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要杀韩信, 为何张良一言不发?
张良本就是为报国恨家仇来反秦皇的,曾掷锥子刺杀秦皇未果。后在桥上奇遇神奇长者三番考验,而送兵书,从一豪气干云的杀手摇身一变为大谋士。
刘邦称帝天下归汉,张良既了却覆秦之愿,又深谙功成身退之道,作云游闲鹤,告退不闻政事,远离政坛,以免言多必失,引来杀身之祸。
张良足智多谋,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功成身退,远离君王,明哲保身,乃大智若愚,保得家族太平,安度余生。
刘邦要杀韩信, 为何张良一言不发?
“汉初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韩信,作为刘邦夺得天下的骨干,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韩信号称军神统兵杀伐无人能出其右,萧何老成谋国运筹帷幄,而张良以奇谋见长多谋善断,多次救高祖刘邦于危难。
从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之后的表现看,在功臣里面没有被收拾的人不多,就算是萧何也是用了自污免罪的方式,才没有被刘邦迫害得以善终。张良的封号是留候,我看这个封号很恰如其分,就下了什么,放弃了什么都是很清楚的。张良放弃了财富,放弃了地位,放弃了对于权力的争夺,留下了自在清静的心,留下了与世无争的一份坦然心情。
对于萧何和吕后谋杀韩信,这件具体的事情上来看,首先在正史里并没有提到张良是否知情,我们假设张良知情,他会采取什么行动呢?我的看法是张良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处死韩信本来就是刘邦的意思
做为刘邦的心腹谋士,张良知道韩信的死是必然的,只不过是时间而已。早在韩信要挟刘邦加封他为齐王的时候,韩信的丧钟就已经敲响了,收留项羽的爱将钟离昧又进一步让刘邦坚定了除掉韩信的想法。但是凡事都要有个过程和步骤,于是第一步是去掉韩信的兵权,这里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谋,削去了韩信的兵权。没有了部队的韩信就像老虎拔掉了獠牙,已经不足为虑了。杀还是不杀,就看刘邦的一句话。吕后和萧何不过是执行人,没有高祖刘邦的默许,吕后和萧何是没有胆量干掉韩信的。
二、韩信准备和陈稀造反,不值得救
韩信和造反的陈稀是有勾连的,这点在正史里是有记载的,当时韩信表示自己可以做为内应,只要陈稀在外造反,韩信可以做为内应,这是要谋夺大汉天下,对于这种情况,不仅吕后和萧何不会同意,张良也不会认同,这不仅是不臣之心的问题,还关乎到国家的统一问题,楚汉相争多年,民生凋敝大家都痛恨战乱,但是韩信和陈稀还要造反,这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吗?
三、韩信是害死郦食其的元凶
郦食其做为刘邦最得力的谋士,他的死是韩信一手造成的,而且死的很悲壮被齐王广烹杀。郦食其本来去劝降齐王田广已经成功了,但是韩信怕郦食其抢自己的风头,趁着齐国军队松懈,一举击溃了齐军。田广大怒认为是郦食其背信弃义欺骗自己,因此就把郦食其烹杀了。这件事是韩信一生的污点,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韩信的人品低下,是个无信无义之人,对于这种人张良更没有救他的理由。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刘邦要杀韩信, 为何张良一言不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有萧何的极力推荐,并且月下追回逃走的韩信,才有后来韩信的封台拜将,成为刘邦的大将军,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也成就了韩信的辉煌人生。但,最终韩信被吕后杀死在长乐官的钟室,确实也是萧何的主意,出于对萧何的绝对信任,是韩信走进长乐官,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但是,此时张良在干什么呢?作为刘氏集团的绝对智囊,刘邦最信任的人物,在萧何等人密谋杀韩信时,为什么不出手相救呢?
其一,张良,本是韩国贵族,秦灭亡韩国后,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心存家仇国恨,他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所以张良出山帮助刘邦成就大业,并非贪图王侯将相的富裕,完全是为了复仇。秦朝灭亡后,张良的家仇国恨已报,心愿已经完成。萧何等人密谋杀韩信时,张良的退隐之心已经明确,不想再参与朝廷的政事,这是他不愿出手相救的第一个原因。
其二,张良,绝对了解刘邦的为人,也深知刘邦的心理活动。杀韩信,表面上是萧何密谋,吕后操刀,其实质还是刘邦默许。既然是刘邦默许,说明韩信是必死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出手也未必救得了,这是他不愿出手相救的第二个原因。
其三,张良是何等智慧之人,对当时的朝局,了然于胸。刘邦年老体衰,活不长久了。吕后正值壮年,其子刘盈为太子,且吕雉心胸狭窄,心狠手辣,将来的天下一定是吕后的天下,得罪吕后,不但自己不能善终,整个家族都可能蒙难,得罪吕后风险太大,这是他不愿出手相救的第三个原因。
其四,整个国家刚才经历暴秦和战乱,广大百姓,困苦不堪,正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张良,作为胸怀天下苍生的仁义之士,绝对不想看到国家再起战乱。韩信,熟知兵略,在军队的影响力很大,如果真有造反之心,先不说是否成功,至少国家再起烽火,人民再受苦难。所以,站在张良的角度,宁愿错杀一个韩信,也不愿承担再起战火的风险,这是他不愿出手相救的第四个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自行删除)
刘邦要杀韩信, 为何张良一言不发?
萧何和吕后密谋杀韩信,张良却不阻止,这其中可谓是大有文章。不阻止吧,韩信毕竟是汉家之功臣。阻止吧,却就不懂政治了,韩信是萧何和吕后一定要杀的,搞不好还有刘邦的意思在里面,如果然阻止,很可能会给自己招来杀生之祸。张良从博望沙行刺秦始皇的时候就出道了,经验丰富,又是刘邦的第一谋士,他能看不清这些东西吗?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张良怎么会不清楚。而且韩信可能是自己也比较作,刘邦问他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最多二十万。刘邦问他韩信可以带多少,韩信却说多多益善。韩信说的是真话,但是你作为臣子怎么可以如此实诚呢?尤其是君臣有别,你不应该那么得意。其次就是在刘邦楚汉相争最关键的时候,韩信给刘邦提条件,自己要当齐王,否则不派兵打项羽,以刘邦这种流氓性格当时都气急了,幸亏是韩信和张良劝,才好说歹说的勉强同意。危机关头,跟君王讨价还价,就凭这一点,刘邦就不能容他,没有通过自己的手,而是通过吕后和萧何的手,也算是对其功绩的肯定,怕背上一个恶名。
而且刘邦杀的也不仅仅是韩信一个,汉帝国建立之后,为了维护中央的权威,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削藩,韩信只是较先开刀的一个。刘邦素有杀功臣之名,它甚至连萧何都不放心,幸好是萧何示拙才能勉强过关,因此劝说是没有用的,还显得这个大汉第一智囊不懂政治。
刘邦要杀韩信, 为何张良一言不发?
张良,刘邦身边最杰出的谋士,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对于汉朝的建立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在刘邦西进函谷关灭秦、鸿门宴智斗项羽、暗度陈仓夺取关中、楚汉相争扭转刘邦颓势、汉初天下初定安抚群臣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屡出奇谋。不能不说,张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但张良和韩信、萧何与刘邦的关系都不一样,可以说萧何是刘邦下属、韩信是刘邦的合伙人、而张良只是把刘邦当成自己实现政治抱负的舞台。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任韩国二朝的宰相。可以说张良家族与韩国血脉相连,张良与秦国是国仇家恨,再兴韩国可以说是张良一辈子的执念。张良对于刘邦更多的是看重他的性格、能力,至于对于刘邦有多少忠心真的很难说。
前209年张良起兵反秦,但势单力孤就投靠了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的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张良开始为刘邦出谋划策。但是等到前208年韩王成被立为王,韩国复国后,张良就离开刘邦去辅佐韩王成了,之后张良虽然帮着刘邦先入关中,但是张良一直是以韩王成的臣属的身份去做事,与刘邦是盟友。
项羽分封天下,张良给刘邦争取到汉中地区作为封地,留下“烧毁栈道麻痹项羽,养精蓄锐静待时机”的谋划后,就离开刘邦又回到韩王成身边去了。
从张良的行为来看,他虽然欣赏刘邦、帮助刘邦,但他的忠诚是给韩国的。一直到项羽于彭城杀死了韩王成,张良实现家族复兴韩国的梦想彻底破灭,张良才一直待在刘邦身边,帮助或者说利用刘邦消灭项羽,既是一展平生所学,也是报灭韩之仇。
汉朝建立后,张良“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都完成了,就彻底远离朝堂,不参与汉朝内部的勾心斗角,效仿先贤隐世悟道去了,又怎么可能引火烧身管韩信的事。
刘邦要杀韩信, 为何张良一言不发?
在楚河汉界的疆场上,韩信一身传奇,在刘邦平天下的过程之中,韩信战功无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拔旗易帜、背水一战、沈沙决水、传檄而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韩信用神勇、用智慧、用鲜血创造出来的,他出陈仓、定三秦、破魏、代、赵、燕、齐,最后全歼楚军,打败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连刘邦也不得承认:“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是,正这位连刘邦都自叹不如的“人杰”,却在吕后和萧何的合谋之下,死于妇人之手、钟室之中,让人叹息。
前197年,刘邦亲征陈豨,朝政安排吕后和萧何负责。刘邦亲征期间,有人举报韩信谋反,前196年春,吕后用萧何之计,安排人假扮成刘邦信使入长安,谎称刘邦亲征得胜,群臣因此纷纷入朝祝贺。吕后安排萧何邀请韩信入朝祝贺,韩信轻信萧何,结果有来无回,被斩于长乐宫钟室,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那么,吕后与萧何密谋杀害韩信,同为三杰之一的张良,为什么既不参与,又不阻止呢?张良之所以不参与吕氏之谋,这就是张良与萧何、陈平区别最大的地方。萧何是一个干吏,擅长理国理财,搞起谋略来,他则外行,所以他帮助吕后,用的是利用朋友的信任,搞的是阴谋;而陈平虽然也是刘邦手下的谋士,也出过奇计,但我们从《史记》的记载中也可看出,他那“六大奇计”也大都是小计谋,局部用用可以,但在战略长远来看,却并不适用,所以他只是谋士。
张良在格局上与萧何、陈平就大不一样了,他是后人尊称的“谋圣”,是谋略家,他的谋划是战略性的,眼光是长远的,他出的谋略都是关乎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大策。所以,对于收拾功臣、助纣为虐地为刘邦、吕后清除异己的阴谋勾当,张良既不屑,亦不耻,当然不会参与。
那么,张良为什么又不阻止呢?这与张良在刘邦平天下后的想法有关。在汉初的那些功臣里面,张良是最清醒的一个人。前201年,刘邦平定天下以后,大封功臣,在议分封的朝会上,大家你争我要,以长比短,互不相让,以至“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争执了一年多。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张良,从不去争。
但张良的功劳,又比几人少?刘邦当然是知道的,为此,他单独召见张良,让他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主动封他万户侯。
但是,张良不但不争,还对刘邦的特殊关照推辞不受,只接受封地更小、封户更少的留侯。可见,张良是一个不贪权恋位的人,功成名就后,他还多次对刘邦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表示希望挂冠归隐。像他这样一个连封赏都推辞、只想离开朝廷这一是非之地的人,自然不会主动去蹚吕后、萧何的浑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