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用曹魏的土地人口一统三国。是否说明了是魏国一统天下?

司马昭要学周文王丶学曹操,让儿子做晋皇帝。当然是三国归于晋,哪有曹魏的事。

汉分三国丶三国属晋。只能说曹魏为司马氏做了嫁衣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赤壁一战失败,形成三国鼎足。诸葛亮在世,充当了一号主角,七伐中原,惜不成功。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成全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氏一父两兄弟把持魏政,到司马昭时,也如曹操"挟魏帝以令天下",险路奇袭蜀成都。到司马炎大军渡江灭东吴,建立了西晋王朝。

春秋有三国分晋,到汉末三国归晋,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曹魏被司马晋逆袭,也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司马家用曹魏的土地人口一统三国。是否说明了是魏国一统天下?

为什么汉末三国纷争半个世纪,互相征伐不断,奇谋百出,但却最终被取代魏国的西晋完成了统一大业呢?

其实如果从深层次来看,是因为晋本身所代表的阶层问题,这是“士”阶层第一次成为社会的统治者。

魏蜀吴三国所代表的阶层都是什么?
  • 先来说说魏国。

魏国是有曹操一族所建立,曹姓将领和其本家夏侯氏的将领比较多,在军队中的威望和权限都比较大。

这代表的是官宦阶层,与之背景相似的是袁绍、袁术等势力,后来都被曹操兼并。

曹操不是没有背景的人,他的父亲曹嵩在当时官居太尉。什么概念呢,太尉是“三公”之一,在当时的朝堂里相当于三军总司令,权倾朝野。

所以曹操刚开始步入仕途,也是做了“洛阳北部尉”,相当于现在首都一个大片区的公安局副局长,也是军职。

而有意思的是,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

曹腾虽然不是十常侍之一,但汉末宦官的权限本就不小,曹腾还是其中较为显赫的存在。

这样一来,曹操这一族就将朝堂的权力和后宫的权力都握在了手中。

所以曹操在任职“洛阳北部尉”的时候招惹了很多当时的显贵,但在曹腾和曹嵩的庇护下,并没有人敢对其进行报复。

袁绍袁术就出身于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本来就是名门望族,后来与曹操的争斗只是官宦阶层内部的侵吞而已。

同样,当时的另一望族弘农杨氏,也就是杨修出身的家族同样是四世三公,在曹操手下效力。

所以说,曹操建立魏国的这一批骨干势力,其实大多数都是出身于官宦世家的,他们所代表的自然就是官宦阶层的力量。

  • 再来说说蜀国。

这个国家大家都熟悉得很,刘皇叔的身份也代表着,这股势力是刘氏皇族。和其相似的势力是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所以后期基本上都是被蜀汉接管了。

蜀汉势力在当时也属于偏安,但不是正统,毕竟汉献帝还在许昌,所以刘备也是自称“汉中王”,在曹丕代汉之前不敢称帝。

这股势力很庞杂,其中有士子,有官宦,有皇亲,也有世家,但因为是以刘氏为尊,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算作刘汉王朝的一股新生势力。

  • 最后说说吴国。

吴国不论是正史中还是野史小说里,都是比较低调的存在,但是它有点特殊。

因为它的国情不同,它没有曹魏“奉天子以讨不臣”的理由,也没有蜀汉皇室宗亲的身份,所以在这场竞争中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不得不低调起来。

比如说,曹丕称帝是汉献帝的禅让,在公元220年;刘备称帝是因为自身皇室血统,在公元221年。但孙权称帝时间就远得多,要在公元229年,并且还曾经向曹丕称臣。

吴国的特殊就在于其构成多为世家,这从其军队的统属关系就能看出来。

孙权虽然是江东之主,但各位将领手下是有私军的。比如凌操的部队在凌超战死之后,新的统领者就是其子凌统。

军队是继承的关系,那么可以想见这股势力之内是有多么的暗流汹涌。

孙家只不过是这些世家中的盟主而已,所以制衡就变得非常关键,这是吴国所代表的阶层。

晋的统一,代表着当时最为强大的社会阶层

要说春秋战国以来,哪一个阶层的势力最大,莫过于“士”。

汉代之前,所有的君主都是贵族,出身很重要。比如各诸侯基本上都是功臣、宗室、前朝君主、上古先贤后代等等,一直到项羽都是南方贵族。

只有刘邦出身亭长,打破了这一先例,而汉武帝时期君权神授的提出又解决了“帝王合法性”难题,让出身低微的刘氏坐稳了皇帝的宝座。

那么,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刘氏皇族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力,其他人也可以通过“君权神授”的理由取而代之。

这给了“士”这一阶层成为天下共主的合法理由。

这一阶层的构成很特殊,他们可能是出身于没落的官宦人家,也可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寒族,同样也可能是地方上比较富裕人家的子弟或者隐居世外的读书人。

晋代司马氏所代表的正是“士”这一阶层,得到了这一阶层的强力支持。

这一阶层的强大看看它产生了多少人才就知道了,司马懿、诸葛亮、马良、徐庶、郭嘉等等都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每一个都有着改变天下局势的才能。

举个例子。

曹操的心性其实还是比较狠辣的,连荀彧这种功臣最后都因政见不合而疏远,以致其自杀。但是,在祢衡对其进行百般辱骂的时候,曹操都没有下杀手。

为什么?就是因为祢衡正是出身于“士”这一阶层,无论祢衡骂得有多凶,其行为有多么荒诞,杀了他就相当于挑衅整个“士”阶层。

不仅会影响到人才的招揽,就是之前投奔的“士子”也会人心不稳。

所以说,当时最强大的社会阶层力量非“士”莫属,对天下走势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一阶层。

那么,真正有实力完成统一的,也只有代表士阶层的司马氏,也就是篡取了魏国的晋朝。

这是“士”阶层在春秋战国之后逐渐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这就是为什么晋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所在,即天下最强盛阶层的归心。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司马家用曹魏的土地人口一统三国。是否说明了是魏国一统天下?

统一三国的是魏国吗?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司马家确实是用曹魏的土地人口完成的统一大业,但是按照中国朝代表来看,魏蜀吴之后是晋,也就是说是晋朝结束了东汉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统天下,而非曹魏。

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忧,南北隋唐五代尽,宋元明清帝统休。

首先我们捋一下时间线。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同年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建立魏国。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曹氏势微,司马氏权倾朝野

公元263年,刘禅投降,魏国灭蜀。

公元265年,曹奂退位,司马炎称帝,晋代魏。

公元280年,孙皓投降,晋灭吴,天下一统。

通过时间线能够看出,魏国在高平陵之变之后只是名义上姓曹,魏国各项大权已经尽数落在司马氏手中,甚至灭蜀的计划都是由司马氏一手策划,可见彼时的魏国国主曹奂就如汉献帝一般,是个傀儡皇帝罢了,司马氏也只是举着曹魏的大旗,办自家的私事罢了。

在蜀国灭亡仅仅两年之后,司马炎便逼迫曹奂退位,坐上了梦寐已久的位置,完成了其父司马昭的心愿,由于朝中大臣早就心向司马氏,所以在晋国取代魏国的过程中,更是没有掀起半点波澜。

公元280年,晋军攻破东吴国都,国主孙皓投降,吴国就此灭亡,晋国统一天下,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天下纷争。

综上,曹魏早在蜀汉灭亡之前就已经名存实亡。

倘若司马氏铁了心要取代曹氏,早在高平陵之变过后,就可以一脚踢开曹芳,自己登基为帝,也不会出现“魏灭蜀”,而是“晋先灭蜀,后灭吴,而后统一天下”。

所以,结束三国纷争的是晋,跟曹魏没有半毛钱关系。

司马家用曹魏的土地人口一统三国。是否说明了是魏国一统天下?

魏胜蜀吴,已是定识。

真正决定三国间最终走势的,现在看就是两场关键战役。荆州守将关羽于公元219年发起的襄阳之战,随后公元221年,刘备为复仇发动的夷陵之战。

蜀败,吴伤,魏国获得平稳发展的机会,籍此不断拉开和扩大与蜀吴两国间实力差距。这个决断与得益都来自当时执政者曹丕。

之后魏国是曹氏当权还是换成司马氏,只要没犯大错,应该都不太影响最后的结局。所以题主问是否能算曹魏一统天下,个人觉得问题不大。

回答来自历史爱好者,刘羽舟和萧铭珏

司马家用曹魏的土地人口一统三国。是否说明了是魏国一统天下?

真正实现统一的还是司马氏建立的西晋,只能说魏国给司马家的晋朝的统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包括政治基础、经济基础)。

司马家用曹魏的土地人口一统三国。是否说明了是魏国一统天下?

天下无长姓。司马加取代了曹魏,如汉承秦制,唐袭隋规,不过都是正常的朝代更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