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周没能出现一个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

东周分封制已经管不住战国七雄了。最后亡于秦国也是无力回天。

秦始皇能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中央极权下的郡县制,都是中国已经朝着大一统方向,夏商周的诸侯林立的松散性阶构的社会,已分崩离析,崭新的大帝国蓬勃而出。

为什么东周没能出现一个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

平王东迁洛阳之后,东周正式开始,不过相较于西周的存在感,人们提起东周,更愿意称其是春秋战国,在这个时期,周天子根本就是个透明人。

东周前半期,诸侯争霸,东周后期,七雄互殴,东周前后持续五百多年历经二十五代,但自始至终都没能出现一位中兴之主,恢复当年周天下的辉煌。

大多数王朝,都曾出现过中兴之主,可为何东周没有呢。

一,缺乏出现中兴之主的条件

作为君王,想要恢复王室的威信与对于天下的掌握能力,自然还是要看实力与号召力,但是东周从周平王时期开始,就没有这样的条件,而且还越来越差。

原本西周的根基所在是关中地区,这里是天下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但是周幽王时期,关中被西戎攻占破坏,周王室东迁也就失去了此地,将其甩给了秦人,而东周迁移到成周洛阳地区之后,周围全都是其他诸侯国。

周朝施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出去的土地没有收回的道理,况且当时周王室也没实力,东周王畿的地盘就很小,而且后来越变越小,周天子的实力自然也越来越若。

二,周天子威信消失

其实周幽王被犬戎所害以后,周天子的王位出现了问题,因为周幽王废长立幼,当时的太子是褒姒所生的孩子,而原本的太子是申后所生的。

幽王驾崩后,申侯等联合诸侯拥立原本的太子宜臼,也就是周平王,但还有其他的诸侯拥立了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王,也就是周携王。

虽然周携王的拥护者没那么多,但二王并立,却损害了周平王的继位合法性。

平王东迁不久,就发生了著名的周郑交质,周王室颜面扫地,加上后来的鲁桓自立等,周朝的礼乐制度已经被周王室自己破坏得差不多,周朝的根基被破坏殆尽。

三,周王室内乱无休无止

东周时期,诸侯互相兼并不断做大,而且随着诸侯实力增强,周天子弱势,大家根据实力说话越发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屋漏偏逢连夜雨,周王室屡屡发生内乱,周襄王时期发生子带之乱,周惠王时期发生王子颓之乱,如此种种数不胜数,而周王室面对这些乱象,根本无法应付,只能求助诸侯。

天子求诸侯,也要付出代价,王畿原本就不多的土地,不断被封赏出去。

不管什么时候,中兴之主肯定是要拥有一定基础才能够翻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东周王室的实力已经过于弱小,无力与诸侯争夺什么,只能不断没落。

即便手握一副烂牌,只要有出色的能力与智慧,还是有反败为胜的可能的。

然而东周时期的周王室,别说烂牌,他们的手里几乎就没牌,土地没有,人口没有,财富与军队也都很少,周王室压根儿就没条件与诸侯们争斗。

原本周王室靠着宗法制、礼乐制度与分封制掌握天下,但随着时代发展,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分封制已被破坏,礼乐制与宗法制也受到了巨大冲击难以维持。

东周时期想要出现中兴之主,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东周这个时期周王室根本就没有能够中兴周王室的条件能力,这也是一种必然。

为什么东周没能出现一个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二者的界限说法并未统一,有说迁都洛阳,有说三家分晋,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礼崩乐坏。

春秋时期,周天子已经开始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主要是因为奴隶制在慢慢瓦解,各诸侯国不再分封,而出现了封建萌芽。进入战国后,商鞅变法是一次彻底的封建改革,从此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因此,整个东周,周天子都没有控制权,仅有一个天子名号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出现一位中兴之主,也很难有所作为,因为没有权力,没有实力。

为什么东周没能出现一个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

在历史上,我们通常对开国君王有着很高的评价,也会对力挽狂澜的王朝“中兴之主”有这很高的评价,例如汉宣帝、唐宪宗、明孝宗等人,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发挥出了“中兴之主”的作用。

不过,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朝代,享国五百多年,却没有出现过一位中兴之主。这个朝代便就是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东周王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周王朝在在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过一位“中兴之主”呢?

原因之一:国土大面积缩小,王室力量迅速下降

大家都知道,因为烽火戏诸侯,西周亡国,周平王在残破的镐京即位,随即便东迁洛邑,在东迁的过程中,因为王室军事力量在犬戎入侵的时候丧失殆尽,无力东迁。于是,周平王在晋国、郑国、秦国三国的帮助下,把王畿之地从宗周迁到了成周,史称“平王东迁”,从此,东周王朝建立。

原本西周王朝立国的基础便就是宗周之地,宗周有八百里沃土,这也是西周王朝能够力压各诸侯的基础,可是,因为周平王的迁都,宗周之地一部分被分封给了秦国,另一部分则被周携王控制了,加上又要分封给迁都的功臣——郑国和晋国,所以周王室控制的土地进一步减少,最后只剩数百里之地,国力也不过是一个中等诸侯,已然无力震慑各诸侯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已是时间问题。

原因之二:得国不正,两王并立

大家都知道,周幽王是因为申侯联合犬戎入侵才被杀的,而申侯联合犬戎入侵的原因便就是姬宜臼被废。在周幽王被杀之后,申侯又联合许公等人把姬宜臼立为周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平王。申侯等人的举动和周平王的即位,无疑使得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分封制收到严重破坏。

再加上,申侯联合犬戎入侵之时,在宗周之地,大肆烧杀掳掠,使得刚刚即位,本就有着弑父之嫌,可谓是得国不正的周平王失去了宗周之地的民心,直接结果就是——周携王在登基之后,宗周之地的周朝遗民,全部投向了周携王的怀抱,致使东周王朝出现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两王并立”时期,使得本就威严受损的周王朝,更显不堪……

原因之三:时运不济,中兴无望

在东周王朝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并不是没有出现过有中兴想法的君王,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就是一个有中兴想法的君王,他也付诸行动了。

周桓王在即位之后,曾经干涉晋国内政,并取得显著成就,但就是在这个时候,周王室与郑国爆发战争,周桓王被一箭射中肩膀,天子威严从此扫地,周王室的虚弱展现的淋漓尽致……

此后,周王室又爆发了数次内部动乱,本就弱小的周王室,更因此疲于奔命。

如果说,平王东迁造成王畿之地大面积缩水,使得周王室失去了压制天下各诸侯的资本和资源,那么,周平王的得国不正,使得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分封制受到极大的破坏,造成“礼崩乐坏”,最后周桓王被射伤,那更是把周王室最后的遮羞布给扯掉了,使得诸侯从此不再在乎天子,开始肆意征伐,加上周王室内部的动乱,疲于奔命的周王室,又怎么可能做到中兴呢?

为什么东周没能出现一个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

由于制度的问题,周朝和后世的汉唐有着极大的差异,譬如,周天子只有分封权,没有收回诸侯封地的权力。

汉之宣帝,光武帝,唐之宪宗,宣宗。他们能给中兴很多一部分原因在于百姓自认为是大汉,大唐的百姓,而不是某些封君贵族的百姓。

东周时期,由于分封了过多诸侯国,而各个诸侯国又逐渐强大,导致周天子可以直接领导的势力远远弱于诸侯所拥有的势力。各诸侯国的百姓又只知诸侯不知天子。从实力上,从舆论上周天子都无法占据优势。

东周时期周天子掌握的势力不过八百里,连个小小的诸侯也比不过,连小小的郑国也比周天子强大的多。

而随着春秋争霸的来临,各诸侯相互攻伐和兼并,周天子又没有实力去制止,导致各诸侯国越来越看轻周天子。

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你想要改变制度就需要有实力,你想要有实力就需要改变制度。就像前段时间网络段子一样,你想要出去就要带口罩,没有口罩就需要出去买,但是出去又需要带口罩。最后怎么办,只有不出去。

因为诸侯国不将周天子当回事,又频繁侵占周天子的领地,周天子没有权威,无法改变分封制度,只能一代一代的继续分封,直到后来的六里之地,再到周考王将所有领地分封给其弟王子揭。

试问,在这种没钱没粮没兵没威严的情况下,又能如何中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为什么东周没能出现一个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

东周期间我国已经四分五裂,有谁还听周天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