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为什么当了皇帝后却重文官轻武官呢?

宋太祖"陈桥兵变"龙袍加身,深知武将不能养肥,不加以限制就可能重演兵变。故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让手下大将脱下戎装换便装,这样将官去过灯红酒绿的享乐生活,皇上也不用担心将官谋反,双赢政策。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为什么当了皇帝后却重文官轻武官呢?

赵匡胤重文轻武的原因入下:

1.唐朝中后期五代十国地方节度使藩镇势力做大,个个藩镇手握雄兵,称霸一方列土封疆成为一方军阀霸主。五代十国这些朝代政权建立者全部都是武将出身掌握军权后纷纷佣兵自重,登基继位取代前朝,作为武将出身的赵匡胤自己也是同样如此,他深知武将掌军权对王朝和皇权危险甚大继位不久就进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2.宋朝是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呈现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宋朝皇帝重视科举制度和文人通过重文轻武达到国家的和平稳定,宋朝历史上也涌现出多位文学家,比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唐宋八大家。宋朝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水平是中国封建社会继唐朝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这也和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为什么当了皇帝后却重文官轻武官呢?

960年正月,赵匡胤利用手中的兵权,耍弄阴谋,发动了陈桥驿兵变,从周世宗柴荣遗留下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动乱最剧烈的五代十国时期。武人作乱最是频繁。

自唐朝末年以来,有兵就是王,各地节度使利用手中的兵权纷纷割据独立,人民已经习惯了。而军中将士们历经各种事变,也都基本上达成一种共识:领导人一旦英年早逝,其儿辈如果年幼,是镇不住局面的,往往会破坏己方的大好形势,从而危及到将士们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弃幼主于不顾,另立军中有威望.得军心的将领为领导人。

而赵匡胤久随郭威.柴荣,是军中资深将领,多立战功,又擅于拉拢人心,多方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因此,除非柴荣活着,否则,无人能够压制住他的野心。

所以,当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后,军中将士很平淡,大多认为理当如此。除了极少部分忠于柴荣的将领以外,几乎兵不血刃,就成功了。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赵匡胤深深地清楚兵权的重要性;他深恐其他将领也效仿自己,再搞一次“黄袍加身”的无耻把戏,于是,赵匡胤帝位刚一坐稳,就赶紧着手夺取高级将领们手中的兵权。

结语:赵匡胤从陈桥驿兵变中认识到武人干政的危害,坐稳帝位以后,采取措施,大力提高文臣的地位,千方百计打压武将的威风;杯酒释兵权,全面把军队置于朝廷文臣的掌握中。从而使得北宋军队将不知兵,兵不识将,战斗力严重下降,最终导致了靖康之耻的发生。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为什么当了皇帝后却重文官轻武官呢?

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期。前者时间长,后者时间短,但给人的感觉都一样一一乱!

五代指:自唐灭至北宋建立中间经历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朝代和皇帝象走马灯似的一茬一茬的換。但前后算起来也仅六十年而己。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武将通过军事政变登上皇位。宋太祖赵匡胤是最后的一例。

他本是后周最高军事长官一一点检。趁着世宗柴荣刚去世,幼帝柴宗训刚即位。正是主少国疑。他复制了前朝的做法,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一一宋太祖。

他为了终结这种事情重复上演,终于想出了一个良策一一杯酒释兵权!

让把他推上帝位的武将们交出兵权。去到地方当有名无权的节度使。允许广置田产和美女。朝中重用文臣名士来治理。重文轻武也就做为基本国策被定了下来。

两宋的科技、文化、经济高度发达。人口首次突破亿。GDP是汉唐乃至明清的2~3倍。科举取士数量是前朝的十余倍。名宰名臣如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都是进士出身。四大发明,其三出自这一时期。

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都会出现问题。轻武的国策一直未做调整,所以二百多年来一直受欺。北宋的灭亡是最值得总结的历史教训!

国家的强大靠的是综合国力。其中强军是最重要的一环。

不过南宋灭亡前,陆秀夫背少帝和十万军民涯山集体跳海殉国。总算表现出最后的血性和骨气!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为什么当了皇帝后却重文官轻武官呢?

其实不只是宋朝,很多朝代都重文轻武。

轻武,不是因为武力不值得重视,恰恰相反,武力太重要了。

文官要是对朝廷不满,最多骂几句,严重点的死谏,对皇帝造成的直接损害很小;武将就不同了,要是心怀不满,那可是真有实力起兵造反的。

宋太祖赵匡胤内心深处很防备武将,因为他能晋升为帝就是武将造成的。虽说“黄袍加身”这场戏本就是他导演的,但武将们敢参演,说明他们胆子很大呀,对皇权不是那么尊重。

(电视剧中的赵匡胤)

今天他们敢让赵匡胤披上黄袍,明天也许就敢让别人也披一件。最可怕的是,万一他们手下的将领想要搏个从龙之功,加黄袍于他们身上,到时不反也得反了。

所以赵匡胤又导演了一出戏:杯酒释兵权。

手下将领们乖乖交了兵权,不乖不行啊,在座的诸位中兵力最强的就是赵匡胤,他们不嫌命长,还想好好活着呢,当个富家翁也不错。

此后的数位宋朝皇帝,当然也知道自家是怎么上位的,对武将始终抱有警惕,重文轻武,弄得北宋有钱是有钱,就是没有保护这些钱财的实力,被游牧民族抢了一次又一次。

(电视剧中的杯酒释兵权)

不过,在赵匡胤的时代,重文轻武其实还没有开始。他虽然解了老朋友们的兵权,但立刻提拔新人重新顶上,对这些新将领也颇为看重。

赵匡胤非常重视军事力量,为了将军力抓在自己手里,做了一番改革。

宋朝初期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兵、乡兵、蕃兵四种。禁军是主力,其他三种是辅助性质。赵匡胤撤消了禁军统领这一职位,将其调往外地当节度使,然后将禁军军权分离开来。

统领禁军的是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称为“三衙”,他们平时管理、训练着禁军,却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

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果要打仗,皇帝再直接派遣主帅。这一番操作保证了将领们养不起军中威望,再也不会出现“黄袍加身”那样的戏码。

(电视剧中的赵匡胤)

赵匡胤还很重视武器,975年时,每隔十天便查核一次各种兵器的质量。他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北宋的武器研发,人们积极贡献智慧,使火器在宋朝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宋太祖赵匡胤虽然防备武官,但还没有重文轻武,否则根本保不住初生的北宋。只是到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宋帝安于享乐,再没了当初的血性,才会一再打压武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为什么当了皇帝后却重文官轻武官呢?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太恐怖了,自己做做就可以了,再有第二个那就要老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