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短命王朝,为何隋朝能有开皇之治,而秦朝没有被称为“秦皇之治”?
秦皇统一中国,创立统一制,是破旧立新的大改革丶大动荡,同时打击匪盗收集武器花费巨大,又将各国犯者送押筑长城。朝廷就为废旧制丶立郡县制,争的不可开交。
秦始皇天下定了,但身心疲倦了,花费精力寻长生不老之丹,巡游八方。
秦朝开天劈地,治好了战争创伤,但还没来得及发展经济,就轰然倒在"楚虽三户能亡秦"的流言中。楚之三大义军断送了秦王朝。
同样是短命王朝,为何隋朝能有开皇之治,而秦朝没有被称为“秦皇之治”?
秦朝(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和隋朝(公元581年一公元618年)都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也是呈上起下开避未来的时代。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享国十五年。隋朝结束了南北朝以来三百年乱世,国祚38年。秦朝没有实现盛世局面,是因为两个朝代面临的形势和治国方略不同。
秦始皇用十年时间统一六国,耗尽了国力。他面对的七个不同理念,不同民风的国家。秦始皇第一件要做的是重新设计一种政治体制整合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皇帝称号,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互相制约彼此平衡向皇帝负责,地方设郡县制,由皇帝任免郡县官吏。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增加凝聚力,把六国人心凝聚起来。只不过秦始皇的治国理念太先进,六国有些水土不服,还没有完全消化,秦王朝便亡国啦!秦始皇强调法制,用高压手段治理百姓,修陵墓,戌边征发大量民力,造成农业荒废,当然不会出现盛世。
隋朝是隋文帝杨坚从北周禅让过来的,只是上层权力的和平交接,社会经济并没有遭到破坏。北周在权臣宇文护治理十五年,社会非常安定,北周又从西魏手中和平过渡,所以,杨坚接手的是一个有着半个世纪相对安定的国家。
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几乎一战而胜,并没有多么损失。秦灭六国尸山血海,损失几百万人口,隋朝近似于和平统一,人口损失微乎其微,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隋文帝非常勤政,又有一个好内助独孤伽罗皇后,对社会政治,经济外交全面调整,励精图治,提倡节俭,减轻刑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设三省六部制,调整统制机构,实行均田制,增加农民积极性,缓合社会矛盾。
在隋文帝治理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为大唐的兴盛开个好头,史称开皇之治。隋朝人口有890万户,人口约4600万人,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贞观之治时人口,仅有隋朝的一半,这就是差距。
同样是短命王朝,为何隋朝能有开皇之治,而秦朝没有被称为“秦皇之治”?
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五胡乱华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并励精图治,政治较为清明,人口显著增加,府库较为充实,外患较少,民众生活稳定,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为后来唐宋汉文化大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 。
而秦始皇兼并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专制王朝,秦始皇也算是励精图治,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但却没有留下“秦皇之治”。
两朝帝王都励精图治,但却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仔细分析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一、对待民众的立场不同
隋文帝杨坚了解民众三百年来战乱不断的痛苦生活,明白一个道理:"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 ,故此,倡导官吏躬行简朴,宫中妃妾不作美饰;他同情民众,减轻民众赋税劳役,与民休息;设置义仓,救贫赈灾;宽简刑法,删减前代的酷刑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而秦始皇则称民众为“黔首”(大概即是“黑头”的意思,与称农民为“泥腿子”意思相同);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工程;不管民众死活;严刑酷法,天下近半是刑徒。俨然把民众当做他作威作福的奴仆。
二、治理理念不同
隋文帝治理依据的是儒家思想的治理理念,即“仁政”理念,对百姓实行宽仁的政策。
而秦始皇推崇的是商鞅、李斯、韩非的法家理念,以“性恶论”为依据。始皇推终始五德,以为秦属水德,就必须”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认为这样才能合于水德之数。这就要严刑酷法,毫不留情地剪除一切违法之民,且把帝王看作是骑在民众头上的作威作福的权威者。按秦二世的说法就是:“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
三、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同
隋文帝复兴汉学,搜求天下图书,首开儒学科举取士,力求把中华文明传统发扬光大。
隋文帝登基后,曾下过一道诏书:“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人禀五常,性灵不一,有礼则阴阳合德,无礼则禽兽其心。……治国立身,非礼不可。若敦以学业,劝以经礼,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岂止知礼节,识廉耻,父慈子孝,兄恭弟顺者乎?”而秦始皇厌恶尧舜等先圣贤,力求抹杀中国文明历史,实行“愚民政策”。把除秦国历史书籍以外的史书典籍,全部烧掉;除了博士官所职之外,天下的诗、书、百家语等,全部烧掉;有敢讲诗、书者,全部杀掉;以古非今者,诛灭家族;官吏见知而不举报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者,判处城旦徒刑。这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治理结果就会不同,这大概就是古语说的:“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吧!
同样是短命王朝,为何隋朝能有开皇之治,而秦朝没有被称为“秦皇之治”?
因为杨坚比赢政的政治才能要强一些,赢政基本依靠先辈遗留下的国力通过野蛮残暴方式统一天下,之后大兴土木,修长城,修阿房,北征匈奴,南平百越,国力消耗较重,为镇压人民不满,极端残暴血腥,民愤极大。
杨坚是不可多得的明君,而赢政则是一个典型的暴君。隋朝的暴政基本是第二位皇帝杨广干下的,而秦朝的暴政绝大部分是赢政本人干下的胡亥很大程度上替他爹背锅,杨广则是把杨坚打下的大好江山败光。秦朝农民起义的隐患大都是嬴政本人亲自种下的,杨坚则给杨广留下的是一个富足,安定,强盛的王朝。
杨坚的政治才干则较为突出,以恢复中华文化自居,注意安抚敌国百姓,百姓对杨坚时期的隋朝不太反感,北灭北齐,南平陈朝,基本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杨坚注意积累粮食,发展经济,国力大涨,也没有实施类似秦始皇的大工程,积累的粮食甚至用到了贞观年间。
尤其是杨坚通过老奸巨猾的政治手段,挑动突厥内部争斗分裂,然后出兵一剑封喉,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突厥被杨坚制服,缓解了北方威胁,手段远比赢政高明,甚至唐太宗能再次制服突厥也是有杨坚搞分裂的功劳所在,注意大运河,以及大规模征讨高句丽是杨广开始搞的,杨坚时期百姓负担并不重。
只是杨坚类似嬴政,选择的接班人不行,败送了辛苦打下的大好江山!
同样是短命王朝,为何隋朝能有开皇之治,而秦朝没有被称为“秦皇之治”?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所谓“之治”有汉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及隋唐的开皇之治,纵观这些“之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心,从这个角度来看,秦朝没有被称为“秦皇之治”就一目了然了。
同样是短命王朝,为何隋朝能有开皇之治,而秦朝没有被称为“秦皇之治”?
隋朝崇文尚武,前期国泰民安,“开科”之举使文人士子趋之若鹜,一片繁华。
秦朝“焚书坑儒”,造成人人自危,苛捐杂税、重典治国,民不聊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