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时,为何会料到大将军魏延一定会造反?

诸葛亮在世时候并没有认为魏延会造反,同样,在病逝的时候更不会认为他会造反,原因很简单:如果认为魏延在他死后会造反,那么诸葛亮一定会想法除掉或者废黜他,而不是弄得那么复杂让马岱去诛杀。

相反,诸葛亮一直认为魏延忠于蜀汉,那么魏延为何后来被认为造反呢?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魏延为何是忠于蜀汉?

罗贯中把魏延描绘成反骨仔的形象,确实委屈和冤枉了魏延。事实上,魏延一直都非常忠于蜀汉,并且为蜀汉的创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01. 魏延以部曲加入刘备的队伍。

当刘备在荆州蓬勃发展的时候,魏延也加入了他的队伍。魏延和其他人不大相同,别人是光棍加入,魏延则是带着部曲加入。这里的部曲不单单只是部下,而特指私兵,在三国时代,只有豪强才拥有私兵,因此可见魏延还是一个豪强地主,有着自己的私人武装,正是倾慕刘备的为人和事业,这才化家为国,全力投入到刘备的事业中。

能够带着自己的全家甚至全族乃至私兵加入到刘备的队伍中,这种化家为国的行为,可谓忠心耿耿不为过吧。

02. 魏延的忠诚获得刘备的认可。

草根出身的刘备向来以识人用人著称,正是在刘备倾心提拔之下,魏延以牙门将军直接升为镇远将军,并任汉中太守,为蜀汉镇守北部大门。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扼守关中进入益州到达成都的要道,守住了汉中就保卫住了益州乃至成都,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在取得汉中之后,许多人一度认为汉中太守上选之人为张飞,可是令人惊奇的是刘备居然提拔名声并不显的魏延为汉中太守。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于魏延是非常看重和认可的,忠诚度毋庸置疑。

03.诸葛亮对于魏延也是认可的。

虽说魏延的子午谷之计被诸葛亮否定,也时常口出怨言,但是这些行为并不否定诸葛亮对于魏延的认可。

在诸葛亮着力提拔之下,魏延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路升迁。公元227年,诸葛亮从汉中开始北伐,提拔汉中太守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公元230年,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此时的魏延在军中已经仅此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因此可见,诸葛亮非常看重魏延,并没有认为魏延不忠,否则也不会将如此高的位置和权力交给魏延吧。

04. 刘禅也不认可魏延造反。

根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

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

另据《三国志》杨仪传记载:

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在后主传记载中,只是提到杨仪和魏延争权而不和,导致魏延被杀,随后在杨仪传记载中也只是拜杨仪为中军师,并没有给予实权,和以往一样,可见并没有因为斩杀魏延而犒赏杨仪。可见,从蜀汉朝堂之上,总体舆论来看,杨仪诛杀魏延确实是无功之杀,也就是不认可魏延有反叛的行为。

这个记载充分的说明了后主刘禅也是不认可魏延会反叛。

由此可见,从刘备到诸葛亮乃至后主刘禅,他们都不认为魏延会背叛蜀汉。

魏延为何被认为造反?

历史的记载中,并没有认为魏延反叛,那么他却被认为是叛逆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01. 小说《三国演义》错误的宣传。

罗贯中在的小说《三国演义》中人为的认为魏延背叛了蜀汉,并且煞有其事的说其脑后有反骨,并且还让诸葛亮遗书给马岱斩杀魏延,这环环相扣的写法更是让许多读者坚定的认为魏延造反。

这一误会流传下来,成了众口铄金的冤屈者。

02. 诸葛亮去世时模糊不清的指令置魏延于危险中。

诸葛亮去世之后,留下一个指令,这个指令是“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按照这个命令要求魏延断后,而且全军的指挥权交给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这就完全忽略了魏延作为军中第二号人物的权威,从而极大的激怒了魏延,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以至和杨仪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从而被杨仪诬陷为谋反。

03. 魏延在诸葛亮去世后错误的做法造成了最后的误会。

魏延在和杨仪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之后,做出了非常错误的做法,一个就是认为诸葛亮去世之后,军权应该交到自己手里继续统领大军北伐,另外一个就是当全军后撤的时候,魏延居然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把所走过的栈道全部烧掉以阻止大军前进。

魏延前一个行为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从而给予杨仪以口实,后一个行为则将自己放置于全军的对立面,以至王平的一声大吼导致麾下部众溃散,把自己置于危险处境。

魏延的这些错误的做法加大了后世对其行为的误会。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小说错误的描述,加上诸葛亮模糊不清的命令导致杨仪和魏延之间的争斗扩大化,而魏延本人错误的行为更是直接成为造反的证据。

总而言之,在诸葛亮病逝之后,他并没有认为魏延会造反,反而一直认为魏延有功于蜀汉,并且一直委以大权,然而此后种种误会,导致魏延被世人认为造反以至冤屈千年。

诸葛亮病逝时,为何会料到大将军魏延一定会造反?

谢邀。

其实魏延的行为不应该算造反,如果说他真的造反,就直接投奔魏国好了,但他只是不按照诸葛亮生前部署,本来应该承担断后任务的他,提前退兵,还烧毁了栈道,拦截杨仪的兵马。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从上面这句话来看,诸葛亮生前料到了魏延可能会不听命令,诸葛亮做出这个判断,应该是基于魏延和杨仪的关系。

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和《三国演义》中不一样,历史上,诸葛亮对杨仪和魏延应该是一视同仁,魏延也不会对诸葛亮有什么不服,魏延只是和杨仪之间一直存在矛盾。

这两个人都被诸葛亮所看重,但是他们两个的性格都有问题,《三国志》中记载:杨仪“性狷狭”,魏延“性矜高”,两个人一文一武,性格相冲,谁也不服谁,而诸葛亮在中间也没有很好地协调,导致两个人的关系有如水火。

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所以说,诸葛亮临死前,让杨仪统率大军,魏延肯定会不服。但是在我看来,魏延应该不是想造反,他只是想以武力逼迫杨仪,夺取大权。本质上来看,魏延和杨仪都很狭隘,在这个节骨眼上生什么乱子,此二人并不具备大局观,所以他们两个都以为自己有能力继承诸葛亮的大任,而诸葛亮秘密指定的继承人却是蒋琬,而不是他们两个中任意一位。

诸葛亮病逝时,为何会料到大将军魏延一定会造反?

人间七星灯,天上琉璃盏。

六出继长志,万里度关山。

名垂三分策,魂归五丈原。

山中有余貌,一睹襟泪沾。

这就是天人感应。人间一切祸福皆上感于天,天上的休咎则对应于人间,历史的车轮就此改变了方向。

话说蜀相诸葛孔明继先帝之遗志,北伐中原,意图恢复汉室,六出祁山而无功,却辛劳过度,积劳成疾,眼见得就油尽灯枯,命不久矣。

壮志尚未酬,猛士心不息,岂肯眠目?

诸葛丞相并非凡夫俗子啊,他精通奇门遁甲,“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最重要的是,他会祈禳。

这个祈禳是怎么回事呢?

诸葛亮有通彻天地之能,他在帐中设下七星灯,向玉皇大帝祈祷,上达天听,以求一纪之寿数,完成自己未竞之事业。

玉帝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就召开蟠桃会,聚集众位神仙,在大殿中设下琉璃宝盏,为诸葛亮之命数之灯,共同颂念祈祷,若烛火七个时辰不灭,诸葛亮便可获得阳寿十二年。

但意外发生了。大家注意看《西游记》第八回。

回目: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唐僧、悟空和八戒师路过流沙河,遇到一个水怪,拦阻不能通过。观音到来,那水怪拜见,介绍自己,说他并非妖邪,本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

身为天庭大将,又为什么会被贬在流沙河呢?“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

原来,这厮把玉帝用来为诸葛丞相祈寿的琉璃盏打碎在地,烛火消灭,众神前功尽弃。

天上这个突如奇来的变故立即对应到了人间,且看《三国演义》的第一百零四回。

回目: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诸葛丞相正在大帐中祈禳,已经六天六夜,眼见着主灯依然明亮,正在高兴。突然外面纷乱,敌军夜袭,魏延飞步入帐汇报军情,魏延脚步匆忙,“竟将主灯扑灭”。

这下可麻烦了,诸葛亮祈寿的计划完全失败,汉室复兴的伟大理想就此破灭。

天上玉帝明察秋毫,从跪下求饶的卷帘大将脑后,看到他颈上生有反骨,便欲斩杀之,却被赤脚大仙所阻,于是将卷帘大将重责八百,贬下凡间流沙河,又教七日一次,飞剑穿胁百余下,以示惩罚。

在人间,姜维欲杀脑后生反骨的大将魏延,被诸葛亮所阻,只是留下锦囊遗命,令其断后,如若不从,军便自发。

卷帘大将被发配到凡间流沙河后,他用九颗髑髅骨串成一串,戴在脖颈上,遮住了脑后的反骨,从此就再也没有摘下来,瞒过了师傅,瞒过了悟空。

诸葛亮病逝时,为何会料到大将军魏延一定会造反?

魏延谋反?魏延没有谋反,诸葛亮也没有料到魏延会谋反。魏延之死,其因皆由他与杨仪彼此不和一事引起的。换句话说,魏延必死。无论他有没有反心,以他的性格来说,只要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继任者的资格。那么!他永远不会善罢甘休,因为继诸葛亮之后,他不会服气任何人。

——势必要搞到蜀国天翻地覆为止——

这并不是因为“反心”二字,而是他的性格所致……

性格决定一切,特别是当时大家的议论,都觉得魏延是接替诸葛亮的最佳人选之后,他打心底觉得,这个位置确实是非他莫属。所以他一定会去争,去闹。

魏延的性格,跟关羽八九不离十;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魏延善于养兵,也就是说,他对士兵很好,否则这些人不会心甘情愿为他效命。

而在对待同僚官员的时候,他又常常是盛气凌人,孤高自傲的样子,导致了很多人都怕了他了,唯恐避之不及。

魏延与大臣不合,并不是什么奇谈,蜀军中人人可知;

刘琰就是一个,当初他与魏延不和,两人还当面争吵了几句。可能言语有些过激,被诸葛亮知道后,诸葛亮马上指责了刘琰。直到刘琰写信检讨认错之后,诸葛亮才不予以计较。遣送他回成都,官复原职。

另一个就是杨仪,经过刘琰一事之后,其他人都不敢惹魏延。唯独杨仪仗着自己是诸葛亮的左右手,经常与魏延闹得很不愉快,搞得军营里乌烟瘴气,刀兵相向。

此事,甚至都传到了孙权的耳朵里了……

有一次,孙权喝醉了酒,对蜀使费祎说: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就连远在东吴的孙权都知道,魏延、杨仪这两人,除了诸葛亮之外,没人能驾驭得了。

诸葛亮岂能不知?

所以魏延必死,无论他有没有反心,无论他有没有谋反,诸葛亮都不会放过他。

——因为他有可能阻碍到蜀国的发展大计

魏延落马,很大程度上,应该说是诸葛亮的遗命暗箱操作的。毕竟当时刘禅问蒋琬、董允等人的时候,这些人压根就没有去了解实情。而是听分魏延、杨仪各自的上表之后,立马就拍着胸脯力保杨仪了。可见这二人很有可能是得到指示的。

不过这里不多讨论这个问题,接着讨论“反心”的问题。

实际上魏延没有反心,从义阳加入刘备集团之后,魏延的身份一直都是刘备的部曲。也就是心腹。

魏延的第一个官职,是牙门将军。前一任牙门将军,可是刘备的心腹元老大将赵云。而且这牙门将军,是刘备的首创官职,一般不会轻易分封的。除非是刘备的心腹,而且是非常有才能的人,才有资格领牙门将军一职。因为领了牙门将军之后,他的升迁会比较快,可谓前途无量。

刘备平汉中之后,转手就封魏延做了汉中的封疆大吏,领了汉中太守一职。当时讨论这一职位的时候,呼声最高的可是刘备的元老爱将张飞,结果刘备破格提拔了魏延。

可见!在刘备集团,魏延属于绝对的心腹……

而且在陈寿的《三国志·魏延传》中,也明确表说过,其实魏延没有反心,他与杨仪之间的内斗,只不过是私人恩怨。杨仪因为泄私愤,强加了谋反罪名,将魏延夷灭了三族。

——魏延谋反一案,着实有些冤枉

诸葛亮病逝时,为何会料到大将军魏延一定会造反?

诸葛亮死前,是知道魏延不会造反的。但他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兵权要交给谁,才能保证大军平稳撤回成都。在经过认真思考后,他才做出了逼魏延造反的决定……。

如果司马懿知道诸葛亮逝世,那么他一定会围歼蜀军。这点诸葛亮很清楚,所以在逝世前,他必须确保蜀军能安全撤回蜀国境内。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来当临时总指挥。在当时,姜维资历尚浅,无法担当此重任,而蒋琬是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已秘密秦明刘禅),按理来说应该由他来统筹退兵,但诸葛亮深思熟虑后,觉得风险太大,出于保护他的目的,将他排除了。

现在只剩下两个人选了:魏延及杨仪。如果选魏延当统帅,他一定不会退兵(后来的结果证明了他的判断是对的),不退兵就会被司马懿歼灭,因为魏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这点诸葛亮心中很清楚,

而杨仪是个文官,他没有直接的战功。如果选杨仪当统帅,老资格的魏延就会不服他的管理。怎么办?

于是,诸葛亮就设计让魏延、杨仪两个人相争,并保全了蒋琬及姜维。诸葛亮为了蜀国和阿斗,在临死之前还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令人佩服!。

所以,准确来说,是诸葛亮逼着魏延造反的!

诸葛亮病逝时,为何会料到大将军魏延一定会造反?

蜀汉征北大将军魏延魏文长是继五虎将后的风云人物,心高气傲,武艺高强。爱护士兵,藐视同僚,随丞相诸葛亮北伐,百折不挠。提出子午谷之谋,与诸葛亮谋划相左,多有怨言。魏延自长沙归汉,平定西川,夺取汉中,一路夺关斩将,战功累累,很受先帝器重。官拜镇北将军、汉中太守。魏延的孤傲狂枉之气不输关云长,只是武艺略低一点,也没有关云长的地位和权力,在丞相诸葛亮的掌控之中,魏延只有先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驾御得了。诸葛亮见魏延持才傲物,不合群体,因一时之戏耍而终生不忘,为能驾控他在长沙归顺时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要将他杀了,是先帝刘备求情,恩威并用。。。。。。诸葛亮逝世后,令魏延断后,军权被司马杨仪取得,魏延不服,烧焚栈道,阻止大军回汉中,不能因丞相一人死而不北伐,他的行为是不听命令,是为了夺军权,是为了北伐建功立业,是不是谋反,而算谋反。被诸葛亮安排在魏延身边,被魏延信任的马超集团武艺不俗,忠心为国的马超堂弟马岱依计斩杀。一代名将魏延,被诛灭三族,结束了他辉煌悲催的一生,落得个谋反被杀的骂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