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被黄忠一刀斩杀,难道夏侯渊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夏侯渊被杀既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战术击杀,也是夏侯渊性格使然。因此,夏侯渊被黄忠所杀,并非他不堪一击。

一、夏侯渊的致命缺陷是什么?

夏侯渊被杀之后,曹操愤怒地说了一句,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什么话呢?夏侯渊,你就是一个白地将军!什么是白地?就是这块地方啥也没有,一块白板,综合起来就是说夏侯渊啥也不是,打了这么多年仗,居然啥也不是,就是说夏侯渊完全不会带兵

夏侯渊不是大将,做大将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那个时候追随曹操左右,为曹操冲锋陷阵。可是随着曹操事业日趋庞大,夏侯渊作为曹操的亲密战友,其地位也水涨船高,当然个人能力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关中之战后,曹操放心的将经略关中的事情交给了夏侯渊,让他独自统领一个方面军

然后,夏侯渊虽然在成长,而是以前的惯性依然存在,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冲锋陷阵的将领,而不是一个方面军的统帅。

作为将军,或者先登,你确实应该带着士卒冲杀在前,给所有人做好表率。将军是士卒的楷模,将军尚且不畏死,后面的士卒胆气必然高涨

战场之上,将军的胆气就是士卒的胆气,胆气高涨,这场仗十有八九就会赢,因此夏侯渊凭借这个方式赢得了不少战役。

可是等到夏侯渊荣登统帅之位,统领千军万马的时候,这个惯性依然存在。一打起仗来,不顾自己的帅位,地位颠倒了。本该在帅位上指挥的他却跑去冲锋了,这在关键时刻会带来颠覆性的危险。

兵有兵的位置,将有将的位置,而统帅又统帅的位置,搞错了位置,就颠倒了职能,在关键时刻就容易犯错。

二、夏侯渊是如何被击杀的?

公元219年,刘备率军屯守定军山,占据了战略高地,曹魏统帅夏侯渊统领大军来争这个地方。

刘备和法正等人为了击败夏侯渊军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先是将一万余精锐士卒分成十部轮番进攻张郃。刘备为何要将一万人分成十部轮番进攻呢?这里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疲敌。分成十部轮番进攻,一部进攻,其他部休息,这样周而复始的攻打张郃部,时间一长,张郃虽然每次都能够击退刘备军,可是长期下去,必然疲惫不堪。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必然难以长期坚持下去。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山地作战无法摆开大部队进攻,只能小股部队如千人队在前线阵地进攻。

张郃在面对刘备的车轮战下终于不支,于是派人向统帅夏侯渊求救。

那么夏侯渊该不该救呢?

从道义和情理上讲,夏侯渊应该去救。张郃是下属,不救难道看着张郃被刘备杀死?但是去救了,就不能说夏侯渊是中了刘备调虎离山之计,这个是阳谋不是阴谋

夏侯渊分了一半的兵马去援救张郃,这样,张郃那边的阵线稳住了,危险也解除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备嗅到了一丝战机。我们可以认为是刘备和法正一直筹划着这个战术阳谋,也可以说是刘备临机嗅到了这个机会。

如果是全盘谋划,那么只能说法正用兵确实厉害;如果是临机嗅到了这个机会,也说明了法正对于战场敏感性非常强,善于抓住战机。

总而言之,刘备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派兵围攻夏侯渊,并且还焚烧了夏侯渊军前的鹿角

这个时候,夏侯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导致他万劫不辜复。他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他亲自带400精锐士卒去扑灭被刘备点的火,还去修补被焚烧的鹿角。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这个鹿角距离他的大本营有五十里之远!

是偶然还是必然?刘备怎么知道夏侯渊作为统帅亲自去干这个事呢?修补鹿角的事情,夏侯渊只需要派一个部将去干就是了,难道他麾下的部将已经全部派出去了?

我想应该不会,最起码可以派亲兵队长或者他儿子去也可以吧?可是,夏侯渊居然亲自去干一位部将该干的事情。

远处的刘备看到夏侯渊居然亲自去灭火修补鹿角,心里不知道甭提多高兴,于是下令先登黄忠居高临下率领精锐士卒不顾一切的冲向夏侯渊。

一番激战之后,夏侯渊被黄忠当场斩杀,连他13岁的儿子夏侯荣以及益州刺史赵颙一同被杀,从而在汉中之战中占据了战略主动权。

至于,夏侯渊是不是被黄忠一刀斩杀的,这就无从考究,毕竟当时都在山上作战,骑马应该是不太可能,近身搏战应该是可能的。

这个时候黄忠率领的兵马应该不少,而夏侯渊身边也就只有400余人,而这些士兵也是分散开来的,毕竟他们是来修补鹿角的而不是专门来打仗的,因此很快就被分散包围。一部分士卒不知道主帅已经被包围就撤回大营,而夏侯渊已经被团团包围。

从外围杀进去,或者是从里面杀出去,在这个时候已经非常困难了,毕竟刘备那是卯着劲,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干掉夏侯渊。

夏侯渊犯了这样一个错误,从而导致阵前被杀。

三、总结。

自公元189年,曹操陈留起兵,夏侯渊就追随左右,一直到公元219年战死定军山,夏侯渊南征北战,已经过去了三十年。

从一个小小的别部司马、骑都尉职追随曹操,到征西将军,假节,大小征战不计其数,为曹魏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果说他是一个白地将军确实有失公允。

毕竟,夏侯渊如果真的只是一个白地将军,他能够在战事如此频繁的时代,安然度过三十余年吗?坦率地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既然是打仗,负伤甚至阵亡总有难免的事情。

真正的白地将军早已战死沙场,还不到定军山吧。

这次定军山之战,刘备抱着必须争斗的决心和夏侯渊发起了悍死的决斗,这个大概是夏侯渊没有料到的,也是曹操没有料到的。

关羽荆州败死就否定了他的功绩和战斗力了吗?不,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是有的人一次败死再也没有重启的机会而已。这个对于夏侯渊也是如此,这次定军山之败固然有他领兵作战的重大失误,可是无法掩盖他曾经辉煌的战绩吧。

曹操说这话其实也是气话,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也有叹息悔恨的感叹。

夏侯渊被黄忠一刀斩杀,难道夏侯渊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夏侯渊并非不堪一击,他是曹操帐下一位屡建奇功,战功卓著的大将。

唐代王瀚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夏侯渊被蜀国老将黄忠一刀斩杀,只能说明他作为一名战将,最终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本就如此,而并不能说明夏侯渊无能,我们更不应该无故抹黑夏侯渊。

一代名将夏侯渊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为你还真实的夏侯渊。

1,其人

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英勇善战,擅长千里奔袭,常常出敌不意,凭借军功,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

大家知道,曹操是从夏侯家过继给曹家的,所以他也是曹操的族弟。

夏侯渊是早期跟随曹操起兵的最重要将领,是曹操手下“八虎骑”(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 曹洪,曹休,夏侯尚,曹真)之一,为曹魏集团的稳固,发展,壮大,立下过汗马功劳。

曹操“八虎琦”

如果按照武力值给曹操手下的将领分档次,第一档是许褚和典韦,紧接着就属夏侯惇和夏侯渊,接下来才是张郃、张辽、徐晃等人。

定军山前,夏侯渊单挑黄忠二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后来是曹营鸣金收兵,胜负没有定论。

所以,夏侯渊武力绝对是一流的,绝非泛泛之辈,绝非不堪一击。

2,其功

夏侯渊从曹操起兵开始,就一直跟随左右,四处征战。但他的主要功绩是平定陇右,为曹魏集团开辟了新的战争格局。

夏侯渊平定陇右,功不可没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为向关中发展,任命夏侯渊为护军将军,进军长安。

夏侯渊当时作为汉中,雍州,凉州的总指挥,拒马超于长安,协助主战部队破张鲁于汉中,击败韩遂,宋建,收服整顿了西凉异族。

在与关西群豪的战斗中,夏侯渊采用快准狠的战略战术,连战连捷,于建安十九年最终平定陇右地区。

在西线,夏侯渊劳苦功高,曹操称赞他"虎步关右,所向无前”。由此可见夏侯渊用兵巧妙神速,不愧三国名将。

"虎步关右,所向无前”的夏侯渊

3,其死

建安二十三年秋,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为争夺汉中,都铆足了劲儿。

汉中对峙图

刘备集团由刘备亲自带队,张飞,魏延,法正等骨干力量悉数上阵。

蜀中老将黄忠计夺天荡山,惹恼了曹孟德,于是曹操发兵四十万,兵分三路亲征汉中。

在战争前期,如果夏侯渊一直坚持坚守不出,肯定能拖垮刘备。

但是,由于曹操错误的决策和指挥,不想给刘备示弱,一直催促夏侯渊进兵。而夏侯渊本人也急于建功立业,积极主线。

正当双方陷入僵持时,黄忠听信法正的计策,抢先占领定军山西面的对山,诱敌出战。夏侯渊不听张郃苦谏,派军围攻定军山。法正和黄忠以逸待劳,趁着夏侯渊前去支援张郃,修补鹿角的当口,他率军猛攻,直至夏侯渊账前,夏侯渊都没回过神儿来,就被黄忠一刀斩杀。

黄忠一刀斩杀夏侯渊

夏侯渊战死沙场,直接导致汉中之战局势发生了根本性扭转,胜利的天平逐渐向刘备集团倾斜。曹操占据汉中的美梦也彻底破灭。

——完——

夏侯渊被黄忠一刀斩杀,难道夏侯渊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演义和说评书的一样,说让谁死谁的死,说让谁活谁的活。

夏侯渊被黄忠一刀斩杀,难道夏侯渊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三国里罗贯中最利害,夏侯渊是黄忠替他杀的,他助黄忠一臂之力。他说让谁三更死,阎王都不敢留其到五更。

权也最大: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你嘴大呀?我看你能说过他了不?小样儿![酷拽]

关羽若不是显圣向他求情,保二位皇嫂中间肯定出差儿,刘备夫人哪个长得不漂亮?他也不可能过五关斩六将,被后人供奉。你信不?[呲牙]

我这辈子尽较真儿了!七十岁了,弄个“悲守穷庐。”老实的靠墙待着[捂脸]

夏侯渊被黄忠一刀斩杀,难道夏侯渊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关羽杀颜良,黄忠杀夏侯渊,都是趁人不备。

夏侯渊被黄忠一刀斩杀,难道夏侯渊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夏侯渊是曹操的起家班底,作战非常勇猛。黄忠斩夏侯渊,有天时地利的客观因素,有夏侯渊的轻敌因素,也有黄忠打仗有点不够义气的因素。

天时地利帮黄忠。定军山属大巴山脉,定军山的西边有一座西山,非常险峻,与平地的实际高差为200米左右,山下有一个天然锅底形的 大洼,可屯万兵,军队可列阵作战。

黄忠率军占领西山后,直接威胁到汉中安危,夏侯渊倍感责任重大,一大早就提兵到了仰天洼中排兵布阵,准备与黄忠大战。然而,黄忠听从法正计谋,采取疲敌之计,无论夏侯渊在山下怎样叫骂,黄忠就是不出战。

直到中午太阳高高在上时,趁着夏侯渊和他的军队人困马乏时,黄忠率军从山上突然冲下来,夏侯渊措手不及,被杀。黄忠此时利用了两个自然条件:一是利用了山坡地形。从山坡险峻地形冲击下来,速度快,冲击猛,况且山并不高,瞬间就能冲到山底。二是利用了太阳。中午太阳高高在上时,从山洼里向上看,正好耀眼,看不清山上情况,甚至看不清即将冲到面前人。

夏侯渊轻敌大意。夏侯渊自曹操陈留起兵,就一直追随,曾经帮助曹操“五出平叛、虎步关右”,一路破马超,败韩遂,平定兴国羌族诸王,又转战高平、屠各等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夏侯渊武勇出身,喜欢冲锋陷阵,在带兵用计方面存在很大缺陷。

夏侯渊负责防守汉中后,面对刘备的进攻,防守工作还是很到位的,竟然与刘备对峙了两年多。然而刘备会用谋,在占领定军山这个汉中的门户后,挖好了“坑”等待夏侯渊的军队。刘备的举动让夏侯渊非常紧张,为保汉中安全决定出兵打击。

夏侯渊到达定军山一带后,看到刘备军人马少不放在眼里,没有意识到法正黄忠在运用疲敌之计。唉,这黄忠,打仗也不趁早趁凉快!更有甚者,夏侯渊居然卸下盔甲,躺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起来,就差一张床了!夏侯渊大意忘记了这里是你死我活的战场。在他的示范下,所率士兵坐的坐、躺地躺,哪里是像来打仗的。

要知道,古代盔甲披挂是很麻烦的,甚至自己都不能完成披挂,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行。再就是,马上的将军到了平地上,有时徒步作战能力不如一个小卒。因此,在黄忠迅速出动的情况下,夏侯渊没有时间披挂盔甲迎战,连上马的时间都没有就被砍杀了。

黄忠打仗不讲究。古时对阵中武将对武将,一般是战前有讲究的,比如先自报家门,如赵云战前会大喊“吾乃常山赵子龙”、张飞战前会大叫“燕人张飞来也”,互报家门后捉对厮杀,是武将们作战前的一种潜规则。

关羽在取长沙时,在与黄忠的交战中,黄忠因为马失前蹄被摔于马下,关羽没有乘势下手,而是让黄忠换马再战,这是一种武将们义气的体现,惺惺相惜,不会胜之不武。同时,黄忠对关羽的义气也有回报,只是用弓箭射下了关羽的盔缨。一报还一报,武将们还是挺讲究的。

然而,黄忠在对夏侯渊的作战中,采取的是偷袭的战术。都是老将了,一点也不惺惺相惜,最起码在打仗前打个招呼吧。夏侯渊不是不堪一击的人,在黄忠利用天时地利加偷袭的综合招法前,大意轻敌的他,也只能奔赴九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