之后,从他实施的一系列动作来看,他严格遵循了既定战略。可惜,刘备父子没有很好地配合,导致其战略以失败告终。但即便如此,诸葛亮作为战略大家是不容置疑的。

②诸葛亮为何七擒孟获,而不是将其杀掉?

诸葛亮既然是战略大家,他的眼光必然非同于常人。很显然,将孟获七擒七纵,而不是直接杀掉,就是为了降伏他,令其心服口服,让孟获的势力为蜀国所用。否则,如果直接杀掉孟获,还会有李获、王获出现,他们那个区域还是无法安宁,时不时兴风作浪,向蜀国叫板。

而此时,摆在蜀国和诸葛丞相面前的重要战略任务,就是向北魏进兵,收复当初汉室的腹地。为了达成这个大的战略目标,就要先肃清周边不稳定的因素,以便集中精力去讨伐北魏。

那么,肃清孟获这股势力,最佳的手段就是对其“攻心”,让其彻底臣服。事后证明,孟获彻底拜倒在诸葛亮的尊下,不仅不作乱,还帮助抚平了周围其他部落的势力,为诸葛亮六出祁山提供了保障。

③结语

总之,诸葛亮七擒孟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战略步骤,虽然眼前损失了一些兵将,但与需要达成的重要战略目标相比,这点损失实在不值一提。两害相衡取其轻,相信明眼人都会明白。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我是@秘闻独家侦探 ,喜欢就关注我!

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孟获,七擒七纵让多少兵卒死于交战,还干出火烧藤甲军这种损阴德的事?

主要是想感化他们,让他们真心归顺。如果直接杀掉孟获的话,会结下世代仇恨,要想再让他们心服口服的归顺就不可能了。这就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目光看的长远。

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孟获,七擒七纵让多少兵卒死于交战,还干出火烧藤甲军这种损阴德的事?

题主大概不懂兵事。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若仅从战争的输赢看,我们只会看到事实的一角而非全部。

我只从史书的角度来分析。史书中有七擒孟获的记载,却无火烧藤甲兵的事。题主的问题不是黑诸葛亮,便是故意招黑。

诸葛亮掌权后只有一个目的:北伐,他所有的举措——无论政治上的还是军事上的——全部为北伐服务。

我们知道益州看似地盘大,但除了现四川附近人口众多外,云、贵两地可是人烟稀少,而七擒孟获的南中指的是云、贵以及四川西南部分,可谓是蜀汉的大后方。

后方不稳,诸葛亮便无法安心北伐,因此他必须想法平定南中。

南中的人不服,若诸葛亮逮住反叛就杀,杀的对方害怕,让他们不敢反叛。说实话,这个办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最终会反噬。

若是征服其他国家(异族、异地,例如西方凯撒等人的远征),杀人大概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但在自己势力内却不行——人心是杀不服的。

诸葛亮只能采取恩威并施的方法,不仅要打南中,还得打得他们心服口服。

死了一个孟获,南中必然还以李获、刘获等等,若收服了孟获,那南中就彻底服了。这也是马谡给诸葛亮定下的谋略,事实证明马谡的办法很好,所以也不怨诸葛亮重用马谡。

马谡对诸葛亮的建议:“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打仗从来就不是输赢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