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为什么成为诸葛亮的座右铭?
诸葛亮平生好学,生性儒雅。在天下汹汹之时,并没有策马飞奔,而是选择隆中静养,实是静中观变。在宁静的环境下,抱负远大,自比管仲比干,志在天下。
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宁静致远”为什么成为诸葛亮的座右铭?
兄在曹营,身在汉。鼎盛想死做雌汉。
“宁静致远”为什么成为诸葛亮的座右铭?
“宁静致远”为什么成为诸葛亮的座右铭?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而其代表作除了《出师表》外,另一篇代表作《诫子训》作为家训,告诫子孙后代做人的最基本原则是:淡白明志,宁静致远!这也成为中国古代家训中最经典的家训!
《诫 子训》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全文很短,不足百字,却包涵着很大的信息量,他的大致意思是说: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这篇《诫子书》,诸葛亮开篇讲了要做一个君子,那么,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成为君子呢?
文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一个“静”字。
首先 诸葛亮谈到了“静”在“修身”中的作用。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特别强调“静”在修身中的作用。无论是儒家的心定,佛家的禅定,道家的身定,表达的都是同样的看法。
比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德经》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静”是内在的要求,“俭”是外在的要求。心静了之后,就要通过行为上的“俭”来立德。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杂念,总是容易被各种外物所诱惑,那他很可能走上腐化堕落之路。
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抱着这样的心态,淡定地看待名利得失,才能心静,这样才能成为道德上的君子。
其次 诸葛亮赞扬了“静”在“明志”中的作用。
只有心中宁静,不为外界役使,才能坚定志向,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古人说:“无念则静,静则通神。”每逢大事有静气,不被外界干扰,才会心中有日月,胸中有山河。
诸葛亮在年轻时就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如果没有“宁静致远”的修养,诸葛亮能够在谈笑间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吗?所以,诸葛亮告诫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重点是一个“非”字,只有心如明镜,才能看清方向,做成一番大事。
再次 诸葛亮指出了“静”在“求学”中的作用。
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习,而学习的过程中,又必须心静。一个人学习时如果总是浅尝辄止,不肯静下心来深入修习一门学问,那他终将一事无成。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诸葛亮将成功归结于一个“静”字,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最后,诸葛亮谆谆告诫儿子,年华似水,务必要珍惜时光,切莫等到老大空悲伤。
如今,人们物质生活的欲望不断加大,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静”字已成为一种奢望。
静水流深,静能生慧。浮躁的时代,心静者胜出。诸葛亮的《诫子书》,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宁静致远”为什么成为诸葛亮的座右铭?
宁静致远:四个字说透诸葛亮的一生
宁静致远,长路无须愁日暮;
淡泊明志,幽境高怀任赢输。
诸葛亮54岁时,在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指只有内心里平静才能到达更远的地方。也就是说,要心无旁骛地专心去做一件事情,不能浮躁,要有耐力和耐心。
诸葛亮说“宁静致远”的这一年,他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他一定是意识到了什么,所以专门给年龄尚幼的儿子留了几句话。这些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是其一生经历的高度浓缩和总结。
诸葛亮年轻时眼界很高,曾自比管仲、乐毅。初见刘备,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对天下大势分析得很透彻,连实践经验丰富的刘备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刘备虽然出身贫寒,但受过良好教育。他本人也是既聪明又勤奋,再加上他亲历了无数重大事件,与当时许多重量级人物都打过交道。虽然他本人不是最顶尖的人才,但他知道谁是。
此前,诸葛亮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虽然读过不少书,但还未有行万里路的经验。可是他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见解却让刘备眼前一亮,并认定他是个罕见的战略型人才。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江东,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是以什么身份去的,甚至有可能他当时也没有具体的职务,刘备派他出使江东只是看中他有个哥哥在孙权手下担任要职。但是,诸葛亮仍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因功被授予“军师中郎将”一职,这个职务不算低也不算太高。
刘备派他到江南的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也就是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算是个临时的财税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地点在临烝。这份差事诸葛亮一干就是四年,直到刘备入益州时,他才被调回来,协助关羽守荆州。
在此期间,围绕着争夺南郡的大小战事诸葛亮都没有参与。刘备欣赏他的才干,但始终没让他进入到集团一线人物的行列。
镇守荆州期间,不是诸葛亮领导关羽,而是关羽领导诸葛亮。早在赤壁之战后,关羽就被授予“荡寇将军”之职,比诸葛亮至少高两级。刘备入益州后,又让关羽“督荆州事”,而当时的诸葛亮连一个郡太守都不是,地位还不如麋芳等人。
后来,马超归降后被授予很高的职衔,关羽有些不高兴,于是给诸葛亮写了封信,问他马超能跟谁比。诸葛亮回信说:“马超文武全才,雄烈过人,是一世之杰,属于黥布、彭越一类的人,可以与张飞将军并驱争先,但是比起美髯公,还稍差一些。”关羽有美髯,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
诸葛亮做事比较周全,不过给关羽的这封信稍有奉承之嫌,因为关羽曾是他的上司。
刘备平定益州期间,身边的主要谋士是庞统和法正,他们受重用的程度均超过诸葛亮。平定成都后,诸葛亮的职务才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不过,局势稳定下来以后,诸葛亮的作用开始渐渐发挥出来,刘备外出作战,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由此可见,诸葛亮也并非一夜之间功成名就,同样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干上来的。他在决定投身刘备阵营之前有许多选择,他也知道跟随刘备的风险最大,而且不会得到太高的职务,但诸葛亮看好刘备的未来。所以,他没有因为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急躁,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一点一点展露自己的才干。
“宁静致远”正是诸葛亮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概括。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还叮嘱儿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也就是说,成就大事不仅要有大志,更要刻苦勤学,不能“险躁”。
“宁静致远”为什么成为诸葛亮的座右铭?
座右铭是个人设置的用来提醒和警戒自己,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的提示语!
诸葛亮的座右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给后世人所称颂,为什么中年以前的诸葛亮会有这样一个座右铭呢?
小人物认为,诸葛亮的座右铭充分反映了诸葛亮所处的时代的迷茫,同时也表达他的失望。
诸葛亮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多么失望呢?能写出如此励志的座右铭?这和诸葛亮的亲身经历有不可分割的渊源!
成长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让他对朝廷充满了失望,但有特别的不甘心!诸葛亮是一个有趣的人,出生在公元181年,他出生的年代刚好是大汉天下风雨飘摇的时代,公元180年著名的黄巾起义爆发,动摇了大汉天下的稳固根基,将老百姓推向了生死的边缘!诸葛亮就是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的,作为一个小生命,幸亏是出生在一个相对富庶的家庭里,要不然诸葛亮的小命活不过战乱。
他是琅琊郡诸葛氏的后人,也算是一个官宦子弟吧,用现代化话说是“官二代”,只不过他比较尴尬的是自己父亲很早就死了,提前过气了留下他兄弟几人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他的叔父抚养着他们。可以说诸葛亮是有一个苦难的童年,自从他的父亲去世以后,诸葛亮从此过上了一个寄人篱下的生活。
从他躬耕南阳的状态来看,他以前是下过地干过苦力,只不过是喜欢读书罢了,所以在他的童年当中被鄙视、被歧视是正常的现象。就像刘备一样被人骂做织席贩履之徒,诸葛亮的处境应该不会比他还好,因为在东汉末年这个时代,一个家庭失去了男人,失去了家庭的一家之主是比较悲催的。
等他长到16岁的时候,在家里有了一定的家庭地位,可以支撑自己一个家庭,而他自己又比较喜欢读书,因此被他的叔父看中,因此把他的孤儿寡母带在身边,让他去长一点见识官场的生活,见识官场的风险,增加增加社会阅历,从而准备把它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他的叔父在赴任的途中就被人顶替了,意思是官还没有坐稳,就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叔父因为气不过,还嗝屁了!第1次让诸葛亮见识了官场的风险,官场的风云变幻没办法呀。
有一个无所适从的中年,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当时的,当官这条路被封死了,他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自己有没有办法破局,所以就选择了一个要么是标高自己,要么就是顺应时局的一个座右铭!
宁静致远,到底是告诉自己安静等待乱世变化呢?还是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无能为力?都是少年诸葛亮面对的乱局,他到底什么意思,我们后辈人,只能猜测!“宁静致远”为什么成为诸葛亮的座右铭?
现代有很多人对诸葛亮存有很多争议和看法,比如认为他不能摒弃昏庸的主子,不敢重用有勇有谋的魏延,甚至认为他打压同为旷世奇才的庞统。诸葛亮画像
其实庞统的出山和诸葛亮的鼎力推荐有很大关系,当时刘备第一次见到庞统时对他的其貌不扬和出言不逊很不感冒,后来在诸葛亮的推荐下才同意给他个县令当,又是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逐步让他掌握统领大权。
很多人理解淡漠铭志、宁静致远这句话是从语句的表面来理解,可是身逢后汉时期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的乱世,哪里有淡漠?哪里有宁静呢?所以很显然这句话要表达三种思想境界:
第一是要“与众不同”,“出污泥而不染”,据说诸葛亮死后,有人向刘禅报告诸葛亮贪财,结果到他家中一看只有几亩薄田,可见诸葛亮至死都在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大将魏延
第二是指做学问要沉下心,要经历一个历练,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农村,一边种地一边学习兵法,别人都是死记硬背,而诸葛亮能做到“观其大略”,在跟随刘备打江山时,也志在高远、坚持原则、不改初衷,在政治家里实属难得!后主刘禅
第三是做大事,不要太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要从长计议,他的“宁静”,不是简单的幽静安宁,而是为了“致远”,为了大目标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为了抗击曹操,不顾个人安危前往东吴说服孙权建立联盟,而且鼓动刘备与东吴结亲。
唯有如此,身逢乱世,心志不乱、言行不污,舍小家为大家,牺牲个人的安危为蜀国的大局,诸葛亮的智慧和功绩方才深受后人敬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