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曹操成功董卓却失败了?

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方面,曹操做得非常成功,从而以曹魏替代刘汉,然而作为前辈的董卓却失败了,并且还赔上了性命。那么同样是这样操作,曹操可以而董卓不可以呢?

难道历史有金手指?偏向曹操而厌恶董卓?其实并非如此,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差别,在于董卓和曹操采取的方式以及面临的对象不同,从而得出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

我们一起来仔细的分析一下。

首先,从阶层上讲,曹操比董卓更能被人接受。

东汉末年是一个讲究出身的时期,许多人一出生就含有金钥匙,大好的前途已经注定,比如袁绍就是这样的人,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到处都是人脉,因此袁绍要名声有名声,要资源有资源,即使是单骑入冀州也能够满载而归的获得冀州。

另外一个人刘表也是这样的,出自正牌宗室,人脉广泛,单骑入荆州荆州能够获得当地世家大族蔡氏和蒯氏的支持从而白手套得荆州,因此出身非常重要,良好的出身意味这地位和权势。

董卓比起如刘表和袁绍来说,远远不如,即使他手里握着军队,也只是一个军阀而已。董卓来自凉州,其根基是西凉军,常年在边地打仗。关中常年处于战乱中,因此董卓带领的西凉军在稳定边境上起了不少作用。

董卓善于打仗,但是并不意味能够平步青云,和那些地位崇高的世家大族们可以平起平坐。东汉时期的朝廷善于利用这些来自边地的将领们,但是极少把他们放在特别高的位置上,即使“凉州三明”如皇甫规,张奂和段颎这样的人勉强进入中枢,也是防之又防,甚至只要涉及到内斗,非常容易被按个罪名处死,因此凉州边地的人想要人头地非常难,难如上青天。

董卓的出身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的前途很难超过前辈“凉州三明”,可是董卓不是一个服输的人,他一方面通过军功来立树立名声,另外一方面投入到袁隗的门下博取好基础,提前混到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的职位,即便如此,董卓依然被京城的那帮世家大族们所防范和顾忌。

因此,即使董卓进入京城通过血腥暴力以达到挟天子的目的,还是无法博得这些门阀们的支持,即使表面支持如王允这样的人,也是背后捅刀子,完全无法赢得他们的真心支持。

曹操的出身确实也不太好,他的祖父是阉宦之后,但是曹操从进入官场开始,他就一直力图撇清和宦官之间的纠葛,借故杖毙宦官蹇硕的叔父,从而和他们划清了界限;另外一方面曹操极力结交世家大族以及当时名士,为自己理清关系,重构人脉,朔造良好的名声。

曹操的一系列操作确实为他带来了实惠,等到他参与联军讨伐董卓以及在兖州自立之后,许多世家大族的人才纷纷投奔,这让曹操有了比较充沛的人才来辅佐,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令诸侯打下了基础。

其次,操作手法上讲,董卓完全丧失人伦,不被人接受。

在操作手法上,董卓可谓简单粗暴,毫无人性可言,甚至连最为基本的技巧也不存在,这个大概和边地出身有关,只相信铁和血来征服对手。在绝大数情况下,单靠铁和血是解决不了敌对问题,一旦把所有的人都杀光,那么就意味自己灭亡的时日来临。

董卓在手法上就犯了两个错误,一个就是杀掉帝刘辩立新帝刘协,从法理上把自己变成世家大族的敌人,另外一个迁都的行为把大量中下层人士变成自己的敌人。

如果说通过杀戮可以让忠于汉室或者反对自己的人消失,那么董卓确实做得不错,通过诛杀袁氏一族以及迁都的方式,屠杀了大量的敌对力量,然而从另外一方面却完全把自己推向天下所有人的对立面,因此董卓看起来很强大,其实只有一个刺客就可以轻易的消灭,比如只要吕布杀死董卓,绝大部分的人欣然呼应,可谓墙倒众人推。

相对曹操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法就高明和温和得多:

首先,通过迁都的方式将皇帝刘协安置在安全稳定的许都,并且供养所有的官员,让颠簸流离的朝廷稳定下来,不再流浪,从而稳定了人心;

其次,尊重和拥护皇帝刘协。曹操口头上高呼拥护汉室,并且从实际行动上也是尊重和拥护皇帝,不再像董卓那样威逼和胁迫皇帝,至少在表面上维护着皇家的尊严;

再次,利用温和派如荀彧来协调和皇帝刘协以及忠于汉室之间的关系。为了减少对立面和处理好和皇帝以及忠于汉室人士之间的关系,曹操启用荀彧为中书令作为中间人,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了曹操直面他们的问题,有效的减少了摩擦。

然后,实行两城制度,有效的减少了和皇帝之间的接触,从而避免了许多的矛盾。曹操将皇帝以及许多忠于汉室的人士安置在许都,但是自己的大本营却在邺城,这样就非常有利于双方和谐共处,避免发生大规模的矛盾。

最后,曹操在处置对手方面严厉中透露出温和。曹操将皇帝刘协安置在许都之后,也曾发生了一些企图谋划反对自己的行动,但是曹操在处理上确实非常严厉,但是不乏温和,比如只是处理相关的参与人员,并没有借机牵连,扩大化,更是没有涉及到皇帝本人,而是网开一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维持着皇帝的尊严。

因此,从操作手法上,董卓的手段过于血腥,简单粗暴,而曹操则手法多样,充满灵活性,能够包容更多人,有利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行。

最后,从面临对手上讲,董卓要强大得多。

从双方的出身以及操作手法上,必然导致董卓和曹操在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面临的对手上也是截然不同,董卓面临的对手要强大得多。

出身边地的董卓本来就不受关东人士的欢迎,并且在更换皇帝,诛杀世家大族,迁都等等一些列操作之后,更是将天下人放在自己的对立面,而己方除了一部分忠于自己的西凉军之外,再无可以依靠的联盟,因此总体来说,貌似实力强大,实则势单力薄,因此即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有心无力,对外无法讨伐各个诸侯,对内无法起到收拢人心的作用,实际上到最后还成为烫手的山芋,为祸自身。

相对于曹操来说,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出身阉宦之后的曹操通过洗白之后,其名声和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拉拢了不少世家大族的人加入己方正营,并且高举唯才是举,从而极大的吸引了大量中下层人士参入,这就为曹操的强大建立了基础。

一方面曹操有天子在手,可以维持正义,将大量忠于汉室的人士纳入到己方阵营,减少对立面;另外一方面,可以大张旗鼓的吸收更多的有用人才为自己服务,这样就产生虹吸效应,天下的人才在高举天子的旗帜之下,纷纷来投,从而强大了根基,为曹操开疆扩土打下了基础。

总而言之,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可以做得更好,并且可以成功的开疆扩土,鼎立三国,并且完成了华丽转变,而董卓则功败垂成,甚至最后被自己亲信杀死,确实是因为他们面临的居多情况不同,比如出身不同,操作方式不同以及面临的对手不同,因此最后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曹操成功董卓却失败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柄双刃剑:玩好了,招招都是重拳,能把诸侯打蒙圈;玩砸了,没有任何用处,只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那么,同样都是以皇帝名义号令天下,董卓为何会失败了,曹操为何会成功呢?这个问题要先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政治手段的意思讲清楚。

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叫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时期最早提出这个政治口号的人,是袁绍阵营的沮授和曹操阵营的毛玠。但是,沮授和毛玠也并非是这个这种操控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批设想者。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时,就干过这种事。当时管仲提出的政治口号叫【尊王攘夷】。也就是把洛阳的周天子供起来,并以周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不服天子的叛逆。

后来宋襄公和晋文公看见这招太好使了,纷纷学习之。这便有了后来的春秋五霸。再到后来的秦末,刘邦也学会了这招。当项羽把义帝杀掉后,刘邦就号召天下诸侯,以为义帝报仇的名义,征讨项羽,天下诸侯又是纷纷响应之。

说到这里,有心之人应该就明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精髓了。

无论挟天子还是奉天子,前提是一样的,那就是都需要先把天子奉起来,若权臣挟天子而不奉,那跟乱臣贼子还有什么区别?反而会落下把柄予人,给诸侯们一个清君侧的口实,对自己进行讨伐。

当年的项羽,东汉末年的董卓,他们就是挟天子,但是却不奉。项羽直接杀了义帝,董卓把汉少帝给废了,拥立汉献帝。结果都激怒了诸侯,招致诸侯的一致讨伐。这就是玩砸了,玩臭了的典型。

因此,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挟而不奉。他怕众人不服,为了立威,废少帝而立献帝。原以为能靠这招吓唬住不服他的人。结果这反而给了关东联军讨伐他的借口!这个借口就是皇帝是什么身份?你董卓说废就废?后来袁绍更是直接质疑汉献帝的合法性,认为他不是汉灵帝的儿子,根本不具备法统。

今西名有幼主,无血脉之属,公卿之下皆媚事董卓,安可复信?——《裴松之注三国志·袁术传》

再后来,袁绍直接放了个大招。他认为董卓能废立天子,我为什么就不能呢?于是袁绍也打算立一个天子,拥立身为汉室宗亲的幽州刺史刘虞继位,准备另立中央,试图将董卓和汉献帝边缘化。

只不过袁绍的企图,立即遭到了袁术、曹操等人的坚决反对。当然了,袁术和曹操反对的原因不一样,这里不细说了。总之这一闹剧就是董卓偷鸡不成蚀把米,没有因为挟持皇帝占到半点便宜。

丢了大脸的董卓认为,干脆把汉少帝那个累赘杀了算了,断了袁绍的念头,加强汉献帝的继承合法性(没有继承人了)。然后董卓一杯毒酒弄死了汉少帝,结果又给自己身上惹了一身骚。天下诸侯一看,好你个董卓老贼!你是先废皇帝,现在再杀皇帝,你怎么不上天呢?因此,外地诸侯们也就更不拿董卓当回事了。

初平三年(192 年),董卓被王允设连环计杀掉。接替掌权的王允、吕布,以及后来掌权的李傕、郭汜。这些人要么是有志气没实力,要么是有实力没志气。总之就是都没有能好好的利用汉献帝这块金字招牌,白瞎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兴平二年(195 年),李傕郭汜混战。双方都要抢夺汉献帝,于是双方相攻数月,百姓死伤无数,长安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汉献帝认为长安不能再待了,便在他老丈人董承的护卫下逃出了长安,路上一路狂奔,毫无皇帝尊严可言。

建安元年(196 年),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迎接汉献帝入驻洛阳,抢到了汉献帝这面政治大旗,也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接下来,曹操就给那帮草根军阀上了一课,让他们明白了什么叫手段。

首先,曹操以洛阳残破为由,建议汉献帝迁都许昌。因为许昌是曹操刚刚从袁术手上抢过来的地盘,经济情况较好。汉献帝认为可以,便心甘情愿的随曹操到了许昌。

然后,曹操以许昌为都。但是!他自己从来不驻在许昌。也就是说,曹操的大本营仍然在兖州,只是汉献帝在许昌而已。这就避免了别人的非议,说他整天挟持皇帝。

后来,曹操攻下邺城后(袁绍大本营),把自己的大本营迁到了邺城,许昌那边他就不怎么去了。再后来,曹操称魏公、魏王,也都是在邺城受封的。

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汉献帝虽然依旧是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但是曹操却不敢动他的皇位,也不动摇献帝在许昌的权威。即便是董承、伏完等人阴谋诛杀他,曹操也都是只诛杀谋臣,杀贵妃、皇后。因此,曹操没有废掉汉献帝的皇位,诸侯自然也抓不到他的把柄。

如果连诸侯都抓不到把柄,天下士人是不是就会重新的团结到献帝身边?典型例子,颍川荀彧就是代表。荀彧早年投曹操,当汉献帝被迎接到许昌后,荀彧就一直陪着汉献帝身边。他才不会去邺城呢。

有了荀彧这面金字招牌,其它的士族也是纷纷集中到曹操身边。比如官渡之战时,河南士族倾囊相助,为曹操能够打赢袁绍,打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后勤保障。

当然了,仅做表面文章还是远远不够的。曹操他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关键还在于他的实力够硬,运气也够好。

官渡之战,袁绍就以曹操是汉贼的名义兴兵讨伐他。结果曹操运气逆天的好,官渡一战大破袁绍十一万大军。

其后六年,曹操消灭袁氏一族,统一了北方七州之地,天下土地五分之三归归于他。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底气,也就是愈发的足了。比如说,荆州刘琮、汉中张鲁。压根就没有做什么有效的抵抗,荆州和汉中就向曹操主动缴械投降。这其中的功劳,除了曹操势大之外,曹操挟汉献帝的天子之威,逼迫荆州和汉中士族投降,也是原因之一。

备注:荆州刘琮、汉中张鲁,再加上当年的南阳张绣,此三人就是因为天子之名,被迫向曹操投降。

说到这,可以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本质做个剖析了。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令的其实并不是令诸侯本人,而是诸侯的手下人。曹操根本就没打算用汉献帝号令诸侯,他要号令的对象其实是诸侯的手下。

比如说,当年张绣与曹操有仇,打不赢又不知道怎么办,他手下的鬼才谋士贾诩就跟张绣说了: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他现在很在意信誉。你跟他有仇,去投靠他,正好让他彰显自己宽厚大度嘛!于是张绣去了。曹操放了他一马,张绣也让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一次有成就感。

再比如荆州刘琮,他父亲刘表刚死。他的妈妈蔡氏、舅舅蔡瑁,加上荆州原有的名流蒯越等人,就都劝他投降。于是荆襄六郡(还有一个被曹操攻占了)就直接归了曹操。刘琮当时想不投降也没有办法,因为荆襄士族都愿意归到汉献帝的大旗之下,刘琮一个人反对没用,搞不好还会被底下的人造反,直接把他给干掉。

还有赤壁之战前,曹操南下东吴。当时东吴有过著名的战与降之争论。张昭与诸文臣们皆主降,理由是曹操以天子名义讨伐,我们抵抗就是乱臣贼子。以鲁肃和周瑜为代表的武将都主战,因为都世受孙家恩惠,不想就此断送了孙氏的基业。但是想抵抗,那得有理由啊。周瑜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他的理由便是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复制了当年关东联盟讨伐董卓的老套路。

面对文武两派的争论,孙权犹豫不决,他不想降,不想丢掉江东基业。但是他架不住底下的大臣要降,他怕承担后果。最后是后在鲁肃的晓之以理之下,孙权是做了必死之心之后,才下定决心跟曹操开战的。(鲁肃跟孙权说,张昭他们投降,仍然可以出仕当大官。而你孙权要是投降了,估计你连人身自由都会丧失,当一辈子傀儡)

由此可见,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那些内部不太稳定的诸侯,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杀手锏!毕竟跟着皇帝混比跟着军阀混,这档次高太多了。不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那些内部比较团结的军阀,就没什么用处了。比如刘备集团。

总的来说吧,董卓挟天子的失败,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董卓太龊,挟而不奉,他自己对天子都不恭敬,凭什么要求诸侯奉天子?二嘛,董卓死的也确实有点早。还没开窍呢,就被吕布给杀了。说到底,他就是土鳖军阀,手握天子,却没把天子的政治优势用到实处。并且他还管不住底下的人,被自己的人给一刀砍死了。

而曹操的成功,也有两个原因。一是曹操早期挟天子,但他也奉天子(曹操有歹心,那是后来的事)。只要他奉了天子,诸侯就没有反他的理由,士族也愿意替他镇场子。于是北方便形成了一个以曹操为首的军事集团和以荀彧为首的士族集团。他们都以汉朝天子为核心,向心力非常之强。远比那些没有向心力的土鳖军阀要强的多;第二嘛,就是曹操活的久,跟他同时代的军阀,除了刘备以外,都被他给熬死了。并且他的文治武功也确实了得。真理靠拳头说话,曹操的拳头够硬,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成功了。

如果说曹操命薄,也像董卓一样挂了。他在历史上必然也是个失败者。这个道理用吃鸡圈的一个道理来总结就是——剩者为王!

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曹操成功董卓却失败了?

不论是“挟天子而令诸侯”,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其实质都是到了汉末天下动乱之后,汉天子(汉献帝)为权臣所控制而诸侯纷争、兼并所形成的一种政治格局和策略选择。

从“挟天子”的角度,曹操与董卓其实是一样的,汉献帝都成为了“傀儡皇帝”。董卓是真正的“挟天子”,而曹操的“奉天子”只是说得好听罢了,实质上也是一种“挟天子”,只是曹操在政治手段上要比董卓高明、温和,至少在表面上、形式上更为尊重礼遇天子。但是,毕竟大汉四百年的大义名分和余威仍在,谁挟了天子,谁就掌握了主动。“挟天子”的最大好处不在于“令诸侯”,而是有利于控制中央机构和掌控自身势力,同时使得诸侯联合对抗的可能性降低。在这一点上,曹操是成功的,而董卓是失败的。

从“令诸侯”的角度,曹操与董卓其实都没有做到。中央失去了权威,诏令不行是必然的结果。汉末天下动乱的最根本标志,就是中央和地方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央对地方失去了控制,郡县制崩溃。虽然不能直接“令诸侯”,但是还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去削弱诸侯的力量,以至去消灭兼并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曹操也没有“得江山”,得江山那是曹丕的事。

为什么要“挟天子而令诸侯”?归要到底是形势使然、实力使然。

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曹操成功董卓却失败了?

东汉末年分三国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各方势力此起彼伏,你方唱完我登场。也因此催生出一批令后世熟悉的历史人物,比如董卓,王允,曹操等。

在这些人物中,刚开始称霸的并没有笑到最后,刚开始不被重视的后来却成为一方豪杰。

历史如这些人物不一般捉摸不定,曾经废立东汉皇帝的董卓,权倾一时,令诸位大臣敢怒不敢言的角色,后来被设计害死。设局害了董卓的王允,集团也没建立起多久,就给董卓集团的残余力量李傕、郭汜等给推翻了。

王允在寻求铲除董卓时曾借生日之名,召集群臣献策除掉董卓,没请曹操。王允那时大约想不到曹操在未来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而曹操在当时就体现了一个大人物的素质,王允没请他,但他还是去了。他不但去了,还主动请缨刺杀董卓。

后来任务没完成,他也不觉得丢脸,没完成,跑呗。

以史为镜,以古论今,看人待人确实是一门学问。曾经风光的人物未必能风光到最后,曾经被看不起的,却成为一方霸主。但董卓曾经权势如此之大,他为什么会失败?曹操曾被人轻视,为什么能成功,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在董卓之后,一代枭雄曹操也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度做到了丞相、魏公、魏王,最终统一了北方,恢复了中原大地曾经的安定与祥和。

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还完成了建立王朝的历史成就,曹操被追尊为魏武帝,供后世纪念和追思。

那么,同样是挟持天子,同样一度拥有全天下堪称最强大的势力,董卓为何不能像曹操一样取得成功呢?

首先是兵力部署问题,曹操的谋士荀攸是这么说的:“(董卓)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在董卓被刺杀的前段时间,董卓派董越、张济坐镇弘农一带,牛辅率李傕、郭汜、贾诩等人领兵出征关东,讨伐颍川、陈留一带,直接打爆了朱儁(雒阳)、张邈(陈留)等人。而在长安一带,董卓是跟兄弟董旻,亲族董璜等人在地,且兵力主要集中在郿县。

因为董卓的"强兵"在外,长安城内只有自己的亲兵,所以荀攸才说:“在此时,只需要刺杀董卓,然后占据殽、函两个关口,不让董卓集团的强兵进入长安,靠着皇帝的诏令,号令天下,董卓集团的人自然会崩溃。”

荀攸团队当时说服的是朝廷北军五营中的越骑校尉伍孚,失败了。但是王允策反董卓的贴身保镖是成功的,两次行动本质一样,都是乘着董卓身边的兵力过少,甚至亲信被策反,强兵外出。

曹操后来大约是吸取了董卓的教训,长期与军队待在一起,首先保护自己,才能笑傲一方。

第二个原因便是阵容。

这一原因和出身其实有着很大的关系,董卓出身平凡,又是长期身处西凉,所以能够招揽到的人才并不算多。其中顶尖的也不过是文如李儒、武如华雄之辈。在三国谋士中位居中游的李儒想要帮助董卓走向成功,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和董卓相比,曹操无疑要幸福很多。他刚刚起兵时,同族的曹仁、曹洪,世交的夏侯惇、夏侯渊等名将就前来投靠,再加上曹操本身可称优秀的战略眼光、军事能力,想要发展壮大指日可待。

董卓诛灭后,曹操迎接天子到许昌,荀彧、荀攸、程昱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谋士也纷纷被曹操收入帐下。此外,曹操苦心经营自己"爱才如命"的名声,也吸引了很多贤臣良将来此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这一点可以引出,要论二者的成败,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对于人心的重视程度。董卓进京后,便将所有人都得罪了个遍,他先是用武力镇压了全城,然后因为当时的少帝刘辩不方便自己操纵,就直截了当的宣布改立刘协为帝,这一举动引起大臣不满后,董卓继续采用武力,将反对者直接格杀。

董卓掌权后祸乱朝政,做出一系列荒唐的暴行,为东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屈辱。面对讨董联军,董卓劫掠并焚烧古都洛阳,又在长安过起了荒淫的生活,极度穷奢极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道:"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和董卓相比,被许多人骂作"奸雄"的曹操真的算不上什么。

在控制住天子后,曹操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天下的征讨上。汉献帝虽然被限制自由,但好歹不像在董卓手下那样生命安全遭受威胁。

此外,曹操始终对外展现出一个尊敬君王的形象,多次表示自己并没有篡逆之心,还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声明自己的志向便是为国效忠。

曹操对自己和臣下的要求十分严格,为的就是在民间避免招致太多的恶名。事实证明,这一措施还算是卓有成效,尽管汉室老臣和刘备这样的宗亲对曹操恨之入骨,但民间对这个带来和平安定的丞相还是并不算排斥的。

和董卓相比,曹操始终保持了对汉室的尊重和对百姓的安抚,这是导致他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的诀窍。

总体而言,董卓之所以没有像曹操那样成功,就在于他各方面居于劣势,却不用心去填补差距,而是一意孤行,只顾着自己眼前的享受。

而曹操志向远大,他的目光是非常长远的。为了实现目标,他可以隐忍许久,这就是大军阀和枭雄的最大区别。

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曹操成功董卓却失败了?

多谢邀请,我是超哥说成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董卓和曹操挟天子的背景和两个人的思想、行为及他们的能力。

董卓进洛阳的背景是张让、段珪等十常侍祸乱朝纲,何进想除掉他们,何太后不允许,就采纳了袁绍的建议召四方英雄进京,以除掉十常侍。这时的西凉刺史董卓统大军二十万,常有不臣之心,趁着机会率兵进入了洛阳。

董卓进入洛阳后,马上废少帝立献帝,并鸩杀少帝。董卓残暴成性,滥杀不从百官,乱杀无辜百姓,作恶多端。后放火烧了洛阳城,发掘先皇陵寝,搜刮百姓钱财,装载金银珠宝数千车,劫了天子后妃去了长安。这样的做法违背天伦,丧尽天良。正直的大臣要不被他杀掉,要不奔走他方,身边只有些宵小之辈,也得不到百姓的拥护,这样的挟天子怎么能有大作为呢?

曹操进洛阳的背景是董卓死后,他的手下李傕、郭汜把持朝纲,后来董承、杨奉救驾,保护汉献帝重回洛阳。太尉杨彪向汉献帝建议召在山东的曹操入朝,辅佐王室。这大好时机,曹操怎能错过,接到诏书,马上带兵进入洛阳。

曹操又听了董昭的建议,以洛阳荒废已久,不可修葺,又不便于运粮,而许都城郭宫室,钱粮民物,足可备用为由,决定迁都许都。迁都许都后,曹操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封赏,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事,都要先禀过曹操,才能上奏汉献帝。但是曹操并没有滥杀无辜,欺压百姓,还是有很多的追随者,所以曹操的挟天子能成功。

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曹操成功董卓却失败了?

东汉末年,黄巾动乱,群雄并起,大汉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先是被董卓挟持,后被曹操架空,成了标标准准的傀儡皇帝。

皇帝虽然是成了傀儡,有名无实,但他毕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还有用处。

曹操听取按照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迎奉汉献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霸业,然则董卓同样是“奉国家以征天下”,结果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悲剧下场。

其实不管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是“奉国家以征天下”,实质都是袁绍谋士沮授所说的“挟天子而令诸侯”,这“挟天子”也是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不是谁都能玩,谁都玩得转的。

下面,掌心就曹操与董卓对比,看看曹操的“挟天子”玩法到底高明在哪里。

一、在朝政掌握上,董卓是共同参股,曹操是绝对控股,曹操的执政基础比董卓更加稳固。

我们知道,东汉朝堂之上,一般是三股势力,外戚、宦官、士族。东汉末年的政局就是这三股势力在角力,外戚与宦官势同水火,欲置对方于死地。

士族暗地与外戚结盟扇阴风点鬼火,结果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斗法,却引得董卓带着西凉兵半路杀出,将何氏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都一网打尽。

董卓虽然掌握枪杆子,但毕竟只是个地方官僚,外来户,虽然接收了外戚和宦官所持的股份,处于大股东控股地位,但也不得不与以王允为首的原朝廷王公大臣士族文人集团共同参股朝政。

王公大臣组成的士族与地方豪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力不容小觑,虽然经历内乱,但基本实力还在。

到了曹操迎汉献帝时,形势则完全发生了变化。经过董卓与朝廷士族的争斗,董卓被杀,西凉军分崩离析,朝廷士族也死的死,伤的伤,跑的跑,从长安逃到洛阳时,已经形同乞丐,大汉王朝这家公司已经成了空壳公司。

而曹操是自己一手打拼成了一方诸侯,对地盘,军队都是绝对的曹家军,将大汉天子接到许昌,只不过是借壳上市。

曹操是主,献帝是客,汉献帝虽然是名义上的法人代表,曹操才上实际的CEO,那些跟着献帝幸存下来的王公大臣们,能分点干股就已经对曹操感激涕零了,何曾敢真正去履行股东权力。

二、在对待皇权上,董卓是凌霸毁夺,曹操是尽量尊奉,曹操在政治道义上比董卓更具号召力。

董卓进京,将外戚集团及宦官集团残余势力全部剿灭后,迅速控制京都兵权,接着就是为独揽朝政立威,直接废掉14岁的少帝刘辩,立年仅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后又将何太后和废少帝刘辩毒死。

董卓将自己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特权,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家眷老小封官进爵。

史书上称:“卓侍妾怀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

董卓的第二个举措就是从洛阳迁都长安,将皇帝牢牢控制地自己的西凉地界,通过控制皇权将朝臣的任免,重大政策的制定,全部一个人说了算。

董卓越的以上作法,曹操也是这么操作的,但曹操的手法更高明,让人基本上无可挑剔。

比如在行废立之事上,曹操没有废汉献帝,但却废了伏皇后,主要还是伏皇后不老实,与父伏完密谋诛杀曹操,事情泄漏,让曹操抓到了把柄,才被曹操打入冷宫逼其自缢。

曹操封赏的都是和自己并肩战斗的族兄族弟,还有许多没有血缘关系但有战功的曹家军将领们,甚至像关羽这样不和自己一条心的战将,曹操封赏起来也毫不吝啬。

董卓视汉献帝为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完全无视礼制和皇威,在自己的封地修筑与皇宫同等规模的“万岁坞”,将宫中的珍奇异宝直接拿回家,供自己享用,甚至把皇宫当自己的家,直接夜宿皇宫,让宫女嫔妃侍寝,让皇家颜面扫地。

一人之下的曹操对献帝还是显示出了基本的尊重。《资治通鉴》记载,有一次曹操上朝觐见汉献帝,汉献帝正色对曹操道:你若想真心辅佐我,就对我仁厚点,如果不想,你就随便吧!吓得曹操大惊失色,汗流浃背,频频鞠躬,请求退出,从此不再朝见。

皇帝一行从长安逃回洛阳时,已是形同乞丐,曹操带着食物,衣物等前去救驾。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好吃好喝地把皇帝和大臣们供着,献帝的生活待遇比曹操都要好许多。

所以说,董卓在对待献帝上是凌霸有加,趁火打劫,而曹操却是血中送炭,厚待有加。董卓是对本已奄奄一息的大汉王朝是再踢上一脚,曹操却让即将倒闭的大汉王朝继续保壳运行,在某种程度上对大汉王朝有再造之功,起码上汉献帝衣食无忧地在位了20多年。

三、在国家治理上,董卓是简单粗暴,曹操是平复创伤,曹操的社会形象比董卓更得人心。

董卓执掌朝代朝政后,急于巩固权力,实行高压政策,用拉拢、诱惑、排挤等手段,打击和陷害与自己作对的势力和集团。将许多忠于汉室的士族要么处死,要么排挤出朝廷,从而引发各路诸侯形成讨董联盟。

在国家治理上更是“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协众,睚眦之隙必扳,人不自保”。

一是抢。

董卓率军刚进洛阳时,实行所谓“收牢”运动。放纵士兵,四处劫掠,残暴百姓,把整个洛阳城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董卓还派人洗劫皇家陵墓和公卿坟冢,尽收珍宝。

二是杀。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士兵在阳城抢劫时,杀死全部平民男子,并将头颅集中起来焚烧,对外宣示战功。在处决反叛者时,有的被剪掉舌头,有的被斩断手脚,有的被挖掉眼睛,有的被活活烧死,可谓残忍至极。

三是烧。

在迁都长安时,董卓下令将整个洛阳城以及附近二百里内的宫殿、宗庙、府库等全部烧毁, 将个兴盛繁华的洛阳城,变成一片废墟,凄凉惨景令人顿首痛惜。

四是掠。

为了聚敛巨额财富,董卓在货币发行上作文章,用份量不足的小钱替换通行的五铢钱,直接导致货币贬值,物价猛涨,通货膨胀,在当时买一石谷大概要花数万钱,老百姓苦不堪言。

曹操曾在《薤露行写道:贼臣持国柄,杀主死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征伐用兵的同时,更注重治下的政治经济建设和民生生活。

在政治上,曹操打破士族门第观念,唯才是举,广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政治风气比较开明。

在经济上,曹操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改人头税为户调制,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屯田制,有效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曹操治下地方呈现了“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局面。

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特别是与董卓骄奢淫逸,贪图享受相比,曹操好吃好喝地把皇帝供奉着,自己十分注重节俭,勤勉自律,以身作则。

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如果说董卓在国家治理上是肆意破坏,巧取豪夺,曹操则是休养生息,积极建设,董卓是“破”,曹操是“立”;董卓是“毁”,曹操是“建”,两者高下立判。

四、在政治策略上,董卓是挑起众怒,曹操是合纵连横,曹操的政治格局比董卓更显高明。

由于董卓的暴政,在巧取豪夺,压榨老百姓的同时,对皇权和士族利益也进行掠夺,造成天怒人怨,人神共愤。

一是得罪了老百姓。

董卓造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在当时长安到处传唱《千里草》的歌谣,希望他尽快死去,说明董卓的统治已经非常不得人心,老百姓纷纷加入反抗暴政的队伍中来。

《后汉书·五行志十三》:" 献帝 践祚之初,京都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按,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童谣谓董卓残暴,不得人心,必将失败。

二是得罪了皇权。

曹操对皇室的肆意凌霸,让皇家颜面扫地的同时,更让天下蒙羞。毕竟大汉四百多年统治,许多人特别是儒家土族都对汉室还是有感情的,许多象曹操,袁绍、张温、伍孚等这样有识之士,对董卓无德无能,却如此飞扬跋扈、野蛮残忍,视皇家为无物的行为极为不满,而引发众诸侯高举“讨董贼,清君侧,保皇权”的旗号,围攻董卓。

三是得罪了权贵。

董卓初到洛阳时,对朝中权贵采取的是又拉又打的政策,重新提升和任用大批党人,如吏部尚书周铋、侍中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颥、司空伍处士等。但许多当权派,如皇甫嵩、杨彪、卢植等却受到排挤打压。

由于董卓实在太过残暴,太过跋扈,像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大臣虽然是明里与董卓合作,却是暗地里伺机而动。

最后,在十几路诸侯的围攻之下,在朝中大臣的离间计下,在天下老百姓的反抗下,董卓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

曹操的策略则完全不一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把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

一是对天子是明里尊奉。

有了献帝这块金字招牌,就等于占领了道德高地,曹操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策略,将天子这块招牌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凉州将马腾、韩遂不得不送子到许昌为人质,听从自己的号令。吕布想据有徐州,也不得不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为徐州牧。袁术称帝,曹操成了正义之师讨伐,将其消灭。特别是后来与袁绍决战,曹操一方因奉天子有义战之名成为正义的一方。

对于这一点,西晋潘安赞叹:“魏武赫以霆震,奉义辞以伐叛,彼虽众其焉用,故制胜于庙算。”

二是对士族极力拉拢。

曹操在用人不拘一格,坚持唯才是举,有才必用,将才放到第一位,不论出身贵贱,引得许多有识之士来投。同时也是“奉天子”的策略,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许多人纷纷从袁绍、袁术、刘表等处投到曹操麾下,"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为曹操出谋出力,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最终平定北方。

三是对诸侯各个击破。

曹操陈留起兵,后占据得兖州、青州,但南的袁术、张绣,西有张扬,北有袁绍,公孙瓒,东有孔融、陶谦,处于诸侯环伺,四面受敌的尴尬局面。但曹操高举“奉天子”旗号,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救此攻彼,各个击破,笑到最后。这比董卓与天下为敌的做法不知高明多不倍。

转弱为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董卓作为一地方军阀进入权力中央,本来就基础牢固,先天不足,却肆意妄为,残暴荒淫,失去人心,把自己的格局越做越小,虽然有“天子”这幅好牌,却引得天下诸侯共讨之。

反观曹操,凭借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业,后通过战略重组,借壳上市,巧妙运用母公司广阔人脉和品牌效应,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众多资源为我所用,最后逐步兼并各诸侯的小公司,成就了自己的一翻伟业。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