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同意周汝昌关于“木石前盟”的解释吗?

周先生认为木石前盟是指贾宝玉和史湘云,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您怎么看?

周汝昌先生是红学大家,对《红楼梦》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是“自传说”的支持者。他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他有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是:脂砚斋是书中史湘云的原型。说“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史湘云,周汝昌先生有过这种观点吗?恕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木石前盟”指的是林黛玉与贾宝玉,这个问题不须红学专家论证,就算是普通读者也很容易从书中自己得出答案。做为红学大家的周先生应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红楼梦》第一回中就交代了,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株降珠仙草,贾宝玉赤霞宫神瑛侍者。因神瑛侍者经常取灵河之水浇灌降珠仙草,才使其久延日月,最后修成人身,因得了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五内凝结一种的闷之气。想要报答。恰巧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想更下世历劫,享受人世繁华。降珠仙子便陪同他一起下世,并发誓以一生的眼泪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这个故事就是“木石前盟“。现实中的贾宝玉就是神瑛侍者,也就是石头,玉也是石头。林黛玉是降珠草,现实中的她也几次亲口说出“草木之命“的话,而且观花流泪,对月伤怀是她的特点。“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也是她亲笔写的。所以,“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这是毫无疑问的。

个人觉得,周汝昌对《红楼梦》研究最大的贡献应该是《红楼梦新证》的发表。但《红楼梦新证》与其说是“红学”著作,倒不如说是“曹学”著作。周先生通过对大量清代文献的查阅,基本证明了《红楼梦》以及作者曹雪芹与江南曹家,也就是曹寅家的关系。虽然尚有争议,但大多数人对曹雪芹是曹家人基本认同。

周汝昌支持自传说,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这个论述应该算是红学的范畴了,我觉得周汝昌红学的最大问题可能也在这里。由于他在曹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使得他在《红楼梦》的很多人物身上看到了曹家人的影子。这种发现在研究《红楼梦》的思想及创作都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对八十回后人物结局的推测更有很大意义。但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是,小说中的人物可能会有生活原型,但是文学形象与原型不可以简单类比。周汝昌的研究在一些时候混淆了文学写现实的分野。把脂砚斋和史湘云混在一起,就是例子。这种研究的路径使得许多人放弃《红楼梦》小说本身,从小说故事框架之外去寻找所谓的秘事秘史,这种研究恐怕得不出什么有益的结论。

《红楼梦》做为一本小说,被提到很高的文化地位,周汝昌也有一份功劳。《红楼梦》开始是以人情小说流传的,当西方的悲剧理论传到中国,受此影响,《红楼梦》又被定义为爱情悲剧。周汝昌认为《红楼梦》的价值远高于爱情悲剧,他是对人生的终极思考,是文化的终的载体。做为一个红迷,个人觉得对《红楼梦》的任何评价都不过分。但是,把它提到如此的高度,似乎超越了文学的范畴。

史湘云是周汝昌非常喜爱的人物。在一般的理解中,《红楼梦》“大旨谈情”,林黛玉代表爱情,薛宝钗代表婚姻,爱情是“木石前盟”,是两情相悦,两心相许,但爱情不一定有结果,不一定走向婚姻。所以“木石前盟“的内容不是白头到老,而是“还泪“,泪尽而逝。薛宝钗代表的是婚姻,是柴米油盐过日子。这是爱情婚姻的阴阳两极。周汝昌在钗与黛之外,又加上了史湘云,使得“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之外,又加上一个“白头双星”。按周汝昌的观点,史湘云最后嫁给了贾宝玉,二人最后白头到老(白首双星)。如果是这样的话,《红楼梦》的悲剧意味就减弱了很多。

综上所述,我觉得周汝昌不可能认为“木石前盟”是贾宝玉和史湘云,而是他觉的贾宝玉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同等重现的女子,她们是林黛玉(木石前盟),薛宝钗(金玉良缘)和史湘云(白首双星)。

问题回答完毕。再补充一下“白自双星”。它出现在《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回中。其中张道士给了宝玉一个金麒麟,因为湘云也有一个,引来黛玉的忌妒。其中的“白首双星“到底是何意,引起红学家们激烈的争论,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权威说法。宝玉最后娶湘云的说法,既来自于此。可也有人说,双星当然指牛女双星。因双星远隔天河,不能相聚,所以“白首双星“是指宝玉与湘云象双星一样,就算白头了,也不能在一起。

我个人不认同宝玉娶湘云的猜测。同时,也觉得续书中宝玉出家的结局未必符合作者原意。金玉良缘结成后,宝玉虽心有遗憾但与宝钗过着平淡甚或艰苦的日子,似乎更合理一些。出家的结局,很明显与柳湘莲重复。曹雪芹不会如此安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