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诸葛亮的出师表能否删除?教授:删除,如何评价?
我认为《出师表》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宣言书,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们的民族丶我们的军人丶我们的子孙后代,应当予以效仿和发扬光大。
至于说是一种封建愚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蜀汉丞相效忠蜀汉何有之过?
况且诸葛为人睿智丶神机妙算,何谓愚忠?相反,在地小人少之三国,蜀汉能五伐中原,化被动为主动,以进攻代防守,正是诸葛效忠祖国欲统一天下之大志,与日月齐辉,并山河共美!
因此,传颂千年的《出师表》应当有一席之地。
至于《止战疏》,虽没《出师表》有名,如有必要要上架,就上架,也不应取而代之。
我们民族要和平,不赞成战争。但人类的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在世界并不太平丶暗流汹涌之秋,帝国主义丶霸权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要高度警惕,《止战非易》,《出师待发》!
课本中诸葛亮的出师表能否删除?教授:删除,如何评价?
苍茫大地认为《出师表》不应该删除。原因如下:
一、孔明在出师表中体现的忠诚既是君对臣的忠诚,更是对季汉(蜀汉)这个囯家的忠诚,这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在封建时代,忠君和爱国几乎是同义词,我们不应苛求古人。
孔明的《出师表》体现的是对刘备父子发自肺腑的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孔明一生最好的概括。刘备三顾茅庐的礼遇,使孔明大为感动,从此给刘备牵马坠蹬,誓死相随。孔明呕心沥血,扶佐刘备打下了蜀汉江山,刘备薨逝后,孔明又致力于平叛,所谓“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后方稳定后,又马不停蹄,兵出祁山,五伐中原,最终命丧五丈原。这等忠诚,惊天地,泣鬼神!令我们这些后辈钦佩不已啊!
二、孔明北伐,并非简单的穷兵黩武、劳命伤财所能概括的。
孔明北伐,和后世的姜维北伐是有区别的。孔明是军事、经济两手抓。孔明是集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的大才。他执政时代,国内叛乱已削平,东和孙权,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没大问题。
孔明北伐,步步为营,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如能攻占凉、雍,则增人扩地,壮大蜀汉力量,把前线前移。如进攻无进展,也是最好的防御手段。即便孔明不伐魏,魏也会伐蜀啊!
三、《出师表》还教会我们怎么去信守承诺。
所谓“君子重然诺,一诺重千金”。孔明受刘备托孤重任,从此殚精积虑,他用一生教会我们什么叫信守诺言。现今社会,诚信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出师表》正好教会我们什么叫诚信!
四、《出师表》就文学价值而言也不容低估。
《古文观止》中也选录了《出师表》,《古文观止》所选作品都是精品,这从《古文观止》发行以来,文坛从来没有负面评论。《出师表》有幸入编,是当之无愧的文学精品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样的宏文,选作中学教材,已经多年,从来没有疑义。笔者作为老师,多次执教过,几乎达到熟读能背的地步。恕我直言:把《出师表》移出教材的想法,有神经过敏的嫌疑!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如用有色眼睛,即便是《古人观止》中的极品,也会全都给毙掉。恕我直言:国学水平似有下降趋势,教授如古文底子深厚,技痒难耐,兴之所至,整一篇下水古文,给我辈一睹芳容如何?!
课本中诸葛亮的出师表能否删除?教授:删除,如何评价?
哪个教授说的要删除《出师表》?胡说的!
此事发生公元2007年,当时时年65岁的西安市委党校教授胡觉照先生上书教育部,建议将《出师表》从中学课本上撤掉,理由是诸葛亮发动战争是愚忠,没有考虑百姓的利益,后来还有诸葛亮北伐是想当皇帝、《隆中对》是在分裂华夏等言论。
当然,最后结果如何,大家也都看到了。
胡觉照教授当时已经过了不惑、知天命的年纪,不过似乎并没有“耳顺”,反而用他开创似的思维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他不但有不少长篇、中篇小说问世,还有一部《异说三国》颇为夺人眼球,咱们倒是可以姑且将他建议撤销《出师表》、《隆中对》看做是他在“异说三国”。
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已经两千多年了,历史在不同的时代被打扮成不同的样子,现如今这个年代,历史更是可以被演绎成各种各样的版本,一部流传至今的《出师表》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可以让人学到愚忠?读了《隆中对》就学会分裂祖国了?
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回想一下我们读书时所学到的古文,我们当时所思所想的都有什么?无外乎这个课文到底要不要背诵,是三百字的?还是五百字的?韩愈的《师说》好背还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好背,有几个人想当时的历史背景呢?
真正让我们历史爱好者去读古文的,是因为我们单纯地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而不是课本上的那简简单单几篇文章。
当初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年幼时至爱读《史记》,后来还写了一篇类似于外公《报任安书》的《报孙会宗书》,最后因谋反而死,我们会不会觉得就是因为他读了《史记》而导致谋反,我们应该将《史记》列为禁书呢?
当一个教授不再从文化、历史角度来看待著作,而是从“异角度”来分析的时候,他便已经不再具备教书育人的本能了,更不配称之为教授了。
课本中诸葛亮的出师表能否删除?教授:删除,如何评价?
锅子哥观点:这是13年前的事情了。
2007年4月,著名公知胡觉照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写了一封建议信,宣扬一种“愚忠”,不利于辨识能力不完全的中学生形成“止战生息”等正确的军事观,要撤出中学教材。
13年过去了,《出师表》仍安安静静的躺在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本里,可见教育部并没有采纳胡觉照的意见,看来出师表的存在性还是有的。
胡觉照为啥主张删掉《出师表》?13年前,《青年周末》采访了胡教授,我梳理了一下,他的理由如下:
- (1)诸葛亮缺乏民本思想,他三番五次发动对魏国的进攻,为的是报答刘备对他个人的知遇之恩,全然不顾当时民众极希望休养生息。
- (2)诸葛亮就是个国家分裂主义者,人们对他的认知太不理性,已经将他推向神坛。
- (3)《出师表》文章虽美,但对于一个文学作品,首先应该看它的思想价值,看它思想上是否正确,其次才是艺术价值。
- (4)读史使人明志,使人多些理性思维,少些感情用事。《出师表》包含不健康的内容,学生会潜移默化地会受影响。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对《出师表》提出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学习出师表,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的光环,更可以学习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学习如何写一篇好文章,对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大有裨益。
(1)超高的文学修养。
《出师表》全文只有624个字,传世的成语却不下10个,可见《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如,妄自菲薄、陟罚臧否、作奸犯科、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等,这些成语无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试问将这篇文章删除掉,这些成语的出处你如何讲解?难道说是觊觎皇位已久的“国家分裂主义者”提出的吗?
(2)作者的情怀。
“知恩图报”,在诸葛亮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文章中蕴含赤诚和坚守,时至今日仍是道德的楷模。
(3)抛开时代谈古人是荒谬的。
就像在现在去质问古人为什么不用空调制冷,而费劳力让人运送冰块、找人扇凉等等,时代是变化的,像这位胡教授怎么就能判断诸葛亮没有民本思想?有什么证据能够说明呢?难道只是为了博出位,吸引别人的眼球吗?
总之,这篇文章是流传下来了,可见无论是在价值观方面还是文学价值方面,《出师表》都是无可撼动的。当然,这里也不是否定了专家学者对古人的批判性思维。自然,很多道理和事实都是通过研究和调查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但是像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提出这样的观点,恐怕让任何人都无法接受吧。课本中诸葛亮的出师表能否删除?教授:删除,如何评价?
2007年4月,陕西省西安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胡觉照的《 关于用<止战疏>代替<出师表>的建议信》,建议:中学语文课本撤销《出师表》,用华歆的《止战疏》代之。
胡教授给出的理由是:《出师表》作为初三语文的必修课文,宣扬一种“愚忠”,不利于辨识能力不完全的中学生形成“止战生息”等正确的军事观。
就这个问题而言,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一个方面是民间共识;另一个方面是《出师表》到底是不是愚忠;再一个方面是《止战疏》到底有没有正确的军事观。
01.华歆的民间共识太差诸葛亮大家都了解、《出师表》大家也都学过。华歆何许人和《止战疏》是怎么回事,就需要解释一下了。
正史《三国志》到底是怎么写诸葛亮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大家认识的诸葛亮可能都来自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民间的共识,已经盖过了史书共识。所以,诸葛亮就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臣定位。
华歆这个人在正史中的评价也不低,但是在民间的评价中就真心不怎么样了。管宁割席断交,而断交的对象就是华歆。
《三国演义》更是把华歆给塑造成了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小人。京剧《白逼宫》、《受禅台》和湘剧《华歆逼宫》,都出现了华歆这个人。曹操率兵进攻缉捕伏皇后,华歆则是强悍爪牙一枚,“坏户发壁,牵后出”。
姑且认可中学生辨识能力不完全,那么他们会怎样认识华歆这个人。民间共识中,诸葛亮就是忠臣君子而华歆就是奸诈小人。你让一群辨识能力不完全的中学生学习这个“小人”的文章,岂不是会有更大的问题。
02.《止战疏》就有正确的军事观吗太和四年,也就是公元230年内,魏明帝诏令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出兵伐蜀。于是,宰相华歆上《止战疏》。止战疏不长,核心意思就一个,即:
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这个观点不可谓不正确,因为正确与否的评价标准是道德而不是军事。但道德评价往往都是在说废话,谁不知道该做好人、谁不知道要少动干戈、谁不知道所谓的“止战生息”。“止战生息”,简单说就是少打仗、多攒钱。但是,军事观和战略观方面,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如果找反证,拿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就足够了。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刘繇和王朗“今岁不战,明年不征”的结果,就是“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所以,华歆的《止战疏》权可作为道德论,而不能作为什么正确的军事观。
公元230年7月,司马懿溯汉江而上、曹真取道斜谷,目标是会师汉中。但是,八月份的时候,诸葛亮就屯兵成固(今陕西城固西北)、李严则举兵两万开赴汉中,蜀汉政权严阵以待。而此时又来了一场大雨,持续了三十多天,大水冲毁了入蜀的栈道。这时候曹魏再要打仗,就只能是自寻死路。不用诸葛亮出手,大雨和秦岭就能整死曹魏大军。然后,华歆上了《止战疏》。这明显就是眼看打不过但又没台阶,然后找了个道德借口。
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
所以,华歆《止战疏》就是再给曹魏退兵找台阶,这里面根本就没有正确的军事观。如果曹真和司马懿出兵顺利、杀入汉中,华歆估计会说王师就该南定成都、消灭蜀吴二贼。
03.诸葛亮的《出师表》真得就是愚忠吗《出师表》只是言情,《后出师表》才是言战。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实施北伐、为什么一定要搞战争,在《后出师表》中诠释的最详细。而《出师表》主要是一种老臣忠心和真情流露。诸葛亮临表涕零,千年后的我们读起来也感同身受。
因为刘备曾经“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所以诸葛亮就要对刘备委质为臣、誓死效忠。于是,这就是诸葛亮的愚忠。
但是,委质为臣得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向谁委质是可以选的,选了之后才能为臣。诸葛亮当时可以选刘备、也可以选曹操、还可以选孙权。但他为什么选择刘备呢?史书的记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三国演义》和民间共识,盖过了史书。因此,诸葛亮之所以向刘备委质为臣,理由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共同的志向,即: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对刘备个人的忠,可能叫愚忠。但在名分未定的三国时代,这其实也是一种义。比如庞德宁死不降而被关羽杀掉,那么我们该怎样评价庞德?庞德对曹操愚忠,还是庞德对曹操有义?下调一个维度,从忠下降到义,可能更恰当,这时候马革裹尸的庞德也才更有意义。
三国在当时可能名分未定,在史书可能正朔也传到了曹魏。但是在民间,三国的正统就在蜀汉。所以,诸葛亮的忠既是对刘备,也是对汉朝。国破山河在的形势下,诸葛亮的行为则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大忠。
04.历史意义是一种主观共识以上论述是诸葛亮的真实所想吗?是诸葛亮在认清当时格局后所要追寻的人生意义吗?不一定,但也一定。
诸葛亮当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初衷,这就是不一定。但这个不一定一点儿也不重要,因为历史的意义是后人的共识。于是,诸葛亮的行为所呈现的历史意义,却是一定的,那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诸葛亮以及《出师表》的评价,应该上升一个维度,定位在家国情怀的层面。
你说庞德就下调一个维度,说是义而不是愚忠;你说诸葛亮就上调一个维度,说是家国情怀而不是愚忠。怎么说都是你有理?就不顾历史的真实吗?历史的真实是一回事,但历史意义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历史需要解读。
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是怎样认识他们、我们赋予了他们怎样的意义。而这种认识和赋予都是一种主观的评价,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主体间的共识,也就是历史的意义。
因此,既然诸葛亮的历史意义已经确定为一种主观共识了,那么就没必要也不应该把他认为是一种愚忠。所以,《后出师表》因着诸葛亮的人设,也就没有了“愚忠”的成分。
课本中诸葛亮的出师表能否删除?教授:删除,如何评价?
熟读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多么聪明,忠心之人,为了匡扶汉室,强大蜀汉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不过由于蜀汉国力相比于曹魏,差距实在是太大,诸葛亮最终也没能完成心愿,令人遗憾。不过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令众人十分感动。
然而最近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因为有著名教授建议将诸葛亮的《出师表》删除课本,理由竟然是宣扬愚忠思想,对此,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删除《出师表》
中学时期,我们都学过《出师表》一文,甚至还被要求背诵全文。《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魏国前给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折,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不过有著名教授对此却并不认同,认为应该将此文从书本中删除,原因如下。
第一、著名教授认为人们对诸葛亮太过于神话。
胡觉照认为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太过于情绪化,甚至于神话,做不到辩证、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他有必要帮助大家认清现实,把诸葛亮搬下神坛。
第二、著名教授认为诸葛亮表达了过多的个人情感,缺少对百姓的体恤。
胡觉照认为《出师表》中,诸葛亮全篇都表达了他对刘备恩情的感激,甚至他北伐的理由也是为了完成刘备的夙愿,全然没有顾及战争对百姓的影响。而大家解读这篇文章时,大多数是站在大臣和皇帝的角度来看的,很少有人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待,他有必要帮助大家重新认识一下。
第三、著名教授认为《出师表》宣扬愚忠思想,不利于青少年发展。
胡觉照认为《出师表》宣扬愚忠、好战思想,而中学生在认知上发育并不完全,没有很好的辨识能力,如果出师表看多了,很有可能把学生教育的愚忠、好战!这样的话,虽然青少年当时没有表现出来,但肯定会潜移默化做出改变。
针对教授的这三个观点,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的,但是在本文看来,这些建议却有点过于哗众取宠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诸葛亮发表《出师表》时,蜀汉的处境。
当时刘备白手起家,经过艰苦奋斗,虽然成功建立了蜀汉,然而他交给刘禅的却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汉中大胜之后,刘备集团的实力到达巅峰,似乎真有一争天下的实力,然而随之而来的襄樊之战却直接打断的蜀汉的上升之路。荆州丢失,关羽败亡,荆州军团灭亡,这三件大事直接使得蜀汉集团实力大减。
原本刘备的计划是积蓄实力,等天下生变时,再从汉中、荆州同时北伐曹魏,这样兴许有可能功成。现在关羽一败,刘备的战略计划被打破,只能从汉中北伐,这将是很难成功的。也正因如此,刘备在登基称帝后,要迫不及待的征伐东吴。
刘备伐吴,除了给关羽报仇,更大的想法就是重新夺取荆州,因为只有荆州在手,蜀汉才有机会一争天下。遗憾的是,刘备伐吴并未成功,反而是遭遇了夷陵大败,蜀汉精锐尽丧,大批蜀汉人才阵亡,刘备自己也陷入了疾病之中。之后刘备白帝托孤,其实交给诸葛亮的蜀汉已经是风雨飘摇了。
经过两次大败,蜀汉可战之兵几乎是损失殆尽,魏、吴两国虎视眈眈,国内也是叛乱不断,诸葛亮那句“此诚存亡之际”根本没有胡说,完全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换作其他人,蜀汉可能就亡了。是诸葛亮才智过人,凭借一己之力,稳定外敌,安抚叛乱,为国内争取了足够的时间,最终拉起了一支可战之兵,帮助蜀汉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历朝历代对诸葛亮的夸奖完全不是空穴来风的,他确实是一个能人!
其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虽然没有说明对蜀汉百姓的关切,但是他北伐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百姓着想。
当时的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假如和平发展,魏国肯定发展得会更快,而蜀汉国内由于派系众多,又会陷入内斗,还不如北伐转移矛盾,凝聚民心,这样的话还可以打击魏国,延缓魏国发展速度,延缓蜀汉灭亡时间。
百姓和国家是一体的,国家灭亡了,百家哪有好日子过?当年刘禅投降,成都老百姓可是非常惨的。从这方面来说,诸葛亮北伐就是为了老百姓着想,延缓蜀汉灭亡时间,延缓百姓被魏军屠戮的发生时间。
最后,关于愚忠好战思想,这完全就是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了。
《出师表》本身是一篇极佳的文章,有助于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增加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站在诸葛亮当时的角度,对蜀汉的忠心完全值得表扬。“愚忠”的说法,完全是站在上帝视角,认为蜀汉该亡,天下该归于魏国。
然而在当时蜀汉看来,人家才是汉室的延续,人家是正统,忠心于蜀汉才是真正的忠,曹魏、东吴才是背叛汉室的叛逆,不能因为曹魏实力强,曹魏就一定是对的吧?教授的这个观点就是典型的站在上帝视角来说话,把当时那一批仁人志士都给批判了,以他的意思,蜀汉是不是就该全体投降?
总结
著名教授发表的这番言论,实际上并不妥当。《出师表》一文作为古代议论文的典范,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是值得大家学习研讨的。说诸葛亮是“愚忠”,是因为他开了上帝视角,知道三家归晋。然而实际上,站在当时社会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确实是对蜀汉忠心耿耿,死而后已。这种忠心爱国的思想值得中学生学习牢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