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父母从来不管,长大也没学坏?
口体之养,逊于心智之培!
关于管孩子,我可能没有发言权。因为我没有孩子,但是,现实生活中好多人都向往请教管孩子的问题。因为我有一个作品,这就是我弟弟。
我父亲去世的早,他的追悼会上,一个小男孩站在最前面,那就是父亲唯一的儿子。父亲去世之后,我开始接手弟弟的教育。
我们是个传统的家庭。我不认为传统的文化都是糟粕。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培养出来了代代相传的英雄豪杰,传承着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古老文明到今天。
我以前有一次,指着欧洲博物馆里的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念。一个德国人大惊失色,他觉得我是考古专家。了不起!三千多年前的字都认识。其实这汉字变化不大。要知道在欧洲,古希腊两千多年前的字,现在都没几个认识的。古埃及更是!他们的文明都断代了。
所以,一个伟大民族的传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这里边就包括教育!
教育有两个层面。
一是口体之养。
一是心智之培。
好多人都特别重视前者。我总看到年轻父母为给孩子吃什么辅食,穿什么运动鞋,买什么衣服和老人较真。不惜大喊大叫的。
对此,我表示不屑一顾。
一个年轻妈妈,看见婆婆给儿子穿的袜子有点紧。她买了大号的,但是,婆婆还是给孩子穿小号的了。芝麻绿豆大的事,她大动肝火。训的奶奶哑口无言。
我说一句狂妄一点的话: 这样的媳妇,我们家,甚至是我们家族都没有!这不是光不尊重老人的事。一个情绪经常歇斯底里,无法控制的妈妈,没法子教出一个情绪稳定,条理清晰的孩子。她带给孩子的是突如其来的恐惧,和价值观的扭曲。
前者是心理健康方面的伤害。后者是价值观层面的变形。即谁强谁有理!不需要尊重别人,无论别人做了什么?
有讽刺意义的是。三十年后的这位妈妈,会为她今天的行动买单的。因为,那时候这位妈妈就是弱者,就可以挨骂了!别指望她的儿子会感恩回馈她!
…………………………
我想说说什么是心智之培。
我弟弟小时候,我带他去我们单位里玩。告诉他姐姐手头这些报表的重要性。告诉他汇总这些报表对经济运行的重要性。每当新闻联播里提到我们单位的时候,弟弟就对小伙伴们说: 我姐姐就在那里工作。我去过,门口有解放军站岗。
我托我前夫带弟弟去空军基地。看那些跑道上的各种型号的飞机。假期里,好多军队的子弟都去探望他们的解放军爸爸。孩子们最喜欢的礼物就是小飞机。我前夫鼓励弟弟:“好好学习。你考好了,我给你弄最新型的飞机模型!”
我带弟弟去农村。让他看收麦子,杀猪,做酒,播种。
我带他去看海豚表演,去看古生物化石。去看建筑工地,去看各行各业,让他认识一个宏观的世界。世界不只是北京市海淀区。世界很大很复杂!
在这之后,孩子就会思索,自己在世间的位置和以后的职业憧憬。
见世面,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绝不能理解为旅行这么狭义的观点。
见世面是世界的展示,和世界观的输出,这是潜移默化的。
一个总是在家里做饭洗衣,打牌美容的家长,无法给孩子一个开阔的视野和启迪。这就是家庭妇女的最大局限性。
我弟媳妇以前是家庭妇女。但是,孩子大了我鼓励她走出去,为了孩子也要走出去。而不是总在家里,这一亩三分天下中唉声叹气。
如今,她真走出去了。困难重重。她要学的知识点,要做的工作太多了。每天一吃完饭,她让自己在楼下转一会儿,就得回来开始工作了。
妈妈一个座位。两个孩子一人一个座位,一条长长的书桌,大家一起学习。妈妈慢慢的发现,以前的少言寡语的学霸大儿子爱提问了。他总是对妈妈的工作感兴趣。对那些看似枯燥的报表PPT感兴趣。和他爸爸当年一样。什么北交所,什么碳中和,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妈妈一点一点的告诉孩子。孩子喜欢听这些!
而二儿子也乖了,他慢慢的坐的住了。因为学习就是这个家的常态。二儿子的作业慢慢的也工整了。成绩也好起来了!
这就是无为而治!
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常规体验。这也是好多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原因。
给孩子一个视野方向。再给孩子一种学习气氛浓的生活方式。教育成功的机率就大大提高了。
………………………
还有一种学霸。出身贫寒家庭。但是也出类拔萃。我就认识一大帮这样的孩子。
举个例子。
一个哈工大的博!他妈说:“我就是一个给牛肉面铺子打工的,哪有时间管孩子。都靠孩子自己!”
孩子的成功真是都是靠命吗?我们来复盘这个寒门学子的成长之路。
他妈妈特别勤劳。每天一早起来就给生病的婆婆做饭。再加上他的。妈妈自己饿着肚子去上班,到单位吃去。老板管饭。这样一直忙到晚!
这是勤勉敬业!艰苦奋斗。
此为:勤!
妈妈和爸爸不在一起。爸爸去县里打工。一个月才回来两天。爸爸一回来,妈妈就休息了。陪着丈夫乐乐呵呵的在家。再加上奶奶和他,一家人其乐融融的。
此为: 礼!
爸爸妈妈很爱他。一有时间就带他去上山玩,去钓鱼采果。满山的跑。
此为: 爱!
勤恳努力!礼教和谐!爱心笃定!
这就是一个少年的家庭教育。再加上他天资聪颖。注意,天资聪颖的孩子多了,但是,能成才的不多,好多都荒废了!
就这样,一个寒门博士诞生了。你还觉得他父母是不管孩子的不称职父母吗?
雨露润心田!
有的家长就是时时紧跟,孩子照样教育不好。是因为方法不对。有的甚至是南辕北辙。
整天吵闹的家庭,孩子敏感脆弱。易怒烦躁。
家长整天玩乐懒惰的家庭,孩子不能吃苦受累。无法完成繁重的学业。
整天骄纵孩子的家庭,孩子缺乏毅力,不能集中精力,更不能面对学习中的挫折。
这和时间与关注度都没有关系。和父母的行为有关系。
说来说去,还是老祖宗的那句话:
崇德守礼,业精于勤!
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有的孩子父母从来不管,长大也没学坏?
为什么有的孩子父母从来不管,长大也没学坏。
身教大于言教。父母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为什么有的孩子父母从来不管,长大也没学坏?
那家的孩子都不会不管,而方法不一样,有的父母的管是口头上的约法三章。而有的父母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当孩子看到父母整日忙忙碌碌的,辛苦的挣钱养家,这无形给了孩子正确的导向,这样的孩子长大也错不到那里去。
为什么有的孩子父母从来不管,长大也没学坏?
答:我让孩子劳动,其他一概不管。
1、孩子从小做家务,由于我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
2、一次看到孩子作文:“白天看到妈妈拖鞋,夜间看看母亲皮鞋,我打心底里羡慕妈妈的学生……”
3、又因为孩子热爱劳动,所以写作连连获奖。导师评语:“该生的写作有血有肉,字里行间折射出勤劳朴实,从劳动中获得不可估量的知识,这超越年龄的阐述,让评委震撼不已……”
4、孩子包揽所有家务,作业都在学校完成,连连保送🏫
5、2002年,被国家派往北美地区✈️……
为什么有的孩子父母从来不管,长大也没学坏?
父母虽然没有教什么,但生活在一起,耳闻目睹父母的言行举止。
父母的一言一行,小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当父母心情不好,采用的是偏激的言语和情绪,来面对和处理压力,孩子的心理和性格也会往偏激的方向去。
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家庭氛围较差的孩子,脾气往往都比较暴躁。这其实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受到父母暴躁行为所影响的结果。
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中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不会学坏。
为什么有的孩子父母从来不管,长大也没学坏?
有一个理论叫“幸存者偏差”,我理解的是那些在恶劣条件里生存下来的孩子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不好的环境影响,或者进了少年管教所,或者已经失去了生命,或者正在变成社会的坏人……所以如果只是看到了某几个好的孩子,是在父母从来不管的环境里长大,之后也没学坏,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孩子父母从来不管长大也没学坏……关键是“父母从来不管”这个说法太宽泛了~“不管”哪些方面“管”哪些方面都很重要‼️,只是这部分恰好做对了……所以孩子没有学坏甚至会发展的很好很优秀!所以为人父母是一项人生最重要的工作,如果感觉到即将为人母,并且意识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够好,那么一定要学习一下,(需要2到3年的时间,因为人的思维方式改变确实挺难的)祝好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