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刻理解李(白)杜(甫)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句话?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诗是我国文坛上苍天松柏,在诗歌领域登峰造极。光是名诗人成千上万,名作不尽其数。
名诗人之中,李杜卓然不群,并肩而立于众人之上。李白的诗达到了出神入化的飘飘欲仙的境地,是无限浪漫的天上人间,细细读来如品尝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回味无穷。
杜甫是现实主义的大圣人,满含激情地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描写了无数人民生活的篇章,如"卖炭翁“等,读来心酸,令人扼腕长叹!
一个号称"诗仙",飞翔在九天之上。一个名呼“诗圣",奔波于山河之间。在雄伟壮丽的唐诗之巅,两人伯仲之间,各逞其长。两人才华盖世,互相辉映,如熊熊火焰,光照寰宇!
如何深刻理解李(白)杜(甫)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句话?
中国人不知道李白和杜甫的人不太多,知道李白和杜甫的诗文的艺术价值 及影响的人也不太多。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我们不能不为在我们祖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这样两位伟大的诗人而感到自豪!一:先说李白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统一。
李白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年间,即所谓的“盛唐”时期,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却又潜伏着各种矛盾和危机,加上李白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得其诗篇表现了与杜甫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一)艺术价值李白的诗雄奇、豪放、飘逸。连杜甫都说“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感情强烈,高度个性化,给人以排山倒海地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李诗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盛唐气象,造就了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 夸张大胆,比喻生动,想象丰富: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又有生活的真实。“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想象丰富,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用来表现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多种奇丽惊人的幻想;
- 结构跳跃多变,感情瞬息万变:以《蜀道难》为例,该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借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又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回环往复,折服世人;
- 语言清新自然,不加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是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形象的形容和概括;
- 诗体多样:李白运用的诗体多样,贡献最大的是七古和七绝,这两种诗体在当时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自由豪放的性格特别适应。
李白的诗对后代的影响极为深远。
- 唐代影响:到贞元时期,他的没有定卷的诗集已“家家有之”;中唐时期,韩愈和孟郊等人大力赞扬并认真学习李诗,创造出自己杰出独特的诗风;李贺浪漫主义的诗风更是直接受李白诗歌的启发;
- 唐朝之后:宋代诗人苏舜钦、苏轼、陆游,明清诗人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也都从李诗中吸收营养;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都受到李诗的影响。
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不仅造成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长期生活在民间,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并逐渐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一)艺术价值杜甫诗歌的最大成就和特色就是现实主义。
-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诗突出地表现在那些反映现实的乐府叙事诗上: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例如“三吏”“三别”;寓主观于客观,例如《石壕吏》、《丽人行》;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例如《新婚别》;采用俗语;细节描写;
- 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一大特色:不仅在文学史上,就是在历史上也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爱国诗人陆游就深受杜甫影响,他学习杜甫,纠正了自己早年学诗“但欲工藻绘”的偏差,创作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酷爱杜诗,被俘之后更是专读杜诗,并集杜诗为五言绝句二百首,自言“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爱国诗人顾炎武同样从杜诗中得到鼓舞;
- 诗体多样:为了全面反映现实,杜甫掌握了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诗在杜甫的手中,几乎无所不能,他用诗写传记,写游记,写自传,写奏议,写书札,写寓言,写评论。
- 杜诗学习民歌运用对话和口语,大大提高了诗的表现力,使诗歌接近生活,接近普通百姓。元稹和白居易诗歌的通俗化,就是受杜甫的影响;
- 杜甫注重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字字不闲”,这对于提高诗的语言艺术,影响后世很大。如宋代“江西诗派”就强调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专门在字句上下功夫。
如何深刻理解李(白)杜(甫)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句话?
现在经常看到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杜甫和李白合称“李杜”,两个人的诗谁更好一些?结果是大家各持己见,争吵的很激烈却争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其实所谓的艺术,或者说登峰造极的艺术,很难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李白的“清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已经达到了各自境界的极致。
而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最早挑起李杜之间优劣争辩的人是元稹,把杜甫的成就放在李白之上,引得天下哗然。
韩愈很不认可元稹的做法,所以就写了《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韩愈的这段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我们哪能评判这两位大诗人的优劣呢?他们都在云端中飞翔,即使我们能够在夜梦中看见他们的身影,但是等到醒过来之后就会明白永远也不可能取得像他们一样的成就。
有些时候我们不免会从我们对于诗人的批评和挑剔中,来检讨我们自己的胸怀是不是足够宽阔,以至于竟不能同时容纳大唐诗坛的双子星座。
李白被后人尊奉为诗仙,以至于人们错误的认为,他超越现实主义的伟大是后人无法超越的。事实上,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超现实的,李白也不例外!
盛唐时代的其他诗人还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的时候,李白却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对那些为取得富贵而牺牲人格的行为加以鄙视。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以轻蔑。这种被现实束缚,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要征服现实的态度,是李白身上特有的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李白身上具有的独特的反抗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又相成的。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传衰的开始,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转折点。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诗人们,都经历了这场由于统治者的昏聩荒淫而造成的军阀叛乱。在叛乱前,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为国家表面的安定繁荣所迷惑,一味的追求舒适安逸的浪漫生活,乱后却丧失了意志,变得消沉颓废,再也吟不出热烈高昂或自在奔放的诗歌了。
而另外少数人,一直比较清醒,在社会繁荣昌盛的假象中,对潜在的严重危机已经有了预感。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使他们受到教育、锻炼,使他们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安危、百姓的悲喜而吟唱。
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最杰出者。他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勇敢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个人和国家处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而他所具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高超艺术手法,充分的保障了他可以将这高贵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在我国诗坛上,杜诗的认知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学作用都是高不可攀的。这就是后人尊其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原因。
李诗源自于《楚辞》,杜诗源自于《诗经》和汉乐府,二人又不约而同地受到《文选》的影响。安史之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说明了在诗歌创作方面,盛唐之所以为盛,正是因为有“李杜”的伟大存在。
如何深刻理解李(白)杜(甫)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句话?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指李白、杜指杜甫。李白杜甫诗文并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这句诗出自唐韩愈《调张籍》。原文节选: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李白杜甫被后人称为李杜。李杜的诗歌代表着唐朝的兴盛和文化繁荣,也代表着中国诗歌的高水平,是中华文明百花园中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如何深刻理解李(白)杜(甫)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句话?
这诗句出自唐代韩愈的《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看完这诗出处,就能观察出点眉目来,原诗歌里透露出平反的意味。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或十一年(816年)。当时,李白、杜甫还不曾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在韩愈以前,李白名高于杜甫;到韩愈那时,又有人尊杜抑李。朝野和民间诽谤之声时而有之,在此背景下,韩愈站了出来,高调做了此诗,大大方方弘扬了李杜的才华和诗文成就。
当然,别的人登高一呼,没什么权威和分量;而韩愈是谁啊,这些标签和名头一晃,也是地动山摇的人物!世人称为韩文公,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誉的韩愈站台,早已过世李白杜甫,应该可以在九泉之下,颇为欣慰了!这两位唐代最为杰出的诗人,本身也够硬核,诗文一出手,便是经典永流传的金句。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老李一身的浪漫因子,豪迈奔放,脱口而出,便秀出个半个盛唐,煌煌气象,唯太白一手妙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尽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杜感慨起来,让人崇敬!这位极具济国为民情怀的诗人,他笔下的诗句直指现实,深刻批判,有人文力度和思想境界!
李杜,这在唐代星光熠熠的人物,一个狂放不羁,一个沉郁担当,私下也是亦兄亦友,互相激赏。史上最牛逼的基友。他们才情四溢独具,人格映照古今!
感谢这两位先贤,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特别是李白,亦道亦仙亦侠,本身就是传奇的化身,读他的诗,则心旷气壮,让人不禁飘逸情思!杜甫,这个有点严肃又可爱的老头形象,他的诗句传达着忧国忧民的情感,他为底层奔走疾呼,责任担当,且热爱和平,让人敬畏!
如果千年前,没有这两位性格迥异的两位大哥兴风作浪,文坛该会有多少寂寞。幸好他们笔管里流淌着瑰丽的情意,温暖抚慰着这个悠久沧桑的民族。
千载以后,看似热闹非凡的传媒生态,是那么矫揉造作,不忍直视,有意无意中,从嘴边脱口而出的还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
如何深刻理解李(白)杜(甫)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句话?
光芒万丈这句话;
诗人一种大比喻;
火巨之外形成烟;
心雄激情似火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