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经历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个故事说明了围棋高手让九子棋,不服,

再下,连输了七盘,下手方才心悦诚服。

诸葛七擒七纵,贯彻的战略是“攻心为上,

攻地为下。攻人为上,攻城为下“。

经过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安抚了少数

民族,安定了大后方和边界。诸葛才放心

上出使表,攻伐曹魏。

诸葛亮是后人榜样,他的统一战线丶少数

民族政策丶攻心战术丶优待俘虏、北伐谋

略、忠君爱民,等等,都让红军发扬光大

了![玫瑰][玫瑰][祈祷][祈祷]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经历说明了什么问题?

当年诸葛亮南征,对孟获“七擒七纵”,这在《三国演义》中有非常细腻的描写,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失有史实根据。

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个大头目,他多次聚集手下骚扰蜀民。诸葛亮知道孟获很得人心,于是用计活捉了他。就这样抓了又放,放了又抓,直到第七次抓到孟获,才使孟获心服口服,再也不反了。

尽管孟获都这样了,但还得到诸葛亮的信赖和封官,他心里很是感激诸葛亮。所以以后,孟获每年都会按时缴纳当地的特产给蜀国,诸葛亮在世时,孟获这些人再也不曾闹过事。

中国古书《左传》中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的确,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放虎归山可能后患无穷。但这个故事的经历说明:人世间的道理不是绝对的,有时抓了不放,反而抓不住。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就是为了彻底收服对方,诸葛亮最后做到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经历说明了什么问题?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经历说明了什么问题?

擒贼先擒王,攻人先攻心。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主要说明了要想彻底征服一个人不是攻其军力,最重要的是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一、七擒七纵

七擒孟获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的精彩篇章。正史有记载孟获被擒,但没有小说里的精彩。这里只从小说演义的角度,对楼主问题加以分析。

故事发生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以后,南中发生大肆叛乱,当时的参与者有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南中豪强孟获也参与其中,最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定叛乱。

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用兵如神,七擒七纵精彩呈现。为什么要有如此一笔呢,主要是南中这块地盘深处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所谓山高皇帝远,如果轻易抓住定罪,就不利于蜀汉政权统治,不利于民族团结,更不利于民心归附。

二、诸葛亮用兵

孟获是当地豪强,很多叛乱势力以他为马首是瞻。擒贼先擒王,如果能彻底收复孟获,那么南中可定。诸葛亮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他知道,只有抓住事物的核心矛盾,再采取措施攻之,那么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所以对于孟获的战斗策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鉴于此,诸葛亮采取了温柔手段,势必让平定战事处于上风。

不论是正史也好、野史也罢,或是小说演义,诸葛亮一直是被神化了的人物。此人拥有经天纬地之才,在跟刘备南征北战期间,历经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不计其数,因为他善于用兵,善于抓住敌对势力的弱点,所以在很多战事中都表现得游刃有余。因为他,曹魏集团始终没有荡平中原,因为他,东吴君臣也一直觊觎利益而终不得,也正是因为他,蜀汉政权才得以最终确立。“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为蜀汉政权殚精竭虑,是一代明臣,功高盖主而不骄。

三、攻人要攻心

通过七擒孟获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的战术之高明。征服对方不是征服他的外部力量,而是要攻心为上。如果没有占据核心部位,只凭武力,那么再庞大的机械力量都难以战胜对手,难以让对方信服。

犹如今天我们身处职场,每天面对不同的情况和境遇,我们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摸清我们所要涉足领域的细枝末节,尤其要找到对方的弱点,攻破对方的心理防守,占据内心,那么我们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关注、点评。)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经历说明了什么问题?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么七擒孟获的故事除了显示诸葛亮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才华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首先的意义是消除了蜀国在南部的威胁。当时蜀国北面面对的是强大的魏国,东面有以长江为天险的东吴,可谓是腹背受敌,压力巨大;如果不尽快征服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势必会造成蜀国首尾难顾、三面受敌的不利境界;所以诸葛亮采取马谡的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一举平定了南方叛乱,使孟获臣服蜀国。

其次是军需物资和兵力补充的需要。那时候蜀国的地盘主要是在四川,自给自足还足以应付,如果要承担频繁进行的北伐战争的开销真是促襟见肘,兵力也耗费很大;所以征服南方后可以及时补充战争物资和兵源。

再就是南方少数民族一带是蜀国天然的大后方,这也是诸葛亮为后主刘禅选取的一处以防万一的基地,如蜀国将来受到敌方夹击的时候可以以此为根据地,联合少数民族东山再起,以图中原。

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坚持实行优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也就是统战工作;如果对少数民族实行剿杀政策,势必会起反作用,得到少数民族的普遍反感,因为南方的少数民族众多;所以诸葛亮采取以战促和政策,对孟获予以释放赦免,以此赢得了部落民众的拥护和感恩,稳固蜀国南方边陲。

所以一个政权的建立和一个政策的执行,离开少数民族是不行的,只有优待和尊重他们,才能赢得最为广泛的民心,国家和政权的根基才能坚固,这也是最为朴素的真理。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经历说明了什么问题?

攻心为上。防洪不若建渠导流。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经历说明了什么问题?

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发生在刘备去世的三年后,建兴三年(公元226年),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

此时诸葛孔明乃入朝奏后主曰:“臣观南蛮不服,实国家之大患也。臣当自领大军,前去征讨。”,“东吴方与我国讲和,料无异心;若有异心,李严在白帝城,此人可当陆逊也。曹丕新败,锐气已丧,未能远图;且有马超守把汉中诸处关口,不必忧也。臣又留关兴、张苞等分两军为救应,保陛下万无一失。今臣先去扫荡蛮方,然后北伐,以图中原,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

从诸葛亮奏折中看到诸葛亮想的比较长远。以图中原,为目的。当下曹丕攻打吴国继续失败,东吴方和蜀国已经言和时期。正是蜀国休养生息时候。更何况,诸葛亮治理蜀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让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廒,财盈府库。

从七擒孟获开头说明了:1,诸葛亮乃治国之能臣,做事勤勉,凡事亲力亲为,因此让蜀国经济发展迅猛。2,诸葛亮北伐决心比较强,将一切阻挠北伐的障碍都算计清清楚楚,并亲自解决掉,只望报先帝三顾之恩。3,对于亲征南蛮的信心十足,国内安排妥妥当当。

擒孟获中谡曰:“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马谡谏言中,诸葛亮取纳他的攻心之计,才导致后期七次擒拿孟获。

第一次拿住孟获,孟获以“两川之地,皆是他人所占土地,汝主倚强夺之,自称为帝。吾世居此处,汝等无礼,侵我土地:何为反耶?”表示不服,被放了。

第二次因手下董荼背叛被擒,表示“此非汝之能也;乃吾手下之人自相残害,以致如此。如何肯服!”又被放了。

第三次。孔明指孟获而笑曰:“汝先令汝弟以礼诈降,如何瞒得过吾!今番又被我擒,汝可服否?”获曰:“此乃吾弟贪口腹之故,误中汝毒,因此失了大事。吾若自来,弟以兵应之,必然成功。此乃天败,非吾之不能也,如何肯服!”继续被放。

第四次,孟获因为偷袭不成误入孔明陷阱再次被抓。获曰:“吾虽是化外之人,不似丞相专施诡计,吾如何肯服?”表示阴谋诡计不服。又被放了。

第五次,孔明曰:“汝赚吾入无水之地,更以哑泉、灭泉、黑泉、柔泉如此之毒,吾军无恙,岂非天意乎?汝何如此执迷?”获又曰:“吾祖居银坑山中,有三江之险,重关之固。汝若就彼擒之,吾当子子孙孙,倾心服事。”此次孟获用毒,孔明有山神相助继续擒获孟获,表示还不服,又被放了。

第六次,孔明大笑曰:“量汝些小诡计,如何瞒得过我!汝见二次俱是本洞人擒汝来降,吾不加害;汝只道吾深信,故来诈降,欲就洞中杀吾!”喝令武士搜其身畔,果然各带利刀。孔明问孟获曰:“汝原说在汝家擒住,方始心服;今日如何?”获曰:“此是我等自来送死,非汝之能也。吾心未服。”此次孟获以毒箭,驱虎豹之法,皆被孔明所破,最后诈降计突袭孔明不成被抓,表示继续不服,又被放了。

第七次,孟获请乌戈国主,引三万藤甲军,来战孔明,被魏延引入盘蛇谷,放火烧之。打败孟获。却说孟获与祝融夫人并孟优、带来洞主、一切宗党在别帐饮酒。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可速去。”

最后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

七次攻心战,第一次,攻破强占地盘心里防线。第二次,攻破手下心里防线。第三次,攻破亲人的心理防线。第四次,攻破计谋上心理防线。第五次,攻破神灵上心理防线,第六次攻破自己能力的心理防线。第七次总攻,朋友,亲人,计谋,神灵,皆被攻破。自己奈何不降?

从七次擒拿孟获说明了,攻心战的难,要想攻破敌人内心,让他心服口服,就必须强大同时,还有考虑一切因素。所以一般而言,攻心战,很难实现。也表明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是有道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