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和诸葛亮出道前都是未尝实践,为何萧何仅谈话就能看出韩信有大才,孔明同理,司马徽和徐庶也认为他有才?
萧何是刘邦集团最重要丶最有头脑的人物,是他和曹参促成了刘邦杀沛县令而起兵的关键人物。他不仅做好沛公的得力助手,而且做好大管家,为刘邦方方面面补漏拾遗,解惑释难。
刘邦系平民起兵,战将不少,却是少一个能独挡一面丶统帅三军的军事家,萧何一直在暗暗观察和物色。
在与韩信几次交谈中,他发现了韩信特殊军事才能,还了解了韩信独特身世:沒落旧贵族子弟,从小凄惨,能坚忍努力,有大志。投奔项羽怀才不遇,转投刘邦。
韩信善思,传闻还是围棋高手,常常坐在地下用石子摆阵,萧何见后一见如故,还是棋友呢。
直到韩信感觉也沒意思时,韩信不辞而别。韩信孤傲而有自卑的双重性格,只有萧何能看懂,他一为刘邦大业丶二为自己前途着想,上演了月下追韩信的大戏。
萧何为此把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正愁一筹莫展时,韩信的到来如同诸葛隆中对那样,汉中对,楚汉十利十不利,刘邦闻了笑开花,刘成项亡是符本意,只要能助自己一臂之力者,要重用。
刘邦不用则已,用必重用。隆重设立拜将台,拜韩信为大将。才有了韩信军事上的杰出成就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建立了大一统伟业。
是时势造英雄,英雄立功勋。韩信的成功,或者诸葛的出山,离不开伯乐,天时丶地利还要加本身的才华和他人合拍的人和。
关键是,一切机会都是等待着时刻准备着的人。天上不会掉馅饼,自强还要遇良机。
韩信和诸葛亮出道前都是未尝实践,为何萧何仅谈话就能看出韩信有大才,孔明同理,司马徽和徐庶也认为他有才?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叫孙阳,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一次孙阳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孙阳跑了好多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还是没有发现中意的好马。这一天,孙阳从齐国返回的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每迈一步都气喘吁吁,十分艰难。孙阳从马旁路过,马儿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对孙阳倾诉着什么。
孙阳从马的声音中判断,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于是,孙阳买下了这匹骨瘦如柴的马儿。孙阳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子说:我为你找到了好的主人。
马儿好像明白孙阳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的马叫声,走出宫殿,看到孙阳牵着一匹瘦的不成样子的马,就不高兴的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这是什么马呀?走路都费劲,能上战场吗?
孙阳肯定地说: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只要精心饲养,不出半个月,定能恢复体力。
果然,经过精心饲养,马儿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工夫,已经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对,相信很多人已经知道,这就是伯乐相马的故事。
伯乐,是传说中天上掌管马匹的神仙,人间就把精于鉴别马匹的人,称为伯乐。
开始正式回答这个问题。韩信和诸葛亮都是千里马,当然,历朝历代都有千里马,而萧何和司马徽、徐庶等人,不仅仅是韩信、诸葛亮的伯乐,他们本身也都是千里马。不论萧何也好,司马徽、徐庶也罢,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本身勤奋好学,心思机敏,对政治、时局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那个时代的这类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广交好友。
广交好友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了解天下时政,搜集轶事,增加自己的见闻,一个是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通过交流提升自己的见地和境界。
说到底,就是通过交友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见识,同时,也会达到宣扬自己的目的。这个现在的互联网如出一辙,通过网络学习,通过网络宣传自己。只不过在那个时候,人与人口耳相传取代了互联网。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萧何、司马徽这群人,结交的好友,大部分都是和他们一样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三观相同的人才处的来。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本身的思想、见识,都远超普通人。他们自己可能在某一方面,已经成了千里马。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虽说韩信、诸葛亮之前没有过实践经验。但通过与他们的言谈,萧何、司马徽就会发现,韩信、诸葛亮的某些想法和自己不谋而合,或者更胜于自己。要知道,萧何、司马徽的思想,可能是经过常年的积累,学习才总结出来的,而与韩信、诸葛亮的交谈中,发现他们不但理解自己的思想,更有着让自己佩服的独到见地。这还不能被认为是人才吗?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救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知道奇也。
这是萧何与韩信第一次见面时的记载。大概意思就是说轮到斩韩信的时候,韩信仰视萧何,说道:你不是为了拯救天下吗?那为何要斩壮士!
萧何惊讶韩信在此时朋友如此胆气,便放了他,并与他交谈,没想到韩信的思想、见闻更在自己之上,于是向刘邦推荐韩信做了大将军。
司马徽更不用多提。他本就博识多才,被称为“水镜先生”,并且与当时荆州很多隐士才子为古交,像石韬,孟建,崔州平,诸葛亮,庞统等,对诸葛亮甚为知晓。
韩信和诸葛亮出道前都是未尝实践,为何萧何仅谈话就能看出韩信有大才,孔明同理,司马徽和徐庶也认为他有才?
讲话有条理,分折能力强,对形势和发展了如指掌达到很高智商能力的人都难达到的水平。如蒋预计日本不可怕共才是争天下的,美国会参战事实证明他判断是对的,大家是错的,不过蒋策略错误!所以真正的人才确有过人之处知人不能预知,有些人真达到可怕程度。
韩信和诸葛亮出道前都是未尝实践,为何萧何仅谈话就能看出韩信有大才,孔明同理,司马徽和徐庶也认为他有才?
你问他们俩,不如问问卫青霍去病,他们俩才是标准的从底层直接到将军,没有任何锻炼的机会。
韩信呢?最开始在项羽的军营做郎中,
“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郎中是什么?执戟是什么?
郎中是君主身边的秘书,侍从官,提供参谋的,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试想一下,能给项羽出谋划策,是什么人?
《韩非子·孤愤》:“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旧注:“郎中,为郎居中,则君之左右之人也。”
执戟是爵位,楚国的军功授爵制爵位,六百石,品级不高,但地位高。
韩信离开他,显然是因为与韩信的理想不同,韩信想要的是封侯拜相,想要当带兵大将,而不是做秘书。
而投靠了刘邦,封为大将军,也有一年多的时间锻炼,这之后出关打仗,身边人又有很多谋士、武将、智谋之士提供参谋,
萧何怎么能识别人才?
很简单,你要是长期从事管理工作,并且级别、岗位较高,你也能识别人才。
因为,做管理的,发掘人才,使用人才、驾驭人才就是你的工作,到了那个级别,做的就不是具体事务了。
诸葛亮呢?“躬耕南阳”,未必真以为他是农民出身?
诸葛亮的岳父叫黄承彥。黄承彥是刘表的连襟。黄承彥的老婆是蔡讽的大女儿;刘表的老婆是蔡讽的小女儿。蔡讽的姐夫是谁呢?蔡讽的姐夫,是从前的太尉张温。 葛亮的大姐夫是蒯祺。蒯祺的哥哥是蒯良、蒯越。蒯氏家族,是标准的荆州地头蛇。刘表可以在荆州立足,就是得到蒯氏家族的支持。 诸葛亮的二姐夫叫庞山民,庞德公的儿子,庞统的堂兄弟。诸葛亮的朋友叫崔州平,崔州平的父亲是崔烈,崔烈是从前的三公。 刘备拜访诸葛亮,是公元207年的事。而在公元200年时,诸葛谨就已是孙权的长史了。
你看人家这出身?这背景?每天跟别人讨论的就是国家大事,需要锻炼的机会吗?
诸葛亮的卧龙、庞统的凤雏,就是庞德公取的,庞德公是诸葛亮二姐夫的父亲,是庞统的叔父。他们都是荆州名士,上流社会的人,有背景、有资源,互相抬轿子,互相吹捧的。
相反,像卫青、霍去病、李广利这样的人,才是从一穷二白的底层小老百姓,直接到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才是没有锻炼的机会。
他们为什么厉害?显然,皇帝想提拔他们了,给他们资源培养他们,要知道,人才是可以培养的,你不是人才,只要别人愿意给你机会,愿意培养你,你也能成为人才,这点只要看看刘邦的那些沛县的兄弟就知道了,草莽出身,最后封侯拜相、
韩信和诸葛亮出道前都是未尝实践,为何萧何仅谈话就能看出韩信有大才,孔明同理,司马徽和徐庶也认为他有才?
因为只有英雄才能识得英雄
他们的磁场是共振的!
心胸、抱负、和眼光
有同样见解的人能碰撞出火花
这是没错的
韩信和诸葛亮出道前都是未尝实践,为何萧何仅谈话就能看出韩信有大才,孔明同理,司马徽和徐庶也认为他有才?
谈话的方式,技巧,语速,应变能力,这是一个人才的基本,现代社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其实也是如此,先是笔试,后需面试面试就是在短时间内观察应聘人员的机智应变能力,况一个人的语言组织能力与技巧就能很大程度的体现一个人的才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