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异地恋是怎么互传消息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千金。唐诗向我们展现了战火年代家书抵达之艰难。

至少在秦始皇大一统后,中国已有了完整的社会秩序和公共联系网。我们知道古代的各地驿站,起到了传递丶交换信息的作用。古代以马为交通主要工具,从一个驿站到一个驿站,多少距离都是有要求的,通常上一个驿站到下一个站,是可以换马的,也可以把信件交予下一个驿站,一站一站传到目的地。

除了驿站,就是老乡回去托老乡代传递。家书是古已有之联系方式。

明未,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本来已向攻下明都的大顺朝投降,就是接到家书,上书刘宗敏霸占爱妾陈圆圆,才一怒之下反投清军,大开关口,迎狼入室。冲冠一怒为红颜。

史上隋唐,已做到中央文件传到省县一级,过路百官都可一阅。中央集权的意志必须层层下达,地方与地方丶地方与中央集权保持着高度的联系,自然层层网络也兼顾着千家万户。

战乱各方面破坏不堪,才会导致家书很困难的一传递。

史上除了战乱,太平盛世很少有人不知去向而作的悲伤之诗。

只要真心相爱,就会有音讯。

古代的人异地恋是怎么互传消息的?

古代人异地恋是怎样相互传递信息呢?我也没从古代来,不知古人是怎么传的,只是从书中或电影电视上知道一些,大概是用信鸽传递吧,一方写好书信用信鸽传给另一方,没有信鸽的只能写好书信,放在一个自己认为比较可靠的地方,以寄托对远方恋人的相思之苦。

古代的人异地恋是怎么互传消息的?

没经过的年代,谁知道呢[捂脸]

古代的人异地恋是怎么互传消息的?

从前的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古代的人传消息,无非是通过人和各种动物,比如信鸽和马匹。

从前的百里加急文件,可能要跑死好几匹马,换好几个人来送,这还是重要文件。

如果只是小情人之间互传书信,使用信鸽的可能心不大,多半是托人捎信。

而这么一来,信件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就几乎没有了。

可能隔着一座城,要等着去临城的人,走上个五天八天的,还得保证中间信件不出岔子,不然……根本收不到。

所以古代传输心,根本就是靠脚力。

也许家长愿意让找个本地人,也都是那时候落下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吧,总觉得孩子离了这座城,下次见面遥遥无期。

古代的人异地恋是怎么互传消息的?

没空调,没WiFi,古时的爱情变得困难了,也正是通讯的不容易,让那是的人们倍加珍惜,想尽各种方法通信。

鸿雁传书:让鸿雁带去思念

唐朝时期,薛平贵在外征战,妻子王宝钏只能独守空房,有一天,挖野菜的王宝钏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一时间思绪万千,于是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血和泪写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书信,让鸿雁捎去。

鱼传尺素:双鲤迢迢一纸书

“鱼传尺素”的方式在古代较为普遍,类似于现在的邮政信件,这里所说的“鱼”只是一种形状,是由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要知道古时候是没有现在的纸张的,到了后来的唐朝,人们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又称作“尺素”。于是后来便有了鱼传尺素的说法,这种方法沿用至今。

青鸟传书: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原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随从,作为使者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借以青鸟传信多不是真实的,而是作为一种思念,比如: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并不是传递真的信件,而是传达一种相思之情。

飞鸽传书:军事通信为主

飞鸽传书的方式出现较早,主要是利用鸽子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不会迷失方向。飞鸽传书的方式出现较早,而且主要用于军事通信,而且至今国际上还存在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可见这种方式到现在还是可行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古代的人异地恋是怎么互传消息的?

其实不止是异地恋,包括官府消息的传递也基本上是依靠写信来传递。当然也有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来进行消息传递,但是成本着实偏高,古往今来仅此一次。

受限于古代交通的不发达,古代的异地恋其实是很少的。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这句木心的诗也说明了异地恋的交流基本是靠写信。

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有这样的描述: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云中谁寄锦书来”也是说明了古代异地的恋人排解相思之情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写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