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真的不需要补给吗?为何?
大军未行,粮草先行。补给是出征的队伍必备的。特别远途的丶过夜的,更要充分准备。蒙古骑兵只有觉得抢掠无所拦阻,那真的不需要配给,随便抢夺就可以了。像土匪那样一扫而光。
蒙古骑兵真的不需要补给吗?为何?
任何军队都需要补给,蒙古骑兵也不例外。
说起曾经掀起世界性战争波涛的蒙古骑兵,我们最常津津乐道的便是蒙古骑兵的机动性和吃苦耐劳。
从种种资料里可以知道,蒙古军队在长途行进时,每个骑兵可以配备好几匹马,行进中只要坐骑疲惫便更换马匹,人不离鞍,饿了就实用风干肉之类的“方便食品”。有了这样的保障,再加上蒙古马本身就耐粗饲,甚至可以自己在雪中刨出草根食用,蒙古骑兵自然比步兵以及其他的骑兵行进速度快,所需要的后勤给养也更加简单。
蒙古人对马匹的运用并非孤例,事实上,游牧民族依靠骑兵侵扰中原,至少是从战国就是开始的。在蒙古入侵前夕,契丹和西夏同样如此。北宋名臣宋祁曾说:
西北二虏所以能抗中国者,惟以多马而人习骑,此二虏之长也。中国马少又人不习骑,此中国之短也。每至敌来作过,则朝廷常以所短敌所长,是以十战十负,罕有胜理。
但是,是否有了足够的马匹就万事大吉、天下无敌了?
也不是这样的。
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因素——草料。
所有人都听过,“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也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哪怕是核潜艇,那也得定期补充核燃料,何况是每天都要吃东西的活物呢?
饲养马匹需要草和一定的粮食,哪怕是最能吃苦的蒙古马,短期内不提供粮食,那也得有草对吧?在蒙古人征战时,草还真的是个问题。
肯定有人会想,草原上不是到处都是草吗?没错,当蒙古人骑兵在草原征战时,获得草很容易,解开缰绳,系上马绊子,让马自己去吃就是了,这也是当时的一些文献中所记载的,反正就是特随意。
可是你离开了草原怎么办呢?
很多朋友应该听过一个事儿,曾有人建议蒙古大汗窝阔台把中原汉人杀光,把耕地改为草场,多亏耶律楚材的劝谏才没有这样做。
为什么蒙古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仅用无知、野蛮来解释,就失之粗陋了。从现实角度分析,这确实跟当时蒙古军队所面临的的压力有关。中原地区不像北方草原,能够利用的平地都会被开垦耕种,并不适合养马,马匹数量自然也不能跟塞北相比,南方地区更不用说。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元朝建立后,忽然就发现马不够用了,忽必烈强行向中原和南方的民间征集马匹,可总是无法满足需要。没有那么大的草场,自然无法养很多马。
说了这么多,回到蒙古骑兵身上来。人可以靠粗劣的食物坚持,马也可以粗饲一段日子,但是总不能持久。当军队打下一座城池,就需要驻扎守卫,那么每天吃什么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1241年,在拔都的率领下,蒙古军队西征匈牙利,势如破竹,但是第二年忽然撤出,回到了南俄草原,就此在这里住下了。有学者认为,蒙古军队回撤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补给跟不上。根据计算,全部的匈牙利平原最多可以承载20万个畜牧单位,而蒙古草原则是250万个。这还没有算人的吃喝。拔都手下约有3万骑兵,我们知道,每个人又不止一匹马,这些人马突然涌入匈牙利境内,草料供给的压力很大,所以不能长期维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蒙古骑兵确实有非凡的战斗力,但也不是“超级赛亚人”,更没有“超级赛亚马”。
蒙古骑兵真的不需要补给吗?为何?
蒙古骑兵需要补给的。蒙古兵通常一位战士,有多头马。这样马可以修养。同时,蒙古兵会就地取材,进行给养。
蒙古骑兵真的不需要补给吗?为何?
怎么可能不需要补给,他们又不是机器人。只不过他们补给比较特殊罢了。蒙古大军玩的是“以战养战”,说白了就是抢,打赢了就有热饭吃,打败了就集体啃干粮。
1、分工明确
蒙古大军西征之时,几乎没有步兵,全是骑兵。也不要以为只有汉人才懂兵法,蒙古骑军也是有战术的。而且他们作战并不是向影视剧中描写那样,一窝蜂的往前冲,他们也是有战斗序列和战斗阵势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冲上去围攻,其实只有一部分精兵强将才去打硬仗,大部分都是在后面收人头,收集粮草补给等。蒙古人不收俘虏,不守城池,这也保证了军队力量不分散。明确的分工,保证了后勤的有序供给。
蒙古骑兵几乎无败绩,得利于成吉思汗发明的一种“鱼鳞阵”,这是一种在狩猎过程中发明的一种战术。先派一部分骑兵凭借马快箭准的优势进行第一轮打击,如果攻击效果不好再派一部分,如是再三,最多可以派出13次。如果还不奏效,直接全军出击,两翼之外的骑兵进行包抄,将敌军围困。这一战术在狩猎过程中效果非常好,成吉思汗就将它应用到了作战,依旧是所向披靡。
蒙古骑兵的装备也是最利于战争的,他们的标配,弓箭和弯刀,重骑兵还配有长枪。他们的弓比英国长弓还要大一些,射程达到300码,也就是274米。这在冷兵器时代太恐怖了,一般弓箭也就150米的射程,现代突击步枪射程也不过300多米。这种强大的超远程打击能力,也是蒙古骑兵能横行天下的原因之一。弯刀也是有利于骑兵的,弯刀特有的弧线,加上马的速度,可以毫不费力的破开敌人的护甲。
2、蒙古马的优势
蒙古马没有阿拉伯马高大,个头显得有些小,形态也不如阿拉伯马优美,但是蒙古马的耐力确实阿拉伯马无法媲美的。而且蒙古马可以奔走一天而不进食,这种耐力其他马种是做不到的。蒙古马的冲刺也是很有优势的,可以在长时间行军之后,立刻进入战斗状态。这种强大的机动性,也是蒙古骑兵的制胜法宝。
为了保证长途奔袭的优势,蒙古骑兵一般都是一人双骑或是一人三骑。在行军过程中,不断的轮换使用,让每匹马都不至于太过疲惫。到了交战的时候,换上休息好的马,就可以直接出击。
蒙古马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自己找食吃,就是在冰天雪地的时候,只要停下来,蒙古马都会用蹄子将积雪扒开,啃食积雪下面的杂草。当然,这并不足以让马匹吃饱,但这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也是一种能量的补充来源,这也从另一方面看出蒙古马的野外生存能力之强。
蒙古骑兵真的不需要补给吗?为何?
相对于农耕文明的军队来说,蒙古军队确实相当于是不需要补给的。
蒙古人打仗,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大规模的后勤辎重,一人一马或者几匹马,赶一大堆牛羊,一路放牧一路打仗。
快到战争目标地时,留下妇孺老弱牛羊,派一部分人护卫,其余人带上风干肉、奶酪、面制干粮等,随身携带食物就足够支撑十天半月,轻装简从,奔袭作战目标,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既具有快速机动的进攻突然性,即便失败了,也能撤退的像风一样,快速离去,雁过无痕。
如果是长途奔袭,比如到中原这样的城市群攻城掠地,不能带牛羊群和家眷的,那也不要紧。打到哪里,抢到哪里,就地解决补给。
所以,蒙古人也是人,吃喝拉撒一样不能少。但是,由于长期游牧,他们习惯了艰苦、游荡的生活,习惯了爬冰卧雪、干粮充饥。他们在行动时,并不需要庞大的辎重、后勤补给队伍这是真的。
不像中原农耕文明,走哪里还带着锅碗瓢盆厨师等,辎重部队超过了作战部队,一旦发生劣势的正面作战,后勤部队先慌成了一团。
再或者粮草一切断,立即就陷入绝境,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蒙古骑兵真的不需要补给吗?为何?
蒙古骑兵是中世纪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智勇兼备、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他们因为没有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所以所向披靡,驰骋在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广阔战场上,创造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战术,那么蒙古骑兵远征扩张时,如何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呢?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蒙古军队的口粮主要来自马匹牛群,这些也都是他们平日里的食物。当时蒙古军队的军粮主要是由马奶和奶酪组成。马奶由随军的母马提供,奶酪是由牛奶制作而成,晾干后切成小块,十分坚硬,适合保存。
大饼(馕)、干肉(腊肉)、豆子也是骑兵最基本的保障方式。
骑兵以大饼、干肉、豆子为主,每名骑兵人均两匹马,在长途奔袭之前,每个人带足十天的干粮和水,豆子是喂马的,两匹战马换着骑。这种方式也是蒙古骑兵的最基本保障方式,可以确保骑兵在断绝后勤补给时,生存一个月以上,万不得已还可以杀马充饥。
蒙古骑兵的后勤保障部队,既有游牧部落的特色,也有农业文明的特色。蒙古人后勤补给部队,有许多牧民赶着牛羊,拉着装着粮食的大车,跟随在作战部队的后面,蒙古骑兵在攻城略地之后,大肆烧杀抢掠,就地补充给养,这种以战养战的补充方式,非常行之有效,但也让蒙古骑兵臭名昭著,
随着蒙古骑兵占领的地方越来越多,他们建立了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这一时期的后勤补给,就正规化、专业化了,每个城市都是大的后勤保障基地,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修建兵站驿站,担负后勤保障和传递消息的重要作用。
蒙古骑兵之所以令人生畏,除了他们彪悍的战斗力之外,在后勤保障方面,也决定了他们的作战范围和战斗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