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你觉得宋江归顺朝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宋江连起码保护自己和兄弟的的权利都没有,不应该草率行事。
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聚义替天行道,到底行什么道,宋江自己都没准备好。张天师招安是为了一箭双雕,既消除了宋江的威胁,又可以借宋江去征方腊,而且胜了都是自己功劳,败了处罚宋江就是。
宋江受招安,攻打农民起义军,是不义,最后落得不忠不义而死,甚为叹惜!
《水浒传》中你觉得宋江归顺朝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水浒一百二十回本,第七十一回 :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公明慷慨话宿愿。话说梁山各路好汉聚齐,在公孙胜与吴用的操纵下,以一“石头记”排定了梁山好汉座次,让众人心服口服。宋江乘机悬挂忠义堂牌匾,树替天行道大旗。
时值九月,菊花盛开。梁山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宴席上众人觥筹交错开怀痛饮,唱曲的吹箫的弹筝的,是各取其乐。
当乐和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行者武松拍桌而起,说道今日招安,明日招安,却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李逵也说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
一场热闹的赏菊大会,不欢而散。宋江的真正意图,是借此去试探,众兄弟们对招安的态度。没想到被武松兄弟,当年泼了一盆冷水。在招安这个问题上,公然持反对意见的都是二龙山的势力。
历经重重阻扰,最终,还是遂了宋江的心愿,接受了梦寐以求的朝廷招安。后被封征辽先锋,平田虎战方腊,得胜回朝时,参战的好汉们死伤过半,只剩下二十七人。
金銮殿前,宋江等人按其征战功劳,被逐一封赏。后被奸臣以御赐毒酒所害,经朝中宿元景上书,将宋江等人厚葬于蓼儿洼。
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
对于这样的结局,一直力主招安的宋江,不知是否知道?云中认为他应该有所预料,朝中高俅、蔡京、童贯等奸臣当道,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但从他与武松的对话中,还是对朝廷报有希望。他相信圣上,只是被一时的蒙蔽,迟早会辨明忠奸。
如果不招安的话,梁山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招安落得这样的结局,当初的选择错了吗?既然会预料到这样的结果,为何还会选择招安?
如果不选择招安,众好汉们居住在风景旖旎的梁山水泊,大块吃肉划拳喝酒,切磋武艺逍遥快活。攻营寨劫富豪与朝廷对抗,这样做是顺了弟兄们的心,但要背负梁山贼寇的名声。会被认为是一群乌合之众,难以流传于世。
宋江自幼攻读经史,接受的是儒家正统的忠君报国。这样的思想在众好汉之中,可以说寥寥无几。
梁山好汉义气为重,而宋江的义更多的是大义。不仅仅局限在,兄弟们之间的两肋插刀,如同他的忠心,他对待兄弟也是忠心不二,但他的这份忠心,更多的是他的忠君报国。
这也是临终为何要用毒酒,将李逵一起带走的原因。他真正担心的,并不是李逵的莽撞,而是梁山的名声和对朝廷的那份忠心。
宋江是大忠大义之人,这与众兄弟只图当下的爽快是不同的。他眼光长远想的是梁山的未来。所以,武功上虽然泛泛的宋江,却能做梁山的头领。
云中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
他认为做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要,首先为国尽忠。他主张招安,是要带领众兄弟走上一条正道,要向世人证明梁山好汉,是一群热血忠义之士,而非草莽流寇。
而朝廷奸臣当道蒙蔽圣言,他又岂能有所不知。好汉们之所以上的梁山,那一个不是被逼无奈。可尽管如此,招安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正路。
如果,顺应弟兄们的愿望拒绝归顺。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大,终究还是朝廷的隐患。就算盘踞梁山能文能武,可与朝廷对抗,到底还是一群反贼。
人间正道是沧桑。所以说,宋江选择归顺朝廷,是没有错的。虽说结局悲惨,但让后人知道梁山好汉,是忠君保国之辈,是真正的好汉。从此,梁山也成了忠义的象征,而非贼寇聚集之地。归顺朝廷是利大于弊,唯一的弊端就是,宋江仍然对朝廷心存希望。他自己是宁可朝廷负我,但我不负朝廷。而水浒之所以被列为名著,想也应是这忠义二字吧。后圣上亲书圣旨,敕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仍敕赐钱于梁山泊,起盖庙宇,大建祠堂,妆塑宋江等殁于王事诸多将佐神像。敕赐殿宇牌额,御笔亲书“靖忠之庙”。济州奉敕,于梁山泊起造庙宇。
大家好,我是云中。欢迎各位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水浒传》中你觉得宋江归顺朝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从《水浒传》中去看宋江的归顺朝廷。对于宋江来说,肯定是弊大于利。对于朝廷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
宋江毁了梁山好汉们的聚义前程,搭上了多数英雄人物的鲜血生命并葬送自己。对于朝廷来说一石三鸟,坐收渔利,尽除国患。
所谓的归顺招安,原本就是一个"以贼治贼”的圈套。可从书中去看归顺招安,乃宋江毕生之理想。从菊花会中的《满江红》:…………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早招安,方心足。到《乐府词》: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义胆包天,忠肝盖地,离愁万钟,醉乡一夜头白。都可看出宋江招安归顺的急躁之意迫切之心!
为了招安不惜用重金,上东京,找门路,托关节,求师师,见皇帝。不顾武松等人"今日招安,明日招安,冷了兄弟们心”。李逵的圆睁怒目大叫的:招安!招安!招个鸟安的阻挡,可见宋江的招安之急,已利令智昏!
人已发急,大都不能洞悉世事战局,天下大势,自身后路。结果坐坠奸人套中,大肆佂讨,互相残杀,两败俱伤。落了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可悲下场!
《水浒传》中你觉得宋江归顺朝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水浒传》中,宋江归顺朝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可作个探讨。
可以这样说,宋江从来就没有安心在一条道上过,总是游离于黑白两道之间。他本是郓城县押司,是县衙司法行业的笔杆子,也算有头有脸,他却醉心于江湖之道,结交各种黑道中人,名曰仗义疏财,其实是买名声,蓄力量,无非是为将来出人头地积累势力。上梁山为寇后他又拼命接交官场人物,积蓄招安力量,回归白道,再度实现他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的奋斗目标。他一直脚踩两只船,游离于黑白两道之间。往往这种人是极善伪装而又野心极大,让人琢磨不透他的心思。但他最终也死在了这种左右摇摆之中。
宋江还是宋押司时,因晁盖等人劫走大名府梁中书送给其岳父蔡京的价值十万贯寿礼,即书中所说的生辰纲,被官府侦破并实施缉拿。此举让为官府工作的宋江知晓,及时通报晁盖,使得晁盖等七人成功脱逃。按理宋江身为公务人员,应为政府尽职,协同捉拿人犯,怎能通风报信呢,也太缺少基本素质了。如果说"不义之财,取之何碍”,那为何不弃官而去,脱离这黑暗官府。
正是这种脚踩两只船,给他带来了灾难,他包养的情妇阎婆惜发现了他私通梁山的信件开始狮子大开口来敲诈他,私通梁山可是死罪,他只得杀她灭口,从此由公务员变成了罪犯。后来几经周折,他被各路豪杰和梁山好汉劫法场救上了梁山,公务员变成了強盗头。
不要以为他这下总算只能靠黑道吃饭了,其实他仍然是脚踩两只船,当他成为梁山头领后就开始寻求招安之路,梁山只是他暂时的栖身之地。正如他在浔阳楼题的一首所谓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可见他身心从来就不在一处,滿怀壮志不知如何实现,充分体现了他矛盾的心理。他的努力没有白付,他设法绕开了蔡京童贯等几个奸臣,通过官妓李师师攀联上了当今皇上宋徽宗,终于实现了招安。然而招安并没带来利益,梁山好汉在征讨其他反政府武装时大多牺牲,宋江似乎功成名就,其实这就是他的死期。
如何评价宋江一生的利弊呢?他归顺朝廷利弊又如何呢?应该这样来总结:他是一个热衷于官场的人,而且极有抱负,他交际江湖人物无非是把基础做大做夯实,作为将来备用的势力。后来阴差阳错自己成了罪人,但他仍没气馁,上梁山为寇后又再度设法实现了回归,可见他的执着。但他只顾前途却不顾职责,开始时他身在官府就不应涉黑。以宋江的才干和能力应会有大好前途,想利用黑道来抬高身价出人头地显然行不通,弊大于利。经历了九死一生,上梁山后应该功名利碌早已看淡,应明白官场黑暗更甚于江湖,所以他归顺朝廷更是弊大于利,最后连自己的性命都搭进去了。
《水浒传》中你觉得宋江归顺朝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宋江不是傻子,他选择招安一定有他的想法,不仅仅是为了摆脱强盗的身份,也不仅仅是为了报效国家,做国家忠臣良将,同样也是为了生存。反对招安的毕竟是少数,除了李逵、武松、鲁智深,其他人都选择默认服从,鲁智深的师父也不反对招安,所以鲁智深后面他也没什么话说;武松在征方腊以后在六和塔寺出家,也得到了朝廷给他的十万贯养老钱,不亏。这么多人都选择服从,就一定有服从的道理。
梁山最致命的地方在于资源有限,粮食衣物等生活物资、必需品必须要去抢劫,才能解决问题。书上屡次出现梁山抢劫财物的情节。比如:林冲上梁山,王伦要他纳投名状,要林冲三天之内必须打劫一次,否则就不能留在梁山。林冲到第三天下午,做好了离开梁山的准备,遇到杨志,和杨志打了一架,小喽啰把杨志的财物抢上梁山,王伦这才把林冲留在梁山;晁盖虽然带着一半生辰纲上梁山,没多久,他就派刘唐、三阮下山抢劫过路客商,抢得财物二十多车;宋江三打祝家庄,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抢劫祝家庄的粮食财物,够梁山吃几年;打青州的时候,也抢夺青州府的财物粮食;打东平府和东昌府的时候,也抢夺他们的金银粮食财物。
为什么要这样抢呢?因为不抢,他们的生活就没有来源,没有任何保障,不抢,山上这么多人就会饿死,冻死。靠抢,抢得了一时,抢不了一辈子,总有哪一天会失手的时候。所以靠抢劫养活梁山这么多人马显然是不长久的。靠抢劫养活梁山,宋江认为这不是一条正道,这对于一个想过正常生活的人来说,确实不是正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反驳说这是一条永远的光明大道。
李忠、周通在桃花山下抢劫的时候,直接杀人;燕顺、王英、郑天寿这些人不仅杀人抢劫,还吃人肉。李俊、李立、张横、张顺、童童威、童猛、穆弘、穆春、孙二娘等,这些人谋财害命更不必说。这些人上梁山之前的强盗恶霸行为肯定不是正道,能让这些人改邪归正那是大功大德一件。
招安也不是宋江一个人的独创,书上有十个节度使招安的先例,宋徽宗听取几个大臣的建议,几次招安梁山,因为蔡京、高俅、童贯、杨戬这些人的破坏,才使得宋徽宗没能顺利招安梁山,所以宋江才想通过李师师这条路,谋求招安。
招安以后,至少生活问题不用愁,做国家臣子、为国效力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代表国家出征,破辽,大家都没什么意见。征田虎、征王庆,特别是征方腊,很多读者反应强烈。因为宋江也是寇,招安以后,反过来征这些其他的寇,不地道。同样是被逼造反,宋江掉转枪头镇压这些造反的人,所以很多读者不能接受。
如果造反,建立的是一个崭新的王朝,一个为老百姓谋福利、谋幸福的王朝,一个受百姓爱戴的王朝,一个有先进思想管理国家的王朝,一个能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的有能力的王朝,那这个王朝就是正义的,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是人心所向。如果宋江代表朝廷征剿的是这样的王朝,那宋江就是历史的罪人,那他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可是,田虎、王庆、方腊这些人造反,并没有什么先进思想,也没有非常动人的响亮的口号,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先进的理念。
田虎是一个猎户,专门结交恶少,纠集亡命之徒,捏造妖言,煽惑愚民,聚啸山林。
书上通过仇琼英的故事,可以看出田虎不是什么好东西。仇琼英的父母因为奔父丧,在路上,田虎强抢仇琼英的母亲做压寨夫人,逼得仇琼英的母亲跳崖身亡,父亲惨死,幼小的仇琼英由仆人叶清夫妻收养,叶清夫妻和仇琼英又因为田虎的国师邬梨抢劫掳掠,而来到邬梨的身边。因为仇琼英长得漂亮可爱,而邬梨又没有孩子,所以也是阴差阳错,邬梨认仇琼英做女儿。
从仇琼英的故事,可以看出田虎只不过是强盗而已,他代表不了正义。
王庆因为喜欢童贯的养女娇秀,并且和她私通,而童贯的养女娇秀已经许配给蔡京的孙子(蔡京的这个孙子是个傻子),并且这个娇秀又是杨戬的外孙,所以这娇秀有三重身份,王庆招惹谁也不能招惹她。所以童贯才把王庆下狱,把他发配。王庆阴差阳错占山为王,侵州夺县,扩大地盘称王。
书上还说他的爹看见亲戚家的祖坟是风水宝地,所以设计坑害这个亲戚,把这亲戚家的祖坟挖走,把他自己父母的遗骨埋进这个风水宝地,所以才出了王庆这么个人。所以王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代表正义呢?
方腊是一个樵夫,因为在水边看到自己头带平天冠,身穿衮龙袍,所以他跟别人说他有天子福分。因为朱勔在吴中征取花石纲,造成民怨,所以方腊趁机造反称王。
书上几处说他并不得人心,宋江军马打到常州的时候,老百姓听到宋军到来,全部出来助战,帮助宋江的大军攻打常州;卢俊义攻打昱岭关的时候,派时迁探路,时迁来到一个庵堂,看见一个正在念经的老和尚,老僧对时迁说:“此间百姓,俱被方腊残害,无一个不怨他。老僧也靠此间百姓施主,赍粮养口。如今村里人民都逃散了,老僧没有去处,只得在此死守。今幸得天兵到此,万民有福。……”
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方腊也不是为民谋福的英雄人物。
所以宋江招安,代表朝廷征剿这些人,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罪恶。虽然宋江为国家屡建奇功,被奸臣所不容,但死的意义不一样。梁山好汉虽然很多人战死,但他们的后代子孙以他们为荣,国家对他们也有资金补贴,在名誉上也很尊贵,很多人死后封神。宋江被天帝封为梁山都土地。百姓自觉自愿给他建庙塑像纪念,他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他和梁山好汉都脱离魔道,转为正神。究竟是利或者弊,肯定是利大于弊,就算是死也死得光荣。
《水浒传》中你觉得宋江归顺朝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宋江受招安,征方腊后,死伤惨重,108头领,只活下30来个,十去七八。
于是有人就以此为借口,宋江不应该招安,依旧在梁山共聚大义,替天行道,岂非更好!至少死伤不至于这么严重,苟活性命。
错,大错特错!
且不说招安利弊,分析下,如果宋江全伙不受招安,那么他们有以下三种可能,看各自结局。
三种结局- 一、梁山为根、开枝散叶
梁山好汉多次出兵,攻下大名府、高唐州等朝廷重镇,小的郡县如东平府、东昌府等,大地主家如祝家庄、曾头市等,可见梁山有极强的攻城拔寨的攻击能力。
梁山好汉也受过朝廷的多次围剿,二战童贯、三败高俅。各路将领大发神威,将朝廷来犯之敌,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虽然梁山有地利之便,却也能多少体现出梁山的实力。梁山有极强的防御能力。
攻击力与防御力都极为出色的梁山,如果攻城掠地,借势起义,那么必可攻入东京,推倒北宋。
且慢!
宋江的梁山起义军,在走出山东,打进东京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而这两个问题,对宋江等人来说是致命的。
而且这两个问题的前提是粮草充足,后勤保障无碍。
1.前方吃紧。宋江不断攻下城池,就要留下至少三位将校,最起码一天罡二地煞的配置。那么长此以往,宋江手下头领(士兵有俘虏填充,姑且不算)越来越少,再打城池,就吃力了。宋江的将领红利,慢慢烟消云散。
北宋立马全国调兵遣将,合力围剿。宋江城池兵少将寡,步步被蚕食,得而复失,最后一顿饺子,收拾了宋江。或反之,先灭宋江,再夺回城池。
2.后方吃紧。留守将领冲锋陷阵是专家,管理城市,安抚百姓,全是外行。勉强靠点谱的卢俊义、吴用、柴进、李应、朱武、裴宣。仅这6位,城多将少,完全不够用,导致后方不稳。
一旦百姓聚众闹事,引发叛乱,宋江屁股着火,前后夹击,必败无疑。
故而宋江的梁山起义军难以成事,宋江笑黄巢不丈夫,黄巢笑宋江没出路。
宋江众人始终背负反贼之名,遗臭万年。
- 二、占山为王、快活无限
宋江效仿晁盖,与众兄弟在梁山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风花雪月,舞枪弄棒,日子逍遥,好生快活。结果:四个字,坐吃山空。
附近州县钱粮打劫光了,周围大户打劫光了,路过贪官污吏打劫光了(知梁山响马,他们绕远走),宋江不让打劫百姓。宋江三光政策之下,钱财何来?酒肉何来?粮食何来?
即便山上粮草充足,够这些人吃一辈子,那么儿子呢?孙子呢?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梁山好汉尽饿死,北宋不战而屈人之兵!宋江等草寇之名,淹没于众多绿林江湖之中,无人记得。
- 三、画鲁为界,四分北宋
宋江长驱直入,打下整个山东之地,各头领各司其职,据守要塞。宋江登基称帝(史称郓坏帝),分封诸侯。与王庆、田虎、方腊四分天下。
初期四方势力各有顾忌,相安无事。不久,三家联合,欲要吞并宋江。(宋江实力最强,自然要联合攻击。)
宋江武力无力抗衡三家联手,向辽借兵。辽国趁火打劫,顺道灭了宋江,梁山好汉被各方势力屠戮殆尽。(假道伐虢)方腊、王庆、田虎三方没了对手,为抢地盘,大打出手,互相争斗。
最终方腊胜出,与辽两军对垒。二者两败俱伤,金国大举南下,扫清障碍,称霸中原,笑到最后。
金国一统天下。宋江成了“汉奸”,背负千古骂名,遗臭万年。
三种结果,梁山好汉全军覆没,名声有缺。接受招安,与之相较,实在是上上之签。
一记高招招安是利大于弊的,这一举措解决了梁山所有人的需求。是保全梁山人马及声誉的一记高招。梁山好汉,名声虽响,实为草寇。
梁山好汉分为三类人:
1.杀人放火的山贼与犯下滔天大案的逃犯。如武松、李逵等。
此等人本身就是罪无可恕,本应偿命。他们上得梁山,无非就是苟全性命。只要留得性命,便是最好归宿。
这些人大多是反对招安,因为他们对官府充满失望,甚至憎恨。
只要朝廷免罪,对他们既往不咎,保证其不可再犯,然后送这些人回乡,他们复为良民,若在犯事,依法论罪。
2.朝中降将及被裹挟上山。如关胜、李应、徐宁、孙立等。
这些人虽然落草梁山,但都想回到以前生活,虽然辛苦,却更坦荡。
这些人是梁山大部分,愿意接受招安。只要朝廷招安,这些人只要加官进爵或不愿为官,恩准回乡,即可解决。
3.无处安身,来靠码头之人,梁山的一小撮。如段景住、宋清等。
他们自己独立生活,难以温饱,又向往大器挥霍的日子,于是投靠梁山,背靠大树好乘凉。
这些人是向往招安的,因为没本事,难成事,所以想当上一官半职,混吃混喝。
对于这些人,给个九品小官就乐得屁颠屁颠儿的。
针对梁山好汉三种人,只有招安才能解决这些人的所有需求,故而招安是最适合梁山的。
命中注定招安既然是高招,为何最后梁山好汉死伤惨重?
四个字:所托非人!
当晁盖病故,众人推举宋江为梁山寨主之时,他们的结局,就注定了。
只是可惜,梁山好汉们所托非人,宋江歹毒,一心想用梁山众兄弟的性命换来自己头顶上的乌纱!可悲!可恨!
一朝落草,终生污名。若要洗去污名,只能用建功立业的热血。重名而轻利的宋江,毫不犹豫,带着兄弟们走上了洗刷之路。即使这条路充满荆棘,那也在所不惜。
沽名钓誉的宋江成为梁山之主时,就注定了梁山水泊将是血染的风采。
结语名,也是一把刀,较之利益,更血腥。
宋江接受招安并没有错。可是他接受招安以后的事,错了!错的很彻底,把梁山好汉全都带进坑里。
宋江接受招安之后,回乡务农,当个土财主不是挺好吗,就算奸臣不会放过,可保全其他兄弟的命。
结果为了一己之私,一己之名,搭上70多位兄弟的命,真的值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