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祖先伏羲和女娲都是蛇,作为后代的华夏族群为什么叫做“龙的传人”?

全球各地古老神话和历史中都有记载着美人鱼,传说苏联曾捕获美人鱼,死前说生活在海底下,人寿数百年,人口不逊于地球人类,尊崇文明。有西方学者假设就是传说中的沉没消失的"亚特兰底文明“。

中国古"山海经"传说是史前文明传承下来的世界地域志,所描绘的华夏祖先类似于美人鱼,人身蛇尾,与龙体无异。在中国古代视为小龙。

大龙丶小龙都是龙。中国十二生肖独有很少人见过的龙。古代皇帝要黄袍加身,就是龙袍,自谦是天子,亦是龙种,龙种就是海陆空全栖的飞龙,当然要以"龙的传人“自据。

人类祖先伏羲和女娲都是蛇,作为后代的华夏族群为什么叫做“龙的传人”?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闻名,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西方有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从而有了善恶是非观,被逐出伊甸园,成为了人类的先祖。

在我们中国,也有古老的神话,从盘古开天辟地,混沌初开;到女娲捏土造人,人类诞生;再到黄帝大战蚩尤,统一华夏民族。

自此,生活中中华大地上的子民,就自称“炎黄子孙”,并以伏羲、女娲二位创造人类的神为始祖,用神话传说的方式,轻松愉快地解决了人类起源与繁衍的问题。

女娲和伏羲

女娲创造人类的传说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还顺便补了个天。

为什么造人的是女娲呢?因为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以妇女为氏族中的核心,地位高于男性。这样一来,自然女性的地位就会被神话。既然要神话,那就要制造舆论,使用一些手段。

最方便的造神手段是什么呢,那当然是祭祀。于是,女娲成为了被祭祀的神,也成为了古代部落的符号。

伏羲被认为是男性始祖,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这也是一个容易被杠的点,这个说法是自唐朝李冗的《独异志》中而来,里面有伏羲女娲从兄妹变成夫妻的故事,说法出现很晚了,在早期的记载中,女娲和伏羲是实打实的夫妻,没有奇怪的伦理关系。

伏羲和女娲的形态

我们知道了女娲和伏羲是人类的始祖,但是关于这两位大神长什么样,是有很大争议的,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一样的版本。

通常流行的说法是,这两位大神是“人首蛇身”,但实际上,光是在汉画中,女娲和伏羲就有各种形态,基本上都是“人首龙身”的形象,在四川新津出图的三国时期石棺画像中,女娲伏羲又是完全的人形。《列子》中对女娲的描述更夸张:

“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生而有大圣之德。”

而在唐朝司马贞所著的《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又说:

“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

可见,在不同时期,女娲和伏羲的样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融合的。

在出土的文物中,不但两位大神的形态有着很复杂的演变过程,他们两位的呈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有时候单体出现,有时候交缠在一起出现,而且手上拿的物件也不尽相同,基本上就是代表那个时代的东西。

比如说手上拿着太阳和月亮,那肯定就是创造天地和掌管阴阳的含义;如果两位交缠的形式出现,那肯定就是代表着繁衍和生殖。还有些地方两位都拿着乐器,这也是人们把发明乐器的功劳归于神的意思,传说中箫就是伏羲发明的,笙、璜的发明者则是女娲。

这也是文化发展变化和人类对神崇拜的一种体现。

龙图腾

龙图腾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黄帝统一中原以前,以“熊”为图腾,后来打败蚩尤,就把“熊”和“蛇”搞在一起,成为了“龙”图腾。

还有说法是,龙图腾的由来是由多个部落图腾组合而来的,在炎黄二帝联合后,各部落纷纷加入,但是不同的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比如“马图腾”、“鹿图腾”、“鱼图腾”、“羊图腾”等等。

于是,大家就给取蛇的形体,加上了马头、鹿角、鱼鳞、山羊胡等元素,组成了“龙图腾”。

这一说法也出自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目前还是有较大争议。

总之,“龙图腾”的形成,也被认为是民族团结统一的过程,从炎黄时期开始,到尧帝时期完成,确立了龙的形象。

以上只是各种龙图腾说法其中两种,其实还有更多说法,比如炎帝的母亲:

“有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黄帝的样貌在《易传》中是这样的:

“龙颜,有圣德”。

按照这种说法,就跟之前的融合说相悖了。本文不作考证,大家愿意接受那种说法自己选,不要抬杠。

龙的影响

自龙图腾形成以后,龙的影响日益增大,被神话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不仅大小部落纷纷举起龙的大旗,就连民间,龙也成为了信仰,到后来龙又成了帝王的象征,叫做“真龙天子”。

比如汉高祖刘邦,他的出生就跟传说中的那些神人一样——

那天,刘邦的母亲在水坝上闭目养神,在梦中遇到了一条龙,发出了奇怪的声音,突然天上雷电交加,甚是吓人,刘邦的父亲赶忙跑到水坝上去接媳妇儿,哪知道一条龙与刘母紧紧相融,刘父一看就留下了绿色的眼泪。

随后,刘母怀孕,生儿刘邦。

这很明显是瞎比胡说,但是刘邦同学引以为傲,他是默认这种说法的。

当然,动物(神兽)与人发生关系(不只是性关系)而生人,这种说法也有很多,比如殷商以玄鸟为图腾,就是因为始祖商契的母亲在郊外吞了玄鸟蛋,而生商契。

还有就是《易经》,作为六经之首,其历史地位可见一斑,但是整部易经中,随处可见“龙”的身影。

《易经》讲阴阳,中国人万事万物都归于阴阳,易经讲龙,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不是细思极恐?

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

前面我们提到了民族的融合,不管怎么说,经过漫长的岁月,伏羲和女娲作为华夏始祖的说法是被各族人民接受的。

后来根据众多史学家和学者的考证,又证明了伏羲、女娲、黄帝、炎帝之间都有血缘关系,比如清代马骕所撰《绎史》中说:

“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根据中国神话传说,加以创造性的分析,并学习了国外神话理论,独创了中国神话研究和论证的方法,著书《伏羲考》,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涂山氏就是女娲,而涂山氏又是夏禹妻子的氏族。而《史记》中又有记载说夏禹的远祖是黄帝。

这样看来,不论伏羲、女娲,还是黄帝、炎帝,乃至后面的尧、舜、禹,他们都是龙的子孙,黄帝战胜蚩尤,团结了华夏民族,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其实就是龙的子孙。

从远古传说,到夏商周、到秦汉明清、到现代,中国人都崇拜龙,这不是盲目崇拜,而是文化了历史的传承,我们为什么以此为傲呢?

试问,这个地球上,从有人类开始到现在,历经朝代更替,战乱天灾,除了华夏民族,还有哪个民族能做到文化传承数千年?

人类祖先伏羲和女娲都是蛇,作为后代的华夏族群为什么叫做“龙的传人”?

  

  华夏民族为什么叫做龙的传人?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历来崇拜龙,中国神话中许多重要的始祖级人物,都有龙的血脉。

  华夏民族最早的祖先并非女娲和伏羲,而是盘古。女娲与伏羲,不过是盘古后裔中的一支。

  许多关于盘古开天的图画中,描画的盘古都是一个“人”的样子,这其实是错误的。盘古最初的形象其实是龙首蛇身。

  盘古开天的记载最早出自东吴史学家徐整的《三五历记》。在徐整的另一部巨著《五运历年记》中记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天地初开之时,并无生灵,盘古去世之后。方才有各种鸟兽虫鱼,人神妖魔出现。其中有一位神祇非常出名,即拥有雷电之力的雷神。雷神人面龙身,神通广大。

  传说中华胥国有一位公主。前往雷泽游玩,看到一只大脚印,踩上脚印后忽然觉得心有所感,回家之后就怀孕了,生下一男一女。男的是伏羲,女的就是女娲。

  雷泽是雷神的地盘,雷神是人面龙身,不过,华胥氏公主并非天神,因此,伏羲与女娲只是继承了一半的雷神血脉,因此是人面蛇身。

  蛇,在中国人心中,一直都是小龙。在许多神话中都说,蛇经过千年修炼后可以化为龙。

  因此,由龙而蛇,由蛇而龙,都是符合中华文化的。

  与伏羲、女娲几乎同时期,在天地之间还有许多大神,比如黄帝。

  其实并无确切史料证明黄帝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古史之中,黄帝是五方五帝之一,他与东方天帝伏羲、南方天帝炎帝,西方天帝帝君,北方天帝颛顼并列,黄帝为中央天帝,是五帝之首。

  黄帝在古史中是个什么形象呢?

  在古代神书《河图》中记载,“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轩辕于青丘。”

  黄帝的妈妈是看到一缕电光绕在在北极星上,心有所感,于是怀了黄帝。也就是说,黄帝其实也是雷神之子,是龙的传人!

  黄帝的后裔中,鲧在治水无效之后被杀死,死后化为一条黄龙。黄龙死后三年尸体不朽,从中长出一个小孩,就是禹。正因为大禹是神龙之子,具有神力,因此在开山凿石时常常化为巨熊。大禹迎娶了青丘狐族的女子为其,其子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因此叫做“启”。

因此种种,龙在中国实在太多重要,万千部族几乎都是龙族后人。

人类祖先伏羲和女娲都是蛇,作为后代的华夏族群为什么叫做“龙的传人”?

2017年年底,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参观故宫博物院。中国领导人想美国领导人介绍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最后,他说道:“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

在元首看来,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都是龙的传人。然而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很多人都不能说个所以然。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8000多年前就发现了龙形的器物。可是作为龙的传人,最早在什么时候的呢?

《符瑞志》有云: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炎帝神农氏的母亲女登,在生出神农氏之前曾来到常羊山。受到神龙之首的感应,在这里怀上并最终生下神农氏。

炎帝作为炎黄部落的首领,他乃是感神龙之首而生,那么他的子孙必然也流淌着龙的学员。从这点上来说,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说是龙的传人也完全正确。

《三皇庙碑》载:包羲子少典为神龙首;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之地以守包羲之祀。

少典何许人也?黄帝的父亲。从三皇庙碑的记载来看,黄帝少典也是长着一只神龙的脑袋,这就是炎帝母亲的感龙首而孕的那只龙首。

这就非常奇怪了,炎黄二帝的出身,都跟神龙首有关系。可见神龙首是个非常强大的圣物,直接影响了炎黄子孙的传承。

然而就如题目所说的那般,人类的祖先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为什么我们不是蛇的传人,而生龙的传入呢?

大概是因为蛇不具有神秘性吧,没有人会把地上爬来爬去的长虫当做自己的祖先。

比如刘邦的出身就非常神秘。与夏商周那些开国之祖相似,刘邦也不是完完全全的人生的。他的母亲刘媪生他之前,梦到了一条神龙,然后发出惊恐的声音。他老爹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感觉跑过去看,走到床头一看,原来被一条龙给绿了!

神龙绿了刘邦的老爹之后,便怀上了孩子,没多久就剩下了刘备。

汉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我们汉族便是形成在这一时期。

刘邦的父亲被一条龙给绿了这件事,其实非常不值得推敲的,然而刘邦默认了这件事。在刘邦看来,他的体内流淌着神龙的血液,能够给他带来神秘性,说白了刘邦默认了自己是龙的传人。

在亘古之前,我们华夏子孙从来都是自称炎黄子孙,真正默认自己是龙的传人的,可能就是那首《龙的传入》了吧。甚至龙的图腾说也是出现在民国,乃是闻一多提出来的,可见龙的传人这一说法并不久远。

为什么龙的传人这一说法,如此之快就被推广了呢?不得不说现代媒体的强大。

人类祖先伏羲和女娲都是蛇,作为后代的华夏族群为什么叫做“龙的传人”?

“人类祖先伏羲和女娲都是蛇,作为后代的华夏族群为什么叫做‘龙的传人’?”

第一,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被作为“人类祖先”进入华夏族的神话系统,起于战国兴于西汉,是比较晚的事情——远远晚于华夏族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这件事。

第二,西周,是中国的第一次地域和民族的“大一统”,这个时候,周族以自己为华夏族的观念,以及先祖以龙为图腾的观念,已经见诸于古籍了——这比伏羲女娲传说融入华夏族文化,早了约一千年。

第三,秦汉时期,中国实现了第二次“大一统”。这是一次更大大规模的民族和文化融合。此时的人们,更有自信,于是去兼收并蓄、融合整合少数民族的传说、文化和信仰。

第四,再要说的是,《左传》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龙和蛇,离得并不远,在古代人们的认识中,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现在人们能了解到的传说和神话,大多形成于周朝。

因为在那个时代,“识字”的人突然相对多了起来,也就有各种古籍流传了下来。

不算殷商的甲骨卜辞,从《诗》《书》《易》,到诸子典籍,告诉人们的,是在周以前,还有夏和商;周族打败了商族后建立了周朝。

周人们说,他们是“夏”族后代。

夏启,是大禹的儿子。从《尚书》里可以看出,周族是把大禹作为自己“高祖”的。再往前“捯”,就到了黄帝。黄帝,是周族的“太祖”。

和黄帝同时的,还有炎帝。《国语.晋语》说,黄帝炎帝,是少典氏和有蟜氏之子。大概,黄炎原为一族,后来才分为两族发展。

“典”为“氐”之音转;“蟜”为“羌”之音转。黄炎,皆出于“氐羌”。

“氐羌”之族,形成于黄河上游的渭水流域,大约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齐家文化区域。

属于“氐”的黄帝姬姓部落,具体居于姬水,大约在今甘肃临夏姬家川一带。“临夏”,是因为这里有一条大夏河,,姬姓部落,即以“夏”称之。

属于“羌”的炎帝姜姓部落,居于渭水的支流姜水一带,附近有“华”水,或近华山,遂以“华”称之。

后来,黄帝的姬姓部落,通过打仗“统一”了姜姓部落,实际上,两个部落之间早已开始通婚。于是,最早的“华夏”族就诞生了。

再后来,华夏族逐渐向东扩张,陕西、陕西,再到河南,其势力范围,达到了中原。

夏朝,应该是在这个东进过程中建立的。

“统一”后的华夏族,以黄帝为代表。

同时,华夏族,以龙为图腾。

考古学上的陶寺遗址,相当史籍记载的夏代。

1983年,高炜、高天麟、张岱海等学者写的《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报告中说:“从陶寺蟠龙的具体形象看,作蛇躯鳞身,……无角,也无爪。……是陶寺龙纹具有一定原始性的反映。就整体看,可谓似蛇非蛇,似鱷非鱷。从而看出,陶寺蟠龙的模特儿,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的综合体。因此,在此以前,大约还有形态更原始的龙。……龙盘的规格很高,蟠龙图象非同一般纹饰,很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正是活跃于‘夏墟’,以龙为族微、名号的部落。”

考古学的证据,与历史学的朝代,不好简单地划等号。但作为据今4000-3600年这个时间点,恰好是与史籍记载的夏代相吻合的。而且,陶寺这个地点,恰好也正在华夏族东进的路线上。

不管陶寺是不是夏朝,在这里生活过的族群,以抽象的“龙”为图腾,是毋庸置疑的。

从古籍来看,黄帝称轩辕,《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封禅书》亦说:“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

《淮南子.天文篇》云,中央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

《国语.晋语》说,禹之父鲧入羽渊化为黄能。“能”当为“龍”之讹误。

这种龙图腾和对龙的崇拜,在后来经过多次融合的华夏族一直流传下来。比如,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帝办公的地方叫“龙廷”;皇帝生气是“龙颜震怒”;皇帝出行须执“龙旂”;大臣给皇帝提不同意见,叫“逆龙鳞”;皇帝的子孙是“龙子龙孙”,等等,不一而足。

周朝,是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其中,也包括了对前朝商族文化、传说、神话的“大一统”。

商族,是居于黄河下游东夷族中的一支。东夷,一般被认为,受到了辽西红山文化晚期的影响,形成了“鸟”崇拜,因此,亦被称为尊奉各种鸟为图腾的鸟夷。

商族在甲骨文中,称自己的高祖是“蘷”。在神话中,称为帝俊。

周族建立周朝后,把帝俊演化为帝喾和帝舜两个人;并让夏族远祖黄帝与帝喾成为了祖孙关系;帝喾,还成了东部的摯、尧及商祖契,包括西部的周祖稷的亲生之父。

这一“整合”,周人就把自己的祖先列为了长子,商族的祖先做了次子。

《山海经》中,帝俊为后稷祖;《国语》中,帝喾为周祖,实现了东西方大融合。在这一帝系中,舜与禹都在尧廷为臣,又依次为帝。但无论如何,一个东夷一个西戎,都成了黄帝之孙颛顼的长房与次房子孙。

在古籍中,东方鸟夷族有主要的两支——太皞和少皞(昊)。

太皞,风姓,遗墟在陈,即今豫东一带。他的后裔有任、宿、须句、颛臾等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由甲骨文可知,“风”即“凤”,太皞族原以凤鸟为图腾。

少皞(昊),《左传》说其以鸟名官,即以鸟为图腾,共有九种扈鸟,称为“九扈”。其曾抗击夏族东进,终因失败,使夏启得以建立夏王朝,此即非常有名的有扈氏。

周族的“大一统”,也表现在对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上面,包括楚苗。

这些西南夷诸族,大多出于氐羌。《史记.西南夷列传》云:“皆氐类也。”

伏羲女娲传说,出于苗彝等族。这些少数民族,视其为自己的先祖。

关于伏羲女娲何以为人首蛇身,皆因其以蛇为图腾。我写了一篇这方面的问答,有兴趣可搜出来看看。

这要说到禹。

顾颉刚先生考证说,“禹”字古从虫。到现在,仍有人耻笑此事。又怎知,禹一直是周族崇拜的“高祖”,“禹从虫”,恰好反映了周族对龙的崇拜。

进一步说,古代“虫”字,即为蛇,古文实即蛇神。

闻一多曾写《神话与诗》一文,其曰:“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大蛇这オ接受了兽类的四角,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麟和鬚,……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

龙和蛇的关系和演变,这说的很清楚了。

关于龙的最初“诞生”,或许与远古先民夜观天象有关,甲骨文的“龙”,与北斗七星非常相像。这是另外的话题,不多赘述。

经过两次“大一统”,华夏族已经是一个民族大融合之后的集合概念,这个族里的人,也就都是“龙的传人”了。

人类祖先伏羲和女娲都是蛇,作为后代的华夏族群为什么叫做“龙的传人”?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太吴伏羲氏是以龙图腾为氏族徽号的,故王延寿《鲁灵光政赋》注引《玄中记》云:“伏羲龙身,女娲蛇躯。”龙蛇分明。两个部落的结合,他们统辖邻近各小部落,形成初具规模的部落联盟。各小部落也围绕着大龙图腾为中心,也有备自以龙为名的支图腾。

如《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皋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日:“太皋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以龙命官,即命备小部落酋长以龙作为他们的部落图腾徽号。

《通鉴补纪外编》曰:

“太昊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之瑞,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日龙师。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屠龙氏,造屋庐;浑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畴;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又命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又曰苍龙;夏官为赤龙氏; 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

还有专事养龙的豢龙氏和驾龙的御龙氏。还有句龙氏、应龙氏、烛龙氏等。这些众多的龙图腾部落,阵营庞大,族众繁多,说明华夏族的祖先伏羲氏部落氏族在七八千年前分布在陕甘川青的岷山山脉一带,巴是繁荣昌盛的龙图腾的世界了。

黄帝虽是以熊为图腾,但是却处处以龙为神灵,可说是龙的传人;炎帝虽是以羊为图腾,但也与黄帝一样崇尊龙图腾且其族裔多以龙为图腾标志,《大戴礼记·五帝德》云:“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扆云,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

《史记·封禅书》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冠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髯号。“

黄帝和他的子孙颛顼、帝喾出门常乘龙,连崩驾之前亦要乘龙升天,这虽近于神话,但却可看到龙的传人,生离不开龙,死也离不开龙,由龙迎其灵魂到上天祖宗所在的天堂上去聚会。龙神也作为炎黄族团的崇拜对象。

《山海经》的《中山经》说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又说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人面,又说光山,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面龙首。

这说明都是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的宗族神和其支部落神。炎黄的子孙也继承黄帝的传统,以乘龙为荣,如《海外南经》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西经》说: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海内北经》说:从极之渊,冰夷人面,乘两龙。又黄帝的嫡裔夏后启也乘两龙(《海外西经》),赤水之南夏后开乘两龙(《大荒西经》),夏后开即夏后启。地多以龙为名,如《西山经》泾水流域有龙首之山,位于陕甘交界处,正是伏羲、神农、黄帝的始居地。

《中山经》云龙山和龙余之水,注入洛水。《大荒西经》亦有龙山,为日月所入处。《北山经》中有龙侯之山。此外,《中山经》说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海外西经》说龙鱼居沃野之北。

《大荒北经》还说黄帝与蚩尤大战,“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寄水”,最后战胜蚩尤。 《大荒东经》又说:“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又说:“西北海经》又说:“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

又说:“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龙的子孙和龙的神明,几乎遍布于中国各地和四海,真成了一个龙的世界。

因此,龙被渲染得神秘而伟大,被追溯更久远,如《路史》卷三说,“有人皇,九男相象,其身九章,胡洮龙躯。”《宝椟记》云:斯频国石室中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石像,皆龙形。这个人皇,后来又被中国道教所信仰。

炎黄的始祖人皇有九龙之身,其神明掌管天地人间万事,无所不管,言下之意是龙的祖宗至高无上,统管天下一切事物。龙在炎黄子孙独创的道教宣传下,更显得神力无穷,活力无尽了。

故《三坟》追溯伏羲时龙图腾的盛世云:

“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命臣潜龙氏作申历………因龙出而纪官,因风来面作乐。命降龙氏倡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冶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天下之民,号曰天皇太吴、伏羲、有庖、升龙氏,本通姓氏之后也。”

加之伏羲之龙图腾与女娲之风(凤)图腾结合而形成了龙凤图腾文化,以后龙图腾被西羌炎黄族系所继承和发扬光大,风鸟图腾又被东夷族系少昊氏所继承和发扬先大,到周代时,龙凤两大系又重新融合成为华夏族。

于是,中华民族以龙凤文化为中坚的文化形态宣告形成。随着中华民族分别向四方迁徙,从而带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龙凤文化,其感受之深,历史之久,文化之备,传播之广,信奉之坚,人口之众,是世界上任何民族所无法比拟的。

到黄帝的嫡裔夏代,龙图腾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但驯养龙、骑龙,还食龙。《国语·郑语》载史伯引《训语》说:“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日‘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 卜请其策而藏之,吉。有褒氏乃夏禹之居,二龙乃褒国二君的化身,二龙为交龙。《风俗通·声音篇》说:昔黄帝驾象车,交龙、毕方并辖。 ”《周礼·司常》云;“交龙为旂。 ”

郑注:“诸候建旂”日“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又注《觐礼记》:“天子载大旂,象日月,升龙降龙。”“王建大常,縿首画日月,其下及交画升龙降龙。 《释名·释兵》日:“交龙为旂,旂,倚也,画作两龙相依倚。”故《邺中记》谓“锦有大交龙、小交龙”。因后代没有真龙,古天子出驾,乘出巡,只得仿效画双龙于旂上,作为天子、诸侯王国的标识。

夏后启即乘双龙,启之父禹,祖鲧,也是龙图腾。《史记·封禅书》以夏为木德,有青龙之瑞。夏禹治水,便凿龙门以泄黄河之水。

《淮南子》说:“禹省南方,济于江,黄龙负舟。”《楚辞注》说:“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导水径所当决者,因而治之。”《拾遗记》说: “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又说: “南浔之国,有洞穴阴源,其下通地脉,中有毛龙,时蜕骨于旷泽之中,鱼龙同穴而处,其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养龙不绝,因以命族。禹导川,乘此龙,及四海攸同,反放河汭。”则夏禹靠龙族的帮助,不但治好水患,还曾豢养龙。《礼含文嘉》载:“禹卑宫室,垂意于沟洫,百谷用成,神龙至,灵龟服,玉女敬养天赐。”

禹的八位大臣中就有龙,龙乃龙部落的菌长,为炎帝之裔。炎帝之裔“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生氐羌,氐羌乞姓。”

传说夏后氏诸王多乘龙,《括地图》说禹乘二龙,《山海经·大荒西经》注引《归藏郑母经》曰: “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亦如其始祖黄帝乘龙登天一样。《慎子》有“飞龙乘云”之说。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帝贱夏王孔甲乘龙,各有雌雄。夏人的器物亦多以龙为饰。如《礼记·明堂位》说“夏后氏以龙勺”。

夏桀的少子淳维,逃到漠北,成为匈奴族的始祖,他们有祀龙之风。《史记·匈奴传》云、“岁正月,诸长小会于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祭其先天地鬼神。”《索隐》引崔浩云:“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后汉书·匈奴传》亦云:“匈奴有三龙祠,祭天地。”班固《封燕然山铭》:“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

《开元占经·客星占六篇》引郗萌日:“客星舍匈奴星,人面龙身留十余日不去,胡人内相贼,国家兵起,边人来降。”把匈奴星比为龙。翟人与龙蛇比。夏少康的一支为于越之祖,越人也祀龙,纹身作龙纹。

天上的星宿也有龙,如《史记·天官书》: “轩辕黄龙体。 ”《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 ”《开元占经·龙鱼虫蛇占篇》引《春秋合诚图》云:“黄帝将亡,则黄龙坠。”《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其兽黄龙。 ”二十八宿中的东方青龙七宿,角宿为龙角,亢宿为龙颈,心宿为龙心,尾宿、箕宿为龙尾。

黄帝另一支颛顼之裔的祝融氏是赤龙。帝尧之后的刘邦为赤龙,周文王之后的项羽为白龙。《论衡·奇怪篇》说:谶书又言,尧母庆都野出,赤龙感己,遂生尧。《魚龙河图》说尧母“玄云入户,蛟龙守门,故日时乘九龙以御天也。”而尧也龙颜日角。

《史记·高祖本纪》说汉高祖之母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索隐》云:“按《诗含神雾》云;‘赤龙感女媪,刘季兴。’”汉高祖之裔汉宣帝年号黄龙,三国吴大帝和唐段子璋的年号也叫黄龙。前秦张育的年号黑龙。南汉刘龚年号白龙。唐武后年号神龙。金张致年号兴龙。后凉吕光、明张琏年号龙飞。汉公孙述、南诏劝龙晟、大理段正兴、后赵侯子光、北宋赵谂、南宋李子扬的年号都叫龙兴。元韩林儿,明田九成、王金刚奴的年号都叫龙凤。唐高宗年号龙朔,唐昭宗年号龙纪,夏王赫连勃勃(匈奴人)年号龙升,闽王王延钧年号龙启,后梁末帝年号龙德。

黄帝之裔鲜卑族慕容廆的都城名龙城(辽宁朝阳市)。我们发现日本古语乃至现代日语的语干中,保留了若干女真语和鲜卑语的要素。如《东日流外三郡志》中列举日本北部土著民族的始祖有名叫宇曾利、毛止利的。前者都是满语天王,后者都是满语龙。则龙的影响由鲜卑传到女真、满族,再传入日本。

黄帝之裔祝融氏之后的楚国也崇尚龙《博物志》卷九杂说上云:

“子胥伐楚,燔其府库,破其九龙之钟。”又说:“昔舜茎登天为神,牧占,有黄龙神日:‘不吉’。”因舜为东夷族凤图腾,故不受黄龙神的喜爱。因此有所谓龙忌,即对龙的禁忌。

《淮南子·要略篇》云: “操合开塞,各有龙忌。”许注:“中国以鬼神之事忌,北湖南越皆谓‘请龙"。《后汉书·周举传》云:“太原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太原古属晋国,有龙忌。介之推把晋文公比作龙,返回国都,把随从晋文公的五臣比作蛇,即赵衰、狐偃、贾他、魏犨和他自己。他焚死绵山,故谓槁死中野。这里龙蛇分明,故谓龙即蛇之化身,恐与理难合。

《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引:传国,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抱朴子》说“有自然之龙,有蛇化成之龙。”《述异记》谓“蛟千年化为龙。”假若龙蛇如一,就不必费时千年,才由蛇变为龙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