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浒传》中姓“潘”的基本都是坏蛋?
中国人口众多,各地各姓都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不能出现一个汉奸而殃及同门同姓,更不能以姓论英雄。潘金莲是坏人,不等于潘银莲也是坏人。
为什么《水浒传》中姓“潘”的基本都是坏蛋?
首先,这与北宋时期的杨家与潘家矛盾故事有关。“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后期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在“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是害死了以忠勇为代表的杨家诸将的大奸臣。到了明末清初,“杨家将”的故事早已经家喻户晓了。成书于清初的小说《水浒传》,为了迎合读者的心里偏好,就把“潘”姓塑造成不良形象,这是有利用社会审美惯性原因的因素。
其二,在比《水浒传》成书更早的评书三国演义故事中,潘璋的部队生擒大义的化身关羽,这又给明末清初的老百姓增加了对“潘”姓的讨厌。
为什么《水浒传》中姓“潘”的基本都是坏蛋?
这个问题似乎应该这么问比较合适,那就是坏蛋恰好都姓潘,而不是姓潘的都是坏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两种情况吧!
一是,施耐庵也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个问题,也就是随手一写。
二是,受到世俗中“潘杨不结亲”的影响。关于历史题材的“戏说”,危害性不是一般的大。潘美虽然在宋辽陈家谷之战中负有领导责任,最终造成杨业的被害,但始作俑者却是王侁,幕后的黑手就是北宋那丑陋的控制武将的手段。
可是,随着民间评话对潘美的抹黑愈演愈烈,在普通民众中的心中都把仇恨集中在潘氏一族,使得本来没有私怨的代州杨家和大名潘家没由来的成为了世仇,也造成了民间所谓的“潘杨不结亲”。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在民间评话的基础上二次创作而成的,他沿用和保留了评话中的很多素材,这些素材中蕴含了普通民众朴素的情感,因此,施耐庵是不会,也没必要把书中坏蛋的姓氏改变的。
为什么《水浒传》中姓“潘”的基本都是坏蛋?
这句话,问题有失偏颇,好像姓"潘"都是坏蛋,对于"潘"是中性的,谁姓谁都没问题。在于人的品性、修身养性,才是重中之重!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潘金莲水性扬花,一说到潘金莲,人们就咬牙切齿,就是"坏蛋"。作者在巜水浒传》中,对于女性描写都是有偏见的,只对男性是正面描写的。作者是封建时代的卫道者,应受到批判他的男尊女卑的观念!
就说说潘金莲,她也是良家女人,从小到大都是本份的姑娘,为生活所迫,嫁了个"三寸金树皮"武大郎卖炊饼的。潘金莲是值得同情的,她有难言之苦啊,她也有爱情吧,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自己的需求,武大郎能给她吗?
后来遇上了一个浪荡哥子一一西门庆,可那西门庆有钱有势,又有三妻四妾,死缠烂打潘金莲,女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无力反抗的,只得屈人之下。
在那种环境中生活,潘金莲心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恶",与其她争斗,做出很多恶事来不亦而足。潘金莲是值得同情的,又是可恨的!
书中还记叙了一个潘巧云,也是水性杨花、荡妇淫巧之人,耐不住寂寞,与人勾搭成奸。
作者意不在此,影射宋朝一位大奸臣一一潘仁美!潘仁美是害死保家卫国杨家一门忠烈的祸首。在《水浒传》作者对于"潘"姓刻骨描写,是其用意所在!
不在姓不姓"潘",而是人性使然!
为什么《水浒传》中姓“潘”的基本都是坏蛋?
人的好坏和姓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人之初性本善,诱惑导致,名利驱动罢了
为什么《水浒传》中姓“潘”的基本都是坏蛋?
应该是创作者对姓‘’潘‘’的有成见,又根据剧情需要而精心描述和刻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