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伤亡没多少,怎么对蜀就伤筋动骨了呢?

夷陵之战,火烧连营,蜀国元气大挫。刘备忧伤过度,病入膏肓。白帝城托孤,结束了刘备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梦想。

蜀汉是三国最弱小的。刘备既是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伐吴,又是想趁早从东吴夺取地盘,扩大规模。

但刘备与诸葛战略上有分歧。诸葛是和吴拒魏的战略,刘备为关羽复仇的心态又不好劝阻。刘备军事上没有了庞统丶法正的谋士,作战又少了关张万人敌,又犯了骄兵之大忌,孤军深入,中了埋伏,火势凶猛,惨败逃回。

刘备极想步光武中兴之后尘,奈国力微薄,又独断专行。自夷陵之惨败,刘备已感匡扶汉室丶统一大业希望渺茫。托孤之时,言语已无奈:刘禅若无大用,汝可自立也!

诸葛躬了世纪之礼:臣定当辅佐少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后,诸葛坚持和吴拒魏方针。以攻为守,六伐中原。

夷陵之战伤亡没多少,怎么对蜀就伤筋动骨了呢?

战争本就是烧钱的,冷兵器时期也是如此,加上蜀汉地域有限,四川虽为天府之国,也经不住经年战事的折腾,何况政权成立不久,积储有限,再加上失去了军队的一半,而且是精锐,这个损失恐怕再大一倍的彊域也承载不起,兵源的紧缺也是不可负重的。

夷陵之战伤亡没多少,怎么对蜀就伤筋动骨了呢?

蜀汉章武元年的七月,也就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也不过仅仅才三个月,就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起倾国之兵,压向东吴,战事进行了一年之久。

那么,“夷陵之战伤亡没多少,怎么对蜀就伤筋动骨了呢?”

首先,在夷陵之战发生之前,因为关羽的轻敌,致使蜀汉军队被吴人所算,丢了荆州之地,关羽也被吴军所害。而因此产生的夷陵之战的失败,更成为蜀汉政权的第二次重大失败。

在实际的情况当中,蜀汉政权没有演义小说当中宣称的70万大军,它伐吴所出军兵的数量也就是将近5万人,据《资治通鉴》所载,“备进兵秭归,兵四万余”这是可观的数字。

而对手东吴的兵力也在5万军兵左右而已。可是,为什么损失了5万军兵之后,蜀汉政权就如同伤筋动骨一般了呢?

第一,这5万蜀军的覆灭,已经占了蜀汉政权军事力量总数的一半。

我们知道,刘备的蜀汉政权失去荆州之后,只是剩下益州一地,而这益州通州之内,也不过20个郡出头,而每个郡之内,所出军兵不过6000人,以22郡盘算,刘备的军兵总数也不过14万人。

这样一来,当刘备在夷陵一战当中,损失了最精锐的蜀军5万人之后,对于蜀汉政权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所谓动摇了蜀汉政权的国本。

第二,这5万军兵出征讨伐东吴,军事行动持续了一年之久,对于仅仅以益州之地做根本的蜀汉政权来说,不但没有拿下东吴,而且败的一塌糊涂,这笔巨额的军事开支就足以使得蜀汉政权支撑困难。

第三,蜀汉政权对于夷陵之战当中蜀军将士巨大的死伤情况需要给予处置和抚恤。

单单对于这数万死伤将士的抚恤金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第四,夷陵之战的结果还有诸多优秀的蜀汉政权将领在这次战役当中阵亡,著名军事将领张南、冯习、傅彤、程畿都死于乱军之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位被时人称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马良,竟然也在乱军当中被害。

第五,由于夷陵之战蜀军大败,局面当时已经一塌糊涂,以至于刘备亲自统领的蜀军被吴军分割成数块儿,另有一些带着军兵,进退无路的蜀汉军队将领,比如蜀汉镇北将军黄权投了曹魏,蜀汉将领杜路、刘宁等人,干脆投降了吴军。

正因为夷陵一战失败的恶劣影响,导致了蜀汉政权一蹶不振,所谓伤筋动骨了。

夷陵之战伤亡没多少,怎么对蜀就伤筋动骨了呢?

首先,你说的夷陵之战“伤亡没多少”太低估这次战争的直接兵力损失了。

《三国志》记载东吴的参战人数为五万人,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对于蜀汉的参战总兵力并没有明确记载,这就引起很多猜测和争议。有一种说法认为,蜀汉的参战兵力跟东吴差不多,也在五万左右,如果是这样的话,似乎蜀汉在兵力的损失上并不大。但实际上,蜀汉的兵力肯定不止这个数。

从常理来推断,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整整准备了两年,一是为了关羽报仇,二是为了夺回战略要地荆州。他很清楚荆州对双方的重要性,也了解东吴的实力,他准备的这次战争的规模肯定不会小,不会以区区五万人去发动一次这么重要的战争。

从战争的实际进程来看,东吴以五万人应战,在初期感觉很难抵挡蜀军的攻势,只好实行战略退却,一直撤到夷道、猇亭一线,也说明双方并不是势均力敌,而是蜀军占有明显优势。

在《三国志·文帝纪》中,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孙权在战争开始后上书给曹丕,称“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这封书是在章武元年(221)十月上的,也就是在蜀军的先头部队吴班、冯习攻占巫县之后,这里所说的“支党四万人”就是指这支先头部队的兵力。刘备率领的主力肯定会大大超过这个数字,如果以主力部队的兵力为先锋的两倍来估算,那么刘备在夷陵之战投入的总兵力应该在十到十二万左右。

蜀军最后惨败,《三国志》记载:“权将陆议(即陆逊)大败刘备,杀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就是说,刘备输得只剩了个光杆司令,被杀的就有八万多,如果加上投降曹魏的黄权的江北诸军以及其他投降、被俘和打散的蜀军,总数也在十万人以上,跟前面估计的总兵力基本吻合。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十多万的兵力在蜀汉的总兵力中大概占多大的比例?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薄,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可见,当时蜀中的人口不过九十多万,兵力十万多一点。夷陵之战时,这个数字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从裴松引《诸葛亮集》的数据来看,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北伐时,“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这应该就是蜀汉军队的主要家底了。

综合这两个数据来估计,蜀汉的总兵力大概在四十万左右。

因此,夷陵之战蜀汉大约损失了至少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且这些都是最精锐的部队,这样的损失绝对是蜀汉不能承受之重,伤筋动骨是必然的。

尤其痛心的是,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真的是死一个少一个,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参加夷陵之战的高级将领全部被团灭,再加上还未出师就被杀的张飞,它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管怎么估计都不为过的。

还有一个致命损失就是刘备的去世。

继位的后主刘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致使在三国之中,蜀汉的最高领袖一下就比其他两国低了好几个层次。这一因素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只要看一下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对刘禅的各种叮嘱,对工作的详细安排,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的压力一下子大了很多。

最后要说的是,夷陵之战的直接损失其实还不是最主要的,它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蜀汉以《隆中对》为蓝图制定的国家战略的调整和吴、蜀新的联盟关系的开始。所以,夷陵之战就成为前、后三国的分界线。

夷陵之战伤亡没多少,怎么对蜀就伤筋动骨了呢?

夷陵之战跟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并称三大战役。因为对三国的格局影响非常之大。夷陵之战的伤亡数目有多种说法。首先得弄清蜀汉东征的人马。有四、八、十万人等说法。本人认为在八万人以上。因为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夷陵之战蜀汉军的人马。倒是魏书记载孙权给曹丕上书讲蜀军四万人出秭归。我认为这只是先头部队。魏人傅子记载吴军斩杀八万人。同样是魏人的记载,怎么只拿魏书大讲特讲而视傅子而不见。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是刘备东征东吴战争。为的是夺回荆州和为关羽报仇。

第一阶段蜀汉进攻,东吴求和。公元221年七月冯习吴班率四万先头部队攻破东吴第一道防线巫县和秭归。东吴防守将领是陆逊、李异、刘阿等。武陵五谿蛮夷派使请兵,并起兵响应。东吴派步骘率万人驻守益阳防守五谿蛮夷。公元222年正月吴班、陈式等进军至夷陵。已经深入吴境六百里。在这段时间里东吴不断的派使者向刘备求和,刘备不同意。诸葛瑾还写信给刘备。

第二阶段公元222年二月—六月蜀汉东吴相峙,蜀汉求战东吴避战。公元222年正月刘备回到秭归,二月率诸军进军到夷陵、猇亭跟吴军对峙。黄权率万人在江北防魏国。刘备驻军在夷陵跟猇亭,东吴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跟蜀汉军对峙。刘备派马良去武陵召抚蛮夷。张南率万人进攻夷道,把孙桓部包围了。陆逊还是坚守在猇亭夷陵。

第三阶段:公元222年闰六月—八月蜀汉连续三败

1公元222年闰六月夷陵猇亭之败,蜀汉军被破四十余营。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战死,杜路、刘宁等投降。朱然率军进攻在夷道包围孙桓的蜀汉军。 三国志: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刘备不得已向西退。

2马鞍山之战,蜀汉军死者万数。别督傅肜断后战死。程畿率水军撤退,不愿意独自逃。转身跟吴军交战,战死。

3秭归之败。刘备一跑,东吴一路追。在秭归又跟来追击的吴军激战。损失数目不详。荆州议曹从事王国山战死。三国志:军败於秭归,遇害。秭归之败,蜀汉又损失惨重。只有向宠的部队成建制退回永安。三国志: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而黄权归蜀之路让吴军切断了,只能投降魏国了。秭归之败后,刘备再往西跑。还是把溃兵留下的东西燃烧堵路才得以幸免。

东征损失军队在八万左右。傅子:杀备兵八万。黄权江北部部万人以上。晋书:黄权愿以万人当寇。张南部万人以上。因为孙桓有五千人,要包围怎么也得万人。武陵郡响应的蛮夷在万人以上。步骘率一万人在益阳防守。蛮夷沙摩柯此时在猇亭,应该带了人马过来。刘备在夷陵猇亭对峙七八个月,陆逊有四万多人。刘备跟陆逊对峙的人马不会少于陆逊人马。如果刘备只有四万人,除去黄权、张南所部,难道刘备凭两万人跟陆逊四万人对峙半年?所以加上黄权张南部就不少于七万人了。当时刘备连营七百里。就是从巫秭归到夷陵猇亭七百里是有驻军的。曹丕当时讲刘备不懂兵,那有连营七百里能打胜仗的。可见连营七百里的驻军是不少的。当时刘备是立了数十屯,一屯五百人也有一万五了。

夷陵之战刘备带去的文武有名字记录:

战死的有:1大都督冯习2侍中马良、3、4、别督傅彤、赵融、5、督前部张南、6议曹从事王甫、7从事祭酒程畿、

投降的有:1镇北将军黄权、2治中从事庞林(庞统弟弟)、3南郡太守史郃、(黄权江北军封侯四十二人,将军郎将一百多人)4杜路、5刘宁

活着回到蜀中的有:1、2领军吴班、陈式、3护军陈到、4别驾从事李朝、5宜都太守廖化、6牙门将向宠7别督辅匡

有名字的19人,战死7人、投降5人、回到蜀中的7人。损失了三分之二。中低级将领损失更大。

蜀汉这些军队都是跟着刘备多年南征北战。不是一二十年能恢复的了。就算等蜀汉的小孩长大也两一二十年。战斗经验的培养呢?这些军队都是久经战阵有的经历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夺蜀之战、公元217年—公元219年争汉中之战。

损失文武,非一州所有。这些人才都是刘备数十年集四方精锐。 蜀汉在人才上本来就少于曹魏、东吴。蜀汉政权的文武有四类:北方随刘备南下、北方避乱士人、荆州人、益州人。北方已归曹魏,荆州已在东吴手上。所以不可能再从这些地方补充人才了。 中低级将领更是损失惨重,直接造成蜀汉人才断代。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就像二战时很多国家男的战死了很多,七十年过去了现在还是男少女多。像冯习、张南、傅彤等都是从公元211年随刘备入蜀的,经历了夺蜀之战、争汉中之战。还参加了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南征荆州四郡。可以说是久经战阵。光黄权部投降魏国就有高中低将领三百多人。魏书曰: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

蜀汉只能偏霸:

跨有荆益,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现在荆州已失,天下又暂无变。公元219年—公元222年蜀汉三次遭受重创。荆州丢失也未能收复,也意味着隆中对所讲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目标至少在相当长时间无法实现了。而曹魏东吴在征战中虽然也有不少失败,但不像蜀汉这般根基动摇。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南中诸郡皆反。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阿斗上了一道表,就是流传后世的出师表。出师表第一句就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为啥会讲危急存亡之秋。那就是我前面所讲的接连受挫所导致的影响。人口减少、人才损失、军队精锐损失。还有就是连年战争,府库一空。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刘备跟刘璋打了两年多。公元215年刘备又率五万去支援荆州。公元216年张飞跟张郃打了两个月。公元217年—公元219年争汉中打了两年多,蜀汉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八月又跟东吴打了一年。从公元212年—公元222年的十年间,大战三次小战两次。每一年都有战事发生。如果能得到人口地盘能休养生息恢复。但是没有得到,或者说得到又丢。所以说刘备留给诸葛亮的蜀汉,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是蜀汉。诸葛亮北伐是带着一帮老弱病残去的。

夷陵之战伤亡没多少,怎么对蜀就伤筋动骨了呢?

我来简单的说说个人的看法:

首先呢,夷陵之战是以蜀汉的失败和孙吴的胜利告终的,它的比较直接的影响就是蜀汉方面没有夺回战略要地荆州,所以对蜀汉的最大的伤筋动骨就是失去了荆州。荆州地理形势重要,能北伐曹魏统治中心,也能东出进攻孙吴,所以失去了荆州就意味着诸葛亮隆中对时的两路出兵夹击曹魏的政策彻底破产了,这对蜀汉是一个致命打击。

另外,荆州在刘表治下多年,人民富足,经济发达,失去它对于整个蜀汉的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就等于失去了一臂。蜀汉后期只剩下川蜀之地和南中等,南中那时候尚没有很好的开发,所以以两川之地对抗中原,确实压力山大。而且失去荆州后诸葛亮北伐只能从汉中进兵,道路艰险,确实对于行军影响极大。

另外,夷陵之战刘备损兵折将,损失的军队约在数万人,这些都是常年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精锐部队,战斗经验丰富,很多战将也是当时百战之将,这些人的损失对于蜀汉后期的人才及军力有不可估量的损失。诸葛亮后期主要以训练新兵和提拔新人为主。

最最重要与致命的那就是隆中对的破产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